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兩英鎮

鎖定
兩英鎮,隸屬於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位於潮南區中部,粵東大南山北麓,距潮南中心城區(峽山街道)10千米,北與司馬浦鎮接壤,東北為峽山街道,東面是臚崗鎮,南與雷嶺鎮為鄰,西南畔有紅場鎮靠接,西向仙城鎮。轄區總面積85.21平方千米。 [7]  截至2020年末,兩英鎮户籍人口有222779人。 [7] 
古屬,潮陽縣新興鄉。1958年,與司馬浦鄉合併成立羣英公社。1961年,析出司馬浦稱兩英公社。1983年12月,改稱兩英區。1986年11月,改為兩英鎮。 [8]  截至2021年10月,兩英鎮轄13個社區、17個行政村。 [1]  兩英鎮是中國針織名鎮、廣東省科技創新試點鎮和廣東省中心鎮,同時也是汕頭市經濟重鎮。明清時期墟市繁盛,紡織、製陶、鑄造行業源遠流長,歷來是潮陽普寧、惠來三市(縣)重要商品集散地之一有“小汕頭”的美譽。 [2] 
2020年末,兩英鎮轄區有工業企業42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家,有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86家。 [7] 
中文名
兩英鎮
行政區劃代碼
440514106
行政區類別
所屬地區
廣東省汕頭市潮南區
地理位置
潮南區中部、粵東大南山北麓
面    積
85.21 km²
下轄地區
13個社區、17個行政村
政府駐地
司英路與新河路南街交叉路口南側
電話區號
0754
郵政編碼
515141
氣候條件
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
人口數量
222779 人(截至2020年末户籍人口)
著名景點
古溪巖
秋風瀑布等
車牌代碼
粵D
地區生產總值
74.61 億元

兩英鎮歷史沿革

古屬,潮陽縣新興鄉。
明、清至民國初,屬黃隴都。
民國十年(1921年),屬第九區。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屬南山移墾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改稱南山管理局。
1950年3月,撤銷南山管理局,兩英又重歸朔陽縣管轄,定為第十區。
1952年,稱第十二區。
1956年,稱兩英鄉。
1958年,與司馬浦鄉合併成立羣英公社。
1961年,析出司馬浦稱兩英公社。
1983年12月,改稱兩英區。
1986年11月,改為兩英鎮。 [8] 
兩英鎮 兩英鎮

兩英鎮行政區劃

2011年末,兩英鎮轄兩英、美林、西隴、牆老、古溪、牆新、陳庫、古厝、永豐、新圩、新厝、高堂、河浦、鶴聯、崎溝、後洋、東北、仙鬥、風華、西新、鶴豐、秋風、圓山、禾皋、高美、上小坑、下小坑、新寮門、四十畝、仙新17個村民委員會,有70個自然村。 [8]  [9] 
截至2021年10月,兩英鎮轄13個社區、17個行政村。 [1]  鎮政府駐司英路與新河路南街交叉路口南側。
兩英鎮區劃詳情
牆新社區
美林社區
兩英社區
陳庫社區
古厝社區
永豐社區
新圩社區
新厝社區
河浦社區
牆老社區
西隴社區
高堂社區
古溪社區
崎溝村
後洋村
禾皋村
下小坑村
上小坑村
四十畝村
高美村
新寮門村
秋風村
圓山村
西新村
東北村
鶴豐村
鶴聯村
鳳華村
仙鬥村
仙新村
/
/

兩英鎮地理環境

兩英鎮位置境域

兩英鎮位於潮南區中部,粵東大南山北麓,距潮南中心城區(峽山街道)10千米,北與司馬浦鎮接壤,東北為峽山街道,東面是臚崗鎮,南與雷嶺鎮為鄰,西南畔有紅場鎮靠接,西向仙城鎮。轄區總面積85.21平方千米。 [7] 

兩英鎮地形地貌

兩英鎮地處大南山北麓、地勢南高北低。地形北部為練江平原,南部為大南山丘陵山地,主要山脈有大南山。 [8] 
兩英鎮地形概圖 兩英鎮地形概圖

兩英鎮氣候

兩英鎮屬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日照2000—2500小時,平均氣温21—22℃,常年雨量1300—1800毫米,氣候温和,雨量充沛。

兩英鎮水文

兩英鎮練江最大的支流兩英河流經兩英、流域面積168.12平方千米。 [8] 

兩英鎮自然災害

兩英鎮主要有洪澇、颱風等自然災害。 [8] 
兩英鎮 兩英鎮

兩英鎮人口

截至2017年末,兩英鎮常住人口有235784人。 [4] 
截至2018年末,兩英鎮户籍人口有220893人。 [3] 
截至2020年末,兩英鎮户籍人口有222779人。 [7]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兩英鎮常住人口為182822人。 [6] 

兩英鎮經濟

兩英鎮綜述

2018年,兩英鎮工業企業個數共340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個數82家。 [3] 
2019年,兩英鎮完成地區生產總值74.61億元,農業總產值3.17億元,工業產值158.43億元,固定資產投資93.50億元。創造税收6997萬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5348.54萬元。 [5] 

兩英鎮第一產業

兩英鎮農業以種植稻穀、薯類為主。2011年,兩英鎮生產糧食1.62萬噸,其中稻穀9842噸,薯類6498噸。蔬菜產量2.6萬噸,主要品種有油菜、菠菜、白菜等,其中油菜2237噸,菠菜1663噸,白菜2372噸,白蘿蔔4372噸,胡蘿蔔4749噸。畜牧業以飼養生豬、家禽為主。2011年,兩英鎮生豬飼養量6070頭,牛飼養量179頭,家禽飼養量5.34萬羽。生產肉類1491噸,其中豬肉1201噸;禽蛋131噸。水果種植面積1185畝,產量332噸,主要品種有香蕉、荔枝、番石榴,其中香蕉106噸、番石榴63噸、荔枝42噸、龍眼37噸。漁業以淡水產品為主,水產品總產量118噸,其中,皖魚24噸、鋪魚33噸鯉魚29噸、鰱魚24噸。名優特農產品有甜麻葉、淮山、姜薯、益母草等。 [8] 
兩英鎮農業 兩英鎮農業

兩英鎮第二產業

2020年末,兩英鎮轄區有工業企業425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55家。2020年末,轄區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86家。 [7] 

兩英鎮第三產業

2020年末,兩英鎮轄區營業面積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有86家。 [7] 

兩英鎮交通運輸

2011年,兩英鎮境內有村級公路19條、總長度56.08千米、完成主幹道水泥路面的鋪設、實現村村通機動車。 [8] 
兩英鎮交通樞紐 兩英鎮交通樞紐

兩英鎮社會事業

兩英鎮教育事業

2011年末,兩英鎮有幼兒園39所,在園幼兒6750人專職教師285人,入學率89%;小學34所,在校生2.2萬人,專任教師73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8.9%;初中9所,在校生1.3萬人,專職教師530人,初中適齡少年入學率明.1%,小升初升學率99.9%,升中適齡人口入庫率97.1%,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達100%。 [8] 

兩英鎮文體事業

2011年末,兩英鎮有電影公司1個,電影院1座座位280個;文化站1個,建築面積195平方米;公共圖書室25個,建築面積1020平方米,藏書3455冊。文化行業從業人員300多人、其中事業單位從業人員18人。地方特色民間藝術有英歌、鑼鼓、笛套管樂等,其中永豐社區英歌隊曾上京赴省參加藝術表演。 [8] 

兩英鎮醫療衞生

2011年末,兩英鎮有各級各類醫療衞生機構16個其中衞生亮1所;病牀9張。專業衞生人員120人,其中執業醫師29人,執業助理醫師31,速冊護士29人。 [8] 

兩英鎮社會保障

2011年,兩英鎮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户數99户,人數124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數1516户,人數3680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3人,分散供養81人;國家撫卹、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368人。新增就業人員1800人,有550名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10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1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3%全年共幫助10户零就業家庭實現每户至少一人就業,組織5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基層從事“三支一扶”的工作。全年,養老、工商、失業、生育四個險種合計收入3136.78萬元,比上年增長93.92%。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3000多人下年增長1000人。 [8] 

兩英鎮郵政電信

2011年末,兩英鎮有電信企業1家;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26萬門,固定電話用户2.9萬户,電話普及率52.8%;移動電話用户1.47萬户,普及率為6.7%;寬帶接入用户1.24萬户。 [8] 

兩英鎮基礎設施

  • 道路
2011年末,兩英鎮建成道路總長度165千米,水泥路面151.5萬平方米,鎮區橋樑43座。 [8] 
  • 供電
2011年,兩英鎮有220千伏輸變電站1座。 [8] 
  • 園林綠化
2011年末,兩英鎮有公園1個,佔地面積2230平方米,區園林綠地面積66.5萬平方米。 [8] 

兩英鎮歷史文化

兩英鎮地名由來

兩英,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已成圩集,圩東原有一小丘,竹林茂密,風吹竹搖,聲如鴉啼,故名烏鴉圩,後雅稱鷹圩,因先在溪北設老圩,後在溪南設新圩,合稱兩鷹圩,又“鷹”與“英”同音,後俗成今名。鎮以駐地名。

兩英鎮民俗文化

兩英鎮民間有笛套音樂、弦詩音樂、潮汕英歌、大鑼鼓等文體活動,永豐英歌隊是新中國成立後潮南潮汕地區第一支英歌隊,曾進京赴省表演。

兩英鎮宗教文化

古溪居委有1座天主教堂,2座基督教堂;比較有名的釋道教場所有,古溪巖,仙島勝觀巖,新疊石庵,新鄉善德堂,金甌義德庵,金甌長寧庵,蔡肥庵,龍福庵。還有散佈各鄉里的善堂。

兩英鎮風景名勝

兩英鎮二靈庵

二靈庵位於汕頭市潮南區兩英鎮仙新疊石村,始建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年),佔地面積620平方米,建築面積420平方米,曾為土地革命戰爭時期革命活動地點。

兩英鎮靈顯寺

靈顯寺位於汕頭市潮南區兩英鎮古溪鄉古溪巖內,創建於明朝萬曆年間(1573年9月4日—1620年8月18日)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曆史。奉祀於佛教釋迦牟尼佛等諸佛菩薩,道教北方玄武上帝,道釋同流,自古香火頗旺。

兩英鎮榮譽稱號

2004年,兩英鎮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和中國針織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針織名鎮”。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