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韓嵩

(東漢末年人物)

鎖定
韓嵩(生卒年不詳),字德高,南陽人。 [1]  少好學,貧不改操。不應三公辟命,與同好數人隱居酈西山中。後擔任劉表手下的別駕,轉為從事中郎。出使許都,被拜為侍中,遷零陵太守。建安十三年(208年),韓嵩與蒯越、傅巽勸劉琮降曹。曹操平定荊州後,拜韓嵩為大鴻臚。
全    名
韓嵩
德高
所處時代
東漢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南陽郡
最高官職
大鴻臚

韓嵩人物生平

韓嵩出仕劉表

韓嵩,字德高,南陽人(《先賢行狀》稱韓嵩為義陽人,則韓嵩的故鄉應在義陽郡設置後改屬義陽)。 [1] 
韓嵩少時好學,家貧而不改變自己的操行。知道天下將亂,不應三公徵辟,與同好數人隱居在酈西山中。黃巾之亂後,韓嵩避難到南方。劉表統領荊州時,逼韓嵩擔任別駕,後轉為從事中郎。劉表郊祀天地,韓嵩正言勸諫,劉表不從,逐漸出現違忤。 [2] 

韓嵩出使許都

建安五年(200年),袁紹曹操相持於官渡,遣人向劉表求助,劉表答應袁紹卻沒有行動,也不願幫助曹操,只打算保守於江、漢之間,觀察天下之變。韓嵩與別駕劉先勸道:“如今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的關鍵在於將軍。若想有所作為,趁着他們疲憊時起兵是個可行的辦法;如果不這樣做,也應該選擇其中一個人作為依靠。豈能坐擁十萬軍隊坐觀成敗,見到他人求援不肯相助,見到賢明的人又不願歸順呢!這樣雙方的怨恨必會集中到將軍身上,恐怕將軍也不可能中立了。曹操明哲,善於用兵,而且賢明傑出的人大多都願歸附他,其勢定能擊敗袁紹,而後調動部隊攻向江、漢一帶,恐怕將軍抵擋不了他。如今對將軍最好的辦法,莫過於舉整個荊州歸順曹公,曹公必定重重感激將軍,如此可以長久地享受福分,將之傳給後代,這是萬全的計策。”大將蒯越也勸劉表。劉表遲疑不決,就決定派韓嵩先去拜訪曹操,藉機觀望曹操的虛實。劉表對韓嵩説:“如今天下大亂,不知道會如何安定,而曹操擁戴天子定都許縣,請您替我去查探虛實。”韓嵩回答:“聖達節,次守節。我韓嵩是守節之人。事君為君,君臣的名分一旦定下,我必定以死守之;如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即便赴湯蹈火,我死也不會推辭。以我看來,曹公賢明,一定能夠實現統一天下的心願。將軍如果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能享受百世之利,楚國也能因此受到保護,這可以派我前去;如果對此猶豫不決,那我到了京師,天子給我一個官職,我的推辭沒被同意,那就成了天子的大臣、將軍過去的部下。在天子身邊就為天子盡忠,於義不能再為將軍效死了。希望將軍重新考慮,勿負韓嵩。”劉表認為韓嵩是害怕出使,就強迫他去。韓嵩到許都後,果然被拜為侍中,又遷為零陵太守。 [1]  [3]  [4] 
韓嵩回到荊州後,極力陳説曹操的威德,勸劉表把兒子送到許都當人質。劉表懷疑韓嵩是在為曹操遊説,非常憤怒,打算殺死韓嵩,於是拷問韓嵩的隨從人員,隨從人員被拷打至死也沒説韓嵩有二心,劉表才知道韓嵩並無他意,於是放過了他。 [3] 
韓嵩 韓嵩
《傅子》記載:劉表認為韓嵩懷有二心,就召僚屬數百人大會,陳列兵士見韓嵩,十分生氣,持節慾圖斬殺韓嵩,又責備他,説:“韓嵩怎敢懷有二心!”眾人都非常恐懼,希望韓嵩能道歉。韓嵩卻不動,對劉表説:“將軍有負韓嵩,韓嵩沒有負將軍!”並向劉表陳説前言。劉表憤怒不已,他的妻子蔡夫人勸諫道:“韓嵩,在荊楚地區很有聲望,況且他説話坦率,誅殺他也沒有理由。”於是劉表沒有處死韓嵩,而將韓嵩囚禁了起來。 [4] 

韓嵩勸歸曹操

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南征荊州,劉表去世,少子劉琮繼位。蒯越、韓嵩及東曹掾傅巽等人勸劉琮歸順曹操,最終劉琮聽從眾人建議,舉州投降曹操。 [5] 
曹操進入江陵後,論荊州服從之功,以韓嵩為大鴻臚。當時韓嵩患病,曹操就派人前往韓嵩的住所,將大鴻臚的印綬授予他。 [2]  [6] 
韓嵩 韓嵩
《後漢書》記載:曹操以韓嵩名重,厚加禮待他,讓他列舉品評荊州的人才優劣,他所推舉的人都被提拔任用。曹操又任命韓嵩為大鴻臚,以“交友禮”來對待他。 [7] 

韓嵩人物評價

先賢行狀》:少好學,貧不改操。 [8] 
蔡夫人:韓嵩,楚國之望也,且其言直,誅之無辭。 [8] 
王夫之:韓嵩,智而狡者也。劉表舊與袁紹通,而曹操方挾天子以為雄長,紹之不敵操也,人皆知之,故杜襲、繁欽、王粲之徒,日夕思歸操以取功名。嵩亦猶是而已矣。嵩之勸表以歸操,明言袁、曹之勝敗,而論者謂其奉戴漢室,過矣。 [14] 

韓嵩軼事典故

據《襄陽記》記載,宜城人向朗年少時,與韓嵩的關係親善。 [13] 

韓嵩相關爭議

陳壽三國志》記載“劉表猜疑韓嵩”一事,僅稱劉表拷殺從行者,得知韓嵩並無他意而止。建安十三年(208年),韓嵩還與蒯越、傅巽一同勸劉琮投降。 [8] 
傅子》中“劉表猜疑韓嵩”一事,則稱劉表因蔡夫人勸諫而不殺韓嵩,但還是把他囚禁了起來。《傅子》原書已佚,裴松之引用的部分並未提到韓嵩何時被放出。 [8] 
范曄後漢書》記載“劉表猜疑韓嵩”一事,將《三國志》、《傅子》的記載結合,稱蔡夫人先勸劉表,之後劉表拷殺從行者,最後囚禁韓嵩。但“荊州降曹”一事,《後漢書》稱韓嵩參與勸劉琮投降,與《三國志》相同,後文又稱曹操平定荊州後釋放韓嵩(原文“乃釋嵩之囚”),前後矛盾,不知為何。 [9] 
司馬光撰寫《資治通鑑》時,認為韓嵩勸劉琮投降之事有誤,曹操釋放韓嵩之事為真。因此在記載“勸歸曹操”一事時省去了韓嵩的名字。 [10] 

韓嵩文學形象

小説《三國演義》中韓嵩的形象與正史大致相同。小説中,韓嵩為劉表手下從事中郎將,曹操、袁紹相爭之前,曹操派禰衡出使荊州,袁紹也遣使到荊州,劉表向羣下詢問對策,韓嵩建議舉州歸順曹操。劉表於是命韓嵩到許都,以觀虛實。韓嵩在出發前先表明,若天子賜其官職,則自己不再為劉表所用。到許都後,曹操拜韓嵩為侍中,領零陵太守,讓韓嵩回荊州説劉表。韓嵩回到荊州後,勸劉表遣子入侍,差點被劉表處斬,因蒯越相勸而被赦免。 [11] 
後來曹操平定荊州,釋韓嵩之囚,加為大鴻臚。(小説中並未説明韓嵩為何被囚。) [12] 
參考資料
  • 1.    李賢注《後漢書 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及曹操與袁紹相持於官度,紹遣人求助,表許之,不至,亦不援曹操,且欲觀天下之變。從事中郎南陽韓嵩【《先賢行狀》曰:嵩字德高,義陽人,少好學,貧不改操。】、別駕劉先【《零陵先賢傳》曰:先字始宗。博學強記,尤好黃老,明習漢家典故。】説表曰:“今豪桀並爭,兩雄相持,天子之重在於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敝可也;如其不然,固將擇所宜從。豈可擁甲十萬,坐觀成敗,求援而不能助,見賢而不肯歸!此兩怨必集於將軍,恐不得中立矣。曹操善用兵,且賢俊多歸之,其埶必舉袁紹,然後移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今之勝計,莫若舉荊州以附曹操,操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蒯越亦勸之。表狐疑不斷,乃遣嵩詣操,觀望虛實。謂嵩曰:“今天下未知所定,而曹操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嵩對曰:“嵩觀曹公之明,必得志於天下。將軍若欲歸之,使嵩可也;如其猶豫,嵩至京師,天子假嵩一職,不獲辭命,則成天子之臣,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不復為將軍死也。惟加重思。”表以為憚使,強之。至許,果拜嵩侍中、零陵太守。
  • 2.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太祖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越為光祿勳;嵩,大鴻臚;【先賢行狀曰:嵩字德高,義陽人。少好學,貧不改操。知世將亂,不應三公之命,與同好數人隱居於酈西山中。黃巾起,嵩避難南方,劉表逼以為別駕,轉從事中郎。表郊祀天地,嵩正諫不從,漸見違忤。奉使到許,事在前注。荊州平,嵩疾病,就在所拜授大鴻臚印綬。】羲,侍中;先,尚書令;其餘多至大官。
  • 3.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太祖與袁紹方相持於官渡,紹遣人求助,表許之而不至,亦不佐太祖,欲保江漢間,觀天下變。從事中郎韓嵩、別駕劉先説表曰:"豪傑並爭,兩雄相持,天下之重,在於將軍。將軍若欲有為,起乘其弊可也;若不然,固將擇所從。將軍擁十萬之眾,安坐而觀望。夫見賢而不能助,請和而不得,此兩怨必集於將軍,將軍不得中立矣。夫以曹公之明哲,天下賢俊皆歸之,其勢必舉袁紹,然後稱兵以向江漢,恐將軍不能御也。故為將軍計者,不若舉州以附曹公,曹公必重德將軍;長享福祚,垂之後嗣,此萬全之策也。"表大將蒯越亦勸表,表狐疑,乃遣嵩詣太祖以觀虛實。嵩還,深陳太祖威德,説表遣子入質。表疑嵩反為太祖説,大怒,欲殺嵩,考殺隨嵩行者,知嵩無他意,乃止。
  • 4.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傅子曰:初表謂嵩曰:"今天下大亂,未知所定,曹公擁天子都許,君為我觀其釁。"嵩對曰:"聖達節,次守節。嵩,守節者也。夫事君為君,君臣名定,以死守之;今策名委質,唯將軍所命,雖赴湯蹈火,死無辭也。以嵩觀之,曹公至明,必濟天下。將軍能上順天子,下歸曹公,必享百世之利,楚國實受其祐,使嵩可也;設計未定,嵩使京師,天子假嵩一官,則天子之臣,而將軍之故吏耳。在君為君,則嵩守天子之命,義不得復為將軍死也。唯將軍重思,無負嵩。"表遂使之,果如所言,天子拜嵩侍中,遷零陵太守,還稱朝廷、曹公之德也。表以為懷貳,大會寮屬數百人,陳兵見嵩,盛怒,持節將斬之,數曰:"韓嵩敢懷貳邪!"眾皆恐,欲令嵩謝。嵩不動,謂表曰:"將軍負嵩,嵩不負將軍!"具陳前言。表怒不已,其妻蔡氏諫之曰:"韓嵩,楚國之望也;且其言直,誅之無辭。"表乃弗誅而囚之。】
  • 5.    裴松之注《三國志·卷六·魏書六·董二袁劉傳第六》:建安十三年,太祖徵表,未至,表病死。初,表及妻愛少子琮,欲以為後,而蔡瑁、張允為之支黨,乃出長子琦為江夏太守,眾遂奉琮為嗣。琦與琮遂為讎隙。越、嵩及東曹掾傅巽等説琮歸太祖,琮曰:"今與諸君據全楚之地,守先君之業,以觀天下,何為不可乎?"巽對曰:"逆順有大體,強弱有定勢。以人臣而拒人主,逆也;以新造之楚而御國家,其勢弗當也;以劉備而敵曹公,又弗當也。三者皆短,欲以抗王兵之鋒,必亡之道也。將軍自料何與劉備?"琮曰:"吾不若也。"巽曰:"誠以劉備不足御曹公乎,則雖保楚之地,不足以自存也;誠以劉備足御曹公乎,則備不為將軍下也。願將軍勿疑。"太祖軍到襄陽,琮舉州降。
  • 6.    《三國志 卷一 魏書一 武帝紀第一》:公進軍江陵,下令荊州吏民,與之更始。乃論荊州服從之功,侯者十五人,以劉表大將文聘為江夏太守,使統本兵,引用荊州名士韓嵩、鄧義等。
  • 7.    《後漢書 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及操軍到襄陽,琮舉州請降,劉備奔夏口。夏口,城,今之鄂州也。操以琮為青州刺史,封列侯。蒯越等侯者十五人。乃釋嵩之囚,以其名重,甚加禮待,使條品州人優劣,皆擢而用之。以嵩為大鴻臚,以交友禮待之。蒯越光祿勳,劉先尚書令。初,表之結袁紹也,侍中從事鄧義諫不聽。義以疾退,終表世不仕,操以為侍中。其餘多至大官。
  • 8.    卷六 魏書六 董二袁劉傳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9]
  • 9.    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9]
  • 10.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資治通鑑卷第六十五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3-10-19]
  • 11.    國學子部 第23回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0-19]
  • 12.    國學子部 第42回  .國學網[引用日期2023-10-19]
  • 13.    裴松之注《三國志 卷四十一 蜀書十一 霍王向張楊費傳第十一》:向朗字巨達,襄陽宜城人也。【襄陽記曰:朗少師事司馬德操,與徐元直、韓德高、龐士元皆親善。】
  • 14.    《讀通鑑論·獻帝》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4-01-18]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