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門原為明代朝陽門甕城,因城門位於南京城東,最先迎接太陽而得名。朝陽門甕城現已不存,今三拱券城門系民國時期開闢,現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中文名
- 中山門
- 地理位置
- 南京市玄武區
- 開放時間
- 全天
- 景點級別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門票價格
- 10元/人(中山門-標營門)
- 著名景點
- 月牙湖
- 始建年代
- 1366年(元至正二十六年)
- 舊 稱
- 朝陽門
中山門歷史沿革
編輯清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
清同治三年(1864年)湘軍收復南京,皆在朝陽門外發生多次激戰。同治四年,清政府為增強朝陽門的防禦遂在門外增建外甕城,但因城門距離護城河較近,若建成傳統的凸型甕城恐進深不夠,所以這才築成了南京所有城門甕城中外型唯一呈半橢圓形的甕城,外甕城城門與朝陽門城門也不在同一中軸線上,而是在外甕城垣偏北的方向斜設。
清宣統三年(1911年),應武昌起義,徐紹楨帥江浙聯軍由朝陽門攻打南京
民國十七年(1928年)7月,國民政府將七處城門改名,並加以整修,其中朝陽門即改名為中山門,並沿用至今。同年因迎奉中山先生靈柩歸葬中山陵,國民政府將門洞狹小的朝陽門拆除,挖低門基,改築為三孔券門。
民國十八年(1929年),中山門建成後門額由譚延闓題寫。
1943年9月,中山門門額改為汪精衞的隸書石額。1946年,汪精衞的落款被鑿去,但他的“中山門”三個字則一直沿用了五十多年。
中山門周邊景點
編輯中山門中山陵
中山陵是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的陵墓,及其附屬紀念建築羣,面積為8萬餘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動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為首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中山陵位於南京市東郊鐘山風景名勝區內,東毗靈谷寺,西鄰明孝陵,整個建築羣依山勢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軸線逐漸升高,主要建築有牌坊、墓道、陵門、石階、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條中軸線上,體現了中國傳統建築的風格,從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綠絨毯上的“自由鍾”。
中山陵各建築在型體組合、色彩運用、材料表現和細部處理上均取得極好的效果,音樂台、光華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經樓、行健亭、永豐社、永慕廬、中山書院等建築眾星捧月般環繞在陵墓周圍,構成中山陵景區的主要景觀,色調和諧統一更增強了莊嚴的氣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偉的氣勢,且均為建築名家之傑作,極高的藝術價值,被譽為“中國近代建築史上第一陵”。
中山門明孝陵
明孝陵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馬氏的合葬陵墓,因皇后諡“孝慈”,故名孝陵。作為中國明陵之首的明孝陵壯觀宏偉,代表了明初建築和石刻藝術的最高成就,直接影響了明清兩代500多年帝王陵寢的形制,依歷史進程分佈於北京、湖北、遼寧、河北等地的明清帝王陵寢,均按南京明孝陵的規制和模式營建,在中國帝陵發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故而有“明清皇家第一陵”的美譽。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峯下,東毗中山陵,南臨梅花山,是南京最大的帝王陵墓,中國最大的帝王陵寢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中山門南京博物院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第二大博物館、中國三大博物館之一,中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是大型綜合性的國家級博物館、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國家重點博物館。
南京博物院坐落於南京市紫金山南麓、中山門內北側,佔地13萬餘平方米,是中國第一座由國家投資興建的大型綜合類博物館、國家一級博物館、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京博物院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大館,後因時局關係,僅建“人文館”,即現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該建築為仿遼代宮殿式,由著名建築師徐敬直設計,經建築大師梁思成修改,整個大殿雄偉壯觀,是近代建築史上的傑作,也是南博的標誌性建築,其結構部分按《營造法式》設計建造,細部和裝飾兼採唐宋遺風。
中山門周邊交通
編輯公交:5路、9路、36路、55路、59路、163路 、805路、201路、202路等
中山門
- 參考資料
-
- 1. 中山旅遊景點介紹 .新浪.2013-3-3[引用日期2017-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