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漕河

(海河流域大清河支流府河的支流)

鎖定
漕河,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大清河支流府河的支流。發源於保定市易縣境內的五回嶺(屬太行山脈),自西北向東南流經易縣、滿城區低山、丘陵區至滿城區市頭村。原為徐河的支流,在徐水區漕河鎮,源於西北曹河澤水入徐水,始稱漕河。後沿用漕河之名,後改流匯入府河,入安新縣藻雜澱(屬白洋淀)。漕河為季節性行洪河流,全長120公里,流域面積800平方公里。 [7] 
漕河在歷史上是重大事件多發的一條河,管頭鎮以上為保定至察南、雁北的騾馬交通要道,管頭以下多次發生戰爭。 [1]  [2-3] 
中文名
漕河
別    名
徐水
徐河
曹水
所屬水系
海河流域大清河支流府河的支流
地理位置
河北省保定市
流經地區
易縣、滿城、徐水、清苑、安新縣
發源地
保定市易縣境內的五回嶺
主要支流
泥溝河
馬連川河
河    長
120 km
流域面積
800 km²
河口
清苑區東木杴莊東北

漕河幹流概況

漕河水系流經地區 漕河水系流經地區
漕河原為徐河的支流,在漕河鎮,源於西北曹河澤水入徐水,始稱漕河。後沿用漕河之名。該河主流源於易縣五回嶺東大嶺溝崖壁上,峭壁上噴出瀑布,飛流直下成河。東南流至墨斗店,源於石胡和砍石溝水匯入,又東南流,經狼牙山西至管頭鎮,甘河溝和上隘剎水在陳家會匯入,疑為《水經注》載“徐水三源齊發,齊瀉一澗”。從狼牙山南向東北流,經周莊、裴莊、北獨樂、松山、團山入龍門水庫,進滿城界。水庫以下過龍門(酈注稱石門山),入龍潭峽谷,出谷南下,至滿城區神星鎮,馬連川水從西匯入。向東南流,經崗頭,在市頭村出山,東經兩漁、要莊、黃村、許城、留馬,在東莊店出滿城境。在北樓入徐水區,經空城,在漕河鎮北過京廣鐵路,從高橋沿保定市區、清苑區邊界東南流,在迪城村東南、東木杴莊東北匯入府河,入安新縣藻雜澱。 [1]  漕河全長120公里,流域面積800平方公里。 [7] 

漕河水文特徵

漕河為季節性行洪河流,河牀坡降鐵路以西至北樓為1/1500,鐵路至北高橋為1/2000,北高橋以下為1/3000。京廣鐵路68號橋下游安全泄量為258立方米每秒。堤防以右岸為主,左岸低於右岸0.5米。右堤從北樓村東至南高橋村東長15公里,堤頂高程19.70米(黃海)測點在鐵路附近,堤頂寬3米。左堤從賈官營村西至迪城村東長26公里,堤頂高程19.20米,頂寬3米。左右兩堤間距在100至300米之間,迪城以下達1000米以上。 [7] 

漕河主要支流

泥溝河,源於徐水區象山東麓,宋時為運糧河道,經興隆莊、河北莊、至北樓村西匯入槽河。因年久失修,泥沙淤積,故時常乾涸,雨季排瀝。 [4] 
馬連川河,昔稱康河,源北趙莊,過六盤山之南,石板山之北,東南抵神星村入漕河。該河昔時“清流如帶,沿河稻田鱗錯,桃杏成林,景緻絕佳。” [8] 

漕河治理開發

漕河蓄水工程

龍門水庫,位於河北省保定市滿城區境內的漕河干流上,滿城區白龍鄉易縣西山北鎮交界處,屬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是一座以防洪為主結合灌溉等綜合利用的大(II)水利樞紐工程,工程等級為II級。始建於1958年2月,1959年11月至1960年6月因庫容小,防洪標準低,為了增加水庫防洪興利效益,在中型水庫的基礎上擴建為大型水庫,龍門水庫控制流域面積470平方公里,總庫容1.18億立方米,100年一遇洪水設計,1000年一遇洪水校核。在運用中不斷出現壩頂裂縫、壩後沼澤化、壩坡塌坑、滲水混濁等問題。為確保水庫安全,先後進行9次續建、加固工程,1977年,運用才較為正常。除防洪外,龍門水庫下游發展了龍門灌區,設計灌溉面積11.5萬畝,受益區包括滿城、徐水、易縣三個區縣。水庫下游漕河的安全限泄量為300立方米/秒。資料證實,33年中有7年入庫洪峯流量超過這一標準,水庫發揮了顯著的防洪作用。 [10] 
馬連川水庫,是滿城區管轄的小(Ⅰ)型水庫,位於滿城區西北部神星鎮坨南鄉交界處,漕河支流馬連川河上。控制流域面積22平方公里,50%年徑流量317萬立方米,總庫容576萬立方米。1957年11月,邊勘測,邊設計,邊動工。1958年6月初竣工,當年蓄水運用。因不斷出現問題,於1962年、1963年、1966年、1976年、1979年先後改建溢洪道,新增右岸岩基輸水洞,加高攔河土壩和防浪牆,處理左端壩基滲漏。通過幾次加固、改建和擴建,使水庫防洪標準由100年一遇洪水校核,提高到500年一遇洪水校核。 [9] 

漕河下游治理

為了排泄左堤外區間瀝水,徐水政府報請保定地區行署同意並經河北省水利廳批准,1979年在迪城村南修建揚水機站二座,裝機3台,容量365千瓦,排水能力為4.5立方米每秒,控制流域面積19.7平方公里。電源原由安新縣小營變電站提供,1990年改由徐水沙口變電站擔負。 [7] 
2023年保定暴雨,發生海河"23·7"流域性特大洪水。受持續降雨影響,7月31日凌晨3點,龍門水庫庫容達到汛限水位開啓泄洪閘放水。龍門站累計降水超500毫米,截止到下午1點,水庫水位達到124.2米,超汛限水位4.23米,逐漸加大出庫流量。漕河徐水段總長33公里,正村鎮漕河鎮大因鎮留村鎮4個鄉鎮26個村組織力量全力護堤搶險、羣眾轉移。沿岸30個穿堤路全部得到及時封堵,3個險工險段得到了加高加固,正村鎮毛家營段300米長的老舊堤壩連夜加高一米。 [5-6] 

漕河歷史變遷

漕河河道的變遷
按酈道元《水經注》記述,徐水、漕河本為二河。徐河自五回嶺至滿城黃村以下,經賢台、大馬坊、花莊、北八里莊、馮莊、省監獄和馬莊(古清苑城)、孫村,約在仙人橋以下,漕河與府河相會。漕河從黃村到仙人橋段,即古黃花溝。由於年久失修,河道淤塞,漕河在滿城東北境北移,由賢台經南韓、水北莊之小營入徐水境,經楊村、龐村、空城,至漕河鎮與漕河相會,徐河始稱漕河。《水經注》稱漕河源於北新城縣(徐水)西北之漕河澤。
畿輔通志》稱,漕河澤為今之釜山下的曲水,至漕河鎮稱曹河。清光緒元年(1875),漕河因滿城留馬村西河道淤塞,折而東北流(原向東南流)。從滿城東莊店入徐水境,經北樓、於坊東南流,經白亭、河西村,至空城村東與舊道相合,為今河道。因清苑古城已無河通舟楫,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幽州行營都部署劉遇,修築保塞等城,引徐河、一畝泉河合流,經保塞(保定)城,以利水運。太平興國六年(981),八作使郝守浚開徐河、雞距河50裏入白河,以濟關南之運。鹹平六年(1003),保州知州趙彬分徐河水南注運區,謂趙彬堰。景德元年(1004),北面都鈐轄閻承翰,引趙彬堰徐水入雞距河,以息挽舟之役。根據《宋史·河渠志》的記載,原經古清苑城之舊河道成了排澇瀉洪的黃花溝。趙彬乃從大馬坊引水南下,經花莊、魯崗、東廉良、四里營,與一畝泉河會。宋代引水河道淤廢后,又從徐水魯(路)家寺引水南下經徐河橋入保定北護城河,稱徐河溝,今已不存。
《水經注》稱:“徐水西出廣昌縣(淶源)東南大嶺下,世謂之廣昌嶺。嶺高四十餘里,二十里中委折五回,方得達其上嶺,故嶺有五回之名。徐水三源(五回、甘河、隘剎三源)齊發,齊瀉一澗,東流北轉,經(管頭)東山下,水西有御射碑。徐水又北流西屈,經南崖下,水陰又有一碑。徐水又隨山南轉,經東崖下,水際又有一碑。凡此三(碑)銘,皆翼對層巒,巖障深高,壁立霞峙。石文雲:‘(北魏)皇帝以太延元年(435)十二月,車駕東巡,經五回之險邃。覽崇崖之竦峙,乃停駕路側,援弓而射之,飛矢逾於巖山,刊石用贊元功。夾碑並有層台二所,即御射處也,碑陰皆列樹碑官名。徐水屈經郎山(狼牙山),眾嶺競舉,若豎鳥翅,立石嶄巖,亦如劍杪,極地險之崇峭。漢武之世,戾太子以‘巫蠱’出奔,其子遠遁斯山,故世有郎山之名。山南有郎山君碑,事具其文。徐水又東經郎山君中(次)子觸鋒將軍廟南,廟前有碑,晉惠帝永康元年(291)八月十四日壬寅發詔,錫君父子法祠,其碑,(前趙)劉曜光初七年(324),前頓丘(今河南清豐縣境)太守郎宣,北平(今滿城縣)太守陽平邑振等,共修舊碑,刻石樹頌焉。’徐水又經北平縣界(時滿城縣北界至狼山),有漢熹平四年(175)幽、冀二州以戊子詔書(東漢桓帝建和二年,即148年),遣冀州從事王球、幽州從事張昭,郡縣分境,立石標界(時易縣幽州涿郡滿城冀州中山郡),具揭石文矣。徐水又東南流,歷石門(今滿城龍門)中,世俗謂之龍門也。其山,上合下開,開處高六丈,飛水歷其間南出,乘崖傾澗,泄注七丈有餘,奔蕩之音,奇為壯猛,觸石成井,水深不測,素波自激,濤湧四岸,在高岸俯視者驚神,臨之者駭魄矣。東南出山,經其城中,有故碑,是太白君碑,郎山君之元(長)子也。其水又東流,(東)漢光武追銅馬、五幡於北平(今滿城),破之於順水,乘勝追北,為其(銅馬、五幡軍)所敗。短兵相接,光武自投崖下,遇突騎王豐,於是授馬,退保范陽(今定興固城)。順水蓋徐水之別名也。徐水又東經蒲(滿)城北,又東經清苑城(今保定市蓮池區省監獄、馬莊址),又東南與盧水(一畝泉河,即今府河)合,(盧)水出蒲(滿)城西(東),俗謂之泉頭水也。《地理志》曰:(徐水)東至高陽(今安新境)與博水(今清水河,原陽城河)合,今不能也。徐水又東,左會曹水。(漕)水出西北朔寧縣曹河澤。
《直隸通志》載,曹河澤當在釜山下,至曲城村(戊己台)入瀑河。曹河澤水由徐水釜山下東南流,經今漕河鎮南,至清苑縣境匯入徐水。清雍正年間,怡賢親王允祥治水,將曹水引入瀑河,曹水改道(見《怡賢親王敬陳畿輔西南水利疏》),東南流,左合岐山之水,水出岐山,東經邢安城北,又東南入曹河,曹水又東南經北新城故城(今漕河鎮)南,王莽之朔平縣也。曹水又東(南)入于徐水(仙人橋東)。《地理志》曰:徐水出北平,東至高陽(清苑)入於博,又東入滱是也。”
《水經注》對漕河出山前的記述較詳,出山後由滿城至清苑古城及與府河、漕河、陽城河匯合情況簡略。實際漕河河道在山區段變化不大,其改道主要在滿城縣東北部至入白洋淀一段,對研究漕河變遷留下了難題。 [1] 

漕河社會文化

漕河在歷史上是重大事件多發的一條河,管頭鎮以上為保定至察南、雁北的騾馬交通要道。管頭以下多次發生戰爭。
五代後晉開運三年(946)建狼山寨至北宋宣和五年(1123)狼山寨消失,在長達178年中,為御遼的前沿陣地。
西漢更始三年(25),漢光武帝劉秀與銅馬、五幡起義軍戰於順水(漕河)。
建文三年(1401),燕王朱棣軍與建文帝軍在狼牙山前漕河沿線激戰,殲滅建文軍3萬餘人,建文帝在河北的軍事力量大為削弱。
光緒二十六年(1900),義和團在管頭東灘口、周莊等地與德國侵略軍激戰,在車灘口南觀音堂一帶斃傷侵略軍30餘人。德軍三次焚燒周莊,200餘户、700餘間房夷為平地。
抗日戰爭時期,管頭、周莊、婁山一帶是晉察冀邊區一分區黨政軍領導機關駐地(後遷漕河上游)。狼牙山地區是日本侵略軍“掃蕩”的重要目標。
漕河至龍門水庫以下,稱鑾鈴河,因水流聲得名。
金章宗泰和四年(1204),以龍潭飛瀑聲若雷鳴,章宗賜名雷溪。石壁上有清乾隆年間石刻“雷溪春曉”四字,為原易州十景之一(今屬滿城)。金代詩人、安國軍節度使魏道明晚年居此,自號雷溪子,著《鼎新詩話》。
元初文人劉因居此,著《雷溪賦》。
明代周天民亦賦有《雷溪》詩。雷溪南側山壁下,有一池清泉匯流入漕河,神話傳説為一對金鴿,為解民困而刨出此泉,故名金鴿泉。
神星以下河段,歷史上多次發生戰鬥。
建中三年(782),盧龍節度使朱滔、魏博節度使田悦反唐朝。建中四年五月,唐神策行營招討使李晟討逆,率軍攻取幽、莫二州,以絕幽、魏(朱滔與田悦、王武俊)往來之路,與張孝忠之子張升雲圍朱滔所屬易州刺史鄭景洛於清苑(今保定東北郊省監獄一帶),一月未攻下,朱滔親率騎兵15000人救清苑(時漕河過清苑城),李晟兵敗,退保易州。
端拱元年(988),遼軍南侵,陷狼山寨、滿城、祁州(安國),宋將郭守文在唐河力戰破遼軍,定州監軍袁繼忠、都部署李繼隆率軍攻入遼主在滿城的大營,追至徐河(漕河),大獲全勝。端拱二年(989)七月,遼軍南侵,定州都部署李繼隆、鎮州(正定)副都部署範廷召、定州副都部署孔守正率軍與遼軍戰于徐水,在漕河北之斜村,斬其帥大盈等官兵數百人。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