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鴻藻

鎖定
黃鴻藻(1829年-1891年 [15]  ),字雁賓,號逸衣,廣東梅州梅城下市角人,黃遵憲之父,清朝咸豐六年(1856)丙辰補科舉人,曾任户部主事、廣西思恩府知府 [1]  [17] 
全    名
黃鴻藻
雁賓
逸衣
所處時代
清朝
出生日期
1829年
逝世日期
1891年

黃鴻藻人物生平

黃鴻藻(1828—1891),字硯賓,或作雁賓,號逸農,廣東嘉應州(今梅州市)人。晚清舉人,官廣西思恩府知府,著名外交家、政治家黃遵憲之父。
黃鴻藻世居嘉應城東的攀桂坊,他的先祖黃潤經營當鋪致富,黃潤第六子黃學詩亦勤於經營,家業隨之日增。黃學詩第六子黃際昇,幼隨諸兄讀書,善屬文,長因家中襄理乏人,故棄儒業商,《嘉應州志》稱他“性和易,處事練達”,曾在同治四年(1865)與其他鄉紳一起賑濟嘉應州災民,並向地方官提出設糧房於公堂側,以便貧民的建議,獲得了廣泛讚譽,是一位有治事智慧和社會責任感的開明鄉賢。
黃鴻藻是黃際升長子,自小就異常聰穎,母親梁氏亦出於世承詩禮之家,雖然在黃鴻藻年僅十三歲時不幸離世,但黃鴻藻仍然得到了父親和祖母的悉心教導。尤其是祖母李氏郴姑,為清代嘉應州第一個進士李象元的裔孫,對這個長孫十分疼愛,連帶曾長孫黃遵憲,在甫學語時“即教以歌詩”(黃遵憲《先妣吳夫人墓誌》)。這種詩書傳家的啓蒙教育,對黃氏子弟影響很深,黃遵憲記錄幼年時鄉居生活“吾祖吾父率諸孫輩圍坐其下,嬉笑歡謔,時引述小説家言及鄉曲瑣事,刺刺不休”(同上);黃鴻藻也記載道“憶幼時居鄉聞諸父老者,其中新奇之事,可驚可喜者亦復不少”(《逸農筆記·序》),這也為他記敍鄉曲逸聞埋下了一顆種子。
年歲稍長,頗喜讀書的黃鴻藻“聞譽隆洽,聲儁一黌”,咸豐六年(1856)十八歲時即考中舉人。家中為其輸資為郎,於是他以主事分户部貴州司行走,開始了漫長的京居歲月。此時的黃鴻藻,家業鼎盛,無資斧之憂,“日與都中賢士大夫遊,文酒之會,歡宴無虛日”。他交往的人士如鄧承修鍾孟鴻何如璋龔易圖秦煥等,都是學問淹洽之士,黃鴻藻也藉此極大地增長了見聞。他在《逸農筆記》序言中説:“京居多暇閒,與良朋作文酒之會。十餘年來,友朋所述,里巷所傳聞,不乏新奇之事。其中有因果報應,釐然不爽,且確而有徵者,尤令人可驚可喜。”這些逸聞軼事,也通過《筆記》一書被記錄了下來。
不過,這種平靜的生活還是被動盪的時局所中斷,隨着家業的衰落,黃鴻藻不得不替人作保,分些印結費以供家用,但仍入不敷出。當時的潮人會館有延請鄉宦作董事保護商人之例,於是黃鴻藻又到天津、芝罘主潮人商業會館。科途蹇頓使他逐漸萌生了改任外官的念頭。黃鴻藻的友人何如璋一直對其長子黃遵憲青眼有加,光緒四年(1878),黃遵憲隨使日本,俸祿漸豐,父親黃鴻藻也得以改知府分發廣西,先後督辦南寧、梧州兩釐局之釐務。光緒九年(1883),中法戰爭全面爆發,清軍接連失利。光緒十一年(1885),廣西巡撫兼關外軍務督辦潘鼎新棄城而逃,法軍直驅鎮南關。危急關頭,署理廣西巡撫李秉衡力薦老將馮子材任主帥,拼死殺敵,取得了著名的鎮南關大捷,重擊法軍。這場戰役的軍需後勤工作自然交由粵西保障,此地向來貧瘠,南征的軍餉都輸與南、梧二局,正賴黃鴻藻苦心籌劃調撥,前方得以物資充足,沒有貽誤戰機。他“深知時務”的“綜核才”得到了李秉衡的賞識,李上條陳舉薦,以越南善後事宜專屬之,後以勞績加三品銜,升用道,任思恩府知府。在此任上,黃鴻藻政績有二:
一為重修陽明書院。明嘉靖間,王守仁總督兩廣軍務,在廣西大力興修書院。相傳陽明講學之所,正在思恩府城外東南兩江匯合處,多榕樹,名榕樹園。萬曆初年建成武緣縣陽明書院,後廢。道光間知府李彥章重建思恩府陽明書院,咸豐間又廢。黃鴻藻到任後,感慨書院久圮,主持將其修復,又通過巡撫向朝廷乞將陽明入祀典,並請御書扁額“教衍雲巖”四字懸掛院內。他刻陽明石像供奉院中,借其平苗徭的事蹟宣傳“良知”學説,引導鄉人向學。在黃鴻藻離任後,他的畫像也被供奉於座側。其後此地名稱屢易,然始終是辦學之所,今為武鳴縣府城高中。
二是鼓勵蠶桑。廣西土地貧瘠,物產不豐,巡撫馬丕瑤倡辦蠶桑,開設機坊。黃鴻藻對此非常積極地貫徹推行,他與士紳約定,以種桑多寡作為考課獎懲的標準,又派人往當時規模較大的潮州購樹種廣泛種植。他時常微服巡行鄉野之中,與老農村婦談論天氣收成,官民同樂,氣氛融融。數月間,治下桑樹已蔚然成林。廣西蠶桑業大興,馬巡撫大喜,對僚屬誇讚道“以儒術飭吏治,黃太守之謂矣”,又手書柱銘“學道能精明世故,性天見涵養工夫”以贈黃鴻藻。《嘉應州志》也稱其“教養兼施,政聲卓著”,不為過譽。不幸的是,光緒十五年(1889),黃鴻藻第三子卒。光緒十七年(1891),父黃際升病逝,黃鴻藻丁憂歸鄉,在喪子與喪父的雙重打擊下,於是年冬感疾亦卒。原配吳氏,庶劉氏、吳氏。子五人:黃遵憲、黃遵謨、黃遵路、黃遵楷、黃君實,女二人。諸子均能承繼家風,或為官從政,或以讀書為業,其中成就最大的便是黃遵憲,因在日本、美國、英國、新加坡等地從事外交活動和從事維新變法運動而彪炳史冊。黃鴻藻宦遊北京時,黃遵憲亦多與京地人士往來,他的胸襟格局、文學興趣也有父親及其友朋的不少影響。
黃鴻藻為官政聲卓著,不苛不濫,在廣西任官十年,逝世時,“餘囊不及三百金”,堪稱廉明清正。他性情平易近人,喜讀書鼓琴,又喜劇談。無論鄉居或遊宦,往往賓朋滿座,高談闊論,語出詼諧又文采斐然。 [16] 

黃鴻藻個人作品

著有《逸農筆記》、《思恩雜著》、《退思書屋詩草》等。 [1] 
著有《逸農隨筆》、《二筆》、《三筆》、《四筆》、《五筆》、《思恩雜記》等,刊有《退思書屋詩文稿》若干卷藏於家,今均佚,見者則僅此《逸農筆記》。事見《(光緒)嘉應州志》(清光緒二十七年刻本)及黃遵憲《先考思恩公述略》(收入陳編《黃遵憲全集》第二編《文錄》,中華書局2005年版)。張榕軒、張耀軒等輯《梅水詩傳》(清宣統三年刻本)中收錄其詩作五十餘首,略可見其“詩清而興豪”(金武祥評語,見氏著《粟香隨筆》,清光緒十三年羊城刻本)。 [16] 

黃鴻藻親屬成員

曾祖父:黃潤,清朝商人 [2] 
曾祖母:鍾氏,進士鍾錩的孫女 [2] 
祖父:黃學詩 [2] 
祖母:李氏,翰林李象元的後裔 [2] 
伯父:黃際昌,曾任雲南嵩明州知州 [15] 
父親:黃際升 [2] 
母親:梁氏,解元梁念祖的孫女 [2] 
夫人:原配吳氏,庶劉氏、吳氏 [15-16] 
弟弟:黃鸞藻,清朝舉人,廣東信宜縣訓導 [1] 
弟弟:黃翰藻,清朝國子監典籍 [3] 
堂弟:黃基,清代進士,曾任禮部主事、知府等職。 [2] 
兒子:黃遵憲,清朝詩人、外交家,曾任湖南省按察使 [1] 
兒子:黃遵謨、黃遵路、黃君實 [16] 
兒子:黃遵楷,清朝舉人,黃遵憲之弟,曾任知縣 [1] 
女兒:黃珍玉、黃碧玉 [15] 
侄子:黃遵庚,黃鸞藻之子 [2] 
侄子:黃遵濤,黃翰藻之子 [3] 
女婿:梁國璿梁心鏡之子) [5] 張潤皋張其䎖長孫) [6] 
孫子:黃季偉,黃遵憲之子 [13] 
侄孫女:黃春英,梅州女子師範學校首任校長 [4] 
外孫:張資度 [6] 
曾孫:黃超聲 [8]  、黃能立 [4] 黃延桐 [7]  、黃延豫 [13]  、黃延緒 [14] 
曾孫女:黃齊馨 [9] 黃真如 [10]  、黃翔子(鍾文南孫媳婦) [11] 
曾外孫:鍾介民 [12] 
下市祿善堂黃氏僅十九世至廿三世有科名官職的人物151人,其中文進士一名(黃基),文舉人九名(黃際虞、黃鴻藻、黃鸞藻黃遵憲黃遵楷黃大鵬黃俊黃敬元黃騰驤)。光“五代同堂”世家出了18位詩人。 [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