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陵寢

鎖定
陵寢是皇帝死後安葬的地方,其名號一般是根據大行皇帝生前的功過和世系而命名。開國皇帝之陵一般稱為“長陵”,其後諸帝則應依其事蹟和世系來命名,諸如康陵、定陵顯節陵等。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霸陵首陽陵等。為皇帝建陵後,還要設置守陵奉祀之官以及禁衞和陵户。
中文名
陵寢
外文名
emperor's or king's resting place;mausoleum
拼    音
líng qǐn
出    處
紅樓夢

陵寢帝王陵寢

(1)【釋義】 [emperor's or king's resting place;mausoleum]∶帝王及后妃的墳墓及墓地的宮殿建築
【出處】這裏離陵寢不遠,知縣辦差墊道,一時料着不得閒——《紅樓夢》第八六回。
(2) 【釋義】[graveyard]∶墓地
中國社會在喪葬方面有事死如生的傳統,即侍死如侍生。生前,帝王有奢華的享受,死後,亦有如此。帝王通常在登基後,即開始為自己營造。帝王的陵墓通常規模宏大,花費巨大,即便是以節儉著稱的帝王也不例外。西漢的文帝,開創文景之治。《史記》稱文帝在建造霸陵時,皆用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想要節儉,不煩擾民眾。實際上霸陵的修建,耗費了全國三分之一的財政收入

陵寢明定陵陵寢

1956年至1957年期間,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主導下,對明定陵 [1]  進行發掘。但數十年後,即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嚴重損害。不主動挖掘帝王陵墓,亦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政策。
  • 牌坊:明十三陵陵區最南端的建築,在大宮門南二里許,建於嘉靖十九年(1540年),石牌坊5間6柱11樓,高14米,寬28.86米,是現今國內保存下來、最精美的石牌坊。牌坊的夾杆石,四面有浮雕,刻有八對獅子滾繡球和十六條雲龍圖案。
  • 聖德神功碑樓:記述皇帝生平功績的主要建築,俗稱大碑樓。樓內聖德神功碑上刻有為皇帝歌功頌德的文字。
  • 諡號碑亭:又稱作神道碑亭、小碑亭或小碑樓,是放置諡號碑的亭式建築。
  • 神道:陵墓前的一條大道。為陵墓的附屬建築,是進入陵區的主要通道。
  • 石象生:指在神道兩側放置的石人石獸。分別排列着十二對石獸,兩坐兩立,依次為獅子(象徵威武)、獬豸(象徵公正)、駱駝(象徵運輸)、(象徵吉祥太平)、麒麟(象徵吉祥太平)、(象徵征戰),其中駱駝、象、馬又分別為各地運輸工具,故又象徵疆域遼闊;石人十二尊,其中武臣(象徵侍衞將軍)、文臣(象徵近身文臣)、勳臣(象徵有功勳的文武百官)各四尊。陵墓前的石人又稱翁仲,對稱立有兩座,分別為文官和武官形象。關於 [2]  的形象有一種説法是來源於秦朝有一位名叫阮翁仲的大力士,傳説他身長一丈三尺,力大無比,曾駐守臨洮,征服匈奴有功。他死後,秦始皇特製翁仲銅像立於咸陽宮司馬門外。匈奴人來咸陽,見到銅人,竟為是活着的阮翁仲而逃遁。從此,人們便把宮闕或陵墓前的銅人、石人稱為翁仲。陵墓前的石獸也有由來。石獸放置在墓前是從漢代霍去病墓開始的。後來的歷代帝王的修建自己的陵墓時也都沿用石人石獸的陵前裝飾,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幾乎都在陵墓前陳列儀仗隊式的 [3]  [2] 
  • 享殿:即供奉靈位,祭祀亡靈的大殿,也泛指陵墓的地上建築羣。位於陵寢中軸線上的供奉飲食起居的“寢”宮前,是陵宮內最為重要的祭享殿堂。
  • 寶城:指環繞在寶頂四周的封閉城垣建築。
  • 寶頂:指位於地宮上方的圓丘狀封土
  • 地宮:安放死者棺槨的地下建築。
陵寢 陵寢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