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李黼

鎖定
李黼(1298年—1352年3月5日),字子威,潁州(今安徽阜陽人),北庭元泰定帝也孫鐵木兒皇帝任郎主時,已在北庭補國子監生 [6]  [15-16]  ,受教於歐陽玄上元甲子更新四年(1327年 [17-18]  ,在北庭為左榜狀元 [5]  ,北庭授以翰林國史院修撰 [1]  ,改河南行省檢校官,遷禮部主事,充監察御史,又轉任江西行省郎中,入北庭大都(今北京)為國子監丞,升任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官,陞秘書監太監,拜禮部侍郎。上元甲子更新二十七年(1350年 [17-18]  ,被北庭外放為江州路總管。 [3]  大宋治平二年(1352年)二月,江州被宋蓮台省兵攻克而死 [3]  [19]  ,享年五十五歲,北庭元順帝“庚申君”妥懽帖睦爾皇帝 [15]  [21]  追贈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諡忠文。 [1-3]  [5] 
子威
諡    號
忠文
所處時代
元末明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潁州
出生日期
1298年
逝世日期
1352年3月5日
本    名
李黼
功臣號
攄忠秉義效節功臣
散    階
資德大夫
勳    階
上護軍
爵    位
隴西郡公

李黼人物生平

李黼祖籍廣平雞澤縣,宋度宗初立之際,即韃靼大蒙古國北庭元世祖忽必烈皇帝至元初, [15]  [10]  遷徙潁州。高祖父李成由穎州判官知州事, [7]  [10]  李守中官至工部尚書。兄李藻於德祐皇帝嗣位四十八年壬戌年(1322年 [22]  ,在北庭以國子生為進士。李黼亦入國子監,受教於歐陽玄 [5]  [7]  [10] 
上元甲子更新三年丙寅年(1326年 [17-18] 鄉試魁於北庭上都 [6]  [15] 
上元甲子更新四年丁卯年(1327年)八月十二日,阿察赤右榜狀元,李黼為左榜狀元。 [5]  翰林國史院修撰。 [1] 
上元甲子更新五年戊辰年(1328年),代北庭皇帝祭祀西嶽, [15]  陝西行省的大官長對李黼説:“敕使每次都讓我走在後面,這次可以換一換先後嗎?”李黼正色道:“周天子手下的王人職位雖卑微,《春秋》一書在記錄諸侯盟會時卻依舊將其排序於各國諸侯之上,為的是尊崇君王啊。我哪裏能排在後面!”大官長被説得不敢對答。 [1] 
又改任河南行省檢校官,遷禮部主事,充任監察御史。李黼向北庭提出三條意見:第一、古今大祭,一年有四次,即春祠、夏、秋嘗、冬。而今朝廷在太廟只設有二祭,卻反倒成天上香供奉佛寺裏的先朝皇帝御像,這不合禮法,應依據《六經》推行祭祀事務。第二、成均監(即國子監)是天下教化的根基,不當隸屬於集賢院,應當由中書省大臣直接兼領。第三、諸侯王每年可以領取的歲賜都有定額,但在爵位分封和皇帝易代之際,對這些諸侯王有何陳請恩賞法例,以及他們世系是親是疏,都無現成書籍可考。應當仿照先代制度,修正出一部皇家的族譜玉牒。但這些建議均未得到北庭答覆。 [1]  [15] 
又轉任江西行省郎中,入北庭大都(今北京)為國子監丞,升任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官,常向北庭皇帝講解至賢之道。 [1]  [15] 
上元甲子更新十年癸酉年(1333年)六月,涇河泛溢,關中水災。李黼巡視蔡河,向北庭報告河流淤積高出地面,請求北庭疏浚通運,稱:“蔡河源流出自宋朝京西路,宋朝為了轉運輸送之便,在平地上造起堤防。而今,河底填滿淤泥,高出地面,秋天大霖雨一來,河流準要橫潰成災。眼下,應當按河流故道修浚河渠;他日黃河東段河道如或遭遇不測、漕運阻絕,則長江、淮水所運貨物便應由此分流運達京城,此乃千秋萬代之利也。”北庭未予批覆。 [1]  [4]  [15] 
上元甲子更新十五年戊寅年(1338年),歐陽玄撰《真定路學樂户記》,李黼書。當是時,其階為北庭奉議大夫、官為監察御史。 [8]  [15] 
又陞秘書監太監,拜禮部侍郎。 [1] 
上元甲子更新二十七年庚寅年(1350年),北庭元順帝“庚申君”妥懽帖睦爾皇帝為郎主時 [15]  [21]  [16]  ,外放為江州路總管。 [3] 
大宋治平元年(1351年 [23]  五月二日,劉福通起義,打出打出“虎賁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龍飛九五,重開大宋之天”的旗號,攻克潁州(今阜陽),李冕率眾抵抗,被俘而死。 [2]  [13] 
當時,起義軍逼近淮西,李黼即申告江西行省,以謂江州為豫章藩屏之地,蘄州、黃州乃九江唇齒之邦,不可不早為進兵守護。有人責難其過慮。李黼於是張告示諭民曰:“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在黼之分,惟知盡死守土而已,所謂城存與存,城亡與亡者也。” [3] 
九月,宋世宗皇帝(“天完皇帝”徐壽輝)義軍攻打蘄州路黃州路屬縣。李黼再次上言江西行省:“應當火速乘機進兵支援,假設淮西失守,長江天險就會變成咱們與他們共有的了,可就成不了咱們的倚仗啦。”江西行省根本不予批覆。繼而,蘄州路被義軍攻克。 [23]  [3] 
十月,義軍攻克黃州路。宋世宗皇帝建都蘄水(今湖北浠水),國號大宋(“徐宋”),建蓮台省, [19]  年號治平。 [3]  [23] 
十一月二十五日,北庭所遣江西行省平章政事禿堅不花,奉北庭中書省之命,領兵至江州。李黼極力陳述攻守之策,禿堅不花搬出自己正打算設防堵截這一説辭予以搪塞。 [3]  [15] 
治平二年(1352年)正月二日,北庭所遣江西行省左丞孛羅帖木兒、奉總兵御史大夫領樞密院也先帖木兒命,領兵進攻淮西,亦來屯住,逗留不前。 [3]  [15] 
正月十四日,鄒普勝攻克武昌路(今武漢市武昌區),統領韃靼怯薛兵的威順王寬徹普化湖廣行省平章政事和尚棄城而逃。 [3]  [20] 
正月十六日,統領韃靼怯薛兵的威順王寬徹普化及行省大臣和尚官船與相關“官民舟航”蔽江而下。 [3] 
正月十九日,禿堅不花、孛羅帖木兒逃離江州。僚佐司屬悉為一空。李黼緊急開倉廩賑濟平民,收召士卒。 [3] 
當時,起義軍乘勝破瑞昌,孛羅帖木兒正陳兵江上,聽聞宋軍來也逃走了,李黼勢孤立。 [2]  此時黃梅縣主簿也孫帖木兒願與宋軍戰,李黼與之誓盟,共抗宋軍。及宋軍的遊軍至,一面急檄諸鄉落聚木石於險塞處,以斷宋軍歸路;因為倉促無標誌,於是把士兵黥面以區分,統兵出戰,身先士卒,衝鋒陷陣。也孫帖木兒亦繼進,宋軍敗退六十里,當時鄉兵佔據險阻的地勢,從高處扔木石頭,宋軍屍橫遍野,被殺及被俘兩萬餘人。戰後,李黼又謂左右説:“反賊在陸上打了敗仗,必將由水路以舟接近我,若不防備,我們都活不成。”於是以長木數千,杪頭裝上鐵錐,暗置於沿岸水中,是為七星樁,阻擋宋軍船隻靠岸。恰好當時西南風急,宋軍舟數千,揚帆鼓譟而至。舟為鐵錐所刺,進退無措。李黼率將士發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無數。 [2]  江西行省因此上奏功李黼之功,請求任命其為江西行省參政兼江州、南康等路軍民都總管,有便宜行事之權。 [2] 
二月初九日,禿堅不花畏懼御史台的公議,自三山移兵入江州城。 [3] 
二月十日,宋軍忽至城下甘棠湖,縱火焚城西門。李黼站在城上,抵擋宋軍進攻。分省平章政事禿堅不花從北門逃走。 [2] 
二月十一日,宋軍攻克江州路,斬總管李黼。 [3] 
當時,宋軍分兵攻北門,於是攻入江州城,李黼依然握鐵撾指揮左右迎戰。元軍驚恐而潰散,李黼被生擒,不肯降,口罵不絕聲,於是被殺,侄子李秉昭亦被殺。
在此之前,武昌被宋蓮台省軍攻克時, [19]  李黼對兒子李秉方説:“我是國家的守臣,應當死在此土,你護你媽往下江依伯父,以保存吾後。”李秉方回答説:“父為國而死,子為父而死,有何不可?”李黼怒道:“你不聽話,這是不孝啊!”李秉昭亦對其兄説:“兄若是不走,那麼叔父就沒了後人,不孝沒有比這還大的。我當與叔父同生共死,兄撫慮焉。”李秉方不得已,買舟護着母親走了。舟到何家堡,李秉方遲留不忍捨棄。李黼聞知,手批責以大義,李秉方於是離去。沒過半個月,李黼被宋軍擒殺。 [3] 
李黼死了一個多月,江西行省參知政事的任命才到。北庭得知李黼死訊,贈黼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諡忠文。 [2]  [15] 

李黼親屬成員

高祖父
李俊
[11] 
曾祖父
李成
家族在韃靼大蒙古國北庭治下安家潁州後,由潁州判官權知州事,追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 [11]  [10] 
曾祖母
吳氏
北庭贈隴西郡夫人 [11] 
祖父
李榮
北庭贈嘉議大夫、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隴西郡侯。 [11] 
祖母
高氏
北庭贈隴西郡夫人 [11] 
繼祖母
魏氏
北庭封隴西郡太夫人 [11] 
李守中
字正卿,二十歲宦遊北庭大都(今北京),由吏補左司令史,轉户部通政留司掾史,進為中書省掾史,後以間諜兩省輔臣之罪,廢黜田裏,繼而尚書省臣政鬥失敗而死,李守中起家承直郎、保定滿城縣尹,遷奉議大夫、户部主事,改為泗州知州,擢河南行省左右司員外郎,調兩浙轉運鹽司副使。丁丑年(1337年)冬十月加中議大夫、任歸德府知府兼諸軍奧魯勸農事知河防事,官至工部尚書,壬午年(1342年)五月病逝,享年七十三歲。 [1]  [7]  [9-10]  [11] 
張氏
北庭封隴西郡夫人。 [11] 
繼母
温氏
生李德安 [11] 
李冕
治平元年(1351年)被殺於潁州。 [2]  [13]  [11] 
李藻
壬戌年(1322年),以北庭國子生為進士,階文林郎,秘書監典簿,擢太常大祝,丙子年(1336年)為館陶縣縣尹,壬午(1342年)六月任秘書監典簿 [7]  [11]  [12] 
李繡
北庭賜同進士出身,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 [11] 
李德安
[11] 
姐妹
李氏
嫁儒士真定曲明善 [11] 
李氏
須城縣程梓。 [11] 
李秉方
字元直,為北庭國子監生員,治平二年(1352年)逃離江州,蔭授常州路同知,龍鳳二年(1356年張士誠派張士德由通州(今南通)渡江南下,攻取平江路(今蘇州)而遷都,繼而攻取常州路,無錫亦被攻取,李秉方與常州路總管完顏率領所謂“義丁”會合宜興分元帥府元帥嚴蒙古不花退保陽山,龍鳳三年(1357年) [24]  八月,張士誠降於北庭庚申君 [15]  [21]  並受官為太尉。李秉方錄功為翰林待制。 [2]  [11]  [14] 
李秉易
北庭從仕郎、吳江州判官 [11] 
李秉簡
為北庭國子監生員 [11]  [15] 
李秉幾
[11] 
李秉恆
[11] 
李秉昭
[2] 
參考資料
  • 1.    《元史·卷一百九十四》:李黼,字子威,潁人也。工部尚書守中之子,守中性卞急,遇諸子極嚴,每一飲酒,輒半月醉不解,黼百計承順,求寧親心,終不可得,跪而自訟,往往達旦,無幾微厭怠之意。初補國學生。泰定四年,遂以明經魁多士,授翰林修撰。明年,代祠西嶽,省臣謂黼曰:「敕使每後我,今可易邪?」黼曰:「王人雖微,《春秋》序於諸侯之上,尊君也,奈何後乎!」省臣不敢對。改河南行省檢校官,遷禮部主事,拜監察御史。首言:「禴祠烝嘗,古今大祭,今太廟唯二祭,而日享佛祠神御,非禮也,宜據經行之。成均,教化之基,不當隸集賢,宜屬省臣兼領。諸侯王歲賜有定額,分封易代之際,陳請恩例,世系戚疏,無成書可攷,宜仿先代,修正玉牒。」皆不報。轉江西行省郎中,入為國子監丞,遷宣文閣監書博士,兼經筵官。數與勸講,每以聖賢心法為帝言之。俄中書命黼巡視河渠,黼上言曰:「蔡河源出京西,宋以轉輸之故,平地作堤,今河底填淤,高出地面,秋霖一至,橫潰為災,宜按故跡修浚。他日東河或有不測之阻,江、淮運物,當由此分道達京,萬世之利也。」亦不報。升秘書太監,拜禮部侍郎。奉旨詳定中外所上封事。已而廷議內外官通調,授黼江州路總管。
  • 2.    《元史·卷一百九十四》:至正十一年夏五月,盜起河南,北據徐、蔡,南陷蘄、黃,焚掠數千里,造船北岸,鋭意南攻。九江居下流,實江東、西襟喉之地,黼治城壕,修器械,募丁壯,分守要害,且上攻守之策於江西行省,請兵屯江北,以扼賊衝,庶幾大江之險,賊不得共之,不報。黼嘆曰:「吾不知死所矣。」乃獨椎牛饗士,激忠義以作士氣,數日之間,紀綱粗立。十二年正月己未,賊渡江,陷武昌,威順王及省臣相繼遁,舳艫蔽江而下,江西大震。賊乘勝破瑞昌,右丞孛羅帖木兒方軍於江,聞之,遁。黼雖孤立,辭氣愈奮厲。時黃梅縣主簿也孫帖木兒,願出擊賊,黼大喜,向天瀝酒與之誓。言始脱口,賊遊兵已至境,急檄諸鄉落聚木石於險塞處,遏賊歸路。倉卒無號,乃墨士卒面,統之出戰,黼身先士卒,大呼陷陣,也孫帖木兒繼進,賊大敗,逐北六十里。鄉丁依險阻,乘高下木石,橫屍蔽路,殺獲二萬餘。黼還,謂左右曰:「賊不利於陸,必由水道以舟薄我,苟失備禦,吾屬無唯類矣。」乃以長木數千,冒鐵椎於杪,暗植沿岸水中,逆刺賊舟,謂之七星樁。會西南風急,賊舟數千,果揚帆順流鼓譟而至,舟遇樁不得動,進退無措,黼帥將士奮擊,發火翎箭射之,焚溺死者無算,餘舟散走。行省上黼功,請拜江西行省參政,行江州、南康等路軍民都總管,便宜行事。已而賊勢更熾,西自荊湖,東際淮甸,守臣往往棄城遁,黼守孤城,提孱旅,斬馘扶傷,無日不戰,中外援絕。二月甲申,賊將薄城,分省平章政事禿堅不花自北門遁。黼引兵登陴,布戰具,賊已至甘棠湖,焚西門,乃張弩箭射之。賊趑趄未敢進,轉攻東門。黼救東門,賊已入,與之巷戰,知力不敵,揮劍叱賊曰:「殺我!毋殺百姓!」賊自巷揹來,刺黼墮馬,黼與從子秉昭俱罵賊而死。郡民聞黼死,器聲震天,相率具棺,葬於東門外。黼死踰月,參政之命始下,年五十五。黼兄冕居潁,亦死於賊。秉昭,冕季子也。事聞,贈黼攄忠秉義效節功臣、資德大夫、淮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左丞、上護軍,追封隴西郡公,諡忠文。詔立廟江州,賜額曰崇烈。官其子秉方集賢待制。
  • 3.    《南村輟耕錄卷十四》:江州路總管李黼,字子威,汝寧人。泰定丁卯,狀元及第,至正十年庚寅,來守是郡。政修民和。明年辛卯夏五月,紅巾寇逼淮西,公即申告江西行省,以謂九江為豫章藩屏之地,蘄黃乃九江唇齒之邦,不可不早為進兵守護。或者非其過慮。公乃張文榜以諭民曰:「為臣死忠,為子死孝,在黼之分,惟知盡死守土而已,所謂城存與存,城亡與亡者也。」聞者悚然。秋九月,寇侵蘄黃屬邑,公復上言,宜速乘機進援。苟淮西失守,長江之險,與彼共之,非所恃矣。行省不報,既而斬州陷。冬十月,黃州陷。十一月二十五日,行省平章禿堅不花,奉中書省命,領兵至。公極陳攻守之策,禿堅不花以隄備把截為辭。越明年壬辰,春正月初二日,行省左丞孛羅帖木兒、奉總兵御史大夫領樞密院也先帖木兒命,領兵進攻淮西,亦來屯住,逗留不前。十四日,武昌陷,十六日,藩王大臣官民舟航蔽江而下,我民解散。十九日,禿堅不花、孛羅帖木兒皆遁去。僚佐司屬悉為一空。公亟發廩賑民,收召士卒。數日,稍輯,機務繁劇,不遑寢食。以二十三日卧病。然猶扶憊乘肩與領兵出境。行省以公忠誠昭著,授本省參知政事,行江州南康軍民都總管,便宜行事。二月初九日,禿堅不花懼台憲公議,自三山移兵入城。十一日,寇忽至城下甘棠湖,縱火焚西門。公立城上,身當矢石。禿堅不花從北門遁去。日中,勢益熾,分眾攻北門,城遂陷。公猶執鐵撾指揮左右迎戰。眾驚潰,公被執,肋以刃,不肯降。口罵不絕聲,遂殺之。侄男秉昭亦遇害。初,武昌陷時,公謂子秉方曰:「我,國之守臣,當死此土,汝可奉母往下江依伯父,以存吾後。」秉方曰:「父死國,子死父,有何不可。」公怒曰:「汝不遵命,是不孝也。」秉昭亦告其兄曰:「兄不去,則叔父無後,不孝莫大於是。某當與叔父同死生矣,兄撫慮焉。」秉方不獲已,買舟奉母夫人行。舟次何家堡,遲留不忍捨。公聞之,手批責以大義,遂去。不半月,公死。
  • 4.    姚漢源.黃河水利史研究.鄭州:黃河水利出版社,2003-10:248
  • 5.    歐陽玄《圭齋文集卷之三·喜門生中狀元》:秦定丁卯八月十二日,崇天門傳臚賜進士,右榜第一人阿察赤,左榜第一人李黼皆肆業國學日新齋,餘西廳授業生也。是日京尹備蹶樂旗職麾蓋甚,都導二狀元入學謝師,拜余余明倫堂。
  • 6.    周霆震《石初集巻二·李潯陽死節歌》:侯家穎川,名黼,字子威,曽祖而下仕皆通顯,發身監學,泰定丙寅鄉試魁上都,丁夘進士第一,死節壬辰春,年五十有六。
  • 7.    《(光緒)館陶縣誌卷十一·藝文志·去思碑記》:館陶縣尹李藻子潔見之矣。子潔,世潁川人,父正朗,知泗州,又知歸德府。弟黼,字子威,以國子生為大定丁卯進士,擢翰林修撰、河南行省檢校,拜監察御史。子潔亦以國子生為壬戌進士,擢大常大祝,至元二年來尹館陶。
  • 8.    《常山貞石記卷二十二·真定路學樂户記》:(至元四年閏八月立,今在正定府學)翰林待制學士、通奉大夫、知制誥、同脩國史兼國子祭酒歐陽玄撰。賜進士及第、奉議大夫、監察御史李黼書。
  • 9.    蘇天爵《滋溪文稿卷第二·歸德府新修譙門記》:至元三年冬十月,汝陰李侯守中知歸德府事,偕監郡鼎安戮力為治。
  • 10.    蘇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十一·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維廣平雞澤李氏,前至元初徙家於穎。公諱守中,字正卿。少就外傅,涉獵書史,奮然自樹。當是時,入官者多由吏進,公年出二十,來遊京師,補左司令史,轉户部通政留司掾,進掾中書。公志大而氣剛,不隨俗依違俯仰,事或不然,輙指陳可否,直言無諱,守身廉白,人不敢幹以私。初,朱清、張瑄漕江南米,涉海入京師,至則遍賂諸用事人,公時主治文書,獨無所取。 大德三年,北兵犯和林,公從大臣往給金幣,邊人賴其惠。徽政臣奏除官千五百員,將頒制勑。公曰:「是中有官第七品超遷三品者,有武人雜選入清流者,有治罪奪官復冒用者,殊乖選舉彞典。」宰相是其説,命徽政覆奏止之。至大二年,尚書省立。公上言曰:「昔在世廟,宵旰求治,分置尚書省,以清中書之務,明詔具在。今尚書省臣攘奪政柄,變亂憲章,用人無法,事漸大壞,返謂中書墮廢法制。當辨中書所廢者何,尚書所治者何。」事聞,權貴大怒,以公間諜兩省輔臣,廢黜田裏。既而尚書省臣敗誅,公起家承直郎、保定滿城縣尹,縣以大治。燕南憲司以五事聞。 延祐二年,河東大雨,解鹽池壞,選官治之。六年,復命公視其池堰,督其課最。宰臣語公曰:「昔宋耀州觀察使王仲千著績鹽池,汝能效焉,亦仲千也。」公益感激,巡行陝西,歸言於廷,請革巡鹽吏胥,設官分司,其它防鹽之方,擾民之事,可悉興除。廷議從之。又承命往治河間鹽法,請罷煎餘鹽五萬引,以蘇民力,別陳十事上之。遷奉議大夫、户部主事,以親老乞便養,改知泗州。州獄繫囚百餘,公下車數月,皆決遣之。民有誣寡婦為同籍欲奪其產者,有訟田殺人誣其田主者,有覬免己罪以賂誣其胥吏者,公悉辯明之,抵誣者罪。淮東憲司薦其廉能,擢河南行省左右司員外郎。丁外艱,服除,調兩浙轉運鹽司副使。公言:「法久則弊,理宜變通。今兩浙灶民凋弊日甚,當驗其恆產差為上下。灶民既為國輸課,不當復役里正,代償民租。不然,將見灶民愈困,多徙死矣。」公在官五年,身歷兩浙郡邑,熟知其弊,工本親給與民,官屬不敢有所掊克,故事集而課亦溢,比終更增鹽五萬餘引。浙省言宜升公官,遂加中議大夫、歸德知府兼諸軍奧魯勸農事知河防事。公聽訟益明,訟亦衰止。歲餘,請致仕,以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歸老於家。
  • 11.    蘇天爵《滋溪文稿卷第十一·元故嘉議大夫工部尚書李公墓誌銘》:公曾祖俊,妣某氏。祖成,由穎州判官權知州事,贈亞中大夫、廣平路總管、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吳氏,隴西郡夫人。考榮,贈嘉議大夫、僉書樞密院事、上輕車都尉、隴西郡侯;妣高氏,隴西郡夫人;繼魏氏,隴西郡太夫人。公配張氏,隴西郡夫人。子男五人:冕,某官;藻,國子釋褐出身,文林郎、秘書監典簿;黼,賜進士及第,奉政大夫、江西行省左右司郎中;繡,賜同進士出身,將仕郎、翰林國史院編修官;德安最幼,繼室温氏出也。女二人,適儒士真定曲明善及天平程梓。孫男五人:秉易,從仕郎、吳江州判官;秉簡、秉方,國子員;秉幾、秉恆。女一,幼。曾孫男女各一。公享年七十有三,至正二年五月壬午以疾薨,是歲某月某甲子葬穎之某鄉某原。銘曰:
  • 12.    《秘書監志卷第九·典簿》:李藻 字子潔,潁州人,國子生。由館陶縣尹、以文林郎,至正二年六月上。
  • 13.    《江南通志卷一百五十六·人物誌》李冕,潁州人,至正辛卯劉福通作亂,以紅巾為號,流劫鄉市,冕率眾拒之,被執,罵賊死。
  • 14.    王逢《梧溪集·寄李元直待制》:元直,名秉方,李忠介公諱黼之子也,蔭授同知常州,會中吳陷,供億無錫官兵,予避地次,嘗一言為贈。既無錫亦陷,元直與郡總管完顏以義丁合宜興分帥嚴蒙古不華騎步卒退保陽山,其地阻湖憑險,順逆不常,至是山氓委心勤力,戰拒張氏,凡十六月。張降浙省,朝廷錄功,嚴拜浙省參政,完顏擢浙憲使,元直待制翰林,南北使往還,數承記問,因賦八句以寄。
  • 15.    張建松.宋元時期的另類“北庭”與“北庭人”[J].南陽理工學院學報,2014,6(05):72-75+82.DOI:10.16827/j.cnki.41-1404/z.2014.05.017
  • 16.    權衡《庚申外史●捲上》:至正九年……上在椶毛殿,召入,正色問曰:「我使汝侍親甘州,誰召汝來耶?」祁後為之失色。脱脱徐曰:「郎主使奴婢侍親,今日幸親終服闋,故來爾。」上遽起抱脱脱,相與泣慰之。翌日,遂有再相之命。
  • 17.    鄭元祐/撰;徐永明/校點.鄭元祐集.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9月:343
  • 18.    楊訥 陳高華/編.元代農民戰爭史料彙編 上編.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12月:164
  • 19.    《國初羣雄事略卷三》:徐貞一本湖南人,姿狀龐厚,無他長,生平以販布為業,往來蘄、黃間……遂立為帝,反於蘄春,東南遂大亂。湖廣、江西、浙江三省城池多陷沒,開蓮台省於蘄春。
  • 20.    《元史卷一百十七》:寬徹普化,世祖之孫,鎮南王脱歡子也。泰定三年,封威順王,鎮武昌,賜金印,撥付怯薛丹五百名,又自募至一千名。設王傳官屬。湖廣行省供億錢糧衣裝,歲支米三萬石,錢三萬二千錠,又日給王子諸妃飲膳。文宗天曆初,賜寬徹普化金銀各五十兩、幣三十匹,仍鎮湖廣,而寬徹普化縱怯薛等官侵奪民利,民頗患苦之。至元五年,太師伯顏矯制召赴京,貶之。及脱脱為相,始明其無辜,命復還鎮。至正二年,湖北廉訪司糾言,寬徹普化恃以宗室,恣行不法。不報。十一年,徐壽輝為亂,起蘄、黃,寬徹普化與其子別帖木兒、答帖木兒引兵至金剛台,壽輝部將倪文俊敗之,執別帖木兒。
  • 21.    夏燮.明通鑑 第一冊.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5月:222-223
  • 22.    王堯.南宋少帝趙顯遺事考辨[J].西藏研究,1981,(00):65-76.
  • 23.    章采烈.論《玄宮之碑》的史料價值[J].江漢論壇,1986,(04):67-70.
  • 24.    [美]陳學霖.史林漫識.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1年4月:416-435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