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峽山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峽山街道)

鎖定
峽山鎮隸屬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現在改稱峽山街道。是國內經濟名鎮,服裝名城,紡織名城。峽山工業較為發達,在服裝紡織,文具,化妝品等方面已經形成較大規模,同時也是國內比較出名的服裝生產基地。
中文名
峽山
地理位置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峽山街道
緯    度
東經116度26分,北緯23度15分
面    積
42 km²
氣    候
熱帶海洋性氣候區
人口數量
24.1035萬人

峽山位置面積

峽山街道位於練江中游平原,居東經116度26分,北緯23度15分,總面積46.403平方公里。東鄰潮陽區和平鎮,北與潮陽區銅盂鎮隔江相望,西邊司馬浦鎮,西南與兩英鎮接壤,東南通臚崗鎮

峽山山丘河流

峽山境內東部自西北走向東南,突起龜蛇二山龜山海拔113.87米,蛇山高約48米;連結隔河的獅頭山(蝴蝶山)地勢平緩偏低,形成峽山墟的屏障。峽山西南靠近大南山。大南山水源豐富,水多流向東南,水流落差大,故東南部多水渚,匯上源無數坑流至秋風嶺,水流平緩,汪洋廣闊。解放後人民政府在此地蓄水築起秋風水庫。由此逶迤流經古厝鄉入兩英鎮,分支幾道支流,一支向西注入司馬浦鎮入練江,另一支流入峽山鎮,名為峽山河。峽山河又叫峽山大溪。源出崎溝,注入上東浦、蓮塘、陳禾陂附近,流經下東浦至西港、劉前又納白水帶系之水至臚崗鎮、橋東等村,流經和平鎮出練江龜頭海;在西港又納大隙溝、泗聯之水流入沙溪、桃陳,又在來自陳禾陂經溝頭、西溝等之水入練南、東溪出練江。練江航運入練南間或東溪温可通航至峽山街道。峽山河水量充沛,灌溉着本街道大部分耕地。 [1] 
十八灣水由兩英分支之水,流經下店入仙港至練江之濱,再折向西南,流入洋陳、拱橋,蜿蜒曲折至義英附近,形成十八灣曲入南里向北流,注入南鳳、潮東、隴美出練江,為峽山街道西北灌溉、水運大動脈。

峽山土壤

按地質年代劃分,峽山街道原系沼澤沖積平原,由於大南山水土大量流失,夾帶泥沙沖積而成。靠近大南山一帶,屬半沙質土,約佔全街道耕地40%,適宜於種植水稻、小麥、甘蔗、花生等作物。毗鄰練江一帶,屬粘質土,約佔全鎮耕地60%,適宜於種植水稻、小麥、生柑、甘薯、香蕉等作物。

峽山氣候

峽山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區,主要特點是氣温偏高,年平均氣温20℃左右,最低月份一月為8.4℃,但1961年1月18日出現低氣温1℃,,常年一般最高氣温為36℃,其中1962年8月2日曾出現最高氣温37.4℃。雨量充沛,常年降水量在1800毫米左右,日降水量最多一般在100毫米。4-8月份為雨季。

峽山居民人口

據考證,峽山街道居民大部分來自閩南泉州、漳浦一帶。有的是因戰亂避難南遷,主要來自河南中州一帶至閩南。到了宋代,又有一批北來避難者,因晚於來潮的“河洛”,稱為客家。今南山邊緣居民中仍有部分操客家話,東溝村九鬥則是淺山客。峽山街道村落較早形成於宋代,如峽山、洋內、義英、華橋等村。至明初,峽山已成為潮南重點都(名黃隴都,轄83個村)。峽山街道現有常住居民24.1035萬人,暫住居民4萬餘人。峽山街道僑居海外的人數達10萬人。據鎮僑聯統計,旅居港、澳、台約4萬多人,僑居泰國約5萬餘人,馬來西亞新加坡4000多人,菲律賓400餘人,印度尼西亞100餘人。此外,美洲、澳洲、歐洲以及東非海岸的毛里求斯也有峽山人。

峽山歷史沿革

峽山古稱“合山”,因地處龜山、蛇山而得名。明朝萬曆年間,大理寺卿周光鎬於峽山建“明農山房”隱居,但見山巒草木碧綠如玉,遂鐫刻“玉峽”二字於石上,故峽山又稱“玉峽”。
晉隆安元年(公元399年)置潮陽縣,縣治置於臨昆孤山之麓,峽山屬潮陽管轄。唐永徽元年(公元665年)並潮陽入海陽,至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又拆海陽置潮陽。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韓愈謫刺潮州,縣治從臨昆遷至新興鄉(即今棉城)。是時潮陽已設新興、興仁豐恩、豐歡等4鄉,峽山屬興仁鄉
宋紹興二年(公元l132年)復並潮陽入海陽,至十年(公元1140年)又拆海陽置潮陽。
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監縣達魯花赤熊按攤不花於新興鄉築土城為城廊,管轄縣內14團;元末為土人所據,陳遂佔據邑治,謝均正據歧山都(今和平),胡祿據荊隴(黃隴都一帶)。
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知縣楊智奉例丈量境內田土,稽民數定賦役製圖,更14團為16鄉都,峽山屬黃隴都,鄉都設於峽山;嘉靖年間,潮陽區域變動,設置10都,峽山仍屬黃隴都。
雍正十二年乙卯(公元1735年)吉安巡檢司移署峽山。
民國初年,潮陽撤都置區,全縣設9個行政區,峽山屬潮陽第五區,區署設於峽山墟。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峽山屬潮陽,為第五區。1956年拆區並鄉,1957年合併大鄉,1958年峽山成立人民公社,1984年撤社建區,1987年撤區建鎮,2003年,汕頭市區劃調整,原潮陽市分為潮陽、潮南兩個區,隸屬汕頭市管轄,峽山成為潮南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並改稱峽山街道,是潮南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峽山街道現管轄36個村(居):峽山、上東浦、寨外林、東山、泗聯、洋內、董塘、沙溪、桃陳、南里、義英、汕尾、桃溪、練南、西港、東溪、隴美、溪南、華橋、潮東、拱橋、拱上、洋汾陳、溝頭、洋汾林、東溝、上西溝、西溝、陳禾坡、下東浦、蓮青、英光、溪心、大宅、李圍、上家。

峽山交通

峽山街道交通規劃圖 峽山街道交通規劃圖
324國道自東向西從峽山街道中心地帶穿過,長約6公里,沿線商鋪、酒店眾多,住宅區密集,“街道化”現象嚴重。在建的324國道改線工程(北環大道)貫穿峽山街道西片區,全長8.413公里,建成後將大大減輕324國道峽山路段的交通壓力。

峽山經濟

峽山是粵東重鎮。清雍正年間吉安巡檢司移署峽山。民國時期為潮陽縣第五區署所在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潮陽縣工商、税務、郵政、公安、法院、檢察等部門都在峽山設派出機構和分局;農行、中行、工行、建行、交行、發行、保險、證券等金融機構先後在峽山設辦事處或營業所。2003年,汕頭市區劃調整,原潮陽市分為潮陽、潮南兩個區,隸屬汕頭市管轄,峽山成為潮南區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潮南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峽山是廣東省著名僑鄉之一。華僑、港澳台同胞逾10萬人。明、清以後,峽山人相繼漂洋過海,出國謀生,經艱辛奮鬥,業有所成,其中不少成為企業家或知名人士。海外赤子心繫祖國和家鄉,先後捐資2億多元支援家鄉興辦校舍、醫院、水改、修橋築路等福利事業,投資興辦實業,為家鄉的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作真誠奉獻。
峽山素有“百載商埠”之稱。自明置圩以來,為粵東商品集散地。改革開放後,街道黨政致力實施《峽山城鎮建設總體規劃》,建起峽山商場、華南貿易廣場、南興、金苑、西溝、南里等綜合市場10多座,臨街商業鋪檔上萬間,市場使用面積10萬多平方米。市場商品琳琅滿目,應有盡有。在全國各地大中城市均有峽山設立的營銷點,擁有50多家貨運企業,營運網絡遍佈全國各地。不少企業設有自己的網站和網頁,形成一個信息靈通、內外結合的市場體系。
峽山屬“廣東省經濟強鎮”之列。農業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甘薯、蔬菜、生柑、香蕉等作物,還有飼養業。各級黨政從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出發,針對峽山人多地少的實際,穩定糧食種植面積,增加農業投入,興修水利,進行農田基本建設,開展豐產競賽活動,科學種田,連年實現“噸谷鎮”。工業有刺繡、錫箔、煙火、爆竹、石雕、木雕、油漆、紡織、建材等傳統工藝及手工業。建國後發展木器、五金、塑料、染織、加工等集體企業。改革開放後,峽山的商貿優勢、僑鄉優勢、民資民力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各級黨政引導企業走正道、辦實業、抓支柱、樹品牌,努力推動民營企業上檔次、上規模。全街道擁有民營企業1000多家,從業人員達6萬多人,形成精細化工、針織服裝、文具用品三大支柱行業和皮塑製品、拉鍊線帶、電子電器等傳統優勢行業。先後興建峽山、汕尾等一批工業小區。2003年新闢較具規模的工業園區峽山西片經濟走廊,第一、二期涵蓋義英和洋汾陳、拱上2個工業功能區,現己有37家企業落户於義英功能區。街道擁有雅倩、雅嘉、金萬年、雪柔、飄娜、華隆、雙雄等一批高、新、大骨幹企業。民營企業在大量引進先進生產設備的同時,與高等院校掛鈎,高薪聘請國內外科技人才,加強工人技術培訓,致力培育品牌,爭創名牌。累計註冊商標6580件,其中有中國馳名商標4件,中國名牌產品1個,廣東省著名商標18件,廣東省名牌產品5個,廣東省民營科技企業5家,產品科技含量不斷提高。2008年,街道地方生產總值36.68億元;工業總產值115.28億元,工商税收2.83億元,外貿出口額2.55億美元。
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是街道幹羣的共識。20多年來,先後鋪設30多條寬12-32米的混凝土道路,鋪設了通往60個自然村、總長56公里的秋風水改工程輸水管道;建設高13層的電信綜合大樓,配備3個機房,程控電站裝機容量6.2萬門;興建了2座110千伏的輸變電站。擁有11家上規模、上檔次的賓館(酒店),其中四星級酒店1家,三星級酒店2家;同時還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消防安全等管理。峽山以其吸引力和輻射力強而聞名海內外。
峽山文化底藴深厚。有百年名校六都中學及一批鄉校,有珍貴民間藝術和文化遺產。改革開放後,街道及各村(居)黨政多方集資,捨得投入,改建六都中學 [2]  ,新建峽暉、曉升兩所完全中學,新建改建村級學校。學校教學設施日臻完善,教學質量大幅度提高,中考、高考成績均名列潮南區前茅;興建文化宮、電視差轉枱、有線電視台、敬老院、老人活動中心、幼兒園;組織文體隊伍,開展健康有益的羣眾文化活動;完善醫療、防疫保健體系,轄區內擁有上規模、上檔次的潮南區人民醫院和潮南區民生醫院,醫療衞生設備先進、配套較為齊全;加強環境衞生管理,注重綠化、美化,新建“峽山園林雕塑”,祥符塔、鳳泉巖、恩波橋等文物勝蹟得到保護修葺。通過連年來開展文明創建活動,峽山人進一步樹立社會公德,增強法制觀念,大力倡導文明新風尚。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