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一畝泉河

鎖定
一畝泉河下接雞矩河,為保定府河上游,全長16.3公里,發源於競秀區一畝泉鎮一畝泉村,流經南奇、南章村,防洪堤閘門,穿崔閘、郝莊村等,於人民公園西側與侯河、百草溝交匯成保定府河
中文名
一畝泉河
外文名
Yimuquan River
出    自
中國地名辭典
全    長
16.3公里
發    源
保定市競秀區一畝泉村

一畝泉河歷史記載

民國《中國地名辭典》:“源出河北保定滿城縣賢台社。泉自地中湧出,方廣一畝,故名。東合雞距泉逕城濠南,東入寇水。”
一畝泉河下接雞矩河,為保定府河上游,全長16.3公里,發源於一畝泉村,流經南奇、南章村,防洪堤閘門,穿崔閘、郝莊村等,於人民公園西側與侯河、百草溝交匯成保定府河,一畝泉河由於匯眾泉之水,水如泉湧,噴流如柱,形如雞矩,水質甘甜,是保定市區的水源區。據歷史記載、每到夏秋之交,菱荷如繡,水禽上下,遊人共樂,此景就是保定八景中的“雞水環清”。
《畿輔通志》載:“一畝泉皆發源於易水嶺之渝河,地下伏流而來。”易水,就是“風蕭蕭兮易水寒”的易水,在保定西北部的易縣境內,易水嶺指的是易縣西南部的太行山區。渝河即界河,就發源於易縣的最西南角,流經淶源縣東南部、順平的龍潭湖、白銀坨一帶,過劉家台,從滿城的西渝河村出山,《水經注》稱魚水,魚、渝同音,後人稱渝河、渝水,因經渝河村西而得名。歷史上保定是燕南趙北之地,也就是燕國與趙國的交界地帶,有人認為燕與趙曾以此河為界,所以叫界河。界河水出山前滲入地下砂石層,再從地下流出來,就變成了一畝泉。從地理角度講,一畝泉村屬於太行山山前平原地帶,它的西南方向是界河,北和西北邊不遠是漕河。漕河也是發源於易縣太行山區的一條河流,上游是龍門水庫,平時水少,河水出山之前就變成地下伏流,史籍稱漕河為“瀋水”,即“沉水”,意為地下潛沉之河水。一畝泉村正處在界河和漕洪沖積扇的交匯區域,地勢較低,有可能是兩條河的地下潛流匯在一起,恰一畝泉一帶湧出,才形成萬泉相匯的奇觀。歷史上水多時,池塘中的大泉水柱衝出塘面,如沸騰一般。保定一畝泉上游的河水流經的多是太行山石灰岩地區,水質較硬,口感較澀,經過潛流地下被砂石、黏土淨化後,就變得甘甜可口。一畝泉區域,也就成了保定的優質水源地。 [2] 
據《宋史·渠志》載:自保州西合雞距泉、尚泉(一畝泉)為稻田,橫廣十里,深五尺至三尺,曰西塘泊。 [2] 
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李繼宣知保州,築城關,浚外濠,葺營舍,疏一畝泉河,造船運糧,保州始成都市”。遼宋金時期,保定曾是邊關,戰事不斷,保州城也曾毀於戰火。 [2] 
元朝張柔曾“徙保州治於滿城”,1227年又“以滿城狹隘,徙治於保州”,開始了保州城的重建。“先是建了高大厚實的城牆,城周11裏”,又開鑿新渠,把一畝泉水引入城中,建好的新渠,水量充足,1232年保州城基本建成後,水域佔了城中十分之四的面積。當時水網密佈,有“七十二橋”之説,有名的橋10座,橋上建4座樓,西邊的叫來青、北邊的叫浮空、南邊的叫薰風、東邊的叫分潮,供人遊憩,一聽這名字就很有意境。利用城中之水,還建了4處園林,西稱種香、北為芳園、南稱雪香、東稱壽春,也都是令人嚮往之處。元好問在《順天府營建記》中描述:“淵綿舒徐,青綠彌望,為柳塘、為西溪、為南湖、為北潭、為雲錦。”每到春夏,“芰荷如織,水禽容與,飛鳴上下,若與遊人共樂而不能去。舟行其中,投網可以得魚。風雨鞍馬間,令人渺焉有吳兒洲渚之想”,這簡直就是一派江南景色。 [2] 
張柔依水建城,引一畝泉河水進城,既解決了州民吃水問題,也使得城市生機盎然,使保州成為燕南一大都會,在當時躋身於全國大都會之林,結束了唐宋以來保定地區以定州為政治中心的格局,保州第一次超越定州成為區域中心城市。1239年保州上升為順天路(路是宋元時代的行政區劃名,宋朝時相當於明清時期的省,元朝時相當於明清時期的府),1275年改順天路為保定路,取保衞大都、安定天下之意,這也是“保定”的最早來歷。到明太祖元年(1368年),“廢元保定路,置保定府”。一畝泉河保定城以下的部分,遂被稱為“府河”。自此,就有了“先有一畝泉,後有保定府”的説法。 [2]  它如同一條綢帶,將保定各地緊密地連接到了一起。城中水上交通也因水而興,給保定古城帶來了商業貿易的繁榮。 [1] 
元代名人劉因賦《一畝泉》詩:“此日西塘路,乘閒作勝遊。深深柳成巷,脈脈稻分溝。白石常函雨,黃花不受秋。移居新有意,試作野人謀。”另一首《西塘觀稻》古詩:“藻西莊喜晚來過,有岸無沙雞水河。柳繞幾灣白鷺下,稻連千頃綠雲多。花香散落農家艇,芒刺橫牽漁夫蓑。” [2] 
明代王溥的《一畝泉》詩曰:“千古連泉與惠泉,一茶風味世爭傳。何如一畝涵天澤,灌足花封萬頃田。” 對一畝泉水質、水量的描述,更是繪聲繪色。 [2] 
康熙八年(1669年),直隸巡撫移駐保定,保定變成直隸省省會。自清雍正八年(1730年)至清朝滅亡(1911年)直隸總督駐此,保定一直為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軍事中心。清代直隸總督李鴻章在《奏修治府河摺》中寫道:“府河來源,常年暢旺,天津及南、北運河,米、鹽、百貨檣集省城。”可以説,保州城重建,泉水入城,為保定在元明清三朝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一畝泉的水,就是城市的根,在保定歷史上扮演着非常厚重的角色,也潤澤了保定這座古城,植入了生生不息的發展原動力。 [2] 
清代尚書郭棻是順治九年進士,他“工詩善書,為文華瞻”,與當時名家沈荃齊名,有南沈北郭之説。當年郭棻曾在月下,登保定古城眺望“雞水環清”有感賦詩:“城下珠泉泉外城,激湍凝沫若相傾,穿田鵝柵金沙細,近水人家石磴精,葦墅牽麻波上過,漁船載網月中行。兩三閘向城隅轉,遙見東皋種馬綏。”清康熙年清苑知縣時來敏有《雞水環清》詩:“雞距泉流繞郡城,瀠洄合抱又東傾。湧珠泣學鮫人淚,澈鑑魂消牛渚精。鷺影翩躚雲裏泛,櫓聲斂乃鏡中行。漁歌互答多幽興,且對滄浪濯我纓。”兩詩都描述了一畝泉、雞水泉水環繞當時的保定府城(也是清苑郡城)的美景,既看到用蘆葦和麻搭起的漁家“別墅”,在月中載網波上行的清貧和勤勞的場景,又可聽到漁歌互答的幽興;尤其是在雲裏飛來飛去的鷺鳥的影子,當聽不到護城河行船的櫓聲的時候,人們看到的是鷺影和船影恰似行進在明鏡裏一般。這是多麼美妙的寫照。 [2] 
新中國成立之初,作為河北省省會的保定迎來了大發展的機遇。“一五”期間,在蘇聯的幫助下,全國啓動建設了506個重點工業項目,其中8個落户保定,就是後來保定人常説的“八大廠”,即:保定電影膠片製造廠(樂凱)、保定熱電廠、保定化纖廠(天鵝、恆天)、保定鈔票紙廠(604)、保定第一棉紡廠(依棉)、保定大型變壓器廠(天威)、保定蓄電池廠(482、風帆)、保定鑄造機械廠(維爾鑄機)。據説,其中幾個用水大户看中的,就是一畝泉區域豐富而優質的地下水資源。1956年保定在一畝泉打了第一口機井後,該地地下水超採現象就出現了。“最初時,一畝泉所在地是每隔100米打有一口機井,後來增加至每隔50米打有一口井。”如此大量的水源,充分保障了保定的工業用水和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但也正是因為大量開採後採補不平衡,一畝泉水量急劇減少,最終走向了枯竭。 [2] 
據《保定市水利志》記載,1965年一畝泉自保定城重建700年來首次斷流、乾涸。漸漸的,以一畝泉區域為中心,形成了一個地下水大漏斗。2005年,一畝泉地下水水位埋深44.02米。保定市水利專家、保定市水利局原局長吳夢哲曾講過,一畝泉主要靠界河補給,界河每年的總體水量只有4000-5000萬立方米,實際到達一畝泉後的水量只有2000-3000萬立方米左右。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保定市每年從一畝泉區域抽取地下水近7000萬立方米,從而形成巨大虧空,地下水漏斗不斷加深、加大。據專家估計,填滿一畝泉漏斗區,需要2.5億—3億立方米水。 [2]  十年用水量近7億噸,而西大洋水庫的最大庫容也僅為11億噸左右。 [1] 

一畝泉河生態建設

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清澈的江水自丹江口水庫一路向北,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2015年1月27日上午9時,南水北調中線總乾渠唐縣高昌口提閘放水,開始向保定市正式供水。按照“優先使用長江水”的原則,置換出的水庫水視情況補給城市中的河道。 [2]  一畝泉河道與兩大水庫(王快水庫西大洋水庫)連通,而省下的西大洋水庫的水則作為生態補水,補給一畝泉等河。 [1]  據有關資料,一畝泉地下水水位正以每年1.5米左右的速度回升,到2021年9月底,地下水埋深已上升到18.7米,比2012年上升了近14米。 [2] 
2022年一畝泉生態修復項目啓動,依託一畝泉舊址,改造提升區域現貌,深入挖掘歷史文化元素,恢復一畝泉濕地景觀,實施一畝泉湧水工程、一畝泉河河道新建工程、河道周邊景觀帶建設與入口綠色公園建設,生態修復建設範圍東至西三環北延線,南至黃花溝,西側與北側至一畝泉村村界。建設項目整體投資規模約56.5億元,主要包括泉水復湧、活態博物館羣(一畝泉博物館、鄉村振興館、紅色文化館、二程書院、非遺文化街區)、桃莓產業園、生態修復示範區、鄉村振興展示區、農旅融合體驗區、交通設施、水系整治、景觀綠化、智慧工程等內容。項目建成後,項目區域內將重構生態網絡,提升整體環境,營造“共創共享”的生態修復示範項目,成為保定市“十四五”期間河道治理、生態補水和地下水超採治理的典範。 [3-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