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鄧承修

鎖定
鄧承修(1841年-1892年),字鐵香,號伯訥,漢族,廣東惠陽縣淡水客家人 [1]  。咸豐十一年(1861)舉人。歷任刑部郎中、浙江道、江南道、雲南道監察御史鴻臚寺卿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任御史時大膽進諫,彈劾權貴,痛陳利弊,人稱“鐵筆御史”。在中法勘界中,作為中方勘界大臣,忠於職守,有理有節,不卑不亢,不懼威脅,勇於維護國家利益。
光緒十一年(1885)出使安南(今越南)鎮南關(今友誼關),代表中國政府與法國使者會戡中越邊界。鄧據理力爭,收回嘉隆河、八莊、十萬山、分茅嶺、江平、黃竹等地。擅長書法,其行書人稱“鐵畫銀鈎”,作品收入《廣東歷代名家書法》。光緒十五年(1889)在淡水創辦崇雅書院(今崇雅中學)。晚年居惠州,主講豐湖書院。卒於惠州。 [2] 
中文名
鄧承修
別    名
字伯訥,一字鐵香 [3] 
民    族
出生日期
1841年
逝世日期
1892年
主要成就
參與中越邊界勘界,創辦崇雅書院 [2] 
出生地
廣東惠陽縣淡水鎮
代表作品
《語冰閣奏疏》
性    別
所處時代
清朝

鄧承修人物生平

鄧承修 鄧承修
鄧承修(1841年-1892年),字伯訥,一字鐵香,歸善(今廣東惠陽)人,清道光二十一年生,光緒十八年八月二十八日在家中病逝,年僅有五十二歲。咸豐十一年(1861年)舉人。同治二年(1863年)官為援例捐郎中籤分刑部,1869年補刑部四川司郎中,同治十二年(1873年)授浙江道監察御史,1874年充會試稽察磨勘官,內閣中書八旗教習監試官。光緒二年(1876年),為河南道監察御史,轉掌雲南道監察御史。光緒十一年(1885年),官至鴻臚寺正卿等職,還在總理衙門參與外交機要工作。曾與翰林梁鼎芬友好問遊,梁贈鄧詩曰:“直聲震天下,貞肅出天性。”在位時以大膽諫言,彈劾不避權貴見稱,有“鐵面御史”之名,著有《語冰閣奏疏》。長於書法,張學華稱其“書法瘦硬,獨標一格。論者謂其集南北碑於一爐溶治,吾細心玩味,覺其得力處,仍在平原”,並謂“書貴瘦硬方通神一語,縱觀近代書家,惟鐵香與墨卿,最得神解”;簡又文則評其“書法勁秀,潛氣內斂。” [3] 

鄧承修人物事蹟

光緒六年(1880),奏浚惠州西湖、以郡城失險為辭,請飭督撫籌款疏浚。
“奏為佔築湖田,郡城失險,請飭嚴禁開墾,設法疏浚,以資保衞,恭折仰祈聖鑑事。
“臣竊見粵省惠州所轄,直南濱海,密邇虎門、碣石,上毗潮、嘉,下連廣屬。府治距省三百餘里,建瓴直下,為東路之屏蔽,實省會之咽喉,唐宋至今號稱險塞。其城三面阻水,東北臨江,西南附郭一帶瀦匯為湖。迴環拱抱,無平原曠野。故敵騎不得縱,人力無所施。臣查順治三年,逆首陳耀寇惠,圍攻逾旬。後遂鋤毀湖堤,欲涸積水為戰場,曠日持久,援兵四集,旋即蕩平。咸豐四年,翟逆攻城,亦欲決堤涸水,而水深泥梗,計不得逞,遂折而北竄江西。其不敢順流而下,直窺省垣者,以郡城扼其腹心,賊有狼顧之憂也。是則全湖之襟要,不獨為惠城之保障,亦粵省之安危所繫也。
“乾、嘉以來,稍廢不治。奸民藉湖邊零星地畝。承批水利,供納寺觀香燈,遂擅佔築田畝。日增月益,連成阡陌,滿目平疇,以至全湖積淤,水僅盈尺,草芒悉見。每至秋間,奸民又將堤基墾挖泄水,耕及湖底。查向來各省江湖水濱,籍淤佔築.均有明禁。即如乾隆二十八年,署湖廣總督陳宏謀以洞庭湖濱,居民多築圍墾田,與水爭地,疏請刨毀,並多掘水口,使私圍盡成廢壤。奉上諭:‘陳宏謀於此事,不為姁嫗小惠,殊得封疆之體。欽此’。夫以洞庭橫亙八百里,尚不許居民墾種,況惠州全湖狹小,較洞庭百不及一,又為險塞所關,豈可任令填築?各地方官罔知顧慮,直不思城池二字乃其職掌。雖屢經合屬紳士呈請嚴禁,而刁生棍徒,佔築如故。臣恐一、二十年後,全湖湮塞,盡變為田,不獨郡城失險,即粵省亦壞其東藩。應請旨飭下督撫臣,遴員會同該屬文武官紳,檢查嘉慶以前《府志》,按圖清勘。其業經築田,今將田契繳驗。如系在嘉慶以前,有契可據者,按畝丈量,其餘或借寺觀租糧佔築,或佔筑後承糧,在嘉慶年以後者,為數無幾,即繳縣通詳豁免,田契分別註銷。並懇飭下督撫臣設法籌費,將全湖疏浚,以復舊址。嗣後如有奸徒抗違佔築者,飭令該地方文武官認真嚴究。庶郡城不致失險,而永遠得資鞏固。臣為保衞地方起見,是否有當,伏乞皇太后、皇上聖鑑。謹奏。光緒六年(1680)九月初十日,掌雲南道監察御史臣鄧承修奏。”
今按:奏準後,設浚湖局於花墩(百花洲)上。籌資無考。丘逢甲“留得浚湖遺硫在,花洲合祀鄧鴻臚”。即此疏也。
史料來源:張友仁編《惠州西湖志》

鄧承修人物故居

(壺園)位於惠州市淡水鎮上撥子圍。名壺園,是鄧承修故居之一,總面積約420平方米,四周設有圍牆。仿北京四合院作法。開東門,鑲“壺園”石匾。進為大院,兩邊有抄手廊聯通南北建築,北面是兩層樓房,南面是一座三開間的平房,正門對過(即北抄手廊)中間有一亭,造型古樸典雅。整座建築保存了大量的藝術構件:有多種幾何圖案及花草紋的掛落、橫披;刻有花草圖案的挑檐梁、栱及刻成近似菱形的鬥、栩栩如生的木獅子。封檐板紋飾豐富精細,有蝙蝠、八寶、梅蘭菊竹。山牆博風灰塑花草綬帶,垂背頭上灰塑了鰲魚、龍頭。建築保存基本完好。

鄧承修史料記載

[4]  鄧承修,字鐵香,廣東歸善人。舉咸豐十一年鄉試,入貲為郎,分刑部。轉御史,遭憂歸。光緒初,服闋,起故官。與張佩綸等主持清議,多彈擊,號曰“鐵漢”。先後疏論闈姓賭捐,大乖政體;關税侵蝕,嬰害庫帑;以考場積弊,陳七事糾正之;吏治積弊,陳八事肅澄之。又劾總督李瀚章失政,左副都御史崇勳無行,侍郎長敍等違制,學政吳寶恕、葉大焯,布政使方大湜、龔易圖,鹽運使周星譽諸不職狀。會邊警,糾彈舉朝慢弛,請召還左宗棠柄國政。逾歲,彗星見,則又言宗棠蒞事數月,未見設施,而因推及寶鋆、王文韶之昏眊,請罷斥,迴天意。是時文韶方向用,權任轉重,會雲南報銷案起,又嚴劾之,仍不允。久之,遷給事中。
時朝鮮亂平,琉球案未結,上言簡知兵大臣駐煙台,厚集南北洋戰艦番巡,留吳長慶軍戍朝互犄角。越南亂作,法人襲順化,復請詔百官廷議定國是,皆不報。十年,越事益壞,首劾徐延旭、唐炯失地喪師,趙沃、黃桂蘭擁兵僨事,宜肅國憲。其夏,法人原媾和,承修聯合台諫上書,極言和議難恃。旋與司業潘衍桐密上間敵五策,並劾李鴻章定和之疏,嫉劉永福敢戰,言之憤絕。亡何,法果敗盟,侵台灣雞籠,樞臣議和戰未決。於是承修再陳三策:“法所恃為援者西貢、東京。我若師分三路,亟攻越南,彼將自救不暇,策之上也。分兵為守,敵至則戰,敵退不追,老師糜餉,利害共之,策之中也。若慮餉詘運阻,不敢言戰,則其禍不勝言矣,是謂無策。”補鴻臚寺卿,充總理各國事務大臣。自此陳説兵事,章凡十三上,多見採納。嗣以中允樊恭煦獲譴,上疏營救,坐鐫秩。明年,赴天津佐鴻章與法使巴特納商和約,定新約十款。還,乞歸省。
未出都,命赴廣西與法使會勘中、越分界,至則單騎出關會法使浦理燮。浦理燮欲先勘原界,承修據約先欲改正界限,不相下,乃陽以文淵、保樂、海寧歸我,而陰電其駐京使臣,詆承修違約爭執,謂非先勘原界,勢將罷議。朝廷不獲已,許之。承修遂有三難二害之電奏,略言:“附界居民,不願隸法,先勘原界,慮滋事變,難一。保樂牧馬,遊勇獷盛,道路梗阻,難二。原界碑折,十不存五,巉崗聳巘,瘴雨炎翳,人馬不前,難三。且原界既勘,彼必颺去,新界奚論?駈驢、文淵俱不可得,關門失險,戰守兩難,害一。文淵既失,北無寸地,關內通商,勢將迫脅,越既不存,粵將焉保?害二。”疏入,不省。
十二年,法人別遣狄隆、狄塞爾來會。適法官達魯倪思海至者蘭,為越人擊殺。狄使懼,又恥而諱其事,堅請按圖畫界,朝旨報可。於是首議江平、黃竹、白龍尾各地割隸越。承修指圖籍抗爭,狄使不能屈,欲分白龍尾半之左歸我而右歸越。承修以其地為欽海外户,法得之則內逼防城,外斷東興、思勒,是無欽、廉也。議久之,暫與定約三條,猶未決,而狄使竟以兵力驅江平、黃竹居民內徙。朝廷慮啓邊釁,命先勘欽西至桂省全界,承修遂與訂定清約,語詳《邦交志》。十三年,具約本末以上,復官。十四年,謝病歸,主講豐湖書院,讀書養母。十七年,卒於惠州。

鄧承修社會評價

剛直不阿 不畏權貴
鄧承修任御史時,剛直不阿,不畏權貴,敢於進諫,痛陳利弊,揭露貪官污吏,因而有“鐵筆御史”之稱。他從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至光緒十一年(1885年)任職內,前後十二年間,向皇帝的重要奏疏有十六疏之多,彈劾前兩廣總督劉坤一、廣州知府馮端本、高州知府鍾秀茂、茂名知縣王之澍及山西布政使等貪官污吏。甚至連李鴻章這樣的權貴,鄧承修亦疾惡如仇,敢於揭露他的投降賣國的行徑,均能宣言不隱,直聲震天下。後來,惠州籍知名人士李煦寰(原國民黨餘漢謀的中將政治部主任),對其親朋説:“他一生中給他影響最大,印象最深的有兩個人:一是國父孫中山先生,十分偉大,一生不計較個人的得失,一心一意為着國家,為着民族,是少有的;另一個是鄧承修,一生為人正直,不阿附權貴,我對他非常欽佩。”
愛國愛鄉 熱心教育
鄧承修先生是封建士大夫中的一個愛國主義者。他為了祖國的尊嚴,在侵略者面前不屈不撓,堅決鬥爭。1885年他受清廷派遣,赴鎮南關(今友誼關)與法國使者會勘中越邊界,他據理力爭,寸土不讓,挽回權利,並完成了勘界任務。現廣西友誼關還掛有鄧承修遺像,並志其功績;在中越交界處,仍存有鄧承修當年立的勘界碑。光緒十四年,鄧因病告老還鄉。晚年在惠州主講豐湖書院。1889年5月,在家鄉淡水創辦了祟雅書院,建有書院樓一座,辦了三個班.有學生一百多人,鄧承修先生首任主校。1908年聘請鄧鏡人先生(鄧演達父親)主校,革命仁人志士鄭士良鄧仲元鄧演達葉挺等,先後在此校就讀,真是英才輩出,桃李芬芳。撫今追昔,飲水思源、崇雅中學有今天,應不忘艱苦創業、熱心教育之先賢。
保護建設惠州西湖
惠州西湖是廣東著名風景區之一。自宋代蘇東坡謫居惠州後,所謂“東坡到處有西湖”,西湖名揚遐邇。但在清嘉慶以後,西湖被蠶食強佔,面積縮小,風景湮沒。當時掌雲南道監察御史的鄧承修,回到家鄉,睹此情此景,心感不安。為了保護和建設西湖,他於光緒六年(1880年)九月十日,以惠州西湖不僅事關名勝,尤關地方險要,於是以郡城險要為辭,奏請濬湖,乞飭督撫籌款疏濬,嚴禁開墾。並提出一面清理佔築沿湖田擴歸還湖,可用之田,課租作為管理費。奏準後沒濬湖局於花墩上(即百花洲),當時挖深西湖二三尺。民國六年(1917年),鐘鼎基、張友仁先生管理西湖,為鄧御史立碑紀念。碑正面為“鄧鴻臚濬湖紀念碑”,碑背後刻愛國詩人丘逢甲七絕一首:“亭亭桂影樹扶琉,何處投竿許老漁。留得濬湖遺疏在,花洲合祀鄧鴻臚。”款書“丘倉海留題。”“黃紹裘書石。”碑東面書“光緒鄉先生鄧鐵香先生,奏濬湖,至今人思其德。”
詩文墨寶 史績增輝
鄧承修先生風節,多見其遺著《語冰閣奏議》若干卷中,《清史稿》有傳。他生平工詩,尤善書法,行書、楷書皆擅,書法瘦硬,有“鐵畫銀鈎”之譽,丘逢甲稱其書法出自猛龍碑。如“何處下漁竿”為青石刻聯,鄧承修撰書,字體挺勁中有秀雅,流暢自如,自成一家,其墨寶為貴重文物,現由惠州市博物館收藏。今人對其手書楹聯、詩文、日記、奏稿,均視為異寶,凡有所見,莫不以重購珍藏之。鄧承修回鄉後,曾居西湖百花洲、紅棉水榭、清醒泉間,吟詩、寫字、烹茶、釣魚,怡然自樂。在百花洲,其所居曰“鏡芙軒,”並題書“暫此息羈鞅,何處下漁竿”一聯。他在惠州西湖留下不少詩文墨寶,除詠葉夢熊等五先生十首詩未摘列外,有以下幾方面:
1.光緒十四年(1888年)遊白鶴峯詩:“木落滿亭榭,秋深訪古來。江平沙嶼出,天闊海雲開。去國孤臣淚,斯文曠代才。欲尋垂釣跡,遺碣漫蒿萊。”
2.游回龍寺(在今糖廠附近己毀),門有鄧承修題“回龍寺”石額。並題詩曰:“幽事日相接,出門隨所之。偶尋前代寺,重校昔賢詩(明葉夢熊先生有詩刻在寺中)。灶破憎炊少,林疏鳥宿遲。漫遊今覺是,休為罷官疑。”
3.遊紅棉水榭詩:“孤亭餘落日,疏柳己成秋。水逼疑無地,雲閒不下樓。草齊看放馬,風定好橫舟。欲向仙源問,煙霞迷古丘。”
4.“郡城西畔路,舊侶日經過。江遠常遲客,亭荒半補蘿,涼秋歸雁少,微雨得魚多。少飲休辭醉,花飛可奈何。”
5.“名湖誰是主,天許作閒人。短髮時看鏡,浮生悟此身。橋留犀帶古,圖繪屐痕新。五百年間事,風流過眼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