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農村革命根據地

鎖定
農村革命根據地(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area)是毛澤東關於根據地建設思想和實踐。
中文名
農村革命根據地
外文名
rural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所屬學科
軍事
提出者
毛澤東
所屬分支
軍事思想
來源出處
1927年秋,毛澤東率領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部隊向農村進軍,創建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此後數年間,中國共產黨又相繼創建了贛南閩西、湘鄂西、湘鄂贛、鄂豫皖、海陸豐、左右江,以及川陝、湘鄂川黔、陝甘、陝北、陝甘寧、鄂豫陝等革命根據地。毛澤東認為,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質是農民革命戰爭,必須建立起鞏固的農村革命根據地。他總結歷史上農民戰爭屢遭失敗的原因,認為忽視根據地的建設,使農民起義軍淪為“流寇”,是歷史上農民戰爭失敗的原因之一。他指出:“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農民鬥爭發展的必然結果;並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因素。”(《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98頁)毛澤東把小塊的農村革命根據地比作“星星之火”,堅信這種星星之火必然形成燎原之勢。農村革命根據地不僅成為中國共產黨發展和壯大革命力量的重要戰略基地,推動了土地革命戰爭的深入發展,而且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在隨後的革命戰爭中積蓄力量,壯大自己,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關於建設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毛澤東指出:根據地“是游擊戰爭賴以執行自己的戰略任務,達到保存和發展自己、消滅和驅逐敵人之目的的戰略基地。沒有這種戰略基地,一切戰略任務的執行和戰爭目的的實現就失掉了依託。”(《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418頁)這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和華南人民抗日遊擊隊深入敵後,在華北、華中、華南開闢了陝甘寧、晉察冀、晉冀豫、冀魯豫、晉綏、山東、蘇北、蘇中、淮北等19塊抗日民主根據地,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千米,人口約1億,不僅保障了抗日武裝在長期戰爭中的巨大消耗,而且成為全國人民積極抗戰的巨大精神支持,成為發展抗日力量、最終戰勝日本侵略軍的重要戰略基地。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又領導建立了東北根據地,鞏固和發展了西北、華北、華東和華中等廣大解放區,支援和保證了全國解放戰爭的勝利。
農村革命根據地,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建立的戰略基地,是進行人民戰爭的必要條件,是中國革命取得勝利的前進基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由於強大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佔據着中心城市,廣大農村是反動統治的薄弱環節。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軍隊為了堅持長期鬥爭,積蓄並擴大自己的力量,避免在力量不足時和強大敵人決戰,決定向農村進軍,把落後的農村建成先進的、鞏固的革命根據地,使之在軍事上、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成為中國革命的鞏固的後方,以積蓄力量,逐步轉化敵我力量對比,並以此為依託逐步爭取革命在全國的勝利。
毛澤東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思想,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運用於中國革命戰爭具體實踐的一個偉大創舉,是中國革命戰爭取得勝利的重要歷史經驗,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指明瞭正確道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發佈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1] 
參考資料
  • 1.    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中國大百科出版社,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