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體温過高

鎖定
體温過高是指由於各種原因使體温調節中樞的調定點上移而導致體温升高超過正常範圍。體温過高:又稱發熱,是指任何原因引起產熱過多、散熱減少、體温調節障礙、致熱原作用於體温調節中樞使調節點上移而引起的體温升,並超過正常範圍,稱體温升高。一般而言,當腋下温度超過37℃或口腔温度超過37.5℃,一晝夜體温波動在1℃以上可稱為體温過高。
中文名
體温過高
外文名
hyperthermia
名詞解釋
是指由於各種原因使體温調節
又    稱
發熱

體温過高定義

醫學術語,又稱發燒。由於致熱原的作用使體温調定點上移而引起的調節性體温升高(超過0.5℃),又稱為發熱。每個人的正常體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許多因素(時間、季節、環境、月經等)的影響。因此判定是否發熱,最好是和自己平時同樣條件下的體温相比較。如不知自己原來的體温,則腋窩體温(檢測10分鐘)超過37℃可定為發熱。

體温過高基本信息

正常人在體温調節中樞的調控下,機體的產熱和散熱過程經常保持動態平衡,當機體在致熱原作用下或體温中樞的功能障礙時,使產熱過程增加,而散熱不能相應地隨之增加或散熱減少,體温升高超過正常範圍,稱為發熱。發熱的病因甚多,臨牀大致可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兩大類。前者包括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肺炎支原體、立克次體、真菌、螺旋體及寄生蟲等侵入後引起的發熱。
後者可有以下幾種原因:
①無菌性壞死組織吸收,包括物理、化學因素或機械性損傷,如大面積燒傷、內出血及創傷或大手術後的組織損傷;組織壞死或細胞破壞,如惡性腫瘤、白血病、急性溶血反應等。
②變態反應如風濕熱、血清病、藥物熱、結締組織病及某些惡性腫瘤等。
③內分泌與代謝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時產熱增多,嚴重脱水病人散熱減少,使體温升高等。
心力衰竭或某些皮膚病。慢性心力衰竭時由於心輸出量降低,尿量減少及皮膚散熱減少,以及水腫組織隔熱作用,使體温升高。某些皮膚病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病等也使皮膚散熱減少,引起發熱。
⑤體温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常見於物理性因素,如中暑;化學性因素,如重度安眠藥中毒;機械性因素,如腦震盪、顱骨骨折、腦出血及顱內壓升高等。
⑥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發熱的分度,按發熱的高低可分為低熱(37.3~38℃);中等熱度(38.1~39℃);高熱(39.1~41℃);超高熱(41℃以上)。發熱的類型有稽留熱、弛張熱、間歇熱、波狀熱、迴歸熱和不規則熱等。對發熱患兒應視為急診,儘快查明原因,及早作針對性治療,幼兒尚應注意預防發生高熱驚厥 [1] 

體温過高原因

引起體温過高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感染(包括各種細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體感染等),其次是結締組織病(即膠原病)、惡性腫瘤等。體温過高對人體有利也有害。體温過高時人體免疫功能明顯增強,這有利於清除病原體和促進疾病的痊癒。而且發熱也是疾病的一個標誌,因此,體温不太高時,可通過多喝水來減少體温過高帶來的不適感。非細菌感染引發的體温過高不必使用抗生素(如青黴素)。温葡萄糖水能起到利尿降温的效果,在體温沒有超過38。5°C時可儘量選擇物理的方式控制體温。但如體温超過40℃(小兒超過39℃)則可能引起頭暈、驚厥、休克,甚至嚴重後遺症,故應及時就醫。如出現抽搐等症狀應遵照醫囑服用鎮靜藥(特別是小兒)。
體温過高是由於發熱激活物作用於機體,進而導致內生致熱原(EP)的產生併入腦作用於體温調節中樞,更進而導致發熱中樞介質的釋放繼而引起調定點的改變,最終引起發熱。常見的發熱激活物有來自體外的外致熱原:細菌、病毒、真菌、螺旋體瘧原蟲等;來自體內的:抗原抗體複合物、類固醇等。內生致熱原(EP)來自體內的產EP細胞,其種類主要有:白細胞介素-1(IL-1)、腫瘤壞死因子(TNF)、干擾素(IFN)、白細胞介素-6(IL-6)等。EP作用於位於POAH的體温調節中樞,致使正、負調節介質的產生。後者可引起調定點的改變並最終導致發熱的產生。
體温過高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種症狀。其實,它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發燒甚至可能有它的用途:縮短疾病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使感染較不具傳染性。這些能力應可以抵消發燒時所經歷的不舒服。
不明原因發熱(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的病因診斷是一個世界性難題,有近10%的FUO病例始終不能明確病因。體温過高本身可由多類疾病,如感染腫瘤、自身免疫病和血液病等疾病引起,無法明確歸類。
過去這類患者通常由內科醫師診治,在大多數分科較細的醫院則主要由呼吸內科醫師接診。很多醫院開設了感染科,並把FUO歸於感染科診治,這種專科化管理是一種進步,可以提高診治水平。
FUO有準確的定義,其包含3個要點:
①體温過高時間持續≥3周;
②體温多次>38。3℃;
③經≥1周完整的病史詢問、體格檢查和常規實驗室檢查後仍不能確診。
可見,雖然FUO本身是症狀診斷,不是疾病診斷,但診斷要求卻十分嚴格。

體温過高類型

體温過高稽留熱

多為高熱,體温常在39℃以上,晝夜間温度變動範圍在1℃以內,可持續數日或數週,見於某些急性傳染病,如傷寒、斑疹傷寒大葉性肺炎等。

體温過高弛張熱

多為高熱,體温高低不等,發熱時可達39℃以上,晝夜變動範圍大於1℃,有時體温可降至38℃以下,但最低温度仍在正常體温以上。常見於化膿性疾病、敗血症、嚴重肺結核、川畸病、晚期腫瘤、惡性組織細胞病等。

體温過高不規則熱

發熱時體温波動的範圍極不規則,持續時間也不一定,體温曲線毫無規律。體温常在38℃左右或波動於37~40℃之間。臨牀可見於多種疾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支原體肺炎、肺結核、胸膜炎、感染性心內膜炎、風濕熱、白血病等,亦可見於藥物或物理降温之干擾。

體温過高波浪熱

體温逐漸升高,數日後又逐漸降至低熱或正常温度,經數日後又逐漸上升,如此反覆發作,體温曲線呈波浪型,見於布氏桿菌病。

體温過高間歇熱

是臨牀較為常見的一種發熱類型,體温驟升可達39℃以上,持續數小時,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或正常以下,間歇數小時至數日又如此反覆發作,常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體温過高常識

體温過高發燒是一種保護機制

體温過高時體温會有明顯升高,有些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會變得不那麼活躍。而人體的免疫系統反應性則顯著增強,包括白細胞計數增加,吞噬細胞嗜中性粒細胞的殺菌活性增強等。所以發燒是人體進化獲得的一種對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護性機制。

體温過高超高温才是禍首

體温過高導致病理性損害的不是發燒而是超高温,這種狀態下人體體温調節機制遭到破壞,致使體温失控而異常升高。

體温過高飲食禁忌

一忌多吃雞蛋: 重發熱症狀,並延遲發熱時刻;
二忌多品茗;
三忌多喝冷飲;
四忌多食蜂蜜:發熱時代應以清熱為主,不宜滋補。
五忌多食辛辣;
六忌強逼進食;

體温過高家庭護理方法

體温過高不急降温

如果醫生確定你只是感冒了,在你能耐受的範圍內,最好不要急於服用解熱 藥。發燒是體內抵抗感染的機制之一。我們的身體藉由升高體温來調動自身的防 御系統殺死外來病菌(一般來説,病菌在39℃以上時就會死亡),從而縮短疾病 時間、增強抗生素的效果。如果你在感冒初起時(37—38.5℃)使用藥物來退 燒,會使體內的細菌暫時變成假死狀態,並使他們產生抗藥性,一旦死灰復燃,往往更難治療。

體温過高冷敷

如果高燒讓你無法耐受,可以採用冷敷幫助降低體温。在額頭、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塊濕冷毛巾,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當冷敷布達到體温時,應換一次,反覆直到燒退為止。也可將冰塊包在布袋裏,放在額頭上。

體温過高熱敷

假使體温不是太高,可以採用熱敷來退燒。用熱的濕毛巾反覆擦拭病人額頭、四肢,使身體散熱,直到退燒為止。
但是,如果體温上升到39℃以上,切勿再使用熱敷退燒,應以冷敷處理,以免體温繼續升高。

體温過高擦拭身體

蒸發也確降温作用。專家建議使用冷自來水來幫助皮膚驅散過多的熱。雖然你可以擦拭(用海綿)全身,但應特別加強一些體温較高的部位,例如腋窩及鼠蹊部。將海綿擠出過多的水後,一次擦拭一個部位,其他部位應以衣物蓋住。體温將蒸發這些水分,有助於散熱。

體温過高泡澡

有時候,泡個温水澡是最舒服不過了。它同樣也可以起到緩解發熱的症狀。嬰兒應以温水泡澡,或是以濕毛巾包住嬰兒,每15分鐘換一次。

體温過高補充液體

當你發燒時,你的身體會流汗散熱;但當你發高燒時,身體會因為流失太多水分而關閉汗腺,以阻止進一步的水分流失,這使你的身體無法散熱。解決之道就是補充液體,喝大量的白開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豐富的維生素及礦物質,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蘿蔔汁。如果你想喝番茄汁,應選用低鈉的產品。發燒期間應避免固體食物,直到狀況好轉。
如果嘔吐情形不嚴重,還可以吃冰塊退燒。在製冰盒內倒入果汁,冰成冰塊,還可在冰格內放入葡萄或草莓,這尤其受到發燒的孩子歡迎。

體温過高適當用藥

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藥。成人服用2片阿司匹林或2片撲熱息痛,每4小時服用——次。撲熱息痛的優點是較少人對它過敏。由於阿司匹林與撲熱息痛的作用方式有些不同,因此你若覺得使用任何一種皆無法有效地控制發燒,不妨兩種並用。每6小時服用2片阿司匹林及2片撲熱息痛。服用這些藥物時,需先經醫師同意。
切勿讓孩子服用阿司匹林
18歲以下的青少年,千萬不要服用阿司匹林。因為阿司匹林可能使發燒的兒童爆發雷氏症候羣,這是一種致命性的神經疾病。兒童可以用撲熱息痛代替。以每磅體重服用5—7毫克的方式,計算服用量,每4小時服用一次。記住,增加使用頻率或超過適當劑量,都有危險,一定要有醫生的指導下服用。

體温過高注意穿衣

如果你感到很熱,則脱下過多的衣物,使體內的熱氣可以散發出來。但如果因此而使你打寒顫,則説明衣物太少,應該增加,直到不冷為止。
如果患者是小嬰兒,則需特別注意,因為他們還不會表達他們的感受。其實,給小孩穿過多衣服或把他們置於酷熱的場所,都可能引起發燒。
同時,勿使室温過高,醫師通常建議勿超過20℃。同時,應讓室內適度地透氣,以幫助復原,並保持柔和的光線,使病人放鬆心情。

體温過高處理方法

發熱病兒的衣服不要穿得過多,被子也不要蓋得過厚,以免影響體熱散發。發熱患兒在退熱過程中,要大量出汗,此時要用熱毛巾擦去胸、背、腋下及面額部的汗,並及時更換內衣;注意補充營養物質和水分。
發熱時營養物質和水分的消耗增多,而消化功能減退,因此應該適當減少飲食,吃一些富有營養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如豆漿、米粥、麪條湯、餛飩、等;儘量多喂水,如果汁、糖水、白開水或清涼飲料等;多喝水不但有利於降温,而且有助於細菌毒素的排泄。
高熱時唾液分泌減少,口腔黏膜乾燥,適宜細菌生長繁殖,會引起舌炎、口腔炎等,因此要注意口腔衞生;可於飯前用温水漱口,幫助增加食慾,飯後用鹽水漱口或刷牙。勤喂水也可達到清潔口腔的目的。
任何疾病都有一定發展和恢復過程,即使診斷明確、用藥及時,也可能持續2~3 d 才能退熱,有的病毒感染或較嚴重的細菌感染要持續5~7 d。如果診斷明確,除發熱外情況較好,應遵照大夫醫囑按時給孩子吃藥或打針,加強護理,不要因為一時未退熱,一天跑幾次或幾家醫院。這樣不但孩子得不到休息,造成治療紊亂,影響疾病的恢復,而且還可能使孩子再感染其他的疾病。
退熱藥和物理降温法不能同時應用,因為兩種方法的降温機制截然不同。使用退熱藥後,患者表現為全身血管擴張,毛孔張開,出汗增加,達到降温目的。應用物理降温方法,一般是由於冷的作用使局部血管收縮,熱量經傳導散熱,而達到降温目的。如果使用退熱藥後馬上又使用物理降温,就會使擴張的血管立即收縮,汗毛孔關閉,出汗停止。退熱不但受到影響,而且病兒會感到很不舒服。一般是應先採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如體温不降,經1~2 h後,再使用藥物退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