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鎖定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為中央金融企業 [1]  ,2012年9月25日,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大會在北京召開,公司註冊資本258億元人民幣,由財政部控股,持股比例為98.06% [18]  ,總部位於北京市。中國華融由政策性金融機構轉變為市場化金融機構。2015年10月30日,中國華融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2] 
2016年8月,公司在“2016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中排名第184位; [3]  2019年9月1日,“2019年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榜單”中排名第72位。 [4] 
2023年11月15日,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建議變更公司名稱及建議修訂公司章程。 [42] 
公司名稱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所屬行業
金融
成立時間
2012年10月12日
總部地點
北京市
公司類型
非銀行金融機構
年營業額
372.64 億元(2022年) [38] 
員工數
11365人(2019年) [6] 
註冊資本
258億元人民幣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發展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國華融”,股份代號︰2799)前身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成立於1999年11月1日 [22]  ,是為應對亞洲金融危機,化解金融風險,促進國有銀行改革和國有企業脱困而成立的四大國有金融資產管理公司之一。2012年9月28日,經國務院批准,公司整體改制為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10月30日,中國華融在香港聯交所主板上市
2012年9月25日,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創立大會在北京召開,公司註冊資本258億元人民幣,由財政部控股,持股比例為98.06% [18] 
2021年8月18日,中國華融公告,公司分別與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遠洋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投資框架協議。中信集團、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信達、遠洋資本控股有限公司擬通過認購公司新發行股份的方式對公司進行戰略投資 [24] 
2021年8月30日上午,中國華融在京召開業績發佈會,介紹中國華融已和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中保投資有限責任公司中國人壽資產管理有限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遠洋資本控股有限公司簽署了投資框架協議,戰略投資者的盡調工作及公司引戰各項工作均在有序、平穩推進。整個引戰過程,各方將按照資本市場制度和相關規則,遵照市場化、法治化的原則進行。對於投資者關心的,一是發行價格和增資規模問題,華融將根據法律法規國資監管要求,並基於資產評估的結果協商確定,後續交易確定以後,將及時地履行信息披露義務。二是股東變化問題,由於相關交易工作正在推進過程中,後續如有關交易確定後,將及時進行信息披露。引戰完成後,華融所有股東,包括新引進的戰略投資者及原來的股東,都將按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行使股東權利,履行股東義務 [20] 
2021年11月17日,中國華融第十三次董事會審議通過《關於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非公開發行內資股H股的議案》,公司引戰增資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按照發行方案,中國華融擬發行內資股392.16億股,發行H股19.61億股,募集資金不超過420億元人民幣。內資股發行對象為中國中信集團有限公司、中保融信私募基金有限公司、中國信達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工銀金融資產投資有限公司 [23] 
2022年5月5日,銀保監會發布關於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劉正均任職資格的批覆。批覆信息顯示,核准劉正均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董事長的任職資格。 [28] 
2022年5月6日消息,寧波銀行發佈公告稱,截至目前,寧波銀行已完成華融消金股權受讓的相關事宜,已持有華融消金70%股權。 [29] 
2023年2月7日,華融信託宣佈,2月1日,華融信託新股東中國信託業保障基金有限責任公司(下稱“信保基金公司”)與原股東中國華融在京完成交接工作,信保基金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李勇鋒兼任華融信託新一任黨委書記,華融信託股權重組工作圓滿完成。 [34] 
2023年3月28日,銀保監會官網批覆顯示,同意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持有的光大銀行可轉債轉股。轉股後,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將持有光大銀行41.85億股股份,持股比例不超過7.19%。查閲光大銀行的股東資料可見,中國華融這一持股比例略低於華僑城集團,或將成為光大銀行第四大股東。 [37] 
2023年11月15日,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發佈公告,建議變更公司名稱及建議修訂公司章程。中文名全稱變更後為“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中信金融資產,英文名全稱擬變更為“China CITIC Financial Asset Management Co., Ltd. ”,簡稱CITIC Financial AMC。 [42] 
2024年1月19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關於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變更名稱的批覆,同意公司名稱變更為:中文名稱“中國中信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英文名稱“China CITIC Financial Asset Management Co.,Ltd.”。同意該公司33家分支機構中文名稱相應變更。公司及有關分支機構應於收文之日起10日內到發證機關換領新的金融許可證。公司及有關分支機構應按照有關規定辦理法定變更手續,並按要求及時向金融監管總局或其派出機構進行報告。 [45]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業務

中國華融主要業務包括不良資產經營金融服務業務,以及資產管理和投資業務,其中不良資產經營是中國華融的核心業務。目前,中國華融設有33家分公司,服務網絡遍及全國30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旗下擁有華融證券、華融金融租賃華融湘江銀行、華融信託、華融期貨、華融融德、華融實業、華融國際、華融消費金融等平台子公司。 [21]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財務狀況

截至2021年6月末,中國華融總資產達人民幣16,056.17億元,2021年上半年實現收入總額人民幣460.63億元。 [19] 
截至2020年6月末,中國華融總資產為17315.14億元,淨資產達1680.27億元;總負債為15634.87億元,資產負債率為90.3%;負債中,借款為7660.81億元,應付債券及票據為3388.58億元。 [17]  2020年上半年實現收入總額人民幣456.88億元。 [25] 
2023年8月29日,中國華融發佈半年報,上半年收入總額356.49億元人民幣,較上年同期的147.42億元同比增長141.8%;上半年歸屬公司股東的淨虧損為49.15億元,上年同期虧損188.66億元,同比減虧73.9%。 [41]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現任領導

現任領導
姓名
職位
劉正均(兼任) [26-27] 
黨委書記,董事長
黨委副書記、監事長
李子民 [16]  [33] 
黨委副書記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黨委委員、執行董事、副總裁
黨委委員、副總裁、董事會秘書
陳延慶
黨委委員、副總裁
總裁助理
温金祥
首席風險官 [43] 
盧敏霖
獨立董事 [44]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榮譽

2019年
7月10日,《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發佈,位列第83位。 [6] 
9月1日,2019中國企業500強發佈,位列第179位; [7]  2019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榜單在濟南發佈,排名第72位。 [4] 
2020年
5月13日,2020福布斯全球企業2000強榜,排名第1019位。 [8-9] 
7月,2020年《財富》中國500強,排名第90位。 [10] 
2022年
5月,福布斯發佈2022全球企業2000強,排行第1138位。 [30] 
2022年7月,位列2022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第150位。 [31] 
2023年7月,2023年《財富》中國上市公司500強排行榜第340位。 [38] 
2023年7月,2023年《財富》中國500強排行榜發佈,該企業位列363位。 [39] 

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事件

根據2020年8月12日晚間公告,中國華融預計截至2020年6月30日的六個月淨利潤較2019年同期下降約90%至95%。 [11-13] 
同年9月,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嚴肅查處一批違法違規案件,針對華融公司違規收購個人貸款、違規收購金融機構非不良資產等多項違法違規行為,銀保監會依法對該公司罰款2040萬元,並對2名責任人員給予警告並處罰款5萬元的行政處罰。此次行政處罰主要基於銀保監會前期對華融公司部分商業化業務現場檢查發現的違法違規行為,賴小民嚴重違法違紀案涉及的相關事實由有權機關另案處理 [14]  [15] 
2022年8月2日,據銀保監會官網消息,因違反《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二十一條、第四十六條和相關審慎經營規則,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被罰款230萬元。 [32] 
2023年3月15日,財政部對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給予10萬元罰款的行政處罰。 [35]  3月17日消息,中國華融公告迴應財政部行政處罰表示,誠懇接受財政部處罰決定,將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及相,持續強化內部控制,優化全面風險管理體系,按照“夯實基礎、穩中求進、提質增效”的總體思路,進一步強化在服務國家戰略、支持實體經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認真履行好金融資產管理公司的職責使命。 [36] 
2023年8月18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中國華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因違規投資非公開發行股票,被罰款711.91265萬元,沒收違法所得711.91265萬元,罰沒合計1423.8253萬元。 [4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