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黃璞

(古代人物)

鎖定
黃璞 (837~920年),字德温,其先固始人。晉室南渡,隨徙侯官,登大順二年(891)進士,調尚衣監主簿。乾寧初(894),改崇文館校書郎,致仕。子仁藻,著作郎;仁渥,太子正字;仁渭,著作佐郎。從弟滔,御史裏行,與璞同時館職,號一門五學士。庶子仁渢又名仁澤,擢武舉第一名(即狀元),系中華黃氏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閩書》按:《三山志》,黃詵,字仁澤,登乾寧二年(895)拔萃科,璞之子,終左宣議郎,節度巡察判官。始遷長溪白林。有二子,長慕華,自白林遷翁潭,官至水部員外郎;次慕風,自白林遷侯官倉山下林,官至給事中
別    名
紹山
德温
出生地
莆陽前黃
出生日期
837年
逝世日期
920年
主要成就
與潘湖歐陽詹齊名、一門五學士
主要作品
《閩川名士傳》
本    名
黃璞
外文名
霧居子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漢族
畢業院校
國子監
職    業
大校書、歷史學家

黃璞人物生平

黃璞(837~920年),字德温一字紹山,號霧居子。歷史學家、大學問家、文學家。唐進士官至唐朝翰林院崇文館大校書。黃璞其故居有兩處。一在福建莆田涵江區國歡鎮黃巷山前黃即早年故居(今莆田國歡鎮黃霞村)。一在福州三坊七巷之一東街口南后街黃巷第36號小黃樓晚年故居。
唐乾符五年(878年)八月,黃巢率義兵夜過璞家門時,知是大儒,命令軍士把火把吹滅,靜悄悄地走過去,沒有驚動他。
唐大順二年(891年),登進士第,官尚衣監主簿。乾寧初(894年),升任崇文閣校書郎致仕。
黃璞著有《霧居子集》和《閩川名士傳》。《閩川名士傳·序》載:蒐集自唐中宗(705年)以後福建名人54人事蹟寫成本書。是福建省最早的一部人物誌。
庶子仁渢又名仁澤,擢武舉第一名(即狀元)《閩書》按:《三山志》,黃詵,字仁澤,登乾寧二年(895)拔萃科,璞之子,終左宣議郎,節度巡察判官。始遷長溪白林。有二子,長慕華,自白林遷翁潭,官至水部員外郎;次慕風,自白林遷侯官倉山下林,官至給事中
黃璞有子8人:子仁藻,著作郎;仁渭,著作佐郎。從弟滔,御史裏行,與璞同時館職,號一門五學士。其中次子仁渥,官教讀太子正字;三子仁滔,官御史中丞;四子仁藻,官著作郎;七子仁渭,著作郎授館職。四人與父同任館職,世稱“一門五學士”。還有五子武狀元黃仁澤(865-845年)系中華黃氏歷史上第一位武狀元。
黃璞樂善好施,平日賙濟鄰里貧苦士民200多家。舍田租500石,地50畝建上生寺;後又舍埭田275畝給寺僧。為人公正,平息羣眾紛爭,為民伸冤理枉。在家28年中,境內“幾無冤民”。
黃璞(920年十一月十五日)卒後,葬在國歡寺後。與福建晉江潘湖歐陽詹齊名,擅長詩歌,傳誦一時。唐大順二年(891年),登進士第,調尚衣監主簿。乾寧初年,任崇文閣校書郎。其十世孫黃福生由福建莆田涵頭前黃徙居北京房山張坊北白岱裏前黃,清內閣大學士忠勤伯黃廷桂為其哲裔。

黃璞家族世系

原載《台灣江夏莆陽黃氏大宗譜》)
黃璞三坊七巷之一黃巷小黃樓故居 黃璞三坊七巷之一黃巷小黃樓故居
第1世:黃 岸——衝公長子;字宗極,又字魁傑,號彥忠,江夏莆陽黃氏始祖(674年農曆正月5日-756年農曆3月29日),唐朝秘書監,初居湖北黃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遷福建侯官縣(今福州東街)黃巷,最後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裏國歡院(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進士,歷任弘文院編修,徐州牧,廣西桂州刺史,陳十要道於唐玄宗,治為天下第一,755年歸養。有惠政,封開國公,進升為金紫光祿大夫,諡“忠義”。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後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則為狀元者有10位:後唐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觀黃樸,明代黃士俊武狀元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代黃仁勇;為榜眼者3位:宋代黃洽、黃艾、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3位:宋代黃桂、明代黃暘、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10位:宋代黃鏞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黃士俊、黃鳴俊、黃道周,清代黃機黃錫袞黃廷桂;配趙(封開國夫人),配邱(封吉國夫人);子三(黃謠、黃典、黃樂)。
第2世:黃 謠——岸公長子;字延翰,(700年農曆5月8日-773年農曆9月7日),唐朝720年登明經科,733年登狀元,徐徵榜進士,授閩縣縣令,清慎廉能,民稱善治,以子散騎常侍黃華貴,封金紫光祿大夫(唐正一品榮譽稱號)。葬於閩縣延福院西,7配朱,配姜(封沛國夫人);子十(朱氏生黃英、黃蓋、黃華、黃革、黃莫,姜氏生黃慕、黃著、黃範、黃蒞、黃薦開基於台灣台北)
黃 典——岸公次子;字延林,(702年農曆9月1日-780年農曆11月2日),唐代宗763年舉明經官,永春縣令;遷居廣東南雄黃氏之始祖,配趙;子四(黃頂、黃碩、黃穎、黃頡)
黃 樂——岸公三子;字延院,(715年農曆7月14日-800年農曆10月15日),756年春開基於台灣台南;配林;子三(黃明、黃暉、黃旭)其後裔分居閩縣烏石山榴花洞南麓黃厝
第3世:
黃 英——謠公長子;葬於囊山院西九峯山;配何;子一(黃昌宗)
黃 蓋——謠公次子;葬於囊山院西九峯山;配邱;子一(黃昌期)
黃 華——謠公三子;字萼華,(730年農曆10月10日-800年農曆3月3日),唐代宗765年登狀元蕭逋榜進士,授散騎常侍中書令(賜正一品服),性端重,質實諾,不欺凌,居官以清慎為著,封金紫光祿大夫,葬莆陽上林東黃山;配常;子二(黃昌齡、黃昌朝
黃 革——謠公四子;修煉於福州岵山,唐朝太和中,昇仙於鰲橋,世稱岵山真君,祀有祝禱必應,廟今猶存,郡志、通志有載。
黃 莫——謠公五子;768年明經及第,官大理評事,葬於金坑上,有碑;後黃始祖,配孔,配林;子三(黃昌岌、黃昌裔、黃昌業)
黃 慕——謠公六子;字孟華,官於海南瓊州知府,遂居焉;餘情不詳。
黃 著——謠公七子;字伯華,官於廣東雷州推官,再遷山東黃縣;餘情不詳。
黃 範——謠公八子;字仲華,官於湖廣黃州通判,遷居湖廣黃州;餘情不詳。
黃 蒞——謠公九子;字玄華,官於崖州知州,遷居海南崖縣;餘情不詳。
黃 薦——謠公十子;字季華,官於嘉興知縣,遂居焉;餘情不詳。
黃 頂——典公長子;字袞幹,(730年農曆12月19日-804年農曆9月5日);配何;子一(黃恭)遷廣東南雄派之祖
黃 碩——典公次子;字袞坤,遷仙遊楓亭黃厝;配洪;餘情不詳。
黃 穎——典公三子;字袞山,號文峯,遷居惠安文峯山;餘情不詳。
黃 頡——典公四子;字袞河,遷居龍溪浦南;配王;餘情不詳。
黃 明——樂公長子;字裳龍,(732年農曆7月15日-800年農曆12月27日);配王;子一(黃敬)
黃 暉——樂公次子;字裳犀,居於後黃;配吳;子二(黃建伊、黃建億)
黃 旭——樂公三子;字裳麟;配吳;子三(黃建海、黃建滬、黃建池)
第4世:
黃昌宗——英公之子;葬於九峯山;配王(長子黃汝霖出繼給黃恭為嗣)廣東南雄始祖;子二(黃汝霖、黃觀
黃昌期——蓋公之子;葬於九峯山;配詹(其子黃準出繼給黃敬為嗣);子一(黃準)
黃昌齡——華公長子;唐朝794年,官至大理寺評事,葬於前黃山;配孔;子三(黃岣、黃衍、黃嶢)
黃昌朝——華公次子;字文曲,(766年農曆4月14日-840年農曆12月1日),唐朝798年登狀元李隨榜進士,授浙江金華縣令,葬於九峯山之原;配康;子四(黃峯、黃倜、黃峻、黃獻
黃昌岌——莫公長子;唐朝貞元初,賜中憲大夫,葬於國歡院北;配鄭;子二(黃涅盤、黃崇精)
黃昌裔——莫公次子;唐朝800年,官居汀州寧化縣令;配周;子一(黃阮)
黃昌業——莫公三子;唐朝834年,官至户部郎中,世居福州閩縣五虎山,葬於大田驛東山後浮蒼茶園邊;配周;子三(黃方山、黃烏山黃道山
黃 恭——頂公之子;(746年農曆7月28日-821年農曆2月15日),唐朝780年進士,官工部員外郎;配陳(胞兄黃昌宗長子黃汝霖為嗣);子一(黃汝霖)
黃 敬——明公長子;字袞幹,(748年農曆10月22日-822年農曆12月8日);配林(抱兄黃昌期子黃準為嗣);子一(黃準)
黃建伊——暉公長子;餘情不詳。
黃建億——暉公次子;餘情不詳。
黃建海——旭公長子;餘情不詳。
黃建滬——旭公次子;餘情不詳。
黃建池——旭公三子;餘情不詳。
第5世:
黃汝霖——昌宗長子;(759年農曆7月16日-836年農曆11月10日);配王;子二(黃琇、黃福
黃 觀——昌宗次子;唐朝給事中,世居候官縣東山,從候官縣遷居江西吉安府泰和縣;配阮;子三(黃舜元、黃舜臣、黃舜俞)
黃 準——敬公之子;(810年農曆正月17日-880年農曆11月21日);配王;子一(黃禿)
黃 岣——昌齡長子;官至福州長史;配林;子一(黃如規)
黃 衍——昌齡次子;官至潮州長史,遂居焉;配薜;子一(黃如現)
黃 嶢——昌齡三子;官至大理寺評事;配孔;子六(黃瑜、黃琰、黃璩、黃琚、黃瑤、黃璞)
黃 峯——昌朝長子;字景聳;官至儀同三司使,為浙江興化郡城阮巷始祖,葬於上寺西;配朱;子一(黃確)
黃 倜——昌朝次子;字景周,(800年農曆2月5日-880年農曆12月12日),東黃始祖,葬上林東黃山;配朱;子一(黃滔)。
黃 峻——昌朝三子;字景崇,唐朝834年進士,歷任河南固始縣丞,候官縣令,諫議大夫;配孟;子一(黃碣
黃 獻——昌朝四子;字景陟,(810年農曆7月7日-881年農曆11月15日),唐朝隱士,鞏溪黃氏始祖,葬於永福梧桐潼關教忠院山南;配趙(唐朝儒士趙自勤之女,合墓);子一(黃曹)
黃涅盤——昌岌長子;又名黃文矩,唐元和中,應閩王賜妙應大師,通志、郡志皆有載。
黃崇精——昌岌次子;又名黃忱童,號本寂大師,建蒙山寺,創撫州曹山禪院,唐天覆間坐化,諡元澄,葬於曹山,通志、郡志皆有載。
黃 阮——昌裔之子;官至金華主簿,葬於國歡院;配沈;子一(黃蟾)
黃方山——昌業長子;餘情不詳。
黃烏山——昌業次子;餘情不詳。
黃道山——昌業三子;餘情不詳。
第6世:
黃 琇——汝霖長子;字裳冠,(812年農曆9月19日-898年農曆12月10日),唐文宗838年裴思謙榜進士,官刑部員外郎;配林;子一(黃韜
黃福——汝霖次子;字裳秀子世和玄孫黃程遷居廣東潮州裔昆甚盛
黃舜元——觀公長子;遷居江西吉安泰和;餘情不詳。
黃舜臣——觀公次子;遷居江西吉安泰和;餘情不詳。
黃舜俞——觀公三子;遷居江西吉安泰和;餘情不詳。
黃 禿——準公之子;字裳龍,(840年農曆4月16日-915年農曆10月15日);配徐;子一(黃德)
黃如規——岣公之子;餘情不詳。
黃如現——衍公之子;餘情不詳。
黃 瑜——嶢公長子;遷居陝西省長安市;餘情不詳。
黃 琰——嶢公次子;遷居四川省成都市;餘情不詳。
黃 璩——嶢公三子;遷居浙江省寧波市;餘情不詳。
黃 琚——嶢公四子;遷居廣東省順德縣;餘情不詳。
黃 瑤——嶢公五子;遷居江西;餘情不詳。
黃璞 黃璞 [1]
黃 璞——嶢公六子;(837-920年)字景瞻,官至大理部事,居福建省候官縣;前黃始祖,有“一門五學士”之美譽,配孔;子八即仁溉(進士三史擢第以父蔭文林郎)、仁渥(館閣學士教讀太子正字)、仁滔(侍御史居興教裏)、仁藻(館閣學士著作郎其裔居巖潯、七步上黃)、仁澤(865-945年)登唐乾寧乙卯(895年)科武狀元,官節度巡官(系中華黃姓第一武狀元)又名黃諷,累官至偽閩諫議大夫、節度巡官,始遷侯官倉山下林古稱白林,事蹟載福州志。妣文氏,葬上林。(子二:慕華居倉山下林,慕風徙翁潭前黃)、仁濟(館閣學士其裔居上林、佘埔)、仁渭(著作郎徙惠安縣文峯裏)、仁滂(館閣學士居惠安鳳山)
黃 確——峯公之子;官至虞部郎中為黃石東井郡城阮巷南安清源峯碼頭大壩黃氏之始祖;子一(黃珂)
黃 滔 ——倜公之子,(840—911年)唐昭宗895年趙觀文榜進士,官監察御史,時值唐室衰落,河南光州固始人王審知割據福建一帶,黃滔以文學儒士入王審知幕府座上賓,有《莆陽黃御史集》傳世;尊為東里黃始祖。子一(黃珦
黃 碣——峻公之子;字德磊,諡忠義,贈司徒,從王審知由河南光州固始仕閩,閩小將,為福州道山黃氏始祖,歷官固始縣丞,候官縣令,福州通判御史中丞諫議大夫,尋除漳州剌史,徙婺州剌史,御史中丞遷威勝軍節度副使,唐朝光啓890年董昌謀反,御史中丞兼節度副使黃碣公以死爭之,居言路有直聲,為董昌所害;子一(黃環)
黃 曹——獻公之子;字宜官,(828年農曆2月10日-906年農曆12月10日);子三(黃俶生通公遇公裔孫狀元黃由、黃珍生達公逵公裔孫狀元黃樸、黃佩生連公運公裔孫狀元黃定
黃 蟾——阮公之子;餘情不詳。
第7世:
黃 韜——琇公之子;字建道,侍御史(839年農曆正月21日-915年農曆10月12日),配吳;子二(黃彬恭、黃彬敬)
黃 德——禿公之子;字建德,(870年農曆2月22日-948年農曆10月2日);配洪;子一(黃源
黃仁溉——璞公長子;著作郎;子一(黃允
黃仁渥——璞公次子;餘情不詳。
黃仁渭——璞公三子;餘情不詳。
黃仁藻——璞公四子;餘情不詳。
黃仁澤——璞公五子;(865-945年)唐乾寧武狀元,節度巡官,福州倉山下林黃氏始祖。子二(慕風居翁潭、慕華居白林即下林)
黃仁濟——璞公六子;(館閣學士其裔居上林、佘埔)其子黃仲孚-----孫黃開------曾孫黃君卿-----元孫黃詹即黃汝詹居潮州(其弟黃汝方居鼎州)黃氏始祖為廣東黃氏大族。
黃仁渭——璞公七子;(著作郎徙惠安縣文峯裏)餘情不詳。
黃仁滂——璞公八子;(館閣學士居惠安東園之鳳山)餘情不詳。

黃璞個人作品

《題玉泉》 [2] 
“水性能方圓,泉色常如壁。
雲山靜有輝,瓊液來無跡。
泉上修禪人,曹溪分一滴。
鑑止更澄源,紛紛萬緣息。”
《歐陽詹惑太原妓》節選
——唐黃璞撰著
歐陽詹字行周,泉州晉江人。弱冠能屬文,天縱浩汗。貞元年,登進士第。畢關試,薄遊太原。於樂籍中,因有所悦,情甚相得。及歸,乃與之盟曰:“至都,當相迎耳。”即淚泣而別,仍贈之詩(即《初發太原途中寄太原所思》)曰:“驅馬漸覺遠,回頭長路塵。高城已不見,況復城中人。去意既未甘,居情諒多辛。五原東北晉,千里西南秦。一屨不出門,一車無停輪。流萍與系匏,早晚期相親。”
序曰:“閩越之英,惟歐陽生(生字下原有詩哭之三字,據明鈔本移補於上)。以能文擢第,爰始一命。食太學之祿,助成均之教,有庸績矣。我唐·貞元年已卯歲(799年),曾獻書相府,論大事,風韻清雅,詞旨切直。會東方軍興,府縣未暇慰薦。久之,倦遊太原,還來帝京,卒官靈台。”
尋除國子四門助教,住樂籍中者思之不已,經年得疾且甚,乃危妝引髻,刃而匣之,顧謂女弟曰:“吾其死矣。苟歐陽生使至,可以是為信。”又遺之詩曰:“自從別後減容光,半是思郎半恨郎。欲識舊時雲髻樣,為奴開取縷金箱。”絕筆而逝。
及詹使至,女弟如言,徑持歸京,具白其事。詹啓函閲文,又見其詩,一慟而卒。故孟簡賦詩哭之(哭之二字原闕,據明鈔本由下文移補)。
悲夫!生於單貧,以徇名故,心專勤儉,不識聲色。及茲筮仕,未知洞房纖腰之為盅惑。初抵太原,居大將軍宴,席上有妓,北方之尤者,屢目於生。生感悦之,留賞累月,以為燕婉之樂盡在是矣。既而南轅,妓請同行。生曰:“十目所視,不可不畏”。辭焉,請待至都而來迎。許之,乃去。生竟以蹇連,不克如約。過期,命甲遣乘,密往迎妓。妓因積望成疾,不可為也。先夭之夕,剪其雲髻,謂侍兒曰:“所歡應訪我,當以發為貺。”甲至得之,以乘空歸,授髻於生。生為之慟怨,涉旬而生亦歿。則韓退之作何蕃書,所謂歐陽詹生者也。河南穆玄道訪予,常嘆息其事。
嗚呼!鍾愛於男女。素(明鈔本素作索)其效死,夫亦不蔽也。大凡以時(時字原闕,據明鈔本補)斷割,不為麗色所沮,豈若是乎?古樂府詩有《華山畿》,《玉台新詠》,有《廬江小吏》,更相死,類於此。暇日,偶作詩以繼之雲:
有客非北逐,驅馬次太原。太原有佳人,神豔照行雲。
座上轉橫波,流光注夫君。夫君意盪漾,即日相交歡。
定情非一詞,結念誓青山。生死不變易,中誠無間言。
此為太學徒,彼屬北府官。中夜欲相從,嚴城限軍門。
白日欲同居,君畏他人聞。忽如隴頭水,坐作東西分。
驚離腸千結,滴淚眼雙昏。本期達京師,回駕相追攀。
宿約始乖阻,彼憂已纏綿。高髻若黃鸝,危鬢如玉蟬。
纖手自整理,剪刀斷其根。柔情託侍兒,為我遺所歡。
所歡使者來,侍兒因復前。收淚取遺寄,深誠祈為傳。
封來贈君子,願言慰窮泉。使者回覆命,遲遲蓄悲酸。
詹生喜言施,倒屐走迎門。長跪聽未畢,驚傷涕漣漣。
不飲亦不食,哀心百千端。襟情一夕空,精爽旦日殘。
哀哉浩然氣,潰散歸化元。短生雖別離,長夜無阻難。
雙魂終會合,兩劍遂蜿蜒。大夫早通脱,巧笑安能幹?
防身本苦節,一去何由還?後生莫沉迷,沉迷喪其真!
參考資料
  • 1.    晚年復居福州黃巷樓
  • 2.    黃璞  .莆田市圖書館[引用日期2012-0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