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張其䎖

鎖定
張其䎖,字彥高,號硯農老人,廣東嘉應州(今梅州)梅城東郊人,清朝道光十四年(1834)甲午科舉人,曾任陝西紫陽縣永壽縣富平縣知縣,陝西鄉試同考官,軍功賞戴花翎欽加知府銜。 [1]  [3]  張其䎖還曾任廣東省城學海堂學長,掌教潮州韓山、城南書院,嘉應崇實、培風等書院。 [4] 
全    名
張其䎖
彥高
硯農老人
所處時代
清朝

張其䎖人物生平

張其䎖,字彥高,生於嘉慶己已年(1809年),卒於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道光十四年甲午(1834年)舉人,歷任陝西永壽縣、韓城縣、富平縣、紫陽縣等縣知縣。陝甘鄉試同考試官,軍功賞戴花翎欽加知府銜,由工部侍郎、廣東學政汪鳴鑾視學粵東,奏舉績學耆儒恩賜賞四品卿銜,題贈“斗南耆碩”匾額,連年屢遇覃恩,授中憲大夫,曾任省城學海堂學長,掌教潮州韓山、城南書院,本州崇實、培風各書院,成就後進甚多。張其䎖生平讀書有專功,藏書甚富,皆經後勘,尤精中西曆法。曾總纂光緒《潮陽縣誌》,並代周固軒太守作《潮陽縣誌序》。其著述甚豐,有《春秋三統朔閏表》、《後漢四分朔閏表》、《兩漢月日徵信算法》、《統宗難題衍術》、《方程正負定式》、《量倉八法》等書;其餘説經訂史之書,有《兩漢提要剳記》、《三國志討論》、《南樓讀書雜記》及《星學入門》、《軍帳從事》、《入陝歸田記》、《辮貞亮室文稿》等賦稿、雜體文諸編。還出有《留餘堂試草》鑑定本51篇。 [3] 

張其䎖軼事典故

與李黃之姻誼成城中望族
“孝友一家庶可承忠厚綿延之澤;蒸嘗百世其毋忘艱難締造之勤。”這幅貼在上廳神龕兩旁的對聯,是張其翰題寫的家訓,而張其䎖題寫掛在京卿第上堂的家訓是:“事皆從實,不敢虛妄。俾我子孫見之,知處己待人,總當務實,實即誠也。誠字博大精深,不易下手,實字問心即是也。勉強行之,久久漸熟,受益不少。”
張家圍張肩一家族與翰林編修李士淳家族,留餘堂與人境廬,世交姻誼,關係密切,水乳交融!李士淳不僅為張家圍開基祖張肩一及賴氏祖婆去世贈諡法,還為賴氏祖婆八十一壽辰作《壽張母賴孺人八旬加一序》。其中寫道:“餘忝以年譜之誼,世姻之雅,飫聞其名,而心儀其範,是則是效,時舉以訓家人。”其中“世姻之雅”之語,是指李士淳之孫女嫁與張肩一之孫張存介。
人境廬主人黃遵憲之妹,嫁給留餘堂張其䎖之長孫張潤皋;而留餘堂張秉經之孫女張翠雲,又嫁給黃遵憲之孫黃能立。李士淳和黃遵憲皆名聞遐邇,而張其䎖夫人是清乾隆乙卯科舉人湖北崇陽縣知縣李夢珠之女,也是門當户對,可見當時張氏家族顯赫的社會地位,實為當之無愧的嘉應名族。 [3] 
西農望歲之居
西農望歲之居位於嘉應學院外校門內校道側,即留餘堂祖屋的西南角,屬留餘堂的三個私塾之一,由留餘堂開基祖張應謙次子張其䎖告老還鄉時所建。張其䎖告老還鄉後還時常惦記着朝廷,故將此私塾命名為西農望歲之居,亦希望藉此表達自己常懷念“萬歲”之好。曾在該書屋讀書和居住過的名人有:光緒二十七年(1901)辛丑恩正科舉人、福建省長汀縣縣令張衡皋;宣統二年駐日本神户總領事、資助過孫中山革命的張淑皋;傑出科學家、忠誠愛國者、著名化學家張資珙等許多有影響的讀書人。 [3] 
翰墨書香 名家迭出
留餘堂下禾坪矗立着七座舉人“楣杆”,這是因為由十七世至廿世約80年間,留餘堂共出了七位舉人。除了張其翰兄弟外,還先後湧現出張麟寶、張麟定、張資溥、張衡皋等文化名家。在近現代,留餘堂人在文學、書畫、化學、地質學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領域,名家迭出,留學生、大學教授難以盡數。特別是創辦了學藝中學並擔任第一任校長的張資平,他是我國現代言情小説的開山鼻祖,是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我國紅極一時的作家之一,曾與郭沫若、郁達夫、成仿吾並稱於二十世紀的二十年代初,策劃籌建了現代文學史上最重要的文學社團之一“創造社”。 至今,梅州市劍英圖書館還收藏着清代留餘堂人蔘加科舉考試的文章《留餘堂試草》、張其翰的《詠花書屋賦鈔》、張其䎖《辮貞亮室文鈔》,張資平的大量小説作品、張資頌的《零零碎碎》、《英語正誤精解》、張繼善的《梅縣歷代鄉賢事略》等文集。黃遵憲作序的《梅水詩傳》收入了留餘堂張其翰詩四十首、張其䎖詩七十九首、張麟寶詩二十首、張麟定詩三十一首、張麟安詩四十七首、張資溥詩十九首等留餘堂後人詩作計二百三十八首。 [5] 
留餘堂張氏,其顯赫的身世及育人之眾,與其重視教育是密不可分的。留餘堂的旁邊就有兩座書齋:詠花書屋和西農望歲之居,還有位於它東南方的松雲精舍,都是張氏家族的私塾學堂。這三個私塾藏書豐富,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當時,留餘堂族中裔孫,學齡時期都住、學在學堂,如麻子崗竹林居張屋的前輩,幾乎都在留餘堂私塾學堂讀過書,且事業有成;鄰近也有許多其他姓氏的孩子慕名而來,在留餘堂私塾學堂讀書。他們在那裏得到良好的教育,三書屋的馥郁書香成就了留餘堂的氤氲人文,也為留餘堂的子孫後代在未來的事業中取得的傲人成就打下了堅實基礎。
留餘堂人歷史上曾為保一方安寧,殫精竭慮;自1858年張其䎖歸田,主講各書院,至今一百多年,一代又一代在教育園地辛勤耕耘;張麟寶等人創辦了崇實書院(梅州中學前身)、張資平等人創辦了學藝中學,為社會培育了無數人才,為文化之鄉立下了汗馬功勞。 [3] 

張其䎖個人作品

著有《兩漢日月徵信》、《算法統宗難題衍術》、《方程正負定式》、《星學入門》、《軍帳從事》、《辮貞亮室集》、《入陝歸田記》、 [1]  《後漢四分朔閏表》、《春秋三統朔閏表》、《兩漢月日徵信算法》、《統宗難題衍術》、《量倉八法》、《兩漢提要箚記》、《三國志討論》、《南樓讀書雜記》、《辮貞亮室文鈔》 [4]  、(清)張其䎖《兩漢朔閏表》 [2]  等。
張其䎖還總纂光緒《潮陽縣誌》,並代周固軒太守作《潮陽縣誌序》。 [4]  黃遵憲作序的《梅水詩傳》收入了留餘堂張其䎖詩七十九首。 [5] 

張其䎖親屬成員

祖父:張光裕 [5] 
父親:張應謙,清朝商人。 [5] 
哥哥:張其翰,清朝舉人,曾任廣西柳州府知府、福建漳州府知府。 [1] 
夫人:李氏,湖北崇陽縣知縣李夢珠之女。 [5] 
兒子:張麟嶲(張薌谷) [6]  、張麟安 [4] 
侄子:張麟寶張麟定,均為清朝舉人。 [1] 
長孫:張潤皋,娶黃遵憲之妹為妻。 [5] 
孫子:張百裕,曾任梅州中學數學老師。 [4] 
孫子:張傅舟,貢生,曾任廣益中學國文教師。 [4] 
孫女:張素珍,黃遵憲堂弟黃遵濤之妻。 [6] 
第十八個孫子:張念松,松雲精舍的創始人。 [5] 
曾孫:張資度,書法家、篆刻家、教育家,黃遵憲的外甥。 [5] 
曾孫:張資頌,英語教師。 [4] 
曾外孫:黃子敏,張素珍與黃遵濤之子 [6] 
留餘堂有“兄弟父子同登科”“三代官費,博士家聲”的佳話。張其翰、張其䎖兄弟同為舉人;張其翰兩個兒子,張麟寶、張麟定也是舉人。張其翰、張其䎖兄弟官至四品,軍功賞戴花翎;張麟寶、張麟定兄弟賞戴藍翎。 [4] 
張應謙(太學生)及其子張其翰、張其䎖,其孫張麟寶、張麟定等人編入光緒《嘉應州志》。張其䎖編入民國時期中學及小學教材《梅縣歷史》《梅縣大觀》(1936年出版)。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