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關

(廣州荔灣區舊稱)

鎖定
西關是廣州市荔灣區的舊稱,位於廣州市荔灣區東北部,東至人民路,南瀕珠江,西至荔枝灣,北接龍津路。因明清時地處廣州城西門外而得名。此地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清時期這一帶是廣州的商貿中心,是近代廣州最繁華的人口聚居區。 [43-45] 
2023年1月,入選《廣州市地名保護名錄(第一批)》。 [42] 
中文名
西關
外文名
Saikwan、Sai Kwan
地理位置
廣州市荔灣區
著名景點
十三行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
沙面等

西關歷史沿革

西關是古時平原不斷向珠江北岸淤漲的結果,兩千多年前,從今光復中路以西到黃沙路華貴路的下西關仍在水下;到了1500年前的六朝時期,今天的上下九一帶已有較多陸地出現;到了唐代,今天的西關地區大部分已成陸地,宋代又往南“長”了一點,明代再往南“長”一點,才有了現代的西關的輪廓。 [35] 
西關,明清時期南海縣管轄的廣州城西門外一帶地方的統稱,由南海縣縣府直轄,位於現代荔灣區,北接龍津路,南瀕珠江,東至人民路,西至荔枝灣。西關分為上西關和下西關,其中上西關地勢較高,下西關地勢較低。明末興建起十八甫,清朝中後期起,西關先後興建了寶華街、逢源街多寶街等居民住宅區。西關是當時廣州城西面的地區,因明清時地處南海縣府管轄的廣州城西門外而得名,但當時非屬廣州城。

西關興起

清代初期西關地區復原模型 清代初期西關地區復原模型
明清時期,以西關、南關為代表的廣州城外關廂地帶不斷開發,人口日益膨脹。其中,西關水網密佈,河灘沖積與人工堆填使其逐漸成陸。明代後期開始,沿着西城濠,發展出了十八甫商業區 [39]  。清代初期,西關僅僅是南海縣廣州城的城鄉結合部,那時西郊的荔枝灣泮塘一片水鄉澤國,鄉民在池塘澤泮栽種蓮與香菱。
1685年,伴隨着日益頻繁的國際商業交往,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官方外貿專業團體———廣州十三行應運而生。1757年,廣州十三行成為清帝國惟一合法的外貿特區,中國與世界的貿易全部聚集於此,直至鴉片戰爭為止,這個洋貨行獨攬中國外貿長達85年。通過十三行,中國向英國、法國、西班牙等歐洲國家出口絲綢、瓷器等,維持了100年以上的貿易順差地位,其結果是全球的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 [3]  ,十三行被譽為“金山珠海,天子南庫”。 [1-3] 
乾隆二十四年末(1760年初)起,歐美貿易者被禁止入城。洋行設置在西關,商館區內修築道路,逐漸拓展 [39]  。隨着十三行的設立,西關迅速崛起,那個年代的南海,廣州,乃至廣東省的所有經濟因素都集中在南海縣西關,這裏有進出口貿易碼頭,有各種貨棧和倉庫,更有各國商業機構和洋行,著名的買辦基地十三行就在這裏。中國最早的海關及廣東最大的郵政局也設置其中。還有西關南端的“沙面”,這裏是英國人的租界。
在對外貿易的拉動下,珠江沿岸的下西關日益繁華,上西關的“機房區”亦隨之形成 [39]  。據史料記載,清代廣州絲織業規模頗大,最盛時從業者多達三四萬人,南起龍津路,北至中山七路以北,都是成片機房區,機房鱗次櫛比,機杼晝夜不停,織出的線紗、牛郎綢、五絲、八絲、雲緞等,經由十三行商人源源不斷銷往海外 [40] 廣彩也發展成為外銷瓷,遠銷歐洲等地,清乾隆戊戌年間,廣彩成立了行會組織,稱為“靈思堂”,會館設在今荔灣區毓桂坊毓桂三巷。 [41] 
至19世紀前半葉,以西城牆與珠江沿岸為兩邊,在西關形成了一個類直角三角形的商業區,其繁盛吸引了大量富商巨賈與工商業者的定居,在晚清時還開闢了新的住宅區。受對外貿易等因素刺激,清代廣州的城市人口迎來大幅度的增長,大量來自全國各地與周邊鄉村的移民定居廣州城廂(城內與城外近城處),歷經數代後最終成為“本地人”。 [39] 

西關衰落

十三行時期西關地區復原模型 十三行時期西關地區復原模型
到了近代,國勢已衰,十三行商館也歷盡了繁榮與滄桑。由中英貿易衝突而引發的鴉片戰爭,以中國戰敗而結束。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政府簽訂了不平等的《南京條約》,其中規定,英商可赴中國沿海五口自由貿易,取消廣州行商壟斷外貿的特權。1856年,具有170年曆史的商館被一場大火化為灰燼。廣州十三行從此消失於商業舞台,其在經營對外貿易上獨領風騷的輝煌遂成為歷史,國際貿易的中心逐漸被上海、香港所取代 [1]  。但因它鄰近港澳,中國商人便從西關率先邁向國際,一些富商到港澳殖民地與洋人合作。別看香港有高度的繁榮和現代化,可它一些著名洋行的發祥地就在西關。
到了民國,廣州的工商業仍以西關為主要陣地。廣州雖然曾經有過黃花崗的反清起義,推翻清政府的時候,廣州的反應卻相當的和平,幾個文人在諮議局前宣佈一下獨立就了事,因為廣東的大都督和它的軍政府都得到商界的支持。但是,民國以後的軍政府有如走馬燈一樣,變換得十分頻繁,廣州人侍候不斷更換的新政府,就如跟着不斷改嫁的孃親,去侍候不同的父親。西關的商人,不能再忍受這些走馬燈政府的敲柞,於是同沙面殖民地的英國人聯絡,在其支持下,學習香港業界的做法成立武裝組織,史稱商團。
清代十三行
清代十三行(10張)
廣州的商會有了武裝組織,便處處不賣軍政府的賬,有時商團還強過軍政府軍,政府的糧響難以為繼。到了孫中山在廣州當非常大總統時,商會和商團甚至發動叛亂,和孫中山作對。據史料記載,當年叛亂的商團在太平路搭起堅實的圍欄,從南到北,把廣州分成兩邊,甚至請出英國人來威赫孫中山。但是,孫中山是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的革命理想得到多數廣東人的擁護,他聯合各方力量很快就平定了商團的叛亂。商團的失敗令商人武裝解體,原來的商會也沒有了立足之地,起事的商家不得不奔走亡命,或去香港或逃海外。到了民國十七年,經濟曾有過幾年復興,但無法回覆先前的陣勢。隨後八年抗戰,廣州的經濟還頻臨崩潰。

西關現今

改革開放以後,廣州得風氣之先,成為全國的時尚潮流之地,服裝產業開始迅猛發展,服裝批發的生意也逐漸興旺起來。在故衣街楊巷路、豆欄街等環繞十三行路一帶區域形成一個服裝批發市場商圈,成為廣州歷史最長的服裝批發集散地。隨着廣州商貿交流的不斷髮展,十三行的服裝批發生意蒸蒸日上,甚至流傳有“中國80%服裝來自廣東,廣東服裝80%來自廣州,廣州服裝80%來自十三行”的説法。早在本世紀初,廣州就有開發利用十三行遺址的聲音,不少專家學者都建議要推動十三行遺址文化旅遊建設。2013年,“十三行”被列入廣州市的六張城市文化名片之一。 [25] 

西關特色建築

西關古村落

泮塘五約 泮塘五約
泮塘五約位於荔枝灣湧邊,從建村至今有着900多年的歷史,以仁威廟、扒龍舟、“泮塘五秀”等聞名,泮塘五約則是廣州歷史城區中少有保留完整清代格局、肌理和典型樸素風貌特徵的村落 [27]  。由於村子依塘而建,一半面積是池塘,故人們約定俗成稱之為“半塘”、“半溪”。同治九年時該地稱作“半溪五約”,後因“半塘”與水相連,“半塘”又改成“泮塘”。古村現存的敦本堂為李氏宗祠,為村內僅存完整的祠堂,為鑊耳山牆、青磚立面、花崗岩石基的廣府傳統建築。另外有着150年曆史的皞遐書院以及三官廟、五約亭等古建築。 [26]  [28] 

西關陳家祠

陳家祠
陳家祠(16張)
西關地區的陳家祠(又名陳氏書院)是現存規模最大的廣府傳統建築之一,是公認的廣府傳統建築裝飾藝術傑作 [4]  。陳家祠始建於清光緒十四年(1888年),光緒二十年(1894年)落成,它是由清末廣東省七十二縣的陳姓聯合建造的,是廣東省著名的廣府宗祠建築。陳家祠堂建築結構可分為三軸、三進,建築面積達8000平方米。祠堂的每進之間既有庭院相隔,又利用廊、廡巧妙地聯接起來,共有九座廳堂和六個院落,祠堂的整體佈局上下對稱,殿堂樓閣,虛實相間,氣勢雄偉。“聚賢堂”是陳家祠堂中軸線的主殿堂,也是陳家祠整個建築組合的中心,堂的正面是一座寬闊的石露台,周圍用嵌有鐵花的石欄板環繞。祠堂建成之初時的聚賢堂是供族人集會之用,後來改作宗祠,兩邊的側房供書院使用。
陳家祠集嶺南建築工藝裝飾之大成,幾乎全部堂、院、廊、廳、門、窗、欄、壁、屋脊、架樑都展示了嶺南建築的“三雕二塑一鑄一畫”即木雕、磚雕、石雕、陶塑灰塑、銅鐵鑄及彩繪壁畫等工藝的高超技藝 [23]  。其樑架、斗拱、駝峯、牆壁、墀頭、踏道等均以梅蘭菊竹、花鳥蟲魚、嶺南佳果、歷史典故、戲曲人物等題材為裝飾內容。陶塑工藝集中在19座廳堂屋頂上的瓦脊;磚雕以東、西倒座外牆的最具規模;灰塑集中在瓦脊及院廊上,是南海灰塑藝人所作;木雕除樑架與大門及聚賢堂的屏風外,後座的11座雙層透雕神龕,體型高大,有“光緒十六年”、“回瀾橋劉德昌造”“源昌街時泰造”等題款。祠堂中的各種裝飾,豐富多彩,題材廣泛。陳家祠於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2年在廣州市委、市政府主辦的“新世紀羊城八景”評選活動中,陳家祠以“古祠留芳”名列羊城新八景之一。 [5] 

西關鑊耳屋

錦綸會館
錦綸會館(11張)
鑊耳屋是珠三角傳統廣府民居的典型代表,屋子的山牆砌成鑊耳狀,故稱“鑊耳屋” [6]  。西關現存的鑊耳屋有錦綸會館,始建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錦綸會館,是舊廣州紡織業(即錦綸行)的老闆們聚會議事的場所,它見證了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是廣州唯一倖存的行業會館。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會館坐北朝南,該館現存主體面積700平方米,結構為三路三進的廣府祠堂式建築,其石刻、木雕及陶塑、灰塑,體現了嶺南廣府建築的靈動和秀麗,館內還存有碑記,記錄着會館的歷史。1920年,當時國民政府要將會館收入公產,孫中山先生獲悉後,立即作出批示要“永遠保留”。
1997年它被廣州市列為第五批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建設康王路時,為保護這座古建築,對其進行了整體平移。2012年,錦綸會館改造為廣州絲織行業博物館,免費開放。博物館展覽的主要內容分為7大塊,其中,錦綸往事主要介紹錦綸會館歷史上六次建設;錦綸輝煌主要介紹秦漢以來2200多年廣州絲織行業的發展簡史;絲織貿易介紹秦漢以來2200多年以廣州為中心的絲織品貿易的發展歷史;錦綸賢萃主要介紹張騫、盧媚娘、陳啓源等絲織行業的名人史蹟;絲織藴夢介紹香雲紗的製作工藝,並展示香雲紗服飾;廣繡溢彩介紹廣州傳統的刺繡工藝以及廣繡國家級工藝大師陳少芳的作品;驚天平移主要介紹為了保護錦綸會館廣州市對錦綸會館的平移工程。 [7-9] 

西關嶺南園林

海山仙館
海山仙館(3張)
西關地區的嶺南園林歷史悠久,歷史上構築於荔枝灣內的園林建築如南漢王朝花園,“十里紅雲、八橋畫舫”的昌華苑,明代兵部右侍郎黃衷的晚景園等。到了清代,又相繼出現了廣州紳士丘熙的唐荔園(虯珠園),蔡廷蕙的環翠園,以及清末民初的荔香園。而其中最為著名、最大的私家園林則是廣州富商潘仕成建於道光年間的海山仙館,今天的荔灣湖公園就是原“海山仙館”的一部分。範圍大致在荔灣湖一帶,南至蓬萊路,北至泮塘,東至小畫舫齋,西至珠江邊這一範圍之內,面積數百畝。清代學者陳澧在《荔灣話別圖序》一文中,生動地描述了當年荔枝灣的湖光水色、亭台樓閣的優美風景:“晨出永清門,乘紫洞艇,抵荔枝灣,泊海山仙館,入門,步長廊,坐池上之堂。” [24] 
海山仙館是一座藝術園林建築,館內培阜為小山,山上松柏蒼鬱,登山石級,曲折迂迴。山旁有一湖,廣逾百畝,與珠江水相通,隆冬不涸,可以泛舟。湖面有遊船一艘,名日:蘇何,供遊湖用。湖中植荷、藕等水生花卉。湖旁有大殿一座,迴廊曲徑,雕樑畫棟,離大殿十數步外湖中水面,滿植荷花,上有戲台一座。當台上唱戲、奏樂時,歌、舞聲經水面反射,飄渺迴環,倍添類韻。大殿之西有一水榭,與大殿有小橋相通,為舟形,軒窗四開,視界空闊,六月暑天,荷花香發,清風徐來,使人頓忘炎暑。館內迴廊曲徑,環繞數百步,壁中遍嵌石刻,皆晉、唐以末名跡和當代名流翰墨。園內花果繁茂,以荔枝為主。 潘仕成晚年因鹽業虧累終至破產,海山仙館以及極大的宅第等財產被抄沒入官。最終,海山仙館被官府以彩票形式出售,中獎者將其拆料變賣,一代名園從此消失在歷史的塵埃裏。 [10-12] 

西關西關大屋

清代西關大屋
清代西關大屋(4張)
西關的特色便是西關大屋,是清末廣州商賈富紳的居所。西關大屋多為磚木結構、青磚石腳、高大正門用花崗石裝嵌。其平面佈局按中原傳統的正堂屋形式,基本上是縱深方向展開。其典型平面為三間兩廊;左右對稱,中間為主要廳堂。中軸線由前而後,由南而北,依次為門廊、門廳(門官廳)、轎廳(茶廳)、正廳(大廳或神廳)、頭房(長輩房)、天井、二廳(飯廳)、二房(尾房)。每廳為一進,一般大屋為二三進,形成頗多的中軸線。兩旁偏間前部左邊為書房及小院,右邊為偏廳和客房。客房頂為平天台,供乘涼、賞月和西關小姐們七夕拜月拜七姐)等用。偏廳、客房後部為卧房、廚房等。庭園中栽種花木,築有假山魚池,頗為典雅清幽。
西關古老大屋外為矮腳雙扇門,中為趟櫳,內為大門,均由高級硬木製成。室內裝修十分講究,陳設有傢俱、燈具、條幅、對聯、書籍、古董、字畫、瓶花、盆栽、籠鳥、鏡台及各種藝術品和紅木傢俱,精巧的木雕花飾,富有地方特色的滿洲窗檻窗及其獨特的佈局形式,具有濃郁的嶺南韻味。
現存西關大屋
現存西關大屋(10張)
廳與廳之間以小天井隔開,天井上加小屋蓋,依靠高側窗採光通風。中軸線兩旁主要有書房、偏廳、卧室和樓梯間等,大體上左右對稱佈置。門廳右邊一般設有小庭院,內栽種名貴花木,佈置石山、石景魚油或荷花池,以供主人或來客遊憩觀賞。大屋兩側各有一條青雲巷,取“平步青雲”之意。青雲巷又稱冷巷、火巷水巷等,具有交通(女眷或僕役出入)、通風、採光、排水、晾曬、栽花、清運糞便垃圾等多種功能。
西關大屋的門面裝設矮腳吊扇門、趟櫳、硬木大門等門扇。室內裝修典雅,堪稱集工藝美術之大成,木石磚雕、陶塑灰塑、壁畫石景、玻璃及鐵漏花、滿洲窗、刻彩圖案、紅木傢俱、木雕花飾、檻窗等,均極富嶺南韻味與風采。
西關大屋在鼎盛時期有800多間,現在尚存不足10間。廣州還有很多趟櫳門、青磚石腳的西關民居,但這不代表就是西關大屋 [13]  。最著名的西關大屋有坐落於寶源北街18號的“梁資政第”、坐落於多寶路的鄧宮保第以及坐落於寶華路正中約的鐘家花園等。十分可惜,這些名園大宅大多早已不復存在,碩果僅存的名宅只有小畫舫齋

西關文塔

荔枝灣文塔 荔枝灣文塔
荔枝灣文塔又稱文筆塔、文昌塔,是廣州市區內唯一保存完好的文塔。此塔的建築年代未見文字記載,文物專家推斷它是明代中期至清代初期的建築,至今約400年曆史。文塔內供奉文曲星,也就是“魁星”,文塔就是魁星右手所握硃筆的象徵。文塔坐南朝北,為六角兩層樓閣式磚塔,攢尖頂,高約13.6米,寶頂為高達2米的陶塑葫蘆,外形似文筆,青磚石腳,檐口均設素胎瓦當和滴水,窗花裝飾樸實精巧,用白繕土製成,首層門頭和二層樓窗頂分別嵌有“南軸”和“雲津閣”楷書大字的石刻。文塔位於西關上支湧畔,位居水口,乃西關、泮塘水門之華表,也是當時荔枝灣地勢比較高的地方,這裏曾是南漢劉王花塢故地,附近出土刻有“古之花塢”的石匾一塊,還有半副刻有“祀崇花塢樂平康”的石聯,如今保存完好。 [14] 

西關仁威廟

仁威廟 仁威廟
仁威廟坐落於廣州龍津西路仁威廟前街,舊泮塘鄉內,佔地2200平方米,是一座專門供奉道教真武帝的神廟。它是當時泮塘恩洲十八鄉最古老、最大的廟字。史籍記載:仁威廟始建於宋代皇佑四年(1052年)。明天啓二年(1622年)、清乾隆年間(1736~1795年)和同治年間(1862~1874年)都進行過規模較大的修建。清乾隆年間重修的,該廟只有中路和西序的前三進房舍,重建時增設了後二進建築和東序。
仁威廟取“仁威並施”之意,是現存廣州最古老的寺廟之一。它以其精美的木雕、石雕、磚雕等嶺南古建築藝術著稱,曾被譽為“桂殿蘭宮”。廟宇建築莊嚴古樸、富有鮮明的嶺南傳統古建築工藝特色,是廣州明清建築風格的代表,也是廣州市整體結構保存較完整的道教古建築,具有重要的文物和道教文化價值。整座廟宇坐北朝南,深五進,尚保留有碑記20多塊。1993年8月被廣州市政府確定為市級文物單位。 [15] 

西關騎樓

上下九步行街騎樓 上下九步行街騎樓
騎樓最早起源於十八世紀後半期的印度貝尼亞普庫爾(Beniapukur)地方,是英國人首先建造的,稱之為“廊房”,當地的方言叫eranda。接着,新加坡的開埠者萊佛士新加坡城的設計中也使用這種外廊結構的建築,稱之為“店鋪的公共走廊”,或叫“五腳氣”、“五腳基”,並開始在東南亞流行,傳入中國華南地區後開始稱為“騎樓” [16]  。1918年,廣州政府掀起拆城牆運動,西關商人的西關大屋被大量拆除,同時把土地分級出售,鼓勵興建騎樓取而代之 [17]  。20世紀30年代初,政府重點劃定廣州三個商業區,上下九便是其中之一。上下九被擴築成寬17米的馬路並興建騎樓,逐漸形成了商業街。 [18] 

西關竹筒屋

竹筒屋
竹筒屋(5張)
竹筒屋也是民國初期出現的一種民居。這種房屋的特點是開間小,進深大。門口向街的寬度只有三米,進深常達十二米,由前至後排列成多間房間,形狀如竹筒。竹筒屋大多進門只有一個廳,寬不過四五米,廳裏最主要的擺設是祖宗牌位,廳後一個小小的房間,又稱頭房,房後是天井,天井之後是二廳,二廳之後又有二房,面積也不大,二廳有樓梯通往二、三樓。竹筒屋最大的問題是採光。整棟建築狹小細長,幾乎沒有外窗,全靠天井通風采光,就算大白天進去,也很陰暗。

西關旅遊景點

西關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
粵劇藝術博物館(4張)
粵劇藝術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嶺南園林特色的博物館,沿荔枝灣湧三期分為南北兩岸。南岸為主館及仿古園林建築,主要承載展覽、演出、教育、研究、公共活動等功能,北岸為文物修復、粵劇藝術的傳承與保護等配套區域。項目規劃總用地面積1.7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約2.17萬平方米。南岸由基本陳列展廳、主題展廳、劇場、園林景區等部分組成。其中,基本陳列展廳面積1900平方米,展線長約318米,包含“源遠流長”“紅豆飄香”“紅船溢彩”“藝海揚帆”四部分,集中展現粵劇的發展歷程、粵劇的藝術特色、粵劇的組織結構、粵劇在海內外的重要影響力。
園林景區由嶺南園林風格的仿古建築羣組成,以“三雕二塑”(木雕、磚雕、石雕、灰塑陶塑)工藝代表傳承人作品為亮點。園林建築環繞中心晚沙湖,由錯落別院聲歌、普天樂、梨園鐘聲、鑾輿載樂、吉慶別館、瓊花堂六組院落空間組成,院院相連又相對獨立,與廣福戲台及主景假山共同形成一曲起承轉合的山水合音。 [19] 

西關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
十三行博物館(5張)
十三行博物館位於廣州文化公園展覽中心,2016年9月30日正式對外放。經專家論證,文化公園地塊是十三行貿易核心區,分別為商館區和行外商人聚集區;新的博物館幾乎是原址重建。博物館的設計理念是隨着一艘遠航的商船駛入廣州十三行而緩緩的進入展館的每一部分。該博物館現館藏文物近1600件(套),常設展覽有清代廣州十三行歷史展和十三行時期文物陳列展。館中廣州彩瓷通草畫廣繡、象牙器、外銷扇、五常傢俱以及銀器、琺琅器玻璃畫水彩畫、油畫、漆器等1500多件(套),涵蓋了清代廣州的主要外銷工藝品,其中上百件五常酸枝傢俱是國內少有的專項收藏,六百多件從清康熙到現代的廣彩瓷器種類齊全。 [20] 

西關沙面

沙面
沙面(5張)
沙面以歐式建築羣聞名於世,位於廣州市西南部,南瀕珠江白鵝潭,北隔沙基湧,與六二三路相望的一個小島。 沙面在宋、元、明、清時期為中國國內外通商要津和遊覽地。鴉片戰爭後,在清咸豐十一年(1861年)後淪為英、法租界。 0.3平方公里鵝蛋形小島上有大小街巷八條,彙集了上百座集新古典、新巴洛克、券廊式和哥特式風格及中西合璧風格的建築羣,較完整地保留了19世紀英法租界歐陸風情風貌。沙面是廣州重要商埠,歷經百年,曾有十多個國家在沙面設立領事館,九家外國銀行、四十多家洋行在沙面經營,粵海關會所、廣州俱樂部等在沙面相繼成立。沙面見證了廣州近代史的變遷,留下了孫中山先生、周恩來總理等偉人的足跡,沙面已成為我國近代史與租界史的縮影,島上歐陸風情建築形成了獨特的露天建築“博物館”。 [21] 

西關華林寺

華林寺 華林寺
華林寺位於現今下九路,是一座具有1400多年曆史故舊的禪林寶寺,其前身便是“西來第一人”天竺高僧達摩結草為廬,傳經授寶的棲身之地“西來庵”,始建於公元527年,時逢中國佛教鼎盛的南朝時期。到清朝順治12年,歷經千年的禪院早已殘破不堪,一位雲遊至廣州的宗符禪師與著名詩人梁佩蘭陳恭尹程可則等人募款重修寺院,定名華林寺。此後嗣法弟子離行和尚持續了十年的擴展工作,當時範圍北起興華大街、南臨下九路、東至新勝街、西靠毓桂坊,佔地3萬多平方米。庭院、寺廟、禪房、僧房等遍佈西來初地一帶,極為壯觀。及至道光年新修五百羅漢堂以及同治時藏經樓收藏1.3萬卷御賜佛經《龍藏》等盛事,更把華林寺推向廣州佛教“四大叢林”的地位。 [22] 

西關荔枝灣

荔枝灣 荔枝灣
荔枝灣湧古稱為“西溪”,是流經西關地區的溪流,歷史上因遍種荔枝而聞名,“一灣春水綠,兩岸荔枝紅”成了代代流傳的詩句。五代時期是南漢國御苑“昌華苑”的所在地,清代時期是富豪的私家園林聚集地,先後出現過“聽松園”、“杏林莊”、“海山仙館”、“彭園”、”荔香園”、“靜園”、“小畫舫齋”等園林 [35]  。在近現代,荔枝灣更是名人匯聚之地,現存的名人故居有詹天佑故居李小龍故居、李文田泰華樓蔣光鼐故居陳廉伯公館等。 [36] 

西關西關古玩城

西關古玩城 西關古玩城
廣州人玩古玩歷史悠久,清末華林寺附近廣場就出現了古董、字畫、古籍的“天光圩”,直到1938年廣州淪陷時,才逐漸走向衰落。上世紀90年代以來,廣州人玩古玩、集古玩日漸成風,古玩市場也由古老變得時興,規模不斷擴大,由原先中山八路附近的“天光圩”遷至清平路,後又遷到源勝街。1997年在政府有關部門的關注下,在荔枝灣路建成了西關古玩城。2001年時,市有關部門整頓古玩市場,西關古玩城成了當時為數不多保留下來的古玩市場。時至今日,由於原來的古玩市場帶河路一帶已轉化為工藝品批發市場,西關古玩城就成了廣州唯一的大型古玩市場。是全國十大古玩市場之一,海外文物迴流基地、南中國古董集散地。這裏既有商彝周鼎,漢簡宋瓷,也有石器木雕、歷代錢幣、翡翠玉石、錦盒金石等民間工藝品。 [34] 

西關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
泮溪酒家是具有嶺南園林特色的粵菜酒家,是廣州最大的園林酒家,坐落於荔灣區泮塘(現荔灣湖公園旁),因地處泮塘,附近有五條小溪,其中一條叫泮溪,因此而得名。1947年,泮溪酒家由李文倫、李聲鏗父子創辦,當時父子倆用竹松皮搭大棚寮蓋於荷塘之上,將酒家營造出濃濃的水鄉郊野風情,再加上出品的菜餚口碑甚佳,20世紀50年代初即頗具知名度。泮溪酒家的名菜頗多,有金牌燒乳豬八寶冬瓜盅、像生大拼盤、泮溪茭筍皇、脆皮炸蟹鉗牡丹鮮蝦仁園林香液雞、瓦罉焗水魚“八大名菜”,有綠茵白兔餃像生雪梨果鵪鶉千層酥蜂巢蛋黃角、生炸灌湯包、晶瑩明蝦脯、泮塘馬蹄糕、清香蘋葉角“八大名點”。90年代起,將經營特色調整到創新方面,成功創新“滿漢精選宴”“八仙宴”“九如獻瑞宴”“花仙宴”“田園土風宴”“像型點心宴”“西關風情宴”等,並獲國家特級酒家稱號。2016年9月,入選“首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名錄。 [29-31] 

西關荔灣博物館

荔灣博物館位於荔枝灣畔,成立於1996年12月,是以收藏、陳列和研究荔灣歷史、文化、民俗為主要內容的廣東省首家區級博物館。館內先後收藏了各類藏品共計七個品類,兩千多件。博物館共三層,分別展出了陳氏書院西關大屋、騎樓、西關民俗等名勝古蹟的圖片、資料;西關各類專業街、傳統老字號、粵劇八和會、私夥局等體現荔灣風采的圖片、資料及荔灣名人的作品和相關資料。 [37] 

西關歷史典故

康王路的“康王”的稱謂主要是來源於附近原有的一座康王廟,此廟是紀念宋朝的一位從未到過嶺南的愛國將領——康保裔。康保裔從軍後屢立戰功,在任高陽守將期間,遼國進犯中原,他奮起抵抗,為國捐軀。隨着康保裔的事蹟流傳,人們尊稱他為康公、康王,後人敬其忠勇在大江南北廣建“康王(公)廟”。清代時候,廣州西郊、南郊都曾經有過康王廟。如今康王路的康王廟已經不在,但康保裔康將軍的威名在嶺南卻仍然顯赫。 [46] 

西關文化名人

西關是近代最繁華的人口聚居區之一,歷史文化名人輩出,他們使南粵嶺南文化大放異彩。有據可查曾居住於西關或於西關發展事業的有兼負醫家武術家一身的名醫霍耀池嶺南畫派大師趙少昂書畫名家李文田和李曲齋等等。另外,家喻户曉的南海人(今荔灣區人)工程鐵道專家詹天佑的祖居和武打巨星李小龍亦坐落於西關地區。
清代,上下九是十三行豪商巨賈的私家園林。下九甫,即今荔灣廣場一帶,原有梁京兆第大宅子,每座三四進,延綿百米,為十三行行商梁經國的府邸,俗稱下九梁。近代以來,這裏走出了梁經國、梁綸樞梁同新梁肇煌梁慶桂梁廣照梁方仲梁嘉彬、梁承鄴七代名人,演繹了行商後代由商而仕而儒的時代變遷。 [18] 

西關文化活動

西關 西關
第七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節——“三月三·荔枝灣”北帝誕系列活動在荔枝灣、荔灣湖公園仁威廟正式開幕。系列活動第一天的最大亮點是仁威祖廟“拜文昌”,開筆禮文塔。醒獅表演結束後,仁威祖廟道長帶領60名來自廣雅實驗幼兒園的小朋友在仁威廟文昌殿進行道教祈福儀式,這60名小朋友身穿統一着裝,在家長的陪同和仁威廟工作人員的指引下完成“拜文昌”儀式。“拜文昌”儀式結束後,泮塘醒獅隊領頭進行醒獅表演,與仁威廟道長和60名小朋友沿仁威廟廣場、泮塘路、龍津橋巡遊至文塔廣場,參加“轉文塔”開筆典禮。 [32-33] 
第八屆“荔枝灣·新西關”民俗文化節“新西關·月滿灣”2018“IN象荔枝灣”之中秋活動正式拉開帷幕。中秋當天,荔枝灣景區在荔園內舉行廣府拜月儀式,重現拜月習俗,祈泰安康。拜月禮流程:一家人過中秋行拜月禮,在八仙桌上擺放月餅子、柿子等貢品。媽媽主持拜月儀式,所有人一起朝月祝禱“一拜,二拜,三拜”,心裏默唸許願。拜月完,家人齊焚香禮拜。媽媽切月餅,爸爸開柚子,分給老人和孩子品嚐。小孩在一旁唱起:“月光光,月娘娘,打開房門嫁衣裳……”隨後家人聚在一起聊家常,享用月餅、柚子等。 [38]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