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五月病

(醫學名詞)

鎖定
五月病,起源於日本。由於日本新財年新學年都是4月份開始,新人進入學校或者公司之後鼓足幹勁兒工作或者學習一個月之後立刻經歷4月底5月初的長達一週左右的日本黃金週假期,收假後當初的幹勁兒已經消失,當初設立的目標卻無法立即實現,因為理想期許和現實的差距,還有人際關係也沒有達到預定狀態,而產生的厭倦易疲乏的情緒問題。在日本的上班族中比較普遍。心情壓抑、焦慮、興趣喪失、精力不足、悲觀失望、自我評價過低等,都是五月病的常見症狀,有時很難與一般的短時間的心情不好區分開來。具備以上典型症狀的患者並不多見。很多患者只具備其中的一點或兩點,嚴重程度也因人而異。這裏向大家介紹一個簡便的方法;如果上述的不適早晨起來嚴重,下午或晚上有部分緩解,那麼,你患五月病的可能性就比較大了。這就是五月病所謂晝重夜輕的節律變化。五月病作為一個詞條第一次出現在《現代用語基礎知識》上是在一九六九年。但在此之前,在大學心理學專業的小圈子裏已經廣為流傳,它首次出現在日本戰後出生的那代人身上。五月病已經延伸出多種類型的精神症狀,在青少年人羣中較為普遍。在我國五月病一詞正逐漸從一種近乎調侃的稱呼成為真正的精神疾病。
中文名
五月病
別    名
假期後症候羣或假期後綜合症
症    狀
假期後無法集中精力工作學習
多發羣體
中小學 畢業季學生 壓力大的白領
出現時間
一九六九年

五月病發展歷史

五月病 五月病
社會越富足,精神分裂症型人格越明顯,但是,到了七十年代中期,"五月病"忽然從大學校園裏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與之不同的,一種名為"學生無精打采合併症"的症狀。它指的是學生們考入大學以後,根本無心學習,甚至對玩也不感興趣,整日裏無所事事,萎靡不振。它的表面症狀雖然跟"五月病"有些相似,但本質上卻大相徑庭。調查結果表明,出現這種症狀的學生在考入大學之前也不屬於十分努力的類型,很多人只不過因為高考這一關非過不可才勉強學習的。他們與躁狂五月病型人不同,不是在考上大學以後才開始沮喪,而是之前一直就這樣,只不過在升學壓力大的高考前夕暫時消失了一段時間而已,所以高考一過,他們又重新回到以前的無精打采狀態,什麼也不想做。
精神分裂症型人來説,"他人"才是萬事萬物的主宰,他們可不相信什麼"有志者事竟成",而是覺得自己的努力根本改變不了什麼,一切努力都是白費力氣。總之,他們的支持力量來自周圍環境,而非他們的內心。
"學生無精打采合併症"的患者處事消極,這一點正是"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特徵。因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身上人們經常可以觀察到無精打采,只知道發呆的症狀。因此,我斷定"學生無精打采合併症"在校園裏取代了"五月病"的七十年代正是"精神分裂症型羣體"形成的時間,當時的那批大學生大多是在一九五五年左右出生的,為此,斷定"精神分裂症型羣體"形成於這一年。
從七十年代後半期開始,日本人的個性之所以會向精神分裂症型的方向發展,還跟它所處的時代背景有關係,那時正是日本經濟高度發展的時期。要知道,如果整個社會都比較貧困的話,那麼個人就必須拼搏才能取得成功。必須付出比別人更多的努力,提升自我的價值,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生存下去。所以,老一輩的人在他們年輕的時候都咬緊牙根,奮力拼搏了一把。總體來説,因為那個年代的特點是誰拼了,誰就能上去,所以"躁狂五月病型"個性才成了社會的主流。
五月病 五月病
但等到社會富足了以後,人們即便不努力拼搏,也能保證衣食無憂。只要跟周圍的人做着同樣的事就可以生活得很幸福。況且當時的國家政策也決定了"多勞者並不能多得",就算你創業成功,賺到了大筆的錢,也拿不到手,一下子就被國家當税款給抽走了。但在政界和演藝界,那些二世祖、三世祖們,他們本身其實沒有什麼才華,只不過仗着父輩的名聲就可以坐享其成,財富、地位得來全不費功夫。平民出身的人再怎麼努力也無法與他們一較高下。 所以,漸漸地人們不願意再去努力的心情完全可以理解。與其辛辛苦苦地與人競爭,還不如各安天命,知足常樂呢。
泡沫經濟的破滅告訴人們"命運是不可戰勝的" ,因此,隨着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年輕人的個性特徵也開始漸漸朝着"精神分裂症型"的方向靠攏,而把他們完全推到"精神分裂症型"這一端的則是泡沫經濟的破滅。這一變化也體現在雜誌風格的變化上。泡沫經濟破滅以前,市面上充斥着像《CREA》、《anan》這樣的雜誌,它們的讀者定位都是公司的高級女白領,因此多刊登一些小資的內容,還積極宣揚"女的也頂半邊天"的"躁狂五月病型"的觀念。 [1] 

五月病由來

“五月病”到底是不是病?原來,“五月病”這一詞彙來自日本,在日本,學校的畢業和新學年的開始都在春天,四五月份一般是學生開始新的一段學習經歷,或者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開始一段新的工作經歷的時間。再加上4月底五月初的長達一週左右黃金週假期,就特別容易產生懈怠感。不少日本人在收假時懷念假期節意志消沉、慵懶倦怠、牴觸上學上班,這種病症被日本醫學界稱為“五月病”。主要表現為飲食習慣改變,失眠,興趣減少或注意力分散,對履行社會職責有牴觸感,反應遲鈍或敏感等。 [2]  所以,“五月病”的成因並不是月份,而是不適應環境的突然改變。 [2] 

五月病症狀

五月病主要以思維遲緩意志活動減退為主,多數病例還存在各種軀體症狀。

五月病心境

基本特點是情緒低落,苦惱憂傷,興趣索然。感到悲觀絕望,痛苦難熬,有度日如年、生不如死的感覺。常用活着無意思、高興不起來等描述其內心體驗。典型者有抑鬱情緒,晝重夜輕的特點。常與焦慮共存。

五月病思維

思維聯想過程受抑制,反應遲鈍,自覺腦子不轉了,表現為主動性言語減少,語速明顯減慢,思維問題費力。反應慢,需等待很久,在情緒低落影響下,自我評價低,自卑,有無用感和無價值感,覺得活着無意義,有悲觀厭世和自殺打算,有自責自罪,認為活着成為累贅,犯了大罪,在軀體不適基礎上出現疑病觀念,認為自己患了不治之症。

五月病意志活動

主動性活動明顯減少,生活被動,不願參加外界和平素感興趣的活動,常獨處。生活懶散,發展為不語不動,可達木僵程度。最危險的是反覆出現自殺企圖和行為。

五月病軀體症狀

大部分抑鬱病人都有軀體及其他生物症狀,例如心悸胸悶、胃腸不適、便秘、食慾下降和體重減輕。睡眠障礙突出,多為入睡困難。

五月病其他

發作時也能出現幻覺,人格解體現實解體。因思維聯想顯著遲緩及記憶力下降,易影響老年患者的認知功能。
常有頭暈頭痛、無力和失眠等主訴,易誤診為神經衰弱,後者起病前有一定的心理社會因素,如長期緊張、用腦過度等,情感以焦慮、脆弱為主,主要臨牀相是與精神易興奮相聯繫的精神易疲勞、心情緊張、煩惱和易激惹等情緒症狀,及肌肉緊張性痛和睡眠障礙等生理功能紊亂症狀。自知力良好,症狀被動性大,求治心切。障礙以情緒低落為主,伴思維遲緩,自卑、自罪、想死,及生物學症狀(如情緒晝夜輕重,食慾、性慾下降等),自知力常喪失,不主動求治,可資鑑別。
隱匿性五月病是一種不典型的五月病,主要表現為反覆或持續出現各種軀體不適和植物神經症狀,情緒往往被軀體症狀所掩蓋,故又稱為抑鬱等位症。病人多不找精神科醫生,而去其他科就診。軀體檢查及輔助檢查往往無陽性表現,易誤診為神經症或其他軀體疾病對症治療一般無效。

五月病醫治處方

自我調節是關鍵!
每到這個季節,就很容易出現情緒波動,“五月份處於春夏交替的時節,人體的新陳代謝比較旺盛,可能出現內分泌的紊亂,出現情緒波動也比較正常。”
另外,一年快接近一半了,對於一些行業來説,長時間高強度的工作,也容易出現倦怠;一年的任務完成不了,老闆可能還要增加工作量,可能會讓人更加焦慮。而大家都知道的“春困秋乏”,其實“春困”也是人在春天生理上的一種自我調節。 調節“五月病”,重新煥發積極的狀態,首先需要依靠自我調節,可以選擇做一些自己最感興趣的事。人到春天尤其要注意合理作息,把握好工作的時間和進度,適當減少工作量,多一點户外活動。可以為自己選擇一個好天氣出去走走,散散步、爬爬山、騎騎車……感受春天大自然帶來的生機,會令你感覺生活也隨之明媚起來。此外,運動過後,大汗淋漓,不良情緒就被排解了。
其次,多做最感興趣的事。如果事業上沒有獲得成功,想辦法增進自己的技能,從最感興趣的事入手;或者再尋找其他成功的機會。有計劃地做些能夠獲得快樂和自信的活動,尤其在週末,譬如打掃房間、寫信、聽音樂、逛街等。另外,生活正常規律化也很重要。儘量按時吃飯,起居有規律,每天安排一段時間進行體育鍛煉。參加體育鍛煉可以改善人的精神狀態,提高植物神經系統的功能,有益於人的精神健康。同時,記得和朋友保持聯繫,尤其在境況不佳時,“朋友是良醫”。結交的朋友,可以是讓你傾訴衷腸的知心人,也可以是饒有風趣的“幽默家”。總之,養成和朋友經常往來交流的習慣,可以有效避免和醫治孤獨感,減輕“五月病”症狀。
預防“五月病”不需要手術不需要昂貴的代價,只需要多曬太陽多運動,多吃水果多喝水。簡單而概括地説,就是要養成健康而理性的生活方式,千萬不要讓“五月病”長期蟄伏在我們的一年四季中,成為年輕人的沉痾。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