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顏氏家訓·書證

鎖定
《顏氏家訓》成書十隋開皇九年(589)以後,是一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此書《唐志》、《宋志》皆七卷,列人儒家,《四庫全書總目》所收為江西巡撫採進的二卷本,以其“不專為一家之言”,改人雜家。對於七卷、二卷的不同,《總目》指出只要“其文既無異同,則卷帖分合,介為紉故”,認為只要內容相同、卷收分合不過是次要的事。
書    名
顏氏家訓·書證
作    者
顏之推 [1] 
出版社
中國人民出版社
定    價
89 元
開    本
32 開
裝    幀
精裝
ISBN
9787101059311 [1] 

顏氏家訓·書證作者簡介

顏之推原籍琅邪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世居建康(今南京市),生於士族官僚家庭,世傳《周官》、《左氏春秋》。他早傳家業,12歲時聽講老莊之學,因“虛談非其所好,還習《禮》、《》”,生活上“好飲酒,多任縱,不修邊幅。”他博覽羣書,為文辭情並茂,得梁湘東王賞識,19歲就被任為國左常侍。後投奔北齊,歷20年,官至黃門侍郎。公元577年 ,北齊為北周所滅,他被徵為御史上士。公元581年 ,隋代北周,他又於隋文帝開皇年間,被召為學士,不久以疾終。依他自敍,“予一生而三化,備苶苦而蓼辛”。嘆息“三為亡國之人”。傳世著作有《顏氏家訓》和《還冤志》等。《顏氏家訓》共二十篇,是顏之推為了用儒家思想教訓子孫,以保持自己家庭的傳統與地位,而寫出的一部系統完整的家庭教育教科書。這是他一生關於士大夫立身、治家、處事、為學的經驗總結,在封建家庭教育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後世稱此書為“家教規範”。
顏氏家訓書證篇是《顏氏家訓》裏的第十七篇。《顏氏家訓》分為序致、教子、兄弟、後娶.治家、風操、菇賢、勉學、文章、名實、涉物、省事、止足、誡兵、養生、歸心、書證、音辭、雜藝、終制共二十篇。
顏氏家訓》是我國南北朝時北齊文學家顏之推的的傳世代表作。他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處世哲學,寫成《顏氏家訓》一書告誡子孫。《顏氏家訓》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內容豐富、體系宏大的家訓,也是一部學術著作。闡述立身治家的方法,其內容涉及許多領域,強調教育體系應與儒學為核心,尤其注重對孩子的早期教育,並對儒學、文學、佛學、歷史、文字、民俗、社會、倫理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文章內容切實,語言流暢,具有一種獨特的樸實風格,對後世的影響頗為深遠。

顏氏家訓·書證目錄

卷一
序致第一
教子第一
兄弟第三
後娶第四
治家第五
卷二
風操第六
慕賢第七
卷三
勉學第八
卷四
文章第九
名實第十
涉務第十一
卷五
省事第十二
止足第十三
誡兵第十四
養生第十五
歸心第十六
卷六
書證第十七
卷七
音辭第十八
雜藝第十九
終制第二十 [1] 

顏氏家訓·書證原文

詩云:“參差荇菜。”爾雅雲:“荇,接餘也。”字或為莕。先儒解釋皆雲:水草,圓葉細莖,隨水淺深。今是水悉有之,黃花似蓴,江南俗亦呼為豬蓴,或呼為荇菜。劉芳具有註釋。而河北俗人多不識之,博士皆以參差者是莧菜,呼人莧為人荇,亦可笑之甚。
詩云:“誰謂荼苦?”爾雅、毛詩傳並以荼,苦菜也。又禮雲:“苦菜秀。案:易統通卦驗玄圖曰:“苦菜生於寒秋,更冬歷春,得夏乃成。”今中原苦菜則如此也。一名遊冬,葉似苦苣而細,摘斷有白汁,花黃似菊。江南別有苦菜,葉似酸漿,其花或紫或白,子大如珠,熟時或赤或黑,此菜可以釋勞。案:郭璞注爾雅,此乃蘵黃蒢也。今河北謂之龍葵。梁世講禮者,以此當苦菜;既無宿根,至春方生耳,亦大誤也。又高誘注呂氏春秋曰:“榮而不實曰英。”苦菜當言英,益知非龍葵也。
詩云:“有杕之杜。”江南本並木傍施大,傳曰:“杕,獨貌也。”徐仙民音徒計反。説文曰:“杕,樹貌也。”在木部。韻集音次第之第,而河北本皆為夷狄之狄,讀亦如字,此大誤也。
詩云:“駉駉牡馬。”江南書皆作牝牡之牡,河北本悉為放牧之牧。鄴下博士見難雲:“駉頌既美僖公牧於垧野之事,何限騲騭乎?”餘答曰:“案:毛傳雲:‘駉駉,良馬腹乾肥張也。’其下又云:‘諸侯六閒四種:有良馬,戎馬,田馬,駑馬。’若作放牧之意,通於牝牡,則不容限在良馬獨得駉駉之稱。良馬,天子以駕玉輅,諸侯以充朝聘郊祀,必無騲也。周禮圉人職:‘良馬,匹一人。駑馬,麗一人。’圉人所養,亦非騲也;頌人舉其強駿者言之,於義為得也。易曰:‘良馬逐逐。’左傳雲:‘以其良馬二。’亦精駿之稱,非通語也。今以詩傳良馬,通於牧騲,恐失毛生之意,且不見劉芳義證乎?”
月令雲:“荔挺出。”鄭玄注云:“荔挺,馬薤也。”説文雲:“荔,似蒲而小,根可為刷。”廣雅雲:“馬薤,荔也。”通俗文亦云馬藺。易統通卦驗玄圖雲:“荔挺不出,則國多火災。”蔡邕月令章句雲:“荔似挺。”高誘注呂氏春秋雲:“荔草挺出也。”然則月令注荔挺為草名,誤矣。河北平澤率生之。江東頗有此物,人或種於階庭,但呼為旱蒲,故不識馬薤。講禮者乃以為馬莧;馬莧堪食,亦名豚耳,俗名馬齒。江陵嘗有一僧,面形上廣下狹;劉緩幼子民譽,年始數歲,俊晤善體物,見此僧雲:“面似馬莧。”其伯父絛因呼為荔挺法師。絛親講禮名儒,尚誤如此。
詩云:“將其來施施。”毛傳雲:“施施,難進之意。”鄭箋雲:“施施,舒行貌也。”韓詩亦重為施施。河北毛詩皆雲施施。江南舊本,悉單為施,俗遂是之,恐為少誤。
詩云:“有渰萋萋,興雲祁祁。”毛傳雲:“渰,陰雲貌。萋萋,雲行貌。祁祁,徐貌也。”箋雲:“古者,陰陽和,風雨時,其來祁祁然,不暴疾也。”案:渰已是陰雲,何勞復雲“興雲祁祁”耶?“雲”當為“雨”,俗寫誤耳。班固靈台詩云:“三光宣精,五行布序,習習祥風,祁祁甘雨。”此其證也。
禮雲:“定猶豫,決嫌疑。”離騷曰:“心猶豫而狐疑。”先儒未有釋者。案:屍子曰:“五尺犬為猶。”説文雲:“隴西謂犬子為猶。”吾以為人將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來迎候,如此返往,至於終日,斯乃豫之所以為未定也,故稱猶豫。或以爾雅曰:“猶如麂,善登木。”猶,獸名也,既聞人聲,乃豫緣木,如此上下,故稱猶豫。狐之為獸,又多猜疑,故聽河冰無流水聲,然後敢渡。今俗雲:“狐疑,虎卜。”則其義也。
左傳曰:“齊侯痎,遂痁。”説文雲:“痎,二日一發之瘧。痁,有熱瘧也。”案:齊侯之病,本是間日一發,漸加重乎故,為諸侯憂也。今北方猶呼痎瘧,音皆。而世間傳本多以痎為疥,杜徵南亦無解釋,徐仙民音介,俗儒就為通雲:“病疥,令人惡寒,變而成瘧。”此臆説也。疥癬小疾,何足可論,寧有患疥轉作瘧乎?
尚書曰:“惟影響。”周禮雲:“土圭測影,影朝影夕。”孟子曰:“圖影失形。”莊子雲:“罔兩問影。”如此等字,皆當為光景之景。凡陰景者,因光而生,故即謂為景。淮南子呼為景柱,廣雅雲:“晷柱掛景。”並是也。至晉世葛洪字苑,傍始加影(去掉景),音於景反。而世間輒改治尚書、周禮、莊、孟從葛洪字,甚為失矣。
太公《六韜》,有天陳、地陳、人陳、雲鳥之陳。《論語》曰:“衞靈公問陳於孔子。”《左傳》:“為魚麗之陳。”俗本多作“阜”旁車乘之“車”。案諸陳隊,並作陳、鄭之“陳”。夫行陳之義,取於陳列耳,此“六書”為假借也。《蒼》、《雅》及近世字書,皆無別字,唯王羲之《小學章》獨“阜”旁作“車”。縱復俗行,不宜追改《六韜》、《論語》、《左傳》也。
“也”是語已及助句之辭,文籍備有之矣。河北經\ 傳②,悉略此字。其間字有不可得無者。至如“伯也執殳”,“於旅也語”,“回也屢空”心,“風,風也,教也”,及《傳》雲“不戢,我也;不儺,儺也”,“不多,多也”如斯之類,儻削此文,頗成廢闕。《詩》言:“青青子衿”,《傳》曰:“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服。”按古者斜領下連於衿,故謂領為衿,孫炎、郭璞注《爾雅》,曹大家注《列女傳》,並雲:“衿,交領也。”鄴下《詩》本既無“也”字,羣儒固謬説雲:“青衿、青領,是衣兩處之名,皆以青為飾。”用釋“青青”二字,其失大矣。又有俗學,聞經、傳中時須“也”字,輒以意加之,每不得所,益成可笑。
《後漢書》:“酷吏樊曄為天水太守,涼州為之歌曰:‘寧見乳虎穴,不入冀府寺,”而江南書本“穴”皆誤作“六”,學士因循,迷而不寐。夫虎豹穴居,事之較者,所以班超雲:“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寧當論其六七耶?
客有難主人曰:“今之經典,子皆謂非,《説文》所言,子皆雲是,然則許慎勝孔子乎?”主人拊掌大笑,應之曰:“今之經典,皆孔子手跡耶?”客曰:“今之《説文》,皆許慎手跡乎?”答曰:“許慎檢以六文,貫以部分,使不得誤,誤則覺之。孔子存其義而不論其文也。先儒尚得改文從意,何況書寫流傳鄧?必如《左傳》止戈為武,反正為乏,蟲為蠱,亥有二首六身之類,後人自不得輒改也,安敢以《説文》校其是非哉?且餘亦不專以《説文》為是也,其有援引經傳,與今乖者,未之敢從。又相如《封禪書》曰:‘導一莖六穗於扈,犧雙解共抵之獸,此導訓擇,光武詔雲:‘非徒有豫養導擇之勞,是也。而《説文》雲:‘道是禾名。’引《封禪書》為證;無妨自當有禾名道,非相如所用也。‘禾一莖六穗於扈,’豈成文乎?縱使相如天才鄙拙,強為此語,則下句當雲‘麟雙角共抵之獸,’不得雲犧也。吾嘗笑許純儒,不達文章之體,如此之流,不足憑信,大抵服其為書,隱括有條例,剖析窮根源,鄭玄注書,往往引以為證;若不信其説,則冥冥不知一點一畫,有何意焉。”

顏氏家訓·書證譯文

姜太公的《六韜》裏,説到天陳、地陳、人陳、雲鳥之陳。《論語·衞靈公 [2]  》裏説;“衞靈公問陳於孔子。”《左傳·桓公五年》裏有“為魚麗之陳”的話。一般的流傳俗本大多數是將以上幾個“陳”字,寫作“β”偏旁加上“車乘”的“車”即“陣”字。據考查,表示各種軍隊陳列隊伍的“陳”,都寫作“陳、鄭”的“陳”字。所以叫行陳,是取義於陳列,將“陳”寫作“陣”,這在六書中屬於假借法。《倉頡篇》、《爾雅》和近代的字書,“陳”都沒有寫成別的字。
“也”字是用在語句末尾做語氣詞或在句中做助詞,文章典籍常用這個字。北方的經書傳本中大都省略“也”字,而其中有的“也”字是不能省略的,比如像“伯也執殳”,“於旅也語”,“回也屢空”,“風,風也,教也,”以及《毛詩傳》説:“不戢,戢也;不儺,儺也。”“不多,多也。”諸如此類的句子,倘若省略了“也”字,就成了廢文缺文了。《詩·鄭風·子衿》有“青青子衿”之句,《毛詩傳》解釋説:“青衿,青領也,學子之服。”據考證:在古代,斜的領子下面連著衣襟,所以將領子稱作“衿”。孫炎、郭璞註解《爾雅》、曹大家班昭註解《列女傳》,都説:“衿,交領也。”鄴下的《詩經》傳本,就沒有“也”字,許多儒生因而錯誤地認為“青衿,育領,是指衣服的兩個部分的名稱,都用‘青’字來形容。”這樣理解“青青”兩個字,實際上是大錯特錯。還有一些平庸的學子,聽説《詩經》傳注中常要補上“也”字,就隨意添補,常常補充的不是地方,實在是可笑。
《後漢書·酷吏傳》記載:“酷吏樊曄為天水郡太守,涼州人給他編了首歌説:‘寧見乳虎穴,不入冀府寺。”’江南的《後漢書》底本和副本,都將“穴”字誤寫成“六”字,有些學者沿襲了這個錯誤,而不覺察。其實,虎豹住在洞穴中,這是很明顯的事情,所以班超説:“不探虎穴,安得虎子?”怎麼會去計量乳虎是六個還是七個呢?
有位客人責難我説:“現在經典中對文字的解釋,你認為有很多錯誤,而《説文解字》對文字的解釋,你認為都是正確的,這樣的話,那麼許慎比孔子高明嗎?”我拍拿大笑,回答説:“現在的經典都是孔子的手跡嗎?”客人反問道;“現在的《説文解字》都是許慎的手跡嗎?”我回答説;“許慎根據六書來分析字形解釋字義,將文字控部首分類,使文字的形、音、義準確無誤,即使錯了的,也能準確發現錯在何處。孔子校訂經書,只保存經文的大義宗旨,而不推究文字。以前的學者尚且還用改變字形的辦法來附會文意,至於流傳抄寫過程中的錯誤就更多了。除非像《左傳》中認為武字是由‘止’‘戈’組成,‘正’字反過來就是‘乏’,‘蠱’字是由‘皿’‘蟲’組成,‘亥’字是由‘二’和‘六’組成,像這樣對文字的分析解釋,後人已無法隨意改變,又怎麼敢用《説文解字》去考訂這種説法的是非呢?同時,我也不認為《説文解字》是完全正確的,書中引用的典籍原文,如果與現在通行的典籍有出入,我也不敢盲從。例如:司馬相如的《封禪書》説:‘導一莖六穗於皰,犧雙角共抵之獸。’這句話中的‘導’是選擇的意思,光武帝下詔書説:‘非徒有豫養導澤之勞。’其中的‘導’字也是選擇的意思。而《説文解字》卻解釋説:‘是禾名’。並且引用了《封禪書》作為例證;也許有一種穀物名叫‘道,但並不是司馬相如《封禪書》中的‘導’字。如果按照許慎的理解,‘禾一莖六穗於皰’難道還成為一句話嗎?即使司馬相如天生愚蠢,生硬地寫出這句話,那麼下句就不應該是‘犧雙角共抵之獸’,而應該是‘麟雙角共抵之獸’,以此求得上下名詞義、詞性的對應。我曾經笑話許慎是個純粹的書生不瞭解文章的體裁,像這一類的引證,就不足以遵從信服。我大致信服《説文解字》對文字的解説。書中將文字按部首排列,分析字的形體,探求字的本義,鄭玄註釋經書,常常引證《説文解字》作為論據;如果不相信許慎的學説,就稀裏糊塗,不知道一點一劃有什麼意義。”

顏氏家訓·書證後世影響

《書證篇》出自《顏之推·顏氏家訓·第十七篇》
《顏氏家訓》成書於隋文帝滅陳國以後,隋煬帝即位之前(約公元6世紀末)。是顏之推記述個人經歷、思想、學識以告誡子孫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別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後娶第四、治家第五、風操第六、慕賢第七、勉學第八、文章第九、名實第十、涉務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誡兵第十四、養心第十五、歸心第十六書證第十七音辭第十八雜藝第十九、終制第二十。
《顏氏家訓》對後世有重要影響,特別是宋代以後,影響更大。宋代朱熹之《小學》,清代陳宏謀之《養正遺規》,都曾取材於《顏氏家訓》。不唯朱陳二人,唐代以後出現的數十種家訓,莫不直接或間接地受到《顏氏家訓》的影響,所以,王三聘説。“古今家訓,以此為祖。”從《顏氏家訓》之多次重刻,雖歷千餘年而不佚,更可見其影響深遠。 .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