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魯軍

(民國時期山東軍閥張宗昌和韓復榘麾下的軍隊)

鎖定
直魯聯軍中的魯軍,其前身是奉軍第2軍副軍長張宗昌部。1925年4月,奉軍第2軍副軍長張宗昌率部南下,搶奪了山東地盤,北京政府將原皖系山東督軍鄭士琦調任安徽督辦,由張宗昌任山東督辦。韓復榘主政山東後,麾下軍隊也被稱作魯軍。
中文名
魯軍
外文名
Shandong Army
首    領
張宗昌、韓復榘
主要將領
褚玉璞、畢庶澄、方振武、孫桐萱、谷良民
所屬派系
奉系軍閥
勢力範圍
山東省
參與戰爭
直奉戰爭

魯軍發展歷史

直魯聯軍中的魯軍,其前身是奉軍第2軍副軍長張宗昌部。1925年4月,奉軍第2軍副軍長張宗昌率部南下,搶奪了山東地盤,北京政府將原皖系山東督軍鄭士琦調任安徽督辦,由張宗昌任山東督辦。
張宗昌,字效坤。山東掖縣人,生於1881年2月13日。家境貧窮,小時隨其母逃至營口,在一家“寶棚”為賭棍幫閒,日與小偷扒手為伍,後流落北滿當鬍匪。辛亥革命爆發後,張宗昌由關東率鬍匪百人至煙台,投山東民軍都督胡瑛部當兵。1912年轉投上海都督陳其美部下,升任光復軍騎兵團長。
1913年,“二次革命”時,在徐州背叛民軍,投靠北洋軍江淮宣撫使馮國璋。1916年春,陳其美在上海策動反袁時,張宗昌接受袁世凱的金錢收買,秘派其營長程國瑞將陳其美暗殺,深得馮國璋的信任,先後升任旅長、軍官教育團團長。同年11月,馮國璋任副總統後,委張宗昌為侍從武官長。
1918年初,張宗昌任蘇軍第6混成旅旅長,率部隨湘贛檢閲使張懷芝假道江西攻湖南。4月下旬在攸縣以南與湘、桂系護法軍交戰,一觸即潰,大敗而逃。其後經醴陵轉至湘南,收集大量潰兵,改任暫編陸軍第1師師長。到1920年6月,張宗昌部退入江西袁州(今宜春)駐防。1921年初,其軍隊在吉安鬧餉被贛督陳光遠解散,張宗昌隻身北歸轉投奉軍,任憲兵營長。
1922年5月,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前吉林軍師長高士儐起兵反奉。張作霖令張宗昌出兵迎擊,一戰獲勝,得張作霖器重,被委任綏寧鎮守使,升任吉林省防軍第3旅旅長。同年冬,張宗昌又收容一批逃入中國境內近萬人的白俄匪軍,得到大量槍炮馬匹及鐵甲車等物,遂成為奉系實力派之一。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時,張宗昌升任鎮威軍第2軍副軍長兼第3混成旅旅長。率部向熱河進攻,連佔阜新、朝陽、開魯、凌源、建平等要地,進抵冷口與直軍激戰。10月23日,由於直軍將領馮玉祥突然從古北口回師北京,發動政變,使直軍正面防線動搖,張先於奉軍各軍由冷口插入關內,進佔灤州切斷了榆關方面直軍退路,使直軍一敗塗地。張乘勢收編了吳佩孚軍隊的4個旅,使自己的實力猛增,一躍而為戰鬥力較強的一支奉軍。
張作霖戰勝吳佩孚後,為奪取關內的地盤,升張宗昌為東北陸軍第2師師長。張又將直軍敗兵擴編為6個旅又兩個梯隊。

魯軍戰鬥序列

1925年4月,張宗昌為山東軍務督辦,率奉系第一軍入濟南。張到任不久,即將其留駐徐州一帶的部隊先後調來山東,並收編了山東所有舊軍,兵力大增,開始編為10個軍和若干獨立旅,爾後陸續增加,到1926年冬,軍的番號編至30多個,尚有一些直屬部隊,號稱20萬,但其中許多是空架子。
1925年12月,張宗昌與直隸督辦李景林組成直魯聯軍,李任總司令,張任副總司令。翌年,李景林去職,張宗昌任總司令,褚玉璞任副總司令,徐大同任隨軍參謀長。陸軍先後轄:
第一軍,軍長張宗昌(兼)、張敬堯,駐濟南,轄暫編第三、第十一、第十三、第十七、第二十二、第六十四、第六十九、第七十、第七十一、第七十二、第七十四師;
第二軍,軍長施從濱、張敬堯,轄中將、少將支隊各1個;
第三軍,軍長程國瑞,駐泰安,轄第二十六、第四十六、第五十六師;
第四軍,軍長方永昌,駐嶧縣,轄第二、第八兩個少將支隊;
第五軍,軍長王棟,駐魯東南一帶,轄第二十、第二十一師;
第六軍,軍長褚玉璞(兼)、徐源泉
第七軍,軍長許琨,駐韓莊,轄第五、第二十七、第四十七師和第一四三、第一五七旅;
第八軍,軍長畢庶澄、柴永升,駐壽張,轄第二十八、第二十九、第八十師;
第九軍,軍長朱泮藻、姜明玉;
第十軍,軍長杜鳳舉、吳樽卿,駐臨城,轄第十三、第十四、第十五、第十六上校支隊;
第十一軍,軍長張宗輔、王翰鳴,駐沂州,轄第一一四、第一一七、第一六三旅;
第十二軍,軍長魏聯珉、馬玉仁、寇英傑、萬選才;
第十三軍,軍長劉志陸,駐濟寧,轄第六十一、第六十二師;
第十四軍,軍長馬濟、孫殿英;
第十五軍,軍長徐光志、袁振青、陳文釗,駐濟寧,轄兩個少將支隊;
第十六軍,軍長謝玉田;
第十七軍,軍長曲同豐、謝文炳;
第十八軍,軍長王普;
第十九軍,軍長劉鳳園;
第二十軍,軍長李藻麟;
第二十一軍,軍長王維城;
第二十二軍,軍長李徵五;
第二十三軍,軍長楊清臣,駐鄆城;
第二十四軍,軍長潘鴻鈞;
第二十五軍,軍長毛思忠;
第二十六軍,軍長張萬信;
第二十七軍,軍長李耀昌;
第二十八軍,軍長紀元林;
第二十九軍,軍長張繼武;
第三十軍,軍長毛思義;
第三十一軍,軍長武衍周;
挺進軍,總指揮王振、賈濟川;
騎兵軍,軍長張沁元;
預備軍,軍長許琨;
直魯豫聯軍第一軍,軍長王兆中;
直魯豫聯軍第六軍,軍長王月修;
第六十七師,師長張克瑤;
獨立第六旅,旅長張俊;
炮兵獨立旅,旅長林泰;
騎兵旅,旅長吳致臣;
工兵旅,旅長王砥周;
工兵總監宋保善;
衞兵司令程祥本;
運輸司令韓文友;
憲兵司令田友望;
鐵甲車司令車合夫(白俄羅斯人)、米洛夫(白俄羅斯人)、劉世安;
白俄軍,司令聶卡耶夫(白俄羅斯人);
工兵集團長張震寰;
騎兵集團長吳樽卿(兼);
幼年學兵團,團長張幼卿;
義威軍衞隊旅,旅長周鴻昌;
義威軍第一團,團長鍾震國;
軍事實習所,所長曲同豐;
將校實習學校,校長曲同豐(兼);
軍需學校,總辦朱泮藻。
海軍:
一、渤海艦隊
1925年張宗昌任山東軍務督辦後,派其第八軍軍長畢庶澄率部於當年10月進駐青島,併兼任渤海艦隊司令,吳志馨為副司令。畢到任後,將“肇和”艦改名“澄和”艦,“同安”艦改名“效安”艦。
1926年11月,東北海軍司令沈鴻烈率東北海防艦隊抵青,與渤海艦隊合編為東北渤海艦隊,畢庶澄任司令,沈鴻烈任副司令。1927年3月畢庶澄以“謀叛”罪被張宗昌處死後,張宗昌兼任東北渤海艦隊總司令,沈鴻烈為第一艦隊司令,吳志馨為第二艦隊司令。
三、海軍總司令部
1927年7月,張作霖改組陸海軍隊,將東北渤海艦隊改番號為海軍總司令部,張宗昌兼任總司令。原東北海防艦隊為第一艦隊,駐青島;原渤海艦隊為第二艦隊,駐長山列島。沈鴻烈任第一艦隊司令兼兩艦隊總指揮,吳志馨為第二艦隊司令(後凌霄)。
四、東北海軍總司令公署
1927年11月,北洋軍閥政府將設於青島的海軍總司令部改為東北海軍總司令公署,委沈鴻烈為總司令。海軍總司令公署設軍衡、軍需、軍械、軍醫、輪機、秘書、參謀、副官8個處。轄:
第一艦隊,艦隊長凌霄,駐青島。轄海圻、海琛、肇和、鎮海、同安、華甲6艦。
第二艦隊,艦隊長袁方喬,駐長山列島。轄定海、永翔、楚豫、江利、海鷗、澄海、海霆、海燕等10艦。
駐青島部隊尚有海軍陸戰隊兩個營和教導大隊、飛機大隊、保安大隊、海軍陸戰隊初級軍官養成所、海軍陸戰隊軍士訓練所等。
1928年7月日軍出兵膠濟線後,東北海軍總司令公署於當月由青島移駐瀋陽。
空軍:
設有山東航空司令部。1926年,山東軍務督辦張宗昌將其由東北帶來的航空隊(“飛豹”隊)擴編為山東航空司令部,趙翔陸任司令,袁振銘任副司令,崔黃初任參謀長,下設3個隊。“飛豹”隊長盛建莫,“飛雁”隊長王秉傑,“飛雕”隊長袁佩倫。
另有山東航空學校,1926年在濟南建校,趙天豪任校長,張蝶村任教育長,共有學員18人。[2]
1928年國民革命軍第二次北伐,張宗昌兵敗北逃,其部眾多被遣散,嫡系部隊隨其逃到山海關,由徐源泉統率投降國民革命軍第四集團軍,被白崇禧改編為第四十八軍。

魯軍軍事體制

張宗昌麾下部隊
東北陸軍第2師編制序列(1924年10月)
東北第2師 師長 張宗昌
第三旅 旅長 褚玉璞
第28旅 旅長 程國瑞
第29旅 旅長 許琨
第32旅 旅長 畢庶澄
衞隊旅 旅長 方永昌
補充旅 旅長 姚霽
第1梯隊 隊長 聶嘉夫
第2梯隊 隊長 方振武
1924年11月24日,段祺瑞的中華民國臨時總執政的政府成立後,張作霖違背曾向馮玉祥允諾不向關內進兵的約定,不僅派兵威逼京畿,謀取直隸地盤,而且積極準備南下。12月7日,張作霖在天津召集直隸督辦盧永祥,陸軍總長吳光新,奉軍將領李景林、張宗昌等人開會,討論如何對付直系長江各省督軍及將奉系勢力向南擴張的辦法。
張作霖極力主張奉軍南下,沿津浦路推進到直系長江各省;盧永祥欲報江浙戰爭之仇,重新回到自己失去的地盤;李景林當然願意盧永祥南下,以便他接任直隸督辦;張宗昌則支持盧永祥,希望跟隨盧永祥南下以便藉機謀得一省地盤。因此,決定請段祺瑞先下令免齊燮元職,並決定推張宗昌以津浦路警備司令名義,率部先行由天津南下。
當時,段祺瑞也幻想借張作霖的兵力,恢復其皖系失去的江、浙地盤,遂於12月11日,下令免去齊燮元江蘇省督軍之職,以江蘇省省長韓國鈞暫兼督辦江蘇軍務善後事宜,特派盧永祥為蘇皖宣撫使。張作霖趁機升張宗昌為宣撫軍第1軍軍長,令張率部隨盧永祥南下淞滬。
由於江蘇督軍齊燮元內部渙散,沒有經過重大戰爭,張宗昌部就進佔上海,奪得了江蘇的地盤。齊燮元宣佈下野後,所部交由孫傳芳接收。此時,浙江督軍孫傳芳深恐奉系進人江蘇後,欲圖浙江,於是極力反對奉軍進佔上海。張作霖也恐戰線過長,與孫傳芳妥協,將張宗昌部撤回徐州。
1925年2月,段祺瑞委張宗昌為蘇皖魯三省剿匪總司令,駐防徐州。4月,張作霖借“魯人治魯”的口號和津浦劃作奉系勢力範圍的成約,向段祺瑞提出了張宗昌督魯的要求。時任山東督軍的鄭士琦不願讓位,便指使魯軍將領通電反對更換本省長官。
但張作霖對山東地盤志在必得,不斷向段祺瑞施加壓力,迫使段祺瑞向奉系妥協,遂於4月24日調山東督辦鄭士琦為安徽督辦,王揖唐專任安徽省長,而以張宗昌繼任山東督辦,姜登選為蘇皖魯剿匪總司令。
張宗昌進人山東以後,對原山東的軍隊進行了改編或遣散,對於持反對態度的地方部隊,毫不含糊地予以武力解決。這樣,張宗昌總共改編原山東軍隊2.8萬人,加上隨其開進山東的5個旅和兩個梯隊約6.5萬人,總兵力約為10萬之眾。至此,張宗昌部已成為奉軍中一支不可小覷的重要力量。不久,奉軍整編,將張宗昌部改編為東北陸軍第2師,張宗昌兼任師長。
張宗昌魯軍部隊編制序列(1925年9月)
山東督辦張宗昌
東北第2師 師長 張宗昌 兼
第3旅 旅長 褚玉璞
第28旅 旅長 程國瑞
第29旅 旅長 許琨
第32旅 旅長 畢庶澄
衞隊旅 旅長 方永昌
補充旅 旅長 姚霽
第1梯隊 隊長 聶嘉夫
第2梯隊 隊長 方振武
中央第20混成旅 旅長 吳長植
中央第47混成旅 旅長 施從濱
山東第5師 師長 魯滌平
第9旅 旅長 張培勳
第10旅 旅長 王西園
山東陸軍第55旅 旅長 徐源泉
山東第2混成旅 旅長 張懷斌
山東第4混成旅 旅長 張建功
山東第6混成旅 旅長 張培榮 [1] 
韓復榘麾下部隊
韓復榘是個有頭腦且久經歷練的軍閥。馮玉祥、蔣介石是他所事時間最長、影響也最大的主子,儘管與他們貌合神離,矛盾重重,以至背叛,但在抓軍隊方面是一致的,馮、蔣都是他治軍擴軍的老師。後期他還受法西斯主義影響,其治軍思想和辦法有些就是借鑑於德、日、意法西斯,其主魯期間創辦民團及聯莊會就是從希特勒、墨索里尼那裏受到啓示而採取的舉措。
韓復榘率其第三路軍入魯時只有3個師加1個旅,在與晉軍作戰中又嚴重受損,只剩不足2萬人。主魯之後,他首先想到的是擴軍,且不擇手段,通過收編土匪、直魯軍殘部和拉夫招募等辦法,很快擴充到6萬餘人,編成5個師零1個旅。中原大戰後,蔣介石為削弱地方軍閥勢力,令各軍一律縮編,給韓軍的限額是3個師零1個旅,約4萬人。對此,韓復榘自有對策,他先以“編余軍官過多”為藉口請準保留4個師,又以新編師內無炮兵團為由,請準保留3個炮兵團。這樣,韓復榘軍隊的合法編制為4個師、1個旅加3個團,人數基本未變。但他在1931年9月又私自收編反蔣失敗後下野的石友三殘部1個旅,蔣介石又允許他再擴編1個師,恢復到其原先5個師1個旅的編制,但人數卻大為增多,最多至10餘萬人。其序列是:第三路軍總指揮,韓復榘。第二十師,師長孫桐萱;第二十九師,師長曹福林;第二十二師,師長谷良民;第七十四師,師長喬立志、李漢章;第八十一師,師長展書堂;手槍旅,旅長雷太平、吳化文。 [2] 
抗戰前韓復榘所屬主要部隊編制序列(1937年)
韓復榘
第20師 師長 孫桐萱
第22師 師長 谷良民
第29師 師長 曹福林
第74師 師長 李含章
第81師 師長 展書堂
獨立旅
5支地方民團
蔣介石在中原大戰後期把山東地盤交給韓復榘,是迫不得已。中原大戰結束後,韓復榘已在山東站穩了腳跟,蔣介石也無可奈何,但是他千方百計要破壞韓復榘的統治,派出親信張葦村任國民黨山東省黨部主任委員,監視韓復榘的行動。1932年元旦,張葦村被韓復榘派人謀殺。1936年12月12日西安事變發生後,韓復榘居然致電張、楊表示支持,蔣介石更加痛恨在心。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抗日戰爭開始,韓復榘被任命為第5戰區副司令長官兼第3集團軍總司令,負責津浦路北段和山東省的防務。他的部隊編為3個軍5個師又1個旅。他以孫桐萱、李漢章兩師擔任濟南以北黃河防務,以谷良民師擔任膠東煙台及周村以北黃河防務;曹福林、展書堂兩師在魯北駐防;手槍旅警戒濟南。
此外,以東北軍于學忠的第51軍和沈鴻烈的青島守備隊與第3艦隊在青島擔任海上防衞。韓復榘還組成以何思源為團長的“戰時工作團”,分設宣傳、情報、經濟、救護、慰勞等小組,赴黃河以北鐵路沿線及其東西各縣開展工作。
9月,蔣介石命韓復榘撥出兩師歸華北第6戰區司令長官馮玉祥指揮,韓復榘極不情願,但也無可奈何,只得勉強派曹福林第29師和展書堂第81師開往華北。10月,在冀、魯戰場正處於緊要關頭時,蔣介石卻以加強淞滬戰場為名,將輔助山東防守的一個重炮旅撤走。韓復榘得知後大怒,急令展書堂連夜回撤,致使第6戰區的形勢由勝轉敗,德州、寧津等地相繼失守,馮玉祥憤怒地向南京告韓復榘的狀。
11月中旬,日軍逼近黃河北岸,韓部官兵義憤填膺,一再要求出戰,韓復榘被迫親自率曹福林、李漢章、展書堂等師渡河迎戰,與日軍進行連日激戰,傷亡慘重。其後,韓復榘拼死從濟陽突圍而出,下令撤退河北防線,拆毀黃河大鐵橋,改在黃河南岸設防。
日軍很快就逼近到黃河北岸,但並未渡河,只是隔岸與韓軍對峙。韓復榘也不出擊,第5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再三催促亦無濟於事,結果,日軍在攻下南京後,對濟南發起攻擊。日軍僅有千餘人渡過黃河,而韓復榘有4個軍十幾萬人,為保存實力,竟放棄濟南,向南退卻,使日軍長驅直進。
12月27日,日軍佔領濟南。1938年1月1日,日軍佔領泰安。4日,佔領曲阜、兗州。8日,佔領濟寧。韓復榘退到魯西曹縣一帶,方才安下陣腳。
由於韓復榘對日軍抵抗不力,十天之內,山東大半即淪人敵手。蔣介石與何應欽、白崇禧、陳誠等會商後,決定誘捕韓復榘。蔣介石假借1月11日於開封召開軍事會議,電召韓復榘與孫桐萱參加。韓復榘不知是計,欣然前往。在會議上,蔣介石怒斥韓復榘丟失山東,韓復榘不服而
反駁,氣氛緊張。這時,劉峙拉着韓復榘的手,假意勸他到會場外,上了汽車,兩位憲兵用槍對着他,韓復榘方知上當。
韓復榘被押往火車站,上了專列,由戴笠押送到武漢。1月19日,國民政府組織高等軍事法庭會審,何應欽為審判長,鹿鍾麟、何成浚為審判官。1月22日,審訊正式開始,簡單審問後即判處死刑。1月24日晚,韓復榘在禁閉室被特務及憲兵槍殺,身中七彈,當場斃命,死時48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