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靈山寺

(河南省洛陽市靈山寺)

鎖定
靈山寺,原名報忠寺,又名報恩寺、鳳凰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級旅遊景區,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錦屏鎮,距宜陽縣政府7.5千米,佔地面積18667.6平方米,總建築面積1933.3平方米,始建於唐初時期 [1] 
靈山寺的主體建築是坐南向北,按前後順序是山門、天王殿、大悲閣、大雄殿、藏經樓。東西兩廂房各22間,寺院兩側建有僧房禪院,總計建築近百間。靈山寺的山門別具一格,整體建築有一定的的歷史、藝術研究價值 [2-3] 
2013年3月,靈山寺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中文名
靈山寺
外文名
Lingshan Temple
別    名
報忠寺
報恩寺
鳳凰寺
地理位置
河南省洛陽市宜陽縣錦屏鎮
所處時代
唐初
佔地面積
18667.6 m²
保護級別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批准單位
國務院
編    號
7-1175-3-473
開放時間
08:00-17:00

靈山寺歷史沿革

靈山寺創建於何時,沒有確鑿的文字資料可考,根據司馬光《靈山寺》、《靈山寺流泉》兩首詩推斷,靈山寺的創建最晚也應在宋真宗年間,甚而可能在北宋之前,還有學者從寺院殿堂布局和鑑真和尚在日本所建寺院殿堂基本相同判斷,靈山寺極有可能是唐初建築 [2]  [1]  [5] 
金大定三年(1163年 [11]  ),靈山寺重建。
明正統四年(1439年),靈山寺被重修 [3] 
明景泰六年(1455年),由靈山寺住持僧雲祥大師主辦重修靈山寺,並確定了靈山寺寺僧常住土地的四至。
明成化十七年(1481年),靈山寺院內四面七級浮屠(石塔)建成。
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由住持僧真勝主辦重修靈山寺佛殿,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竣工,立有“靈山寺重修佛殿”碑
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貼準靈山寺復歸十帶管籍,立有“靈山寺復歸十帶管籍”碑。
明萬曆十年(1582年),重修妝貼靈山寺聖像。
清順治七年(1650年),由靈山寺住持僧玉潔募化重修靈山寺殿宇,呂純次、呂先聲協辦督修。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三月由靈山寺方丈明聞雪航,知縣畢萬鍾等人主持重修靈山寺佛殿。
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四月靈山寺重修中佛殿和東西兩側菩薩殿、天王殿,金妝聖像。
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至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靈山寺住持僧海山法師為弘傳佛法,化募雕刻木版,印刷《妙法蓮華經》 [3] 
清雍正元年(1723年),靈山寺建造“重闢靈山禪院雪航明聞之塔”。
清嘉慶元年(1796年),靈山寺僧人在寺廟東西兩側建造配殿各五楹,香積廚三楹。
清嘉慶十四年(1809年)四月,重修靈山寺,並立有碑石記其工程。
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由靈山寺住持僧曉章等主辦重修藏經樓(原名千佛殿)。
清同治元年(1862年),靈山寺在兵火之餘幾乎全被燒燬,禪師文興公受眾委託,動工把寺院內被毀的廟房修繕一新。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大佛殿和中佛殿。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春,為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培養與保護人才,洛陽戰區青年學生進修班的一個班,由範昕帶領,遷到靈山寺辦分校。
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立“靈山寺”碑,現仍豎立在天王殿外前檐東端,碑正中豎寫“靈山寺”三個大字。
1947年8月,宜陽縣解放,靈山寺得到共產黨和宜陽縣人民政府的重視,開始調查和清理,加以妥善保管。
1950年,宜陽縣政府建立宜陽縣文化館。對靈山寺開始普查建檔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間,宜陽縣縣直機關利用鳳凰泉水,在靈山寺東旁建造了一個游泳池,長五十二米,寬二十八米,面積一千四百平方米。
1978年,河南省、洛陽地區和宜陽縣共撥款八萬元,對靈山寺大雄寶殿、中佛殿、山門等主體建築落架大修。
1993年2月,靈山寺豎立“靈山修葺紀念碑”,記述一年來寺院面貌變化情況 [3] 

靈山寺主要景點

靈山寺山門

山門位於靈山寺南北中軸線的最北端,坐南面北,閣樓式,下部為一磚築平台,高四米,面積100平方米。上建單檐歇山頂式閣樓一座。該山門始建於清康熙十年(1671年)。閣樓內原供祀伽藍菩薩,今已不存。閣樓幾經修葺,1980年又重修,平台為青磚壘砌,中闢門洞,為寺院的北大門,門洞兩旁各蹲一威武的石雕獅子洞門上嵌一長方形石質匾額,上刻有“靈山寺”三個大字 [6] 
門牌坊
平台上面周圍豎欄板式欄杆一週,正(北)面柱子八根,欄板七塊;兩則各有柱子四根,欄板四塊;背(南)面柱子六根,欄板五塊;平台兩側(東西)各建有石砌二十四級的踏道,踏道外側各建有石欄杆,柱子和欄板分別四根和四塊,另外各有抱鼓石一塊。以上柱頭均雕石獅,欄板均刻長方形凸起線條,其餘為素面。平台上面鋪青磚。
平台上的閣樓,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閣樓牆體為磚砌,素面。正(北)面明間闢門,裝四扇門,兩次間無門窗。正面檐柱四根,明間二根外露;柱頭皆置斗拱,明間另有兩個補間鋪作,兩次間各置一補間鋪作。背(南)面明間開門,安二扇板門,兩次間無門窗。明間門額橫掛一幅匾,上書“雨時行”三字,上款書“大清光緒三十三年九月穀旦”,下款書“鋪灣仝村敬”。閣樓內豎立四根金柱,為五架樑(即四架椽),屋內頂部砌上明造,無雕飾繪面,四壁白灰素面。屋頂為灰色筒瓦覆頂,正脊中內置一馱寶瓶的獅子,背上插一萬字鐵飾;正脊兩端安鴟吻,背上插劍;正脊、垂脊、戧脊上皆飾小獸 [3] 

靈山寺天王殿

天王殿位於靈山寺山門內,因殿內供奉有四天王像而得名。始建於明代,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重修,1981年落架大修。該殿為硬山頂式建築,東西面闊五間,南北進深五架樑(即四架緣),建於高零點二米的直壁台基之上。殿堂北面明間為兩扇板門,次間、梢間無門窗;南面明間、次間各安四扇門,梢間各安一個內圓外八角形窗。殿堂正門上懸掛匾額,上書“靈山古剎”,落款為“張劍石書,八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全部牆體皆用青磚壘砌。
天王殿內屋頂砌上明造,地面鋪方磚。殿內原塑像早已無存,1991年靈山寺僧又重新金塑了四天王像。如今殿內正中置壇,壇上供奉高為一點七米的彌勒佛塑像。其背後為韋馱天將畫像。左(西)側壇上,前為廣目天王,身紅色,手中纏繞一龍。後為持國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右(東)側壇上,前為多聞天王,身綠色,右手持傘,左手持銀鼠。後為增長天王,身青色,持寶劍。四天王即四大金剛,佛教説四天王各護一天下。殿內南面明間門楣上掛一匾,上書“慈航普度”。殿內北面明間門楣上掛匾,上書“佛光普照”。屋面灰板瓦封頂。正脊中央置一寶葫蘆獅子,獅子下方為一屋宇,半開門,站立一人;兩端各持一鴟吻,背上插劍;兩側為垂脊;正脊及垂脊上均飾有走獸 [3] 

靈山寺中佛殿

中佛殿,原名大悲閣,位於天王殿之南,為靈山寺寺院的主要殿堂之一,殿為飛檐歇山頂式樣,屬金代建築。
該殿東西面闊三間,南北進深三間,建於直壁台基上。北面明間兩側各立一根檐柱,安四扇格扇門,兩次間分別安一直楞方窗。明間門額上懸掛一匾,橫書“普救羣生”四字。兩側山牆內各有山柱二根,南面明間安四扇格扇門,兩次間各安一直楞方窗。明間門額上掛匾,中間橫書“法海津宜”四字。西次間檻牆內嵌裝“南無阿彌陀佛”碑一通;東次間檻牆中嵌裝“河南宜陽靈山寺遊記”碑一通。牆體均系青磚壘砌。柱上皆施額枋,柱頭、角柱和額枋上均安鋪作。
單檐歇山頂屋面覆以筒瓦。正脊中央置一屋宇狀房屋,上有一寶葫蘆,再上插一壽字形鐵片,兩端各飾一吻;屋面前後兩坡各有垂脊二條、戧脊二條,脊上均置垂獸,戧獸和走獸。中佛殿內屋頂砌上明造,系七架樑(即六架椽)。牆壁白灰素面。地面方磚鋪地。殿中央築一高壇,其上造像一鋪三尊,皆為1992年由緬甸迎來之玉雕像。釋迦牟尼佛居中,結跏趺坐,高1.5米;左側為藥師佛,結跏趺坐,高1米;右側為阿彌陀佛,結跏趺坐,高1米,名為“橫三世佛” [3] 

靈山寺大雄寶殿

大雄寶殿位於萬善橋南,以供奉主尊為大雄(對釋迦牟尼的尊稱)而得名,初建於金大定三年(1163年),重建於明嘉靖年間,1979年落架大修。建築形式為中國傳統建築房頂形式之一——廡殿頂式,由四個傾斜的屋面、脊組成,屋角和檐向上翹起,屋面略呈彎曲,房頂四角各懸一風鈴。
主要景點
大雄寶殿東西面闊五間,南北進深三間,建於磚砌的直壁台基上。殿前建有方形月台,月台正面及東西兩側邊沿均鋪台階條石,月台上面鋪青磚。月台中央置一寶鼎,樣式與中佛殿前的寶鼎相同,系同年所鑄造。正面明間、兩次間均立有檐柱,皆為四扇格扇門,兩梢間無門窗。明間門額上懸掛一豎匾,上書“大雄寶殿,洛陽偃師安陽宮諸信士敬獻,公元一九九二年二月初四”;左次間門額上掛橫匾,中間書寫“靈應千秋”四個大字,上款“甘棠、段村等十村善男信女敬獻”,下款“公元一九九五年七月十五日穀旦立”;右次間門額匾,中間為“佛光普照”,上款“洛邑東南路西大郊敬”,下款“大清宣統元年二月吉日穀旦”。殿背面僅明間闢門,現封閉。殿牆均用青磚壘砌。殿牆檐柱上皆置闌額、普柏枋和斗拱;斗拱有柱頭斗拱、補間斗拱和轉角鬥拱。
單檐廡殿頂屋面,灰筒瓦覆頂。正脊中央置一獅子馱寶葫蘆,兩端飾吻,背上插劍,四斜脊垂至屋角,正脊及四斜脊皆飾各種獸形構件。
大雄寶殿內屋頂為五架樑,金柱四根,砌上明造,素壁面。地面鋪磚。殿內明間及兩次間築一佛壇,其上供奉“橫三世佛”,端莊慈祥。中供釋迦牟尼佛,高約5米,左側為藥師佛,右側為阿彌陀佛。釋迦佛前方有二脅侍,乃阿難和迦葉,各高2.2米。以上五尊造像,系明代藝術佳品,幾經滄桑,至今完好,是河南省現存較早的泥塑作品,也是河南省保存比較完整的塑像羣之一,有較為重要的藝術價值 [3] 

靈山寺藏經樓

藏經樓位於大雄寶殿南,寺院南北中軸線最南端,坐南面北。原名千佛殿,今名藏經樓。始建於晚明時期,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重修。現為硬山式兩層建築。
藏經樓建於較低的直壁台基上,台基邊沿鋪台階條石。東西面闊五間,南北進深三間。前坡出檐,用四根檐柱支撐上層樓板。底層明間安四扇方格門,兩次間均安方窗一個,兩梢間均系磚壘。西次間檻牆上嵌裝“重修千佛閣募捐功德碑記”一通;東次間檻牆上嵌裝有“都察院□□□……”碑一通。底層樓兩梢間各設一木樓梯,向上可登二樓。二層樓前檐有檐柱四根,明間和兩次間均安四扇方格門,兩梢間均安一方窗,其餘牆壁皆為磚築。灰板瓦覆頂,五脊六獸,正脊中央為一獅,兩端安吻,垂脊均安垂獸。屋頂為五架樑,五架椽,砌上明造。下層樓明間及兩次間為法堂,系宣講佛法和集會的場所;西次間為方丈室;東次間為侍者的住所。上層為藏經室,藏有佛籍聖典三百多冊。
藏經樓東西兩側各建硬山式二層樓一座,面闊三間,五架樑,前坡出檐,五架椽,北次間各有樓梯一座。西樓下層為本院祖堂,上為寮房;東樓兩層均系寮房。藏經樓前築一東西磚牆使此地自成一院落 [3] 

靈山寺廂房

廂房,又名配殿或祀殿,位於主體建築的兩側。中佛殿西側的廂房為“法物流通處”。東側的廂房為地藏殿,內供祀地藏菩薩及道明法師、閔公長者。以上兩殿為五開間硬山式建築,五架樑,前坡出檐,五架椽,用五根檐柱承託額枋,明間為兩扇板門,次間均設格窗。
中佛殿東西牆外的廂房,西為羅漢堂,屋內壇上中央供奉彌勒佛,兩側為十八羅漢,系一九九五年新作;東為觀音殿,以供奉觀音菩薩而得名,該像為玉雕,系一九九二年由緬甸迎來,以上兩殿的開間,建築形式及風格同地藏殿。西客堂、東齋堂兩堂建築同羅漢堂。
大雄寶殿前月台東西兩側的廂房,西為寮房、東為廚房,均為三開間硬山式建築,五架樑,前坡出檐,五架椽,用四根檐柱支撐額枋,灰板瓦覆頂,五脊六獸。大雄寶殿山牆兩側各有一硬山式廂房,西曰禪堂,即僧人坐禪、休息之處;東曰伽藍殿,內供關公像,兩側侍立關平和周倉。其樣式和風格同上兩廂房 [3] 

靈山寺西院

西院,即別院,也稱禪院、觀音院,由天王殿西側圓門可通此院。院前部(北)為菜園,中有兩座和尚墓塔。由菜園往南穿一大門即進入觀音院。正房即三聖殿,坐南向北,為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五架樑,前坡出檐,五架椽,灰板瓦蓋頂,五脊六獸。殿內供奉西方三聖木雕像,系近年信士敬作。此院西側建硬山式廈房九間,坐西朝東,均為五架樑,前坡出檐,均有檐柱,灰瓦覆頂,此院為靈山寺尼眾住處 [3] 

靈山寺聖母祠

聖母祠,又名老母洞,位於靈山寺寺院東南角,鳳凰泉南邊,有面北窯洞三孔,兩旁各有廂房三間 [3] 

靈山寺萬善橋

萬善橋位於中佛殿和大雄寶殿之間南北中軸線上。橋南北跨於東西呈長方形的水池上,橋南、北踏道均為五級青磚砌成,橋平面、橋兩側為欄板式欄杆,欄杆呈弧線。東西兩側各為六根柱子、五塊欄板、二塊抱鼓石,兩端柱頭刻石獅,中間四柱頭呈圓柱狀,上刻二龍戲珠及流雲紋,每兩柱間上為尋杖,下置地袱,中為欄板。左側中央欄板刻“法輪”,其餘四塊刻“佛光普照”四個大字;右側中央欄板亦刻“法輪”,其餘四塊刻“法輪常轉”四個大字。橋兩側各有一長方形水池,兩水池除萬善橋兩邊欄杆外,其餘三面均置欄板式欄杆圍繞,每水池由七根石柱、八塊欄板圍繞,柱頭雕刻與橋柱頭相同,欄板雕刻二龍戲牡丹、蓮花圖案,二水池由橋下貫通 [3] 

靈山寺七級四面石塔

七級四面石塔位於萬善橋之北,高約7米,方廣0.7米,由9塊構件組成。第一塊為塔基;第二塊為四面狀,每面刻一龕,龕內造四羅漢像;第三塊為圓盤;第四塊呈四面狀,南北兩面各刻一龕,龕內為一佛二菩薩像,其餘兩面刻塔銘;第五塊鑿作四坡狀屋面形;第六塊為四方柱,每面刻一佛;第七塊為圓盤形;第八塊為四面方柱,每面刻一佛龕;第九塊為塔頂,四面狀,每面刻為三角形。計全塔共刻有佛菩薩、羅漢像三十尊,佛雕清晰,形象逼真,塔的中腰鑲嵌有二塊石碑。東邊一塊刻的是始建年代:“明成化十七年”字樣。其石刻工藝較為精湛,類似於洛陽龍門造像,有人據此認為塔上佛菩薩雕刻為六朝造像 [3] 

靈山寺古塔羣

靈山寺古塔羣 靈山寺古塔羣
古塔羣位於靈山寺東南山坡上,遺存有十七座明、清兩代的和尚磚石墓塔,立於芳草翠柏之中,排列井然有序。塔體大致有平面方形柱體和六角形柱體兩種。為二層至三層疊澀出檐,塔頂多飾寶珠。高二點五至五米不等,雕線優美,刻工精細。塔身中層嵌有塔文碑石,記載塔主的生平業績。這十七座塔都建在靈山寺歷代名僧長眠之處。如清雍正年間的中也性慈和尚及雪航明聞和尚之壽塔,乾隆年間的昆月、朗耀、心蕊、電然諸禪師壽塔,嘉慶年間的月繁、瑞林大師之塔,道光年間的興如、曉章禪師之塔,咸豐年間的宣化禪師塔,以及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七月立的文興儒公禪師壽塔等,該塔羣是中國現存的八處塔羣之一 [3] 

靈山寺主要展覽

  • 香爐
靈山寺有大小香爐數十個,最大的一個口徑40釐米,高40釐米,1997年春,靈山寺在萬善橋北邊建造了一個焚金爐,為磚、水泥結構,高2.3米,腰部周長4.68米,人們稱之為大香爐。
中佛殿北面還有一盞長明燈,生鐵鑄造,口徑六十九釐米,高六十釐米。現在僧眾、居士一般善男信女也把它當作香爐使用 [3] 
  • 寶鼎
靈山寺有造型相同的寶鼎二座,一在大雄寶殿前的月台中央,一在中佛殿前的地面。此寶鼎為一九九四年浙江瑞安鮑田迅達機件廠鑄造,生鐵質,玲瓏剔透,造型美觀。高約三米,鼎的最下部飾以獸頭的三條腿,承託着鼓形的圓盤和整個鼎體。鼓形圓盤上鑄有二龍戲珠圖案和“靈山寺”三字,並署有靈山寺住持釋紹梵和剛亮、印華的名字。圓盤之上有兩層,每層都為六方、六角,每方有一龍。每角端懸掛有銅質小鐘一個。第一層六方分別鑄有“風調雨順、佛日增輝、永鎮梵宮、國泰民安、法輪常轉、長供薦圖”字樣。第二層六方分別鑄有“清淨莊嚴、圓顯三諦、影現剎塵、豎橫超遍、妙供養海,爐香唯一”字樣。頂部為一寶葫蘆 [3] 
靈山寺有磬九個,其中大的三個,小的六個,最重的一個約有200斤,均用生鐵製成,形狀象缽 [3] 
  • 鐘鼓
靈山寺原有的一口鐵質大鐘,重1200多斤,高3米,口徑1.2米,於戰亂中被毀。現今大雄寶殿內西北角懸掛的鐵鐘,為宜陽縣白楊民政福利廠南留分廠於1998年3月鑄造,鐘體高一點二米,口徑一米,呈中空圓筒狀,喇叭形,頸部繪有八卦圖。中間周圍依次鑄有“國基鞏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字樣。下部有迴文圖案。
大雄寶殿內東北角置一鼓,鼓面直徑約八十釐米,高約七十釐米 [3] 

靈山寺建築格局

現今靈山寺的建築佈局,大體為金代創建,經明清兩代整修後保留下來。
靈山寺因山勢而建,南高北低,殿堂樓閣都建在由北而南逐漸升高的地形上,為一長方形院落。寺院分東、中、西三部分。東側是塔林、鳳凰泉和聖母祠;西邊是別院,亦稱觀音院、西院;中間是寺院的主體建築 [2] 
靈山寺寺大門前有一迎壁,上面書寫“靈山寺”三字,寺院為四進五層建築,殿閣紅牆綠瓦,寺門內一進為天王殿,殿門前有一古銀杏樹,二進為大悲殿,殿頂飛檐歇山,屬於金代建築,三進為大雄殿,五脊廡殿頂,殿內中間供奉“釋迦”、右側“藥師”、左側“彌陀”,均系明代塑像。殿前豎七級石塔一座,塔上刻有大羅漢、石佛像計30尊,殿前石碑林立,從金、明至清光緒年間有重修寺院碑記。寺後院有藏經樓,樓下為法堂丈室,東西兩廊,排列相對。中間又築一門樓,兩旁有圍牆,牆兩側均砌有歷代名人題寫的詩碑,寺東圍牆外,有泉池,因山而易名“鳳凰泉”,水深三丈許,泉水主流入寺東遊泳池,支流入寺內養魚池,最終合流,順山坡流下,泉東南有塔15座,排成有序的塔林 [3] 

靈山寺歷史文化

靈山寺藝文作品

  • 靈山酌水賦
葉秉敬
葉子駐節宜陽,觀風河洛,校士既竣,整車出廓,宜陽令牟君邀汝州刺史、列縣十五令尹,共扶我車,爭先投轄,願借靈山之錄,解我文字之縛爾。其風清日霽,出自城皋,逶邐綠野,點綴村茅,沙銷金屑,麥秀青袍,率履平曠,舉足漸高。挹茲靈山之勝,蓋十有五里而遙。已爾行數千武,躋山之巔,清清僧舍,曲曲流泉,循泉而步徑,窮其源最高之處,玄潭在焉。斯時也,眾君酌酒,葉子酌水,惟水之寒,冰雪我齒,烹以丹爐,味過醪醴,桂雨松風,鼓吹我耳,笑謂諸君曰:我之所飲者,既濟之水也,有能飲天一之水者乎?僕願觀其長技。於是登封傅令自稱生平,溽暑之中,飲水三十餘碗而未已。時方夏初,飲才一二而止,乃其鯨吞鰲吸之狀,固已躍然而喜。自是諸君,次第豪飲,水幾為枯,醉此瑩玉,拋彼酪奴,蓋主人牟君不能樂也。奮袂而起,摻觥而挹,眾客謝不能飲,獨永寧賈君、偃師孫君,銜遠山而吞長江,不啻岳陽之湖,飛太白兮盡興,日將暝兮尋歸途。預命篙工,艨棹洛河。隸卒沿山而覓徑,主客泛舟而逐波。葉子樂甚,擊節而歌,歌曰:瞻彼洛矣,惟水泱泱,昔我夢寐,宛在中央,豈知今日,焉□徜徉,水哉水哉,何殊故鄉!諸君屬和,聲動帆檣,或詠唐人之佳句,或諷騷人之遺芳,新舊錯出,雅興何長,舍舟登岸,彼此兩忘,縱馬首而東去,猶似乘船之知章 [3] 
  • 翳然亭記
何其智
餘以癸巳(萬曆二十一年,公元一五九三年)之夏日,為令此邦,顧瞻屏山,乃召士庶而謂之曰:美哉,錦屏,鬱郁蒼蒼,妃子紀勝,仙客勒珉,中州奇觀,其在斯乎?士庶轉相謂餘曰:眺斯屏也,亦足以觀矣,孰與夫靈山尤稱奇絕哉!餘復進士庶而渭之曰:靈山,吾聞其語矣,所以雲奇者安在?士庶又環向而謂餘曰:君侯知靈山之所以奇矣乎?山之取象曰鳳凰山,諸峯聳碧左右,兩翼翩翩,勢欲飛也。伸頸,飲洛河之流;舉目,睇邙山之勝,中創梵宇,伏於其背,衲子云礽,傳自盛唐。紫崖仙洞羅列在前,秦松漢柏荷插在後。顧不奇且古歟?尤可奇者,梵宮之側有鳳凰泉焉,探之莫窮其際,老槐倒影,幼竹蒙蔭,舊制亭榭,以備遊觀,凡名公巨卿之所詠,騷人墨客之所述,浹於間壁矣,君侯曷往遊焉。餘又謂諸士庶曰:信斯奇也,吾將登臨之,畢吾仰止之思矣,滹會以邦遭水沴止稽,至甲午(萬曆二十二年,公元一五九四年),載陽以布振行過而臨焉,一一如諸士庶所指吐不爽也。佳山佳水佳題,奇則奇矣,亭就圮且為潭漫,又穆然嘆曰:此弗一更置潤色之,美弗彰,盛弗傳也,豈非司土者與有責歟?卒然力未之逮,稽至丁酉(萬曆二十五年,公元一五九七年),始捐資鳩工鼎建焉。視前制頗□蔚矣。復於梵左造鳳儀一軒,鑿以魚池,環以青篁,引泉水襟繞,靈山勝概益增,錦屏且拱而揖之矣。維時士庶幸其改觀也,鹹謂予宜紀其顛末,敢不辭譾昧僭,題曰:翳然亭,取水木交翠之義也,目志年月云爾 [3] 
  • 鳳凰亭翟公竹記
董相
嘉靖丁巳(嘉靖三十七年,公元一五五七年)秋邑侯衞公心,延巡道陳公於鳳凰亭上,翟公為席東,以公為陳公舊也。酒數行,相盤桓於池上旁曰:清泉翠竹,上下相映,為騷人增詩興耳。且本固節貞,枝葉盛美,日有清陰,風有清聲,古人多愛此君有以也。翟公曰:噫噫,斯竹乃予所手植者,蓋當弘治己酉(弘治二年,公元一四八九年),予方總角,從師馬公信讀書於斯,因移宜庠竹而培之,寺僧智宣所同有事者也,歲久繁滋,遂成林矣。衞公伐石,以記其事,爰屬予以文,予既不敢負公之命,而翟公齒德兼隆,為鄉邦表率,尤其所當識者。衞公,諱心,別號析麓,舉庚戌進士,晉陽城人也。翟公,邑人,文其名,宗周其字,屏山其號,以歲薦訓延安署府事,遇荒活饑民千餘命。繼諭商河視縣篆,適世宗皇帝南幸,夜卻種馬常例金五百兩,一時保薦交至不次晉秩,而公急流勇退矣,優遊林下四十餘年,衝素雅淡。絕跡公門,壽九十九而卒。嘉靖四十三年(一五四五年)崇祀鄉賢,七子,五十餘孫,本文沛衍傳書奕世,如斯竹苞茂雲 [3] 
  • 靈山寺
神林興盡謀早歸,草間露浥行徑微。
忽思靈山去不遠,馬首欲東還向西。
垂鞭縱轡尋山足,洛水逶迤過數曲。
漸聞林下飛泉鳴,未到已覺神骨清。
入門拂去衣上土,先愛娑羅陰滿庭。
庭下雙渠走清澈,羅彀成紋日光徹。
寒聲淅瀝入幹髓,亂影彯蕭動毛髮。
寺僧引我觀泉源,堂東周回百步寬。
碧玻璃色湛無底,想象必有虯龍蟠。
泉南高山名鳳翅,宛轉抱泉張遠勢。
岸旁修竹窬萬竿,颯颯長舍風雨氣。
寺門下望情豁然,桑柘紛披滿一川。
嵩高女幾列左右,王屋太行來掌前。
背為孔氏懸泉莊,巖洞猶存荊棘荒。
到今其下多怪石,熊蹲虎攫爭軒昂。
嗟予歸來苦不早,汩沒朝市行欲老。
捫蘿躡屣須數遊,筋力支離難自保 [3] 
  • 靈山寺流泉
司馬光
去寺猶一里,隔林聞水聲。
安知乘興客,山下遠相迎 [3] 
  • 和範景仁
司馬光
宜陽城下作遊人,都為衣冠不繫身。
眾竅怒號成地籟,也勝終日在紅塵。
  • 宿鳳翅山懸泉寺
張耒
秋山晚景涼,幽路轉石壁。
稍知步武峻,漸與雞犬隔。
層崖峙我西,懸深垂百尺。
崩騰搗重泓,晝夜碎圭壁。
天寒行已深,嶺轉客暫息。
最愛下山泉,潺潺馬蹄側。
重門敞幽寺,台殿亙開闢。
野僧三四人,披衣出迎客。
陰陰修竹靜,下有神龍宅。
泓澄一畝泉,黯黯萬古色。
翛然改瞻視,異物如不隔。
蕭蕭毛髮疏,佇立動神魄。
雲低秋天陰,木落山日夕。
房寒燈火青,夜久人語寂。
通霄淡無夢,起望曉天白。
山川接周韓,清洛去不極。
我無軒冕意,野性自夙昔。
塵埃阻幽好,奔走愧謀食。
偷閒到丘壑,便欲老泉石。
君有在籠鶴,豈願潛六翮。
將歸且復止,既去緩吾策。
寄語山中人,行到蠟雙屣 [3] 
  • 宿壽安西寺
邵雍
好景信移情,真連毛骨清。
為憐多勝概,尤喜近都城。
竹色交山色,松聲亂水聲。
豈辭終日愛,解榻傍虛楹 [3] 
  • 遊鳳凰泉
乘興來游到靈山,遇君筆墨結深緣。
計程遠在兩千裏,要向華峯最上巔 [3] 

靈山寺相關人物

  • 宗淵大師
宗淵大師(897年—980年),俗姓宮,山東高密人,早年出家於東萊北禪院,後至江南參學。為人“孤潔耿介,凡俗不可造次而見”,常説“步仞之丘,巨獸無以隱其軀”。喜愛吟詩,曾於荊楚間向詩僧齊己學習。他遍遊天下名山大川后,見宜陽山水“佳”,尤喜柏閣山(即靈山),因而居之,以求其志。終日持誦《普門品》。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980年)十月,他預告終期,催促弟子用水土作方形座墊,説圓寂時要用。果然,第二天端坐方墊入滅,終年八十三歲 [3] 
  • 明聞大師
明聞大師(1663年—1723年),號雪航,華州(今陝西華縣)人,俗姓趙。長大後棄家學佛於靈山寺,後參學於風穴寺憨休和尚,很得憨休老和尚器重。老和尚曾説:“吾今得爾,繼往開來。祖燈不墜,吾願足矣”!明聞師從此瀟瀟灑灑,獲大自在。而後長途跋涉,參訪各地,數載方又迴風穴寺,充任監院之職。宜陽士庶對他十分仰慕,請他到靈山寺主持寺務。大師受請,回到靈山重闢禪院,設立常住,四眾雲聚。清康熙五十五年(1718年),風穴虛席,臨汝四眾請師迴風穴寺,宜陽再三懇留,大師曰:三載即歸。他到風穴寺後與僧眾同甘苦,共勞逸,將寺院管理得井然有序。在風穴寺住持六載後,於清雍正元年(1723年)夏逝世,享年六十歲。後海宴法師將明聞和尚骸骨運回靈山寺,並建“重闢禪院雪航明聞和尚之塔” [3] 
  • 海山禪師
海山禪師(1671年—1733年),字仁庵,山西平陽人,俗姓米。四十四歲出家,禪師“賦性篤誠,為人質樸,律身儉而又嚴,處人恭而有禮,嬉笑俚言不出於口”。自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起,募化刊印《法華經》(即《妙法蓮華經》),於世流傳 [3] 

靈山寺傳説軼事

明代嘉靖年間的朝中大臣王邦瑞,字維賢,號鳳泉,宜陽縣蓮莊村人。八歲讀書,過目不忘。三年讀完四書五經。十二歲能吟詩作賦,寫出八股文。十八歲中舉,二十二歲進士及第。歷任地方官和朝廷重臣,最後升兵部尚書之職。
據傳,王邦瑞的五叔王言是個秀才,也是王邦瑞的啓蒙老師,後把他轉送到靈山寺的私塾。靈山寺私塾的老師是一位老翰林,學識淵博。
靈山寺院東院牆外邊有個深水潭,名叫鳳凰泉,一年四季活水長流。王邦瑞是這個私塾裏的高才生,是老翰林的得意弟子,私塾又設在離泉不遠的古廟裏,因而老師就給他起了一個號,叫“鳳泉” [3] 
在私塾裏,學生們除讀書、寫字、作文章之外,每天還要輪流值日掃地,打掃衞生。王邦瑞當然也不例外。可是因用廟房作教室,裏面有幾尊泥塑像,掃地很不方便。每逢輪到王邦瑞值日,他總是起得很早,別的同學起牀前,他就已經把地掃得乾乾淨淨,坐在位子上讀書了。大家都看到地面很乾淨,但誰也沒有親眼看見他掃過地。後人對其中的奧妙傳來傳去,傳成了神話般的故事。説是:每逢他值日時,總是提前起牀,手掂笤帚指着泥塑像説:“出去,出去,別誤我掃地”。真的所有的泥塑像都很聽他的話,一個個慢慢走到門外,邦瑞趁這時候認真地把地面掃好,又到門外對着泥塑像説“回去,回去,各回本位”。於是這幾尊塑像真的又一個個回到廟內坐在原位上不動。有一次,王邦瑞值日掃地時,碰巧一個學友起來跑肚子,看到了他掃地的經過,就把這情況告訴同學們。大家都不相信此事,但經過幾次暗地觀察,真的看到王邦瑞值日掃地總是如此這般。於是大家就把這個奇聞報告給老師。老師説:“你們都去讀書吧,不要胡説八道。”大家都嚷着説,“老師不信,等他值日掃地時你去看看,便知分曉。”。
學生走後,老翰林思忖着:怎麼會有這種怪事?我要親自看一下。當王邦瑞值日的早上,老師事先躲的廟對門的耳房,門半開半掩,真的看到王邦瑞讓泥塑神像出門站在月台上,又見王邦瑞掃完地叫神像回去的情景。老翰林驚奇地説:“王邦瑞真是神童啊!”從此,他對邦瑞更加辛勤栽培,把自己所有的知識,一點也不保留地教給了王邦瑞 [3] 

靈山寺活動建設

靈山寺佛事活動 靈山寺佛事活動
靈山寺僧眾,屬於中國佛教宗派中禪宗五家之一的臨濟宗。靈山寺在自建寺以來約千年的歷史長河中,滄桑多變,幾經興廢,但佛事活動一直延續至今。僧人常住,香火不斷,遠近遊客和僧眾,紛至沓來,絡繹不絕。
靈山寺內重大的佛事活動是開壇傳戒。據有關資料記載。靈山寺登壇傳法“創始於憨休老祖,接踵於海晏老祖。”嗣後相繼有明聞、朗耀、朗然、守月諸禪師接法傳法,佛寺興隆。清康熙至乾隆年間,佛事活動非常活躍,影響甚廣。其間靈山寺海山大師化募雕刻木版印刷《妙法蓮華經》是一項歷史性的功績。這也是佛事活動鼎盛的一個標誌。可惜因年長日久,世事變遷,所印佛經已蕩然無存。二百多年之後,於民國初年,靈山寺方丈和尚釋心空,在寺內開壇傳戒二次,並立石鐫文,以記其事。寺內僧眾濟濟,盛極一時 [3] 
靈山寺的正常佛事活動是忙耕閒讀,讀,即讀經書,上殿唸經。
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到十五,為靈山寺的傳統古剎廟會。期間,遊人及香客熙熙攘攘,漫山遍野。隨着時代的發展,這一盛會除燒香拜佛外,主要是進行廣泛的商品交易。宜陽及鄰近各縣的羣眾,紛紛前往遊賞觀光,進行物資交流。政府交通部門也安排車輛,為遊人服務。每年廟會期間,一般遊客達7至8萬人次。
1997年6月30日,靈山寺舉行祈禱法會以慶祝香港迴歸,有僧眾、居士四百餘人蔘加 [3] 
2009年2月21日,第十屆宜陽靈山文化廟會開幕式暨迎2009世界郵展主題活動啓動儀式在靈山寺山腳下開幕 [7] 

靈山寺出版書籍

1997年,由宜陽縣誌總編室所編的《靈山寺志》問世,該書詳細介紹了靈山寺的歷史、人物、詩歌等方面內容 [3] 

靈山寺機構設置

靈山寺羣眾性文物保護小組
組長:釋紹梵(靈山寺住持)
副組長:阿學敏(宜陽縣文物管理所書記)
成員:黃濤子(靈山村村長)、李宗(靈山村治保主任)、李要(城關鄉文化專幹)、釋剛亮(靈山寺知客) [3] 

靈山寺文物保護

1981年11月8日,靈山大隊第四生產隊、宜陽縣委宣傳部等發佈了《關於靈山寺保護範圍與管理權限的協議書》,劃定了靈山風景區的保護範圍,確定了靈山寺的文物保護區 [3] 
2013年3月,靈山寺被國務院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靈山寺研究價值

靈山寺的山門別具一格,整體建築有一定的的歷史、藝術研究價值 [8] 

靈山寺旅遊信息

靈山寺門票

成人票:30元。
兒童身高1.2米以下免票;70歲以上的老人憑有效證件免票;兒童1.2—1.4米之間購景區優惠票;學生憑學生證購景區優惠票;60-69週歲的老人憑老年證購景區優惠票。

靈山寺交通

洛陽市區:靈山景區至洛陽火車站線路,每15分鐘一班,早班05:15,末班17:30;靈山景區至關林汽車站線路,每20分鐘一班,早班05:20,末班17:30。全程票價均為3元 [9] 
洛陽北郊機場:從機場坐公交83路到火車站,宜陽縣汽車站至洛陽火車站線路,每5分鐘一班,早班5:00,末班18:00。全程票價3元。宜陽汽車站到靈山景區乘坐2路公交(汽車站—>前進廠),在靈山寺站下車即到,票價2元 [9] 
自駕車:可駕車從洛陽市區出發,走洛宜路、鄭盧路到達宜陽縣城,然後沿縣城的紅旗路一直往西行駛約8公里,就能到達靈山寺了,車程約40分鐘 [10]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