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山寺

(河南省羅山縣靈山寺)

鎖定
靈山寺,位於羅山縣城西南面44公里處,與避暑勝地雞公山遙遙相望。靈山舊名為霸山,因其"每有云氣覆頂必雨,驗之信然",方改稱靈山。靈山山體面積40平方公里,主峯金頂海拔827. 7米,為羅山縣第二高峯。 [1] 
中文名
靈山
地理位置
羅山縣城西南面44公里處
佔地面積
40 km²
著名景點
靈山寺

靈山寺寺廟簡介

靈山寺,位於羅山縣城西南44公里處,始建於北魏孝文帝四年,為中原四大古寺之一,是豫南的佛教聖地。靈山寺座位於靈山山脈東南麓。公元1348年,朱元璋曾在此寺避難,得到靈山寺和尚的救護。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親臨靈山寺降香,封住持僧陳大用為金碧禪師,賜靈山寺半副鑾駕,併為寺門題“聖壽禪寺”匾額。宋代,靈山寺住持僧杲英赴印度研究佛學,傳播靈極宗佛教,在印度很有名氣。帶回梵石釋迦牟尼及十八羅漢塑像。在羅山佛教發展的鼎盛時期,每年進寺朝拜者十三萬人之多。歷史上靈山寺屢遭戰亂,多次被毀,又多次重建,享譽國內外,並被載入《中國名勝詞典》。改革開放後,靈山寺得到了進一步修葺,前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親筆題寫《靈山寺》匾額,靈山寺成為豫鄂兩省知名旅遊勝地。新建的京珠高速公路從這裏穿過,並在靈山寺附近設有出口,更方便了國內外遊客,靈山寺每年接待遊客數十萬人。 [2] 

靈山寺歷史沿革

靈山寺興盛景象

唐代的高僧慧琳法師曾來靈山學習三藏,為了弘揚佛法,在此擴建寺院;隨着時光的延續,宋代佛教領袖宗杲大師也因佛緣來到靈山修行並任住持,使靈山名聲大振;到了乾隆二十九年(公元1746年),住持慧廣法師因衷愛靈山的優美風光和靈氣而在此大興寺院,靈山的香火也更加旺盛。據説,當年古剎門口有一龍潭,每逢乾旱時節,遠近的農民都來此向龍王求雨,有求必應;這裏的潭水甘甜可口,能治百病,為民消疾解憂,造福一方百姓。
千百年來,無數墨客在此觀光遊覽、流連忘返,並留下了眾多優美詩篇。古人云:“萬山回合白雲深,古剎瀟瀟竹樹蔭。絕壁懸流高萬丈,參天怪石擁千尋。登台長嘯驚林麓,把酒高歌慨古今。一片花開春欲盡,東風啼鳥自知音”。廣德的故土、曾經的靈山古剎寺深廟大,氣象非凡,昔日的繁華依然縈繞在世人的耳邊。 [1] 

靈山寺古寺現狀

靈山美景獨特怡人,靈山環境幽秀。吸引眾多遊者和善信觀光遊覽、虔誠朝拜。然而,千百年來,靈山古剎已遭受了古、近代多次戰火的洗劫。
幾經焚燒和重建,到了清末年間,已基本恢復了原有的莊重和恢弘。在新中國成立後,受文革風波的影響,又一次慘遭毀滅,從此,這裏沒有了古剎的鐘聲,斷絕了昔日的香火,只留下殘缺的古寺遺址,令人惋惜。伴隨着改革開放春風的到來,在縣委、縣政府大力提倡發展生態旅遊、把我縣打造成生態旅遊強縣的政策鼓舞下,靈山以她獨特的美景和淵源的文化備受社會各界關注。

靈山寺修復重建

2005年,經有關部門批准,決定重建靈山古寺,洗刷歷史的滄桑,重塑昔日的輝煌,以佛文化的發展帶動旅遊業的發展,書寫未來華章。草生淨土,花開天堂;古剎鐘響,靈山名揚;世人睿智,隔阻難擋;靈山未來,必放光芒。 [1] 

靈山寺主要景點

靈山寺讀易洞

靈山古剎旁邊的讀易洞地勢險峻,蒼松蓬畢,相傳唐朝李世民的軍師劉文靜曾隱居靈山,在此苦心鑽研《易經》,因受靈山佛祖點播,茅塞頓開,隨後輔佐李世民逐鹿中原、奪取天下。後人為了紀念此地,將該洞命名為讀易洞。此地也成為歷代文人墨客觀遊巡覽、求學修行、祈福禱告的殿堂。

靈山寺八卦井

讀易洞的前面是八卦井,黝黑的方石井口,甘泉清澈見底,錦鱗游泳,岸芷汀蘭,郁郁青青。話説釋迦如來誕生之日,太上老君委派大弟子廣成子前往靈山代他為佛祖祝壽,阿難尊者一路陪同遊玩靈山。廣成子來到靈山後,見到此地盛世絕景,只貪婪享受靈山風光,一不小心遺落了陰陽八卦鏡,後來此鏡經日月造化成為此井,世人取名為“八卦井”。

靈山寺解愠台

山頂南側有一十幾平方米的兩塊巨石重疊置放。這就是所謂的解愠台,依稀能見到“解愠台”的古代碑刻痕跡。
孔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台名即來自於此。此地三面靠山,一面深臨峽谷,谷深百米。登上此台可遠觀太山之頂,白雲漂浮,恍入仙境;台頂清風徐來,使人如憑虛御風,神情颯爽;谷底水聲潺潺,如琴聲悦耳。站立此地,眺望遠方,清新怡人。
“解愠台”也有一個動聽的故事。西漢時期號稱“後一人”、“江南大禹”、“治水英雄”的張渤工作勤懇、廉潔奉公。他想解決一方百姓的治水困難,奈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因經費緊張,再加上朝廷的高壓政策,治水措施遲遲不能實行。一日,張渤來到此地尋心解悶。恰在此時,一仙女下凡來到靈山,看到張渤在此躊躇萬分,詢問其原因後被張渤為民解患的思想所感動,仙女隨即借天神之靈,幫助張渤解決家鄉治水難題。張渤見此情景,萬分感激,二人心有靈犀,情投意合,之後便結為夫妻。後人遊玩此地得知這段姻緣時,便會油然而生“千古凝成風雨台,登高生趣頓開懷;循眸四野風光美,此處舒心喜自來。”的美好心情。

靈山寺仙龜拖經石

從解愠台西南側俯首望去,便是著名的仙龜拖經石,形象逼真,趣味橫生。
傳説唐玄奘去西天取經,長途跋涉,歷盡千辛萬苦,歷經八十苦難,終於到達西天靈山。師徒四人取得真經後歡樂開懷,滿載經書,欲返回東土大唐。此時佛祖掐指一算,玄奘法師應經九九八十一難方能成正果,於是命仙龜回通天河等候玄奘法師送其過河,並告知仙龜讓玄奘接受沉入河中一難。當玄奘法師一行重新回到通天河時,只見河水奔騰洶湧、浩瀚無邊,無法過河。此時忽見仙龜重現相助,感激不盡。哪知仙龜早領佛旨,在此等候。
此石正為仙龜拖着三藏十二部經書回望靈山等候佛祖下令,世人因此命名此石為“仙龜拖經石”。
此地又稱“書雲筆”。從下方仰望,形似圓形石柱,拔地而起,高十數米,直徑約一米,頂端有一草叢,恰似一支毛筆。據傳聞,萬年前,女媧娘娘煉石補天,曾用此筆粉刷石縫,畫上雲彩,是同天地共存的一支神筆。
與解愠台兩兩相望的是錯落有致的巨石羣,這就是大名鼎鼎的棋盤山,如果説,靈山是郎才,那棋盤山就是女貌,天造地設的一對俊男靚女。可謂“千年亙古不分離,愛情之深永相廝”。該山上的棋盤石背倚大山,前臨懸崖峭壁,一根根巍然聳立的石柱如刀切斧劈,如鬼斧神工,盡善盡美。
相傳文殊、普賢二位菩薩來靈山聽佛祖説法時,在此間休息對棋。當時有一樵夫上山打柴,來此地觀看二位年輕人下棋,正當樵夫看的入神時,二位年輕人問那樵夫:“你上山來幹什麼?” 樵夫説:“打柴啊。”,文殊就説:“你知道現在什麼時候了嗎?你家已經有幾個月沒柴燒了。”此時,樵夫恍然大悟,原來這二位年輕人是傳説中天上的神仙啊。從此後便有了“天上一天,人間一年”的傳説。
棋盤山頂正中有一巨石,高約五米,重數百噸,四方而無稜角,形似鐘鼓。相傳魯班曾來靈山朝拜佛祖,因走錯了路而來到此地,發現對面就是靈山,面對數百米懸崖怎能到達對面的靈山呢?他靈機一動,決定架一條通往靈山的石橋,於是魯班找來了這塊巨石,將其運到山頂作為橋墩,隨後四處尋找石條想作為橋面,但並沒有找到合適的石條,架橋之事只得作罷,只有“仙橋墩”流傳。
靈山寺,兩座山峯之間便是數百米深的靈溪大峽谷。溪水飛流直下,自然形成三大瀑布、三大疊水、三大連泉等八處景觀,山清水秀,景色迷人。
此外,還有活佛洞、仙掌石、天鵝寶蛋、海獅沐日、百步九道橋及丁公潭等七十二景,無不處處絕妙,夢幻迷人。神奇的靈山以天地為紙,河川為墨,盡繪一幅勝似仙境的人間美景
唐貞觀四年,相傳地藏菩薩化身新羅國王子金喬覺渡海來到中國求法,曾入靈山修行。後人於貞觀(公元627~650)年間,在此建寺,命名為“廣瑞禪院”。自此,這裏成為釋迦勝地,佛祖道場,歷逾千載,高僧輩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