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carbon dioxide),一種碳氧化合物,化學式為CO2,化學式量為44.0095
[1]
,常温常壓下是一種無色無味
[2]
或無色無臭而其水溶液略有酸味
[3]
的氣體,也是一種常見的温室氣體
[4]
,還是空氣的組分之一(佔大氣總體積的0.03%-0.04%
[5]
)。
在化學性質方面,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不活潑,熱穩定性很高(2000℃時僅有1.8%分解),不能燃燒,通常也不支持燃燒,屬於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因與水反應生成的是碳酸,所以是碳酸的酸酐。
[2-3]
二氧化碳一般可由高温煅燒石灰石或由石灰石和稀鹽酸反應制得,主要應用於冷藏易腐敗的食品(固態)、作致冷劑(液態)、製造碳化軟飲料(氣態)和作均相反應的溶劑(超臨界狀態)等。
[2]
關於其毒性,研究表明:低濃度的二氧化碳沒有毒性,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則會使動物中毒。
[6]
2023年4月13日,香山科學會議第742次學術討論會召開,專家指出:二氧化碳利用技術潛力巨大。
[64]
截至2023年6月,過去10年,全球温室氣體排放量創下“歷史新高”,每年排放的二氧化碳高達540億噸。
[67]
- 中文名
- 二氧化碳 [61]
- 外文名
- carbon dioxide
- 別 名
-
碳酸氣
碳酸酐
乾冰(固態) [7] - 化學式
- CO₂ [61]
- 分子量
- 44.0095 [1]
- CAS登錄號
- 124-38-9
- EINECS登錄號
- 204-696-9
- 熔 點
- -56.6 ℃(二氧化碳的熔點是在527kPa的高壓下測得的,常壓下不存在液態二氧化碳)
- 沸 點
- -78.5 ℃(昇華)
二氧化碳研究簡史
編輯17世紀初,比利時醫生海爾蒙特(即揚·巴普蒂斯塔·範·海爾蒙特,Jan Baptista van Helmont,1580年-1644年)發現木炭燃燒之後除了產生灰燼外還產生一些看不見、摸不着的物質,並通過實驗證實了這種被他稱為“森林之精”的二氧化碳是一種不助燃的氣體,確認了二氧化碳是一種氣體;還發現燭火在該氣體中會自然熄滅,這是二氧化碳惰性性質的第一次發現。不久後,德國化學家霍夫曼(即弗里德里希·霍夫曼,Friedrich Hoffmann,1660年-1742年)對被他稱為“礦精(spiritus mineralis)”的二氧化碳氣體進行研究,首次推斷出二氧化碳水溶液具有弱酸性。
[10]
1756年,英國化學家布萊克(即約瑟夫·布萊克,Joseph Black,1728年-1799年)第一個用定量方法研究了被他稱為“固定空氣”的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在此後一段時間內都被稱作“固定空氣”。
[11]
1766年,英國科學家卡文迪許(即亨利·卡文迪許,Henry Cavendish,1731年-1810年)成功地用汞槽法收集到了“固定空氣”,並用物理方法測定了其比重及溶解度,還證明了它和動物呼出的和木炭燃燒後產生的氣體相同。
[12]
1772年,法國科學家拉瓦錫(即安託萬-洛朗·拉瓦錫,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1743年-1794年)等用大火鏡聚光加熱放在汞槽上玻罩中的鑽石,發現它會燃燒,而其產物即“固定空氣”。同年,科學家普里斯特利(即約瑟夫·普里斯特利,Joseph Priestley,1733年-1804年)研究發酵氣體時發現:壓力有利於“固定空氣”在水中的溶解,温度增高則不利於其溶解。這一發現使得二氧化碳能被應用於人工製造碳酸水(汽水)。
[12]
1774年,瑞典化學家貝格曼(即託貝恩·奧洛夫·貝格曼,Torbern Olof Bergman,1735年-1784年)在其論文《研究固定空氣》中敍述了他對“固定空氣”的密度、在水中的溶解性、對石蕊的作用、被鹼吸收的狀況、在空氣中的存在、水溶液對金屬鋅、鐵的溶解作用等的研究成果。
[11]
1787年,拉瓦錫在發表的論述中講述將木炭放進氧氣中燃燒後產生的“固定空氣”,肯定了“固定空氣”是由碳和氧組成的,由於它是氣體而改稱為“碳酸氣”。同時,拉瓦錫還測定了它含碳和氧的質量比(碳佔23.4503%,氧佔76.5497%),首次揭示了二氧化碳的組成。
[10]
[11]
1797年,英國化學家坦南特(即史密森·坦南特,Smitbson Tennant,1761年-1815年,
[13]
又譯“台耐特”
[14]
等)用分析的方法測得“固定空氣”含碳27.65%、含氧72.35%。
[10]
1823年,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即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年-1867年)發現加壓可以使“碳酸氣”液化。同年,法拉第和戴維(即漢弗裏·戴維,Humphry Davy,1778年-1829年,又譯“笛彼”)首次液化了“碳酸氣”。
[15-17]
1834年或1835年,德國人蒂羅里爾(即阿德里安·讓·皮埃爾·蒂羅里爾,Adrien-Jean-Pierre Thilorier,1790年-1844年,又譯“蒂洛勒爾”、“狄勞裏雅利”
[18]
、“奇洛列”
[19]
等)成功地製得乾冰(固態二氧化碳)。
[20-21]
1840年,法國化學家杜馬(即讓-巴蒂斯特·安德烈·杜馬,Jean-Baptiste André Dumas,1800年-1884年)把經過精確稱量的含純粹碳的石墨放進充足的氧氣中燃燒,並且用氫氧化鉀溶液吸收生成的“固定空氣”,計算出“固定空氣”中氧和碳的質量分數比為72.734:27.266。此前,阿伏伽德羅(即阿莫迪歐·阿伏伽德羅,Amedeo Avogadro,1776年8月9日—1856年7月9日)於1811年提出了假説——“在同一温度和壓強下,相同體積的任何氣體都含有相同數目的分子。”化學家們結合氧和碳的原子量得出“固定空氣”中氧和碳的原子個數簡單的整數比是2:1,又以阿伏伽德羅於1811年提出的假説為依據,通過實驗測出“固定空氣”的分子量為44,從而得出“固定空氣”的化學式為CO2,與此化學式相應的名稱便是“二氧化碳”。
[11]
1850年,愛爾蘭物理化學家安德魯斯(即托馬斯·安德魯斯,Thomas Andrews,1813年-1885年)開始對二氧化碳的超臨界現象進行研究,並於1869年測定了二氧化碳的兩個臨界參數:超臨界壓強為7.2MPa,超臨界温度為304.065K(二者在2013年的公認值分別為7.375MPa和303.05K)。
[22-23]
1896年,瑞典化學家阿累尼烏斯(即斯萬特·奧古斯特·阿累尼烏斯,Svante August Arrhenius,1859年-1927年)通過計算指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一倍,可使地表温度上升5~6℃。
[24]
1950年-1952年間,蘇聯的柳巴夫斯基(K.B.Любавский)、諾沃日洛夫(H.M.Новожилов)與日本的關口春次郎分別研究了一種在二氧化碳保護氣體中使用的焊絲,並提出了焊接鋼材的新的冶金方案。
[25]
隨之,1953年,柳巴夫斯基等人發明了二氧化碳氣體保護焊。
[26]
2022年4月,電子科技大學夏川課題組、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于濤課題組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曾傑課題組
[57]
共同通過電催化結合生物合成的方式,將二氧化碳高效還原合成高濃度乙酸,進一步利用微生物可以合成葡萄糖和油脂,成果於4月28日以封面文章形式在國際學術期刊《自然·催化》發表。
[55-56]
二氧化碳分子結構
編輯CO2分子形狀是直線形的,其結構曾被認為是:O=C=O。但CO2分子中碳氧鍵鍵長為116pm,介於碳氧雙鍵(鍵長為124pm)和碳氧三鍵(鍵長為113pm)之間,故CO2中的碳氧鍵具有一定程度的三鍵特徵。
現代科學家一般認為CO2分子的中心原子碳原子採取sp雜化,2條sp雜化軌道分別與2個氧原子的2p軌道(含有一個電子)重疊形成2條σ鍵,碳原子上互相垂直的p軌道再分別與2個氧原子中平行的p軌道形成2條大π鍵。
[27]
二氧化碳理化性質
編輯二氧化碳物理性質
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壓下為無色無味氣體,溶於水和烴類等多數有機溶劑,其相關物理常數如下表:
性質 | 條件或符號 | 單位 | 數據 |
---|---|---|---|
527kPa | 攝氏度(℃) | -56.6 | |
攝氏度(℃) | -78.5 | ||
-79℃,水=1 | 1.56 | ||
相對蒸氣密度 | 空氣=1 | 1.53 | |
-39℃ | 千帕(kPa) | 1013.25 | |
攝氏度(℃) | 31.3 | ||
兆帕(MPa) | 7.39 | ||
辛醇/水分配係數 | 0.83 | ||
12.5~24℃ | 1.173~1.999 | ||
6.98 | |||
21℃,5.92MPa | 毫帕斯卡秒(mPa·s) | 0.0697 | |
昇華 | 千焦每摩爾(kJ/mol) | 25.25 | |
千焦每摩爾(kJ/mol) | 8.33 | ||
千焦每摩爾(kJ/mol) | 394.40 | ||
20℃,定壓 | 千焦每千克開爾文[kJ/(kg·K)] | 2.8448 | |
5.9~14.9℃ | 兆帕(MPa) | 4.05~5.07 | |
12~30℃ | 瓦每米開爾文[W/(m·K)] | 0.10048~83.74×10-7 | |
體膨脹係數 | -50~0℃ | 每開爾文(K-1) | 0.00495 |
0~20ºC | 每開爾文(K-1) | 0.00991 | |
毫升每摩爾(mL/mol) | 44.7 | ||
90.2K | 60.9 | ||
達因每釐米(dyne/cm) | 3.4 | ||
10-24cm3 | 2.76 |
二氧化碳化學性質
二氧化碳是碳氧化合物之一,是一種無機物,不可燃,通常也不支持燃燒,低濃度時無毒性。它也是碳酸的酸酐,屬於酸性氧化物,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其中碳元素的化合價為+4價,處於碳元素的最高價態,故二氧化碳具有氧化性而無還原性,但氧化性不強。
[29]
1.酸性氧化物的通性
- 1-1.和水反應
二氧化碳可以溶於水並和水反應生成碳酸,而不穩定的碳酸容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相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 1-2.和鹼性氧化物反應
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能與鹼性氧化物反應生成相應的鹽,如:
- 1-3.和鹼反應
①與氫氧化鈣反應
向澄清的石灰水中加入二氧化碳,會使澄清的石灰水變渾濁,生成碳酸鈣沉澱(此反應常用於檢驗二氧化碳),相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當二氧化碳過量時,生成碳酸氫鈣:
第一步:
;
第二步:
;
總方程式:
。
②與氫氧化鈉反應
二氧化碳會使燒鹼變質,相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當二氧化碳過量時,生成碳酸氫鈉:
第一步:
;
第二步:
;
2.弱氧化性
- 2-1.碳單質還原
高温條件下,二氧化碳能與碳單質反應生成一氧化碳,相應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 2-2.鎂單質還原
- 2-3.氫化還原
- 2-4.電化學還原
二氧化碳的電化學還原是一個利用電能將二氧化碳在電解池陰極還原而將氫氧根離子在電解池陽極氧化為氧氣的過程,由於還原二氧化碳需要的活化能較高,這個過程需要加一定高電壓後才能實現,而在陰極發生的氫析出反應的程度隨電壓的增加而加大,會抑制了二氧化碳的還原,故二氧化碳的高效還原需要有合適的催化劑,以致二氧化碳的電化學還原往往是個電催化還原過程。這個過程的簡單機理為:在初始階段,二氧化碳被吸附在陰極催化劑表面,形成中間產物(反應式①);然後電子在兩個電極間電勢差的作用下發生轉移,轉移數可能是2、4、6、8、12,還原產物隨電子轉移數的不同而可能是一氧化碳、甲酸根、甲酸、甲烷、乙烷和乙烯等(反應式②-⑧)。由於是在水溶液中,也會發生析氫反應,從而產生氫氣(反應式⑨、⑩)。
[32-33]
3.與過氧化物反應
4.與格式試劑反應
5.與環氧化合物的插入反應
6.製取金剛石(置換反應)
7.光合作用暗反應(碳反應)
二氧化碳產生途徑
編輯二氧化碳氣體是大氣組成的一部分(佔大氣總體積的0.03%-0.04%),在自然界中含量豐富,其產生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①有機物(包括動植物)在分解、發酵、腐爛、變質的過程中都可釋放出二氧化碳。②石油、石臘、煤炭、天然氣燃燒過程中,也要釋放出二氧化碳。③石油、煤炭在生產化工產品過程中,也會釋放出二氧化碳。④所有糞便、腐植酸在發酵,熟化的過程中也能釋放出二氧化碳。⑤所有動物在呼吸過程中,都要吸氧氣吐出二氧化碳。
[38]
二氧化碳製備方法
編輯二氧化碳工業製備
- 煅燒法
高温煅燒石灰石(或白雲石)過程中產生的二氧化碳氣,經水洗、除雜、壓縮,製得氣體二氧化碳:
- 發酵氣回收法
- 副產氣體回收法
- 吸附膨脹法
一般以副產物二氧化碳為原料氣,用吸附膨脹法從吸附相提取高純二氧化碳,用低温泵收集產品;也可採用吸附精餾法制取,吸附精餾法採用硅膠、3A分子篩和活性炭作吸附劑,脱除部分雜質,精餾後可製取高純二氧化碳產品。
[2]
- 炭窯法
二氧化碳實驗室製取
- 大理石與稀鹽酸反應制取
口訣
實驗室制二氧碳,大理石與稀鹽酸。兩種蘇打皆不用,速度太快控制難。
反應用品
反應原理
反應方程式:
。
製取裝置
收集方法
檢驗方法
驗滿方法
注意事項
⑤不能用Na2CO3(蘇打)和NaHCO3(小蘇打)代替CaCO3跟鹽酸反應來製取二氧化碳,原因:Na2CO3和NaHCO3跟鹽酸反應的速度太快,產生的二氧化碳很快逸出,不易控制,也不便於操作。(兩種蘇打皆不用,速度太快控制難)
[39]
- 加熱使碳酸氫鈉分解制取
將碳酸氫鈉充分乾燥後裝入硬質玻璃管中,在管口處裝填玻璃棉後封閉,用抽氣泵抽真空。然後,加熱使碳酸氫鈉分解。最初發生的二氧化碳可放掉。分解產生的氣體需導入用冰冷卻的導管中,使氣體中的水蒸氣冷凝下來,再將氣體先後導入分別裝有氯化鈣和五氧化二磷的U形管中使其乾燥。100℃時,碳酸氫鈉的分解壓為97.458kPa,120℃時為166.652kPa。
[2]
二氧化碳其他製法
二氧化碳主要應用
編輯高純二氧化碳主要用於電子工業,醫學研究及臨牀診斷、二氧化碳激光器、檢測儀器的校正氣及配製其它特種混合氣,在聚乙烯聚合反應中則用作調節劑。
[8]
氣態二氧化碳用於碳化軟飲料、水處理工藝的pH控制、化學加工、食品保存、化學和食品加工過程的惰性保護、焊接氣體、植物生長刺激劑,在鑄造中用於硬化模和芯子及用於氣動器件,還應用於殺菌氣的稀釋劑(即用氧化乙烯和二氧化碳的混台氣作為殺菌、殺蟲劑、熏蒸劑,廣泛應用於醫療器具、包裝材料、衣類、毛皮、被褥等的殺菌、骨粉消毒、倉庫、工廠、文物、書籍的燻蒸)。
[8]
二氧化碳藥典信息
編輯二氧化碳基本信息
本品含CO2不得少於99.5%(mL/mL)。
二氧化碳性狀
本品為無色氣體,無臭,水溶液顯弱酸性反應。
本品1容在常壓20℃時,能溶與水約1容中。
二氧化碳鑑別
1、取本品,通入氫氧化鋇試液中,即生成白色沉澱,沉澱能在醋酸中溶解併發生泡沸。
2、本品能使火焰熄滅 。
3、本品的紅外光吸收圖譜應與對照的圖譜(圖1)一致(通則0402)。
二氧化碳檢查
酸度
取水100mL,加甲基橙指示液0.2mL,混勻,分取各50mL,置甲、乙兩支比色管中,於乙管中,加鹽酸滴定液(0.01mol/L)1.0mL,搖勻,於甲管中,通入本品1000mL(速度為每小時4000mL)後,顯出的紅色不得較乙管更深。
水分
取本品,通入露點分析儀測定,含水分不得過百萬分之六十七。
一氧化碳
取本品,用一氧化碳檢測管測定,含一氧化碳不得過百萬分之五。
二氧化硫
取本品,用二氧化硫檢測管測定,含二氧化硫不得過百萬分之二。
磷化氫
取本品,用磷化氫檢測管測定,含磷化氫不得過千萬分之三。
硫化氫
取本品,用硫化氫檢測管測定,含硫化氫不得過百萬分之一。
氨
取本品,用氨檢測管測定,含氨不得過百萬分之二十五。
碳氫化合物
照氣相色譜法(通則0521)測定。
供試品氣體:取本品,即得。
對照品氣體:取甲烷含量為0.0020%的氣體(以氮氣為稀釋劑)。
色譜條件:用玻璃球為填料的色譜柱(4mm×0.8m,80目),柱温為110℃,進樣口温度為110℃,檢測器為火焰離子化檢測器,温度為120℃。
測定法:精密量取供試品氣體與對照品氣體,分別注入氣相色譜儀,在淨化温度為360℃時測得的峯面積為相應空白值;精密量取供試品氣體與對照品氣體,分別注入氣相色譜儀,測定峯面積,減去相應空白值後的峯面積為校正峯面積。
限度:按外標法以校正峯面積計算,含碳氫化合物(以甲烷計)不得過0.0020%。
二氧化碳含量測定
照氧項下的方法,除改用如圖所用的吸收器,並以氫氧化鉀溶液(0→2)125mL代替銅絲與氨-氯化銨溶液作為吸收液,並以酸化水(對甲基橙指示液顯酸性)取代飽和氯化鈉溶液注入平衡瓶J中外,依法操作,至剩餘的氣體體積恆定為止。讀取量氣管內的液麪刻度,算出供試品的含量,即得。
檢查與測定前,應先將供試品鋼瓶在試驗室温度下放置6小時以上。
二氧化碳貯藏
二氧化碳安全措施
編輯二氧化碳自然環境方面
- 環境危害
天然的温室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在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後能向地面輻射出波長更長的長波輻射,對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
[4]
增強的温室效應:自工業革命以來,由於人類活動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氣體,使得大氣中温室氣體的濃度急劇升高,結果造成温室效應日益增強。
[43]
據統計,工業化以前全球年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為278ppm(1ppm為百萬分之一),而2012年是全球年均大氣二氧化碳濃度為393.1ppm,到2014年4月,北半球大氣中月均二氧化碳濃度首次超過400ppm。
[44]
全球氣候變暖:大氣温室效應的不斷加劇導致全球氣候變暖,產生一系列當今科學不可預測的全球性氣候問題。國際氣候變化經濟學報告中顯示,如果人類一直維持如今的生活方式,到2100年,全球平均氣温將有50%的可能會上升4℃。如果全球氣温上升4℃,地球南北極的冰川就會融化,海平面因此將上升,全世界40多個島嶼國家和界人口最集中的沿海大城市都將面臨淹沒的危險,全球數千萬人的生活將會面臨危機,甚至產生全球性的生態平衡紊亂,最終導致全球發生大規模的遷移和衝突。
[43]
- 應對措施
低碳生活:儘量減少生活作息時所耗用的能量,從而減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對大氣的污染,減緩生態惡化。
[45]
CCS技術:即二氧化碳捕集與封存(CarbonDioxideCapture and Storage,縮寫:CCS)技術,是短期之內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最重要的技術之一,指的是通過碳捕集技術,將工業和有關能源產業所產生的二氧化碳分離出來,再通過儲存手段,將其輸送並封存到海底或地下等與大氣隔絕的地方。
[46]
國際法律:1992年6月在巴西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上,有153個國家簽署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此公約自1994年3月起有效,已有176個締約方(截至2015年2月);
[47]
1997年12月,由《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參加國出席的會議在日本京都召開,會議制定了《京都議定書》,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的補充條款,此條約自2005年2月16日起有效,已有183個締約方(截至2009年2月);
[48]
2015年11月30日—12月11日,在巴黎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21次締約方大會暨《京都議定書》第11次締約方大會上,來自195個國家的代表一致通過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巴黎協定》(《巴黎協定》)。
[49]
二氧化碳人體健康方面
研究表明,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低於2%時,對人沒有明顯的危害,超過這個濃度則可引起人體呼吸器官損壞,即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並不是有毒物質,但當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超過一定限度時則會使肌體產生中毒現象,高濃度的二氧化碳則會讓人窒息。動物實驗證明:在含氧量正常(20%)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越高,動物的死亡率也越高。同時,純二氧化碳引起動物死亡較低氧所致的死亡更為迅速。此外,有人認為:在低氧的情況下,8%~10%濃度的二氧化碳即可在短時間內引起人、畜死亡。
[6]
中毒原理
中毒症狀
輕度:一般出現頭暈、頭痛、肌肉無力、全身痠軟等不適之感。
中度:頭暈將有倒地之勢;胸悶,鼻腔和咽喉疼痛難忍,呼吸緊促,胸部有壓迫及憋氣感;劇烈性頭痛、耳鳴、肌肉無力、皮膚髮紅、血壓升高,脈快而強。
重度:突然頭暈無法支持而倒地,憋氣、呼吸困難、心悸、神志不清、昏迷、皮膚口唇和指甲青紫、血壓下降、脈弱至不能觸及,瞳孔散大。對光反射消失,全身鬆軟,聲門擴大,相繼呼吸心跳停止而至死亡,急性期過後有的可留有嗜睡及記憶力減退等症狀。
[6]
急救措施
①迅速地使中毒者脱離高濃度的二氧化碳環境,到空氣新鮮處,解松中毒者衣領,人工輔助呼吸以使其儘快吸入氧氣,必要時用高壓氧治療,掄救人員應佩帶有效的呼吸防護器。
預防方法
進入含有較高濃度二氧化碳的工作區域前,檢查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是否超過了2%,若超過,則需要採取有效的安全措施,如:①進行通風排毒,置換工作場所空氣,使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不超過了2%;②佩戴送風面盔、自吸式導管防毒面具、氧氣呼吸器等常用的防毒面具。
[6]
二氧化碳儲存注意事項
二氧化碳適宜儲存於陰涼、通風的不燃氣體專用庫房,適合以液態或固態形式裝運。儲存、運輸二氧化碳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①遠離火種、熱源,庫温不宜超過30℃;②與易(可)燃物分開存放,切忌混儲;③儲區應備有泄漏應急處理設備。
[2]
[8]
二氧化碳相關法規
編輯在中國,二氧化碳是2007年4月12日發佈、2007年11月1日實施的《工作場所有害因素職業接觸限值第1部分:化學有害因素》(GBZ 2.1-2007)中的第90種物質,在衞生要求方面,其工作場所中的時間加權平均容許濃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time weighted average,PC-TWA)為9000mg/m3、短時間接觸容許濃度(Permissible concentration-Short Term Exposure Limit,PC-STEL)為18000mg/m3。
[50]
此外,與二氧化碳密切相關的國家法規是規定了公共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測定方法的國家標準《公共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測定方法》(GB/T 18204.24-2000)
[51]
,此標準已經被2014年9月3日發佈、2014年12月1日實施的《公共場所衞生檢驗方法 第2部分:化學污染物》(GB/T 18204.2-2014)代替。
[52]
對於二氧化碳的檢測,《公共場所衞生檢驗方法 第2部分:化學污染物》推薦採用的標準檢測方式有3種檢測方法,即不分光紅外線氣體分析法(最低檢出濃度為0.01%)、氣相色譜法(最低檢出濃度為0.014%)、容量滴定法(最低檢出濃度為0.001%)。
[53]
在美國,美國政府工業衞生學家會議(American Conference OF Governmental Industrial Hygienists,ACGIH)閾值濃度、美國職業安全與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允許濃度值和美國國家職業安全衞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NIOSH)推薦濃度值均為5000ppm(5000×10-6)。
[54]
二氧化碳排放情況
編輯二氧化碳利用技術
編輯2023年4月13日,香山科學會議第742次學術討論會召開,專家指出:二氧化碳利用技術潛力巨大。例如用二氧化碳合成的甲醇1噸能消耗約1.4噸二氧化碳,還能通過以可再生能源替代煤炭實現再減少4噸二氧化碳排放。
截至2023年2月,我國已經投運和規劃中的二氧化碳利用技術示範項目為57個,將二氧化碳高效轉化為有價值的化工和生物產品的項目數量約為40%。
[64]
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KIT)熱過程工程研究所開發的技術,可從大氣中直接提取二氧化碳並將其轉化為炭黑。
[65]
- 參考資料
-
- 1. 趙金和, 黎遠成, 莫小梅. 迭代法在測定CO2分子量中的應用[J]. 百色學院學報, 2008, 21(3):68-70.
- 2. 二氧化碳 .物競化學品數據庫[引用日期2018-12-08]
- 3. 上海市中學教師進修教材編寫組 編.無機化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2年06月第1版:225-228
- 4. 什麼叫温室效應 .中國科普博覽[引用日期2018-12-12]
- 5. 吳波 編著.危險的氣候——温室效應.北京:現代出版社,2013年03月第1版:22
- 6. 張美華 主編.二氧化碳生產及應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8年06月第1版:247-250
- 7. 史江恆,白彥嶺 主編.新編實用化學配方手冊(下冊).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1690
- 8. 二氧化碳貯運、應用、安全與特性 .高純氣體.2014-11-20[引用日期2018-12-08]
- 9. 肖鋼,常樂 編著.大能源·二氧化碳.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5年09月第1版:23
- 10. 張美華 主編.二氧化碳生產及應用.西安:西北大學出版社,1988年06月第1版:1-9
- 11. 姜廷午 編.化學的發展與貢獻.長春:吉林攝影出版社,2013年07月第1版:10-11
- 12. 《化學發展簡史》編寫組 編.化學發展簡史.北京:科學出版社,1980年04月第1版:77-78
- 13. (美)I.阿西摩夫.古今科技名人辭典.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年05月第1版:132
- 14. 崔鍾雷 主編.宇宙未解之謎.哈爾濱:黑龍江美術出版社,2011年01月第1版:21
- 15. 尚波 編著.課本上讀不到的化學故事.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07月第1版:189
- 16. 賈承造 著.中國巖性地層油氣藏、前陸沖斷帶油氣藏與深部油氣藏的地質學特徵與勘探實例.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1年12月第1版:364
- 17. 兵藤良夫,等 編;雷席珍 譯;陳連就,陳傳實 審校.最新飲料工藝學.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5年12月第1版:82
- 18. 張功耀 編著.物理趣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年10月第1版:135
- 19. 陳鳳玲 主編.發現身邊的科學.合肥: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年03月第1版:59
- 20. 周嘉華,張黎,蘇永解 著.世界化學史.長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第1版:202
- 21. (美)莫西特普爾(Mohitpour,M.),等 編著;趙帥,等 譯.含雜質二氧化碳管道輸送(Pipeline Transportation of Carbon Dioxide Containing Impurities).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2014年05月第1版:3
- 22. 於殿宇 主編.食品工程綜合實驗.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年11月第1版:63
- 23. 婁正松,陳乾旺 著.化學還原二氧化碳合成金剛石和碳材料.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22
- 24. 王明華,李影 著.化學與環境:為了人類的健康與美好.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12年01月第1版:43
- 25. 殷樹言,張九海 編著.氣體保護焊工藝.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89年07月第1版:230
- 26. 杜長坤 主編.冶金工程概論.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2年04月第1版:183
- 27. 王麗敏,蘇連江 編著.自然科學基礎·無機化學卷.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4年11月第1版:315
- 28. 凌芝 編.微機在無機化學中的應用.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11月第1版:231
- 29. 梁紅梅. “二氧化硫與二氧化碳”知識歸納[J]. 中學化學, 2017(2):55-57.
- 30. 張阿玲,等 主編.温室氣體CO2的控制和回收利用.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1996年02月第1版:141-143
- 31. 黃樹鵬. 二氧化碳加氫合成甲醇反應的研究[D]. 大連理工大學, 2009:10-11.
- 32. 張琪, 許武韜, 劉予宇,張久俊. 二氧化碳電化學還原概述[J]. 自然雜誌, 2017(4):242-250.
- 33. 白振敏,劉慧宏,陳科宇,趙之斌.二氧化碳化學轉化技術研究進展[J].山東化工,2018,47(11):70-72.
- 34. 馬祥志 主編.有機化學.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124
- 35. 楊宏洲, 顧彥龍, 鄧友全. 室温離子液體中二氧化碳與環氧化合物的電催化插入反應[J]. 有機化學, 2002, 22(12):995-998.
- 36. 盧晉 編.化學發現之旅.成都: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2013年:68
- 37. 沈仁權,顧其敏,等 編.基礎生物化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08月第1版:290
- 38. 李雲芬 編著.室內環境污染控制與檢測.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2012年02月第1版:34
- 39. 姚有為 編著.中學化學速記歌訣.南京: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10年08月第1版:21-22
- 40. 王后雄 主編.元素的單質及化合物.北京:龍門書局,2003年03月第2次修訂版:110
- 41. 高建軍 編著.初中化學.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102-103
- 42. 餘翔,黃躍華 主編.自然科學基礎.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年08月第1版:50
- 43. 全球温室效應 .中國科學院.2014-08-25[引用日期2015-10-27]
- 44. 科學網. 世界氣象組織稱4月份北半球二氧化碳濃度創新高[J]. 環境監測管理與技術, 2014(3):29-29.
- 45. 《歷史知識手冊》編寫組 編.歷史知識手冊.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15年07月第1版:228
- 46. 朱苗勇 主編.現代冶金工藝學——鋼鐵冶金卷.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6年12月第2版:175
- 47. 王貴水 編著.你一定要懂的環保知識.北京: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2015年02月第1版:15-16
- 48. 徐鳳君,蓋志毅 主編.低碳經濟論.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年08月第1版:139-140
- 49. 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部 編著.國際科學技術發展報告.2016.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16年08月第1版:71
- 50. 孫慶雲 主編.企業主要負責人和職業衞生管理人員培訓通用教材.北京:氣象出版社,2015年05月底第1版:201-208
- 51. GB/T 18204.24-2000 公共場所空氣中二氧化碳測定方法 國家標準(GB) .工標網[引用日期2019-03-07]
- 52. GB/T 18204.2-2014 公共場所衞生檢驗方法 第2部分:化學污染物 國家標準(GB) .工標網[引用日期2019-03-07]
- 53. 張嵩,趙雪君 主編.室內環境與檢測.北京:中國建材工業出版社,2015年01月第1版:64
- 54. (美)卡爾L.約斯 主編;陶鵬萬,黃建彬,朱大方 譯.Matheson 氣體數據手冊.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3年08月第1版:123
- 55. 變廢為寶!我國科學家實現二氧化碳合成葡萄糖 .央視新聞客户端[引用日期2022-04-29]
- 56. 科學網— 二氧化碳可“變”葡萄糖和脂肪酸 .科學網.2022-04-29[引用日期2022-05-03]
- 57. Nature專訪中國科大曾傑教授:將工業廢氣二氧化碳轉化為電池燃料 .中國科大.2022-04-15[引用日期2022-05-03]
- 58. 吳相鈺,劉恩山 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86.
- 59. 吳相鈺,劉恩山 主編.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生物·必修1·分子與細胞[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6年11月第1版:92.
- 60. 韋布望遠鏡首次發現系外行星大氣含二氧化碳的證據 .其他.2022-08-26
- 61. 二氧化碳 .化源網[引用日期2022-10-21]
- 62. 國家藥典委員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二部):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20:P26
- 63. 最全!一圖讀懂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 .中國政府網.2023-03-06
- 64. 在香山科學會議上,專家指出——二氧化碳利用技術潛力巨大 .科技日報.2023-04-17[引用日期2023-04-17]
- 65. 未來製造業:碳中和、AI和數字化——走進“202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科技創新世界潮 .科技日報.2023-04-19[引用日期2023-04-19]
- 66. 美開發出負碳環保水泥 .科技日報.2023-04-20[引用日期2023-04-20]
- 67. 每年540億噸二氧化碳,過去十年全球温室氣體排放創新高 .科技日報.2023-06-14[引用日期2023-06-14]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