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央紅色交通線

鎖定
中央紅色交通線,是1930年至1931年,為溝通中央蘇區與上海黨中央的聯繫,中央交通局以閩西蘇區的“工農通訊社”機要交通網為基礎,建立一條串聯上海—香港—汕頭—大埔—永定—長汀—瑞金的交通線。 [4]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中央機關與中央蘇區革命根據地聯絡的南方交通線。由上海中共中央機關經香港、廣東汕頭、大埔青溪村、福建閩西汀州到中央蘇區紅都江西瑞金,由中共中央交通局直接領導。它不僅傳送着黨中央與蘇區的往來文件,運送蘇區急需的物資和經費,而且完成了黨的中央機關由上海到中央蘇區的重大轉移,安全護送一批黨中央領導和黨、政、軍負責同志到達中央蘇區,被譽為“中央紅色交通線”。
為支持中央蘇區的創建,沿線各地黨組織和人民承擔了紅色交通線(上海香港汕頭大埔永定長汀瑞金)各中轉站的任務。各中轉站人員冒着生命危險護送周恩來劉少奇陳雲博古聶榮臻劉伯承左權李富春林伯渠董必武謝覺哉徐特立張聞天王稼祥李維漢鄧穎超蔡暢鄧小平楊尚昆陸定一王首道瞿秋白等與國際人士(李德),護送過無線電設備、技術人員及著名文藝工作者200多人,以及蘇區300萬人民每年需要的價值900萬元的食鹽和價值600萬元的布及其他蘇區緊缺物資。
中央紅色交通線著名中轉站有:汕頭站的鎮邦街7號、海平路98號、大埔茶陽同天飯店、大埔青溪村的永豐客棧、裏鋪餘氏祠堂、永定金砂古木督、永定虎崗等、長汀春生公祠大站等 [2] 
( 概述圖來源: [3] 
中文名
中央紅色交通線
成立時間
1928年6月
所屬時期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
解    釋
1930年至1931年,為溝通中央蘇區與上海黨中央的聯繫,中央交通局以閩西蘇區的“工農通訊社”機要交通網為基礎,建立一條串聯上海—香港—汕頭—大埔—永定—長汀—瑞金的交通線

中央紅色交通線歷史背景

中央紅色交通線路線圖
中央紅色交通線路線圖(1張)
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黨的八七會議決定要逐步建立全國性的秘密交通網。1928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勝利召開,大會提出今後工作任務:“必須努力擴大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展紅軍,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黨的六大後,中國各地革命形勢發生很大變化,全國出現了多個以武裝割據為主要特徵的紅色蘇維埃區域。閩西、贛南蘇區是全國面積最大的一個,史稱中央蘇區。由上海黨中央所在地通往中央蘇區的紅色交通線在全國所有交通線中,地位至關重要,作用非常顯著,被稱為中央紅色交通線。 [1] 

中央紅色交通線建設沿革

中央紅色交通線前期規劃

早在1929年底,隨着贛南閩西土地革命鬥爭的蓬勃開展,遠在上海的黨中央機關也認識到與朱毛紅軍的聯繫十分重要。12月22日,中央政治局常委、組織部長、軍事部長周恩來代表中共中央對閩、粵、贛及朱毛紅軍、閩西紅軍發出了“單獨的指示”,指出:“中央認為必須與閩西紅軍、朱毛紅軍共同設立一獨立的交通網,這一交通網,可以解決紅軍與江西或廣東的聯繫問題,可以解決你們與紅軍及紅軍與中央的聯繫問題”。為加強黨中央與各地黨組織、革命根據地的聯繫,中央提出在閩粵贛蘇區設立一個獨立交通網的設想,由負責軍事的周恩來負責,組織秘密交通網,計劃開拓北方線、長江線、南方線三條主要交通線,連接中央和各革命根據地的大動脈。周恩來毫不猶豫地挑起了這個重擔,説:“寧可放棄蘇區一個縣,也要辦好交通線”。
1930年春,受紅四軍前委書記毛澤東和福建省委委派,中共閩西特委委員、軍委書記盧肇西抵達上海,同時廣東省委的重要交通員李沛羣也到達上海,與黨中央交通部門商定分別在香港、閩西建立交通大站等問題。9月下旬,中共六屆三中全會在上海召開。會上,周恩來作了《關於傳達國際決議的報告》,強調“要鞏固現有的蘇維埃區域,將分散的蘇維埃區聯合起來,集中與加強紅軍的領導,發動更廣大的農民羣眾,建立中央蘇維埃政府”,要“在中央蘇區立即設立中共中央蘇區中央局,目的在指導整個蘇維埃區域之黨的組織,同時,並在蘇區成立軍事委員會以統一各蘇區的軍事指揮”,並指示“為了鞏固、發展和擴大蘇區與紅軍,要調動白區百分之六十的幹部到蘇區;要按照蘇聯內戰時期的辦法,建立交通線和交通站,聯結蘇區和白區之間的來往關係”。在上海黨中央機關,周恩來親自接見盧肇西,指示其制定建立“工農通訊社”作為武裝交通機構開闢秘密紅色交通線的具體方案。在周恩來的直接領導下,中央交通局開闢了一條由上海進入江西中央蘇區的地下交通線,在主要的港口、車站、關口設立交通站。這些交通站受黨的領導,安排重要人員負責,全程約為3000公里。因為路程遙遠,國民黨反動勢力不斷封鎖、盤查。在交通沿線上又設立許多交通小站,便於照應、支持。

中央紅色交通線設立交通局

1930年秋,盧肇西從上海回來,傳達了周恩來的指示,在閩西永定金砂古木督正式成立了“閩西工農通訊社”,閩西各縣建立分支機構,稱機要交通網。7月,在周恩來的直接主持下,中央軍委交通總站成立。11月,軍委交通站改為直屬中央政治局,又稱交通局,由周恩來、向忠發(後叛變)、李立三餘澤鴻吳德峯組成委員會,吳德峯為交通局長,陳剛為副局長,將中央外交科歸併交通局,下設總站、大站、中站、小站,主要任務是打通蘇區的交通線,佈置嚴密的全國交通網。
長汀春生公祠 長汀春生公祠

中央紅色交通線打通交通線

交通局成立後,在周恩來的指示下,以很大的決心,從各省調來精兵強將,集中三個月的時間,打通了通往蘇區的交通線。於是,長江、北方、南方三條交通站線正式建立。
其中,北方線分為3條支線:上海—鄭州—駐馬店—鄂豫皖蘇區;上海—河南—陝西省委;上海—北平,與河北省委聯繫。
長江線分為3條支線:上海—合肥—六安—鄂豫皖蘇區;上海乘輪船—武漢—株洲,進入湘贛蘇區;上海—重慶—成都,與四川省委聯繫。
南方線分為4條支線(其中前3條線路先後被敵人破壞):上海—香港—南雄—江西;上海—香港—汕頭—黃崗—饒和埔—閩西;上海—香港—汕頭—潮安—鬆口—梅縣—蕉嶺—平遠—江西;上海—香港—汕頭—潮安—大埔—永定虎崗—長汀進入瑞金,長達數千裏。南方線又稱華南線或“中央韓、汀江線”,即史學界常説的中央紅色交通線。這條交通線初期有水、陸兩條,水路由上海—香港—汕頭,沿韓江乘船經潮州—大埔三河壩,轉汀江至茶陽,到青溪村沙崗頭(沙崗市),走山路經多寶坑、洋門、黨坪、鐵坑、伯公坳進入福建永定桃坑,經上杭、長汀到江西瑞金;陸路由上海—香港—汕頭,走饒平黃岡到大埔東部蘇區的楓朗和村,進入福建永定,經上杭、長汀抵達江西瑞金。
中央紅色交通線護送領導人名錄 中央紅色交通線護送領導人名錄

中央紅色交通線甄選交通員

蜿蜒長達數千公里的中央紅色交通線上,交通員們就是用這些普通甚而略顯簡陋的裝備,完成黨組織交給的任務。特別是由於護送領導和運送物資大多在夜間行動。交通員們忠於職守、前赴後繼、不惜獻身,以對黨和理想的忠誠,衝破障礙,保障交通線順暢運行。
正是由於責任重大,在交通員選拔上,要求對黨忠誠,有豐富的對敵工作經驗,身體健壯,思維縝密,有一技之長。李沛羣肖桂昌、熊志華、曾昌明並稱為中央“四大交通”。在周恩來轉移到中央蘇區的過程中,肖桂昌就曾憑藉自己的機智,和其他交通員一起,三次協助周恩來脱險。在紅色“血脈”不息跳動的過程中,也有很多交通員英勇獻身如茶陽同天飯店孫世階等。
在建國後,周恩來到廣州福建視察指導工作時,仍然不忘交通線上的交通員、革命羣眾的貢獻,稱他們是中國革命勝利的“無名英雄”。沿交通線建立的廣東汕頭大埔青溪、永定金砂紀念館作為傳承“無名英雄”精神的平台,成為紅色旅遊重要資源,也成為重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和黨員幹部教育基地。
這條秘密交通線被毛主席稱為“紅色血脈”,也有中央領導稱為“摧不誇打不爛的地下航線”

中央紅色交通線部門設置

下設茶陽同天飯店、青溪村沙崗市永豐客棧、青溪裏鋪餘氏祠堂
大埔中站佈局圖

中央紅色交通線社會價值

這些“快遞”線路,不是運送普通貨物,而是承擔着傳遞情報、護送幹部、轉運物資等“絕密使命”。這些“快遞”線路是無數隱蔽戰線戰士用鮮血和生命,打通和守護的“中華蘇維埃的血脈”。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