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1327年

鎖定
公元1327年,元朝泰定四年,世界各國在此年發生的重大人物事件.有英國國王愛德華二世,中國元代的水利專家及畫家任仁發,意大利科學家阿斯科裏等,包括當時中國多處的地震災害。
中文名
1327年
代表人物
仇遠
元    朝
泰定四年
發生事件
國王愛德華三世加冕

1327年歷史事件

公元1327年,1月25日,國王愛德華三世加冕。
公元1327年,9月21日,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二世
公元1327年,英王愛德華二世遭議會廢黜,有史家譽之為“1327年憲政革命”。
公元1327年,十二月,寧夏地震。
公元1327年三月,和寧地震。
公元1327年五月,洛陽發生蝗災。
公元1327年八月,四川發生強烈地震。
公元1327年九月,寧夏再次地震。
公元1327年,阿斯科裏僅僅因為論及地球是球形的,被宗教裁判所用火燒死。

1327年逝世人物

1327年任仁發

任仁發(1255-1327年) ,字子明,號月山道人,青龍鎮(今舊青浦)人。元代著名水利專家和畫家。18歲舉鄉貢,究心水利,學擅專門。元兵南下,任仁發往見平章遊顯,被任為宣慰掾。後招安海島有功,引為青龍水陸巡警官。旋繕補大都(北京)水閘,疏浚河道有功,擢升都水少監。黃河決口,又指揮搶救,率眾築堤,以固河防。晚年主持疏導吳淞江。大盈港、烏泥涇等河流開江置閘,鎮江練湖治理,皆主其事。官至浙東道宣慰副使。任仁發除長於水利外,亦愛好書畫,擅人物和馬,自稱畫學韓幹,書宗李邕。曾畫《熙春天馬》、《渥窪天馬》2圖,收藏於秘書監。後築來青樓和攬輝閣於青龍江終老。泰定四年卒,終年73歲。墓葬於重固鄉駱駝墩處。著有《浙西水利議答錄》10卷。存世畫跡有《二馬》、《張果見明皇圖》、《秋水鳧鷖圖》等,收藏於北京故宮繪畫館。子賢材、賢能、賢佐,都為縣令,並能繼承父業,畫人、馬,筆法與乃父相近,唯工力稍遜。

1327年愛德華二世

愛德華二世(英文名Edward II,1284年4月25日—1327年9月21日),英格蘭國王(1307年—1327年在位),金雀花王朝成員。他的一生皆為其寵信的弄臣和叛亂的貴族所主宰,以致最後悲慘地死去。葬于格洛斯特大教堂。

1327年耶律希亮

耶律希亮(1247—1327),初名禿忽思,字明甫。契丹族。元初大臣耶律楚材之孫,中書左丞相耶律鑄之子。1246年希亮生於和林。 元官吏。和林(今蒙古人民共和國後杭愛省厄爾得尼召北)人。天資聰敏,九歲能詩。翰林學士承旨知制誥兼修國史,纂世祖忽必烈言行以進。所著詩文及從軍紀行錄30卷,名《愫軒集》,今佚。1327年 (泰定四年)卒,年81,贈推忠輔義守正功臣、資善大夫、集賢學士、上護軍,迫封漆水郡公。

1327年耿噶羅哲堅贊

喇欽耿噶羅哲堅贊(1299-1327年),《元史》譯作公哥羅古羅斯。於藏曆第五繞迥之土豬年(一二九九年,元大德三年)生在薩迦寺院的喇章(大活佛居室)中,父親達欽,母親瑪吉昂茂。《薩迦世系譜》中記載,耿噶羅哲堅贊於二十九歲即第六饒迥之火兔年(一三二七年,元泰定四年)圓寂。

1327年真哥皇后

真哥皇后(?-1327年),弘吉剌氏,元武宗皇后,脱憐子迸不剌之女。至大三年(1310年)四月,立為皇后。元仁宗皇慶二年(1313年),立長秋寺,掌皇后宮政,秩三品。元泰定帝泰定四年(1327年)十一月崩,上尊諡曰宣慈惠聖皇后,升祔武宗廟。其從妹為按陳(元世祖察必皇后之父)從孫哈兒只之女速哥失裏,也是元武宗皇后。

1327年阿斯科裏

公元1327年,意大利科學家阿斯科裏提出大地是球形,叫“地球”,被當時的宗教裁判處以極刑,用火燒死。他的“罪名”就是違背聖經的教義,論證地球呈球狀,在另一個半球上也有人類存在。

1327年袁桷

袁桷字伯長,生於1266年,卒於1327年,是年受教於當時大儒王應麟翰林國史院檢閲官、應奉翰林文字兼國史院編修官、翰林修撰、翰林待制、集賢直學士、翰林侍講學士等職。當時朝廷制冊、勳臣碑銘多出其手。他曾奉旨修成宗、武宗、仁宗三朝大典。泰定初年,袁桷辭官歸裏,閉門讀書著述,自號“清容居士”,晚又號“見一居士”,卒諡文清。

1327年仇遠

仇遠(1261-約1327),錢塘(今杭州)人。工書法,楷書具歐體之勢,行書亦善。

1327年任仁發

任仁發(1254-1327),松江人,元代著名水利學家,官至浙東宣尉副使。長於畫工筆人物、花鳥,鞍馬師法唐韓幹,頗有古意。

1327年文物遺址

元代壁畫墓
中國文物工作者在內蒙古自治區準格爾旗大路鄉發現一座元代壁畫墓。考古專家説,有如此精美壁畫的元墓比較罕見。該墓為磚室墓,墓室平面呈正八邊形,每角砌有彩繪斗拱,墓頂為攢尖頂。最為精彩的是墓壁四周繪有多幅精美的圖畫。其內容主要有“門神圖”、“海東青攫兔圖”、“仕女圖”和“柳樹獅虎圖”等。這些壁畫均施朱、黃、綠、黑等油彩,人、物刻畫神形俱備。其中“海東青攫兔圖”更堪稱元代壁畫中的上品。此畫由海東青攫兔和食兔兩個場景組成。海東青攫兔時厲目雙睜、翼翅翻飛的逼真形態躍於畫上。它反映出了畫家高超的技藝和對當時草原生活的熟悉。在壁畫的旁邊還有幾處墨書題記,有“徐小”、“天門神”和“泰定三年六月初二日”等字樣。“泰定”為元代中期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的年號。據此可知該墓建於公元一千三百二十七年。

1327年通鑑記載

泰定帝泰定四年(丁卯,一三二七年)
春,正月,乙巳,御史台請親祀郊廟。先是監察御史趙師魯,以大禮未舉,言:“天子親祀郊廟,所以通精誠,逆福釐,生蒸民,阜萬物,百王不易之禮也。宜講求故事,對越以格純嘏。”至是台臣復以為言,帝曰:“朕遵世祖舊制,其命大臣攝之。”
庚寅,監察御史辛鈞,言西商鬻寶,動以數十萬錠,今水旱民貧,請節其費,不報。
壬子,以中政院金銀鐵冶歸中書。
甲寅,鷹師托克托病,賜鈔千錠。
戊午,命市珠寶首飾。
庚申,皇子允坦臧布受佛戒於智泉寺。
鹽官州海水溢,壞扞海堤二千餘步。
丁卯,浚會通河。築漷州護倉堤,役丁夫三萬人。
賑遼陽諸路飢。
辛未,祀先農。
二月,甲戌,祭太祖、太宗、睿宗御容於大承華普慶寺,以翰林院官執事。
乙亥,親王額森特穆爾出鎮北邊。
壬午,狩於漷州。
丙戌,詔同籤樞密院事雅克特穆爾教閲諸衞軍。
戊子,進襲封衍聖公孔思晦階嘉議大夫。時山東廉訪副使王鵬南,言思晦襲爵上公而階止四品,于格弗稱,且失尊崇之意,故有是命。
思晦以宗祀責重,恆懼弗勝,每遇祭祀,必敬必慎。先是廟毀於兵,後雖苟完,而角樓圍牆未備,思晦竭力營度以復其舊;金絲堂壞,一新之,祭器禮服,悉加整飭。又以尼山乃毓聖之地,有廟已毀,民冒耕田且百年,思晦復其田,且請置尼山書院以列於學官,朝廷從之。三氏學舊有田三千畝,佔於豪民,子思書院舊有營運錢萬緡,貸於民,取子錢以供祭祀,久之民不輸子錢,並負其本,思晦皆理而復之。五季時,孔末之後方盛,欲以偽滅真,害宣聖子孫幾盡,至是其裔復欲冒稱宣聖後。思晦以為:“不早辨,則真偽久益不可明,彼與我不共戴天,乃列於族,與共拜殿庭,可乎?”遂會族人,稽典故,斥之。既又重刻宗譜於石,而孔氏族裔益明。
庚寅,八百媳婦蠻酋來獻方物。
三月,辛丑,皇子允坦臧布出鎮北邊。
以納哈齊為惠國公,商議內史府事。
癸卯,和寧地震,有聲如雷。
丙午,廷試進士,賜阿拉齊、李黼等八十五人及第、出身。
潮州路判官錢珍,挑推官梁楫妻劉氏,不從,誣楫不獄,殺之。事覺,珍飲藥死,詔戮屍傳首。海北廉訪副使劉安仁,坐受珍賂除名。
庚申,遣使往江南求奇花異果。
辛酉,召翰林學士承旨張珪,集賢大學士廉恂,太子賓客王毅,悉復舊職,陝西行台中丞敬儼為集賢大學士,並商議中書省事,珪仍預經筵事。遣使召儼,儼令使者先返,而挈家歸易水。
壬戌,帝如上都。
渾河決,發軍民萬人塞之。
夏,四月,辛未,盜入太廟,竊武宗金主及祭器。以典守宗廟不嚴,罷太常禮儀院官。壬申,作武宗主。
太常博士東明李好文言:“在禮,神主當以木為之,金玉祭器,宜貯之別室。”又言:“祖宗建國以來七八十年,每遇大禮,皆臨時取具,博士不過循故應答而已。往年有詔為《集禮》,而乃令各省及各郡縣置局纂修,宜其久不成也。禮樂自朝廷出,郡縣何有哉!”白長院者,選僚屬數人,乃請出架閣文牘以資採錄,三年書成,凡五十卷,名曰《太常集禮》。
甲戌,作棕毛鹿頂樓。
己卯,道州永明縣猺為寇。
癸未,鹽官州海水溢,侵地十九里,命都水少監張仲仁及行省官發工匠二萬餘人,以竹落木柵實石塞之,不止;尋命天師張嗣成修醮禳之。
癸巳,高州猺寇電白縣,千户張額力戰,死之。邑人立祠,敕賜額曰旌義。
乙未,禜星於回回司天台
湖廣猺寇泉州義寧屬縣,命守將捕之。
賑河南、奉元諸路飢。
五月,己未,占城來貢。
丁卯,罷諸王分地州縣長官世襲,俾如常調官,以三載為考。
元江路部管普雙坐贓免,遂結蠻兵作亂,敕復其舊職。未幾復叛。
是月,睢州河溢;衞輝路大風九日,禾盡偃;河南路洛陽縣有蝗四五畝,羣鳥食之既,數日蝗再集,又食之。
六月,辛未,翰林侍講學士阿嚕衞、直學士雅克齊等進講,仍命譯《資治通鑑》以進。
中書參知政事史惟良請解職歸養,不允。
都爾蘇等以災變乞罷,詔留之。罷兩都營繕工役;錄諸郡繫囚。
辛巳,造象輿六乘。
甲申,廣西花腳蠻為寇,命所部討之。
乙未,汴梁路河決。
秋,七月,己亥,御史台言內郡、江南旱、蝗洊至,非國細故,丞相達實特穆爾、都爾蘇,參知政事布哈、史惟良,參議邁努,並乞解職。帝曰:“朕當自儆,卿等亦宜各欽厥職。”
修大明殿。
建橫渠書院於郿縣,祀宋儒張載。
丁未,敕:“經筵講讀官,非有代不得去職。”
詔諭宗正府,決獄遵世祖舊制。
庚戌,遣翰林侍讀學士阿魯衞還大都,譯《世祖聖訓》。
乙丑,周王和實拉及諸王雅濟格台等來貢,賜金銀、鈔幣有差。
是月,雲州黑水河溢。
八月,戊辰,滹沱河水溢,發丁浚冶河以殺其勢。
奉元路治中單鵠,言令民採捕珍禽異獸不便,請罷之,敕:“應獵者其捕以進。”
乙亥,苗人寇李陁寨,命湖廣行省捕之。
庚辰,運粟十萬石貯瀕河倉,備內郡飢。
田州洞猺為寇,遣湖廣行省捕之。
壬辰,御史李昌,言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童童,世官河南,大為奸利,請徙它鎮,不報。
癸巳,諡武宗皇后曰宣慈惠聖,英宗皇后曰莊靜懿聖,升祔太廟。
發衞軍八千,修白浮、甕山河堤。
是月,崇明州海門縣海水溢,扶溝、蘭陽二縣河溢,沒民田廬,並賑之。通渭縣山崩。碉門地震,有聲如雷,晝晦。天全道山崩,飛石斃人。鳳翔、興元、成都、峽州、江陵地同日震。
九月,丙申朔,日有食之。
敕:“國子監仍舊制歲貢生員業成者六人。”
禁僧道買民田,違者坐罪,沒其直。
壬寅,寧夏地震。
甲子,御史言廣海古流放之地,請以職官贓污者處之以示懲戒,從之。
帝特署敬儼為中正院使,復遣使召之,乃輿疾入見,賜食慰勞,親為差吉日視事,朝會日無下拜。是月,拜中書平章政事,復以老疾辭,不從。
閏月,己巳,太白經天。
帝至自上都。壬申,以災變赦天下,詔問所以弭災者。禮部尚書曹元用,言:“應天以實不以文,修德明政,應天之實也。宜撙浮遇,節財用,選守令,恤貧民,嚴禋祀,汰佛事,止造作以紓民力,慎賞罰以示勸懲”,皆切中時弊。又論科舉取士之法,當革冒濫,嚴考核,俾得真才之用。
廣西兩江猺為寇,命所部捕之。
甲戌,命祀天地,享太廟,致祭五嶽、四瀆、名山、大川。
賑建昌諸路飢。
冬,十月,丙申,享太廟。
己亥,御史德珠請擇東宮官。
己酉,以治書侍御史王士點為參知政事。
癸丑,江浙行省左丞相託歡達喇罕,平章政事高昉,以海溢病民,請解職,不允。
丁巳,以御史中丞趙世延為中書右丞,以中書參議傅巖起為吏部尚書。御史韓鏞言:“吏部掌天下銓衡,巖起從吏入官,烏足知天下賢才!尚書三品秩,巖起累官四品,於法亦不得升。”制可。鏞,濟南人也。
壬戌,開南州土官阿只弄率蠻兵為寇,雲南行省招捕之。
大都路諸州縣霖雨,水溢,壞民田廬,賑糧二十四萬九千石。
是月,中書平章政事致仕尚文卒,年九十二。追封齊國公,諡正獻。文為劉秉忠所薦,受知世祖,歷事五朝。才識弘遠,嘗曰:“天下無難事,第恐處之失其要耳。”累召,必勇退。家居,縉紳造之,隨其器量大小,必使受益。聞者稱之。
十一月,丙子,平樂猺為寇,湖廣行省督兵捕之。
辛卯,雲南蒲蠻來附,置順寧府寶通州慶甸縣。
以歲飢,開內郡山澤之禁。
永平路飢,蠲其賦三年。
陽曲縣地震。
十二月,庚子,發米三十萬石賑京師飢。
定捕盜令,限內不獲者,償其贓。
癸丑,命中憶右丞趙世延、參議韓讓、左司郎中姚庸提調國子監。
乙卯,翰林學士承旨蔡國公張珪卒於家。
是歲,汴梁諸屬縣霖雨,河決。揚州路通州、崇明州大風,海溢。
平樂、梧州、靜江諸猺併為寇,湖廣行省督兵捕之。
前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哈喇托克托卒。延佑末,托克托為江西行省左丞相,英宗嗣位,召拜御史大夫。特齊爾先為大夫,陰忌之,奏改江南行台御史大夫;復嗾言者劾其擅離職守,將徙之雲南,會特齊爾伏誅,乃解。家居不出者五年,及是卒。後追封和寧王,諡忠獻。
托克托嘗即宣德別墅延師以訓子,鄉人化之,皆向學。朝廷賜其精舍額曰景賢書院,為設學官。其沒也,即於中祀焉。
前翰林學士承旨耶律希亮卒。希亮性至孝,困?厄遐方,家貲散亡已盡,僅藏祖考畫像,四時就穹廬陳列致奠,盡誠盡敬。朔漠之人,鹹相聚來觀,嘆曰:“此中土之禮也!”雖疾病,不廢書史。卒年八十一。追封漆水郡公,諡忠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