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沈荃

(清朝官員)

鎖定
沈荃(1624~1684),字貞蕤,號繹堂,別號充齋,華亭(今上海松江)人。順治九年探花,授編修,累官至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卒諡文恪。學行醇潔,書法尤有名。他工書法,宗法米芾董其昌,是康熙年間最重要的書法家之一。
本    名
沈荃
別    名
充齋
貞蕤
繹堂,別號充齋
所處時代
明末清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日期
1624年
逝世日期
1684年
主要作品
《充齋集》
主要成就
剿滅地方匪寇
籍    貫
江蘇華亭
官    職
國子監祭酒、詹事府詹事

沈荃人物生平

沈荃(1624—1684年),字貞蕤,號繹堂,別號充齋,江蘇華亭人。清順治九年(1652年)探花,授編修,累官詹事府詹事、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侍郎。卒諡文恪。著有《充齋集》行世。為人經述深湛,喜獎拔後進,頗為時重。工書法,宗法米、董二家,深得康熙帝賞識,嘗召至內廷論書,“凡御製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銘,輒命公書之。”(方苞《望溪集外文》)為康熙帝書法代筆人之一。《江南通志》評:“荃學行醇潔,書法尤推獨步。” [1] 

沈荃史籍記載

沈荃之所以別號充齋,是因為“為講充實之為美,數句有省,遂以充齋自號。”順治九年(1652)沈荃是壬辰科漢榜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殿試時,是科首題,為《君子有大道》二句,次題是《參乎吾道一以貫之》一章,第三題是《經正則庶民興》。會元程可則,字周量,廣東南海人,參加殿試時,因應對不合朱熹註釋而被除名。探花沈荃書法沈荃自年幼聰敏好學,博學多覽,文思敏捷,才華橫溢,廣知天下事。家居艾家橋東,是苦節先生後裔。他的父親沈紹曾,世居泖濱,有孝行。沈荃幼年喪父,服侍母親極為孝順。沈荃以江南青浦籍,登順治九年一甲三名進士及第,授翰林院編修。官至詹事府詹事,禮部侍郎。?
據記載:沈荃授翰林院編修後,順治帝選定沈荃作為河南大梁道副使。期間,許州、穎州地段瘋狂劫掠的強盜董天祿、牛光天之流成為一方之害。沈荃督促出兵捕獲,盜匪四散逃竄,地方上得到治理。在禹州又派遣官兵捕快,直搗殺人劫財的賊窠倚竹園。挖出屍首十餘具,將盜賊全部按律處決。被解救者中有一個是無後代老生的小妾,那個妾已有身孕,因與傭人通姦而私奔,被盜賊捉住,盜賊殺了傭人,藏匿那個小妾。沈荃捕盜賊時捉得那小妾,已置獄中且生下兒子,沈荃招呼老生來,將他的兒子給與他,那個小妾依法治罪。老生跪下叩頭説:“使我得有後者,沈公!” 沈荃緝盜護民,很得民心,不久,沈荃被提升為按察使。他上任後就啓奏説明:徵集所用宅第、府驛,受累疲苦,請拔給銀兩;飼養兵馬,討擾數個縣府,請下旨給大縣五六百石,小縣三四百石糧倉儲;因開封黃河況口,官吏分散,請將開封鄉試暫時移到輝縣舉行,並請撥錢糧修復開封城;河南土地貧脊不等,一樣繳納錢糧不妥當,請降旨按地納糧;另外,奉旨兵員缺額不補,不付派用;請下旨募招兵員,補足差額,維持兵額在一萬二千名等等。經順治帝交部議准予,而後施行。?康熙元年,老人先後辭世,沈荃回鄉丁憂。康熙六年,沈荃丁憂服滿,授直隸通薊道員,因受人牽連,鐫二級。康熙九年,授浙江寧波府同知。未等到上任,特召沈荃,書寫各體書法,很稱康熙帝心意,下詔官復原職,留在內廷。康熙十年,特旨召見,授以四品頂戴,補翰林院侍講,在南書房值班。康熙十一年,沈荃典試江浙。累遷禮部侍郎,兼詹事府詹事。曾疏言列出閣四事,轉為侍讀。康熙十二年,充任日講起居注定官。康熙十三年,沈荃升為國子監祭酒。康熙十五年,改任詹事府少詹事,次年,沈荃升為詹事。康熙“十六年四月初十,上(指康熙帝)御弘德殿,諭喇沙裏:‘爾可同詹事沈荃於乾清門候召’少頃,傳沈荃入懋勤殿,命沈荃書‘忠孝’二大字及‘正大光明’四字行書一幅。”康熙帝在內殿賜沈荃坐,可見,沈荃以書法深得康熙帝寵遇。?康熙十八年,天大旱,康熙帝尋求進諫消除旱象的好辦法。當時新改舊例,流放發配地變為烏喇。沈荃偕同項景襄侍郎一起上奏:烏喇遠離蒙古三四千裏,那裏非常寒冷,人、畜大多凍死。既然罪不當死,才會遣放,而又流放到必死之地,請最好仍按舊例。並奏言:這樣感動上天,三日必定會下雨。康熙帝反問:“能保證嗎?”沈荃答:“可以保證。”康熙帝又問:“如果你所説的三日不下雨,怎麼辦?”項侍郎不敢再説話,趕緊退後一步,返回班列。沈荃依然堅持己見,並且説:“若此議頒行,三天內不下雨,甘願承擔欺君罔上罪。”朝廷上的九卿官員全以為聽錯了,大吃一驚;康熙帝也臉色大變,命令沈荃第三日到午門等候下雨。第三天,沈荃在烈日下跪在午門外,身子直挺挺地祈雨,康熙帝也在乾清門端坐等候,連午膳也不吃了。有些關心沈荃的人勸他,趕緊免冠自責,前去謝罪,請皇帝回宮,只要不死,求得落個削職為民罷了。要是到天黑了,再不下雨,皇帝一怒,就是殺頭的罪過。沈荃不作答,一動不動。下午兩點多鐘,忽見一片烏雲從東方而來,頓時風雨雷電交加,一剎那,傾盆暴雨從天而降,雨量多達一尺。康熙帝大喜,對羣臣説:“此詹事雨也。”馬上召詹事沈荃進宮,犒勞他御膳。朝野人士為詹事沈荃冒死求雨而感慨萬分,稱此雨為“仁者之雨”。原來的流放舊例又得到恢復。後來,項景襄侍郎上奏進言:“做積德的事,而不求個人功名雜念,就是重耳在世,與沈荃比起來要慚愧多了。”康熙十九年,沈荃因侍講勞苦,加禮部侍郎銜。康熙二十一年,沈荃參加皇帝在乾清宮大宴廷臣,並奉旨賦柏梁體詩。
沈荃性格剛直,敢於直諫,為官清廉。他喜好詩歌,他的詩作也有功力。沈荃獨會心於高、岑、王、孟,足見他的性情。然而中年以後,唱而不嘆,詩思匆匆,遂缺乏上佳興致了。在他的詩《送曾龕兄任保寧》中有膾炙人口的名句:“地從巴水折,天入劍門低”。其中的“折”、“低”二字就足以顯示他對字句推敲、錘鍊的高妙。沈荃頗有詩名,為本朝八家之一。“八家者,王士幀、士祿、施閏章、宋琬陳廷敬、沈荃、程可則也。”據記載:人們評價他的“詩春容安雅、盛世之音,渢渢如也。”此外,他在地方誌體例上也有貢獻。沈荃任“官大梁時,巡撫賈漢復屬修河南通志。既成,上之,詔天下郡縣修志,一以河南為法。”?沈荃書法出神入化,宛如有神助一般。據記載有一傳説:沈學士荃,清修好士,尤工書法。西關戚家巷,有五通廟最靈。一天傍晚,廟附近有一個文士,夢見神託夢説:“有位想要沈荃書寫一幅匾額,麻煩你替我求份書法。”文士素來不認識沈荃,沈荃之客叫計生的南陽人,住得相近,就前往告訴他,請計生代寫,懸掛在祠中。半夜又夢見神來討要:“要的是沈荃的書法真跡,計生贗筆,有什麼珍貴?為我換一幅。”文士從夢中驚醒。此後,他請求拜訪沈荃,將神求墨寶事説了。沈荃也驚訝,就給寫了。當天晚上,文士又夢見神來感謝。這就是説沈荃學士名聲顯赫,似可通神。?沈荃在朝,端莊持重而有威儀。喜歡獎掖後學,學行醇潔。善書能詩,沈荃曾與康熙帝議論古今書法。凡御製碑匾,廷殿屏障,多為沈荃所書寫。沈荃擅長書法,書學董其昌,功夫極深。方苞《望溪集外文》評他:“公(指沈荃)學行醇潔,好獎進士類,書法尤有名。上(指康熙帝)或自作大書,命題其後。(沈荃)嘗於御前臨米海嶽帖,上(指康熙帝)見其筆禿,取鳳管一,親吮豪以授公。康熙帝嘉獎沈荃忠益,所賜御書、鳳管、馬蹄貂裘,還有茗茶佳饌之類,不可勝數。賜號文綺。上(指康熙帝)自元公鉅卿碑版之文,下至遐陬荒徼琳宮梵宇,爭得公(指沈荃)書以為榮,以是公(指沈荃)名動天下,與趙承旨、 文敏相埒。”清朝吳修評價:“(沈)荃工書,繼董文敏而為時所重。”清朝施閏章評説宣宗朝時有大小沈學士,以布衣善書入翰林,皆著名跡,大學士名度,小學士名粲。沈荃也有書名,是小學士沈粲的後裔,“碑版流傳,後先輝映。”沈荃的書法為上乘之作,很受皇帝賞識。後來,沈荃的兒子沈宗敬以編修入直,令皇帝追憶起往事,於是命內侍傳諭閣臣李光地,説:“朕初學書,宗敬之父荃實侍,每一下筆,即指其失,兼析其由,至今每作書,未嘗不思荃之勸也。”皇帝深深地嘉獎沈荃的忠心,甚至他的後人也受益匪淺。?康熙二十三年,沈荃官至禮部侍郎,詹事府正詹事職而去世。卒年61歲。入祀鄉賢祠。康熙帝因沈荃貧困,特賜白金五百兩祭葬;賜諡文恪。?在王士禎撰寫的《淡墨錄》中“經筵講官得賜諡”一文中記載:沈荃“順治壬辰探花,官至禮部侍郎,充經筵講官,卒諡文恪。本朝最重賜名之典,官至尚書大學士,乃得賜諡。其以經筵舊勞,得賜諡者,惟掌院學士喇沙裏、葉方藹,及(沈)荃三人而已,蓋異數也。”以正詹事之職而御賜諡號,僅沈荃才有,可見榮譽有加。?著有《一研齋詩集》十六卷、《充齋集》、《沈繹堂詩》等。

沈荃個人成就

沈荃書畫作品
沈荃書畫作品(31張)
沈荃與董其昌是同鄉, 自幼即傾慕董書,並以之為其書學的基礎,極得董書的筆法特點與風神。愛好董其昌書法的康熙皇帝曾向他學習書法,或者説是他專習董書而影響到康熙皇帝對董書的偏愛。據記載,在康熙皇帝向他學習書法時,他每每能夠“下筆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好學的皇帝,則十分感慨,並賞賜良多。康熙曾對李光地説:“ 朕初學書,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實侍、屢指陳得失、時下每作書、未嘗不思荃之勤也。”而且,“凡御製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銘、輒命公書之。或自作大書、命題其後”。因此朝野間盛行董書,成為了一時風尚。與沈荃同時,還出人稱“康熙四家”的姜宸英和汪士鉉、何焯與陳邦彥,他們皆以董書為主,又兼取晉唐或者宋米芾書法。
沈荃存世書法墨跡較多,楷和行、草書都有,以楷、行書最多。沈荃存的楷書,比如《錄陸平原燕居課軸》,雖為楷書,結字卻是以欹側中求平正為主要特點,而且行距頗疏,筆法温潤,是從董書中繼承和演化而來。沈荃存的行書,大體如楷書行化,或參以米書縱逸丰姿特點。草書作品比如《臨自敍帖軸》,雖説是臨懷素草法,其實仍是董其昌小行草書典型面貌,很難看出有《自敍帖》草法。自董其昌之後,一些臨帖作品不過是錄書其文字,以作為一時創作契機,並非認真對待其臨習得似與不似。這點,沈荃也是在仿效董其昌。雖然如此,沈荃書法也只是貌似董書,因為他書法過於温厚圓鈍,雖可稱之為秀雅,但卻缺少董書空靈生氣。沈荃存的書法能成為宮廷御用書法,成為適應科舉制度幹祿書體,必然是隻注重形體表現,而且缺乏神采的。即便是善書康熙皇帝,也未能脱此弊端。
聖祖嘗召入內殿賜坐,論古今書法。凡制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銘,輒命荃書之。或自作大書,命題其後。每侍聖祖書,下筆即揩其弊,兼析其由,聖祖深嘉其忠益。所賜御書、鳳管、襃蹄、貂襲、文綺、茗饌之屬,至不可勝紀。其以是名動天下,與趙孟頫董其昌相埒。書雖學董而無其氣韻。後其子宗敬,以編修入直,命作大小行、楷,猶憶及前事。使內侍傳諭安溪李公曰:“膚初學書,宗敬之父荃實侍,屢指陳得失,至今每作書,未嘗不思荃之勤也。”卒年六十一。代表作有《行書如天馬賦軸》,著南帆詠、充齋集。《施愚山詩集註、望溪集外文、大瓢偶筆、甌缽\羅室書畫過目考》。

沈荃書法解析

沈荃存世的書法墨跡較多,楷、行、草書都有,以楷、行書最多。他的楷書,如《錄陸平原燕居課軸》,雖為楷書,結字卻以欹側中求平正為主要特點,且行距頗疏,筆法温潤,是從董書中繼承、演化而來。他的行書,大體如楷書的行化,或參以米書縱逸丰姿的特點。草書作品如《臨自敍帖軸》,雖説是臨懷素草法,其實仍是董其昌小行草書的典型面貌,很難看出有《自敍帖》的草法。自董其昌之後,一些臨帖作品不過是錄書其文字,以作為一時的創作契機,並非認真對待其臨習得似與不似。這點,沈荃也在仿效董其昌。雖然如此,沈荃的書法也只是貌似董書,因為他的書法過於温厚圓鈍,雖可稱之為秀雅,但卻缺少董書的空靈生氣。他的書法能成為宮廷御用書法,成為適應科舉制度的幹祿書體,必然是隻注重形體表現,而缺乏神采的。即便是善書的康熙皇帝,也未能脱此弊端。

沈荃歷史記載

沈荃與董其昌是同鄉,自幼即傾慕董書,並以之為其書學的基礎,極得董書的筆法特點與風神。愛好董其昌書法的康熙皇帝曾向他學習書法,或者説是他專習董書而影響到康熙皇帝對董書的偏愛。據記載,在康熙皇帝向他學習書法時,他每每能夠“下筆即指其弊,兼析其由”。好學的皇帝,則十分感慨,並賞賜良多。康熙曾對李光地説:“朕初學書,宗敬(沈宗敬)之父荃實侍,屢指陳得失,至今每作書,未嘗不思荃之勤也。”而且,“凡御製碑版,及殿廷屏障,御座箴銘,輒命公書之。或自作大書,命題其後”。於是朝野間盛行董書,成為一時風尚。與沈荃同時,還出現了人稱“康熙四家”的姜宸英、汪士鉉、何焯和陳邦彥,他們皆以董書為主,又兼取晉唐或宋米芾書法。

沈荃家族關係

兒子:沈宗敬,官至太常寺少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