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劉文靜

(唐朝宰相、開國功臣)

鎖定
劉文靜(568年—619年),字肇仁,彭城(今江蘇省徐州市)人。世居京兆武功(今陝西省武功縣),父親劉韶,中國隋末唐初政治家。 [37] 
大業末劉文靜為晉陽令。時李淵為唐公,鎮守太原,他與李淵交好。李世民起兵,李淵以他為大將軍府司馬,期間勸李淵與突厥連和,以張大聲勢。後率軍敗隋將屈突通於潼關,以功遷升光祿大夫、魯國公。武德元年(618年),劉文靜與殷開山率軍徵薛舉,於高摭城大敗,後奔還京師,被撤職除名。其後任民部尚書、陝東道行台左僕射。後期因對李淵寵信裴寂感到不滿,有怨言,被加以謀反罪殺於長安,臨刑撫膺曰:“高鳥盡,良弓藏,果不妄!”,時年五十二歲。 [38]  貞觀三年(629年),唐太宗李世民為其平反昭雪,追復其官爵,以其子劉樹義襲封魯國公,許尚公主。 [39] 
概述圖片來源: [1] 
肇仁
所處時代
唐朝
民族族羣
漢族
出生地
京兆武功(今陝西武功)
出生日期
568年
逝世日期
619年10月18日
主要成就
策劃太原起兵、幫助李世民出謀劃策
本    名
劉文靜
官    職
納言、民部尚書
爵    位
魯國公
祖    籍
彭城(今江蘇徐州)

劉文靜人物生平

劉文靜早期事蹟

劉文靜,字肇仁,京兆郡武功縣(今陝西省武功縣)人。早年因父親劉韶戰死,襲任父職,授為儀同三司。他姿儀俊偉,才幹突出,生性倜儻而有權謀。隋朝末年時擔任晉陽(今山西太原)縣令,與時任晉陽宮監裴寂結為好友。 [2] 

劉文靜籌謀反隋

隋大業十三年(617年),唐國公李淵出任太原留守。劉文靜看出李淵胸懷大志,便與其結交。他對李淵次子李世民非常讚賞,常對裴寂道:“李世民絕非庸碌之輩。他豁達大度,神武雄豪,是漢高帝、魏太祖一類的人物,年紀雖輕,卻是天縱之才。”但裴寂對此並不認同。 [3] 
後來,劉文靜後因與瓦崗李密有姻親關係,被關進太原郡獄。李世民認為劉文靜可以共謀大事,便去獄中探望,並向他詢問對時局的看法。劉文靜認為天下大亂,只有商湯周武漢高光武之才方能平定。他道:“如今李密圍攻洛陽,皇帝遠在淮南,各地義軍數以萬計,跨州連郡、阻礙山澤。如能順天應人,高舉義旗,則天下不難平定。而今避亂的百姓都來到太原城中,一旦聚集起來,可得十萬之眾,令尊所領之兵也有數萬,君言出口,誰敢不從?到時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到半年,帝業可成。” [4] 
此後,李世民部署賓客,暗中籌劃起義,準備待機而起,但卻擔心李淵不同意。劉文靜知道李淵與裴寂交好,便將裴寂介紹給李世民,三人一同謀劃。這時,太原副留守高君雅被突厥擊敗,李淵也因此獲罪。李世民便讓劉文靜與裴寂去勸説李淵:“如今天下大亂,您身處嫌疑之地,又立不賞之功,恐怕難以保全。如今部將兵敗,您因罪被拘,事情確實急迫,應當拿出辦法來。晉陽之地,兵強馬壯,宮監之中,府庫盈積,以此舉事,可立大功。關中天府之地,代王年紀幼小,權貴豪強並起,不知所從。希望您發兵西向,以圖大事。 [5] 
當時,李世民暗中結納死士,並與劉文靜等人約定起兵日期,恰遇李淵獲釋,此事遂中止。李世民又讓劉文靜偽造隋煬帝敕命,稱要徵發太原、西河等郡百姓去遠征遼東。太原等地民心恐慌,都欲作亂。劉文靜趁機對裴寂道:“您難道沒聽説過‘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嗎?應勸説唐公即刻起義,怎能如此遲延。況且,你身為晉陽宮監,卻讓宮人侍奉唐公,你死也就罷了,為何要連累唐公呢?”裴寂大為恐懼,便常常督促李淵早日發兵。” [6] 

劉文靜太原起兵

此時,馬邑劉武周殺死太守王仁恭,自稱天子,並勾結突厥,準備進犯太原。李世民命劉文靜與長孫順德等人以討伐劉武周為名,各自召募士兵,又讓劉文靜與裴寂偽造敕命文書,調出宮監庫物以為發兵之用。副留守王威、高君雅對此產生疑忌之心,準備在晉祠大會時謀害李淵。李世民得到晉陽鄉長劉世龍的告密,打算先發制人,便讓劉文靜與劉政會到留守府告發王威、高君雅謀反。 [7] 
當日,李淵與王威、高君雅一同在府中議事,劉文靜上前報告道:“有密狀告發謀反之人。”李淵讓王威取狀觀看。劉政會不肯,道:“告的就是副留守,只有唐公可以觀看。”李淵裝出驚訝的樣子道:“怎麼會有這樣的事?”他看罷密狀,對王威、高君雅道:“此人告發你們謀反,應該怎麼辦?”高君雅大罵道:“這是謀反的人要殺我!”劉文靜命人綁縛王威、高君雅,囚於別室。李淵遂起兵反隋。 [8] 
李淵起兵後,自稱大將軍,以劉文靜為大將軍府司馬。劉文靜建議李淵改換旗幟,又請求連結突厥為援。李淵遂派劉文靜出使突厥。劉文靜遊説始畢可汗道:“如今天下大亂,唐公為國家近戚,擔心皇室毀滅,故此起兵。唐公希望與可汗兵馬一同進入京師,到時百姓、土地歸於唐公,財帛和金寶歸於突厥。”始畢可汗當即命大將康鞘利率二千騎兵隨劉文靜南下,又獻馬一千匹。李淵盛讚劉文靜,又讓他率軍前往潼關,抵禦隋朝大將屈突通 [9] 

劉文靜佐命開唐

義寧元年(617年)十一月,李淵立代王楊侑為帝,進位大丞相。劉文靜改任大丞相府司馬,加授光祿大夫,封魯國公。十二月,劉文靜在潼關與武牙郎將桑顯和苦戰,死傷數千人。他趁隋軍稍怠之時,暗中派遣奇兵掩襲其後,終於大敗桑顯和。當時,屈突通尚有數萬兵馬,企圖逃回東都(今河南洛陽),結果被劉文靜派兵追上。最終,屈突通被俘,新安以西地區全部平定。 [10] 
武德元年(618年),李淵接受楊侑禪位,建立唐朝,是為唐高祖。劉文靜被任命為納言,成為宰相。他作為太原元謀功臣,還與秦王李世民、裴寂一同得到“恕二死”的特權。當時朝廷初建,各種制度尚處於草創階段。唐高祖命劉文靜與朝中學識淵博之人修正《開皇律》,以此作為通法。六月,西秦霸王薛舉進犯涇州(今甘肅涇川)。唐高祖任命李世民為元帥,讓他率軍征討薛舉。李世民以劉文靜為元帥府長史。 [11] 
同年七月,李世民因身患瘧疾,將軍中事務委託給劉文靜與司馬殷開山,並告誡道:“薛舉孤軍深入,糧草不足,難以持久,你們千萬不要和他交戰。等我病好了,再出兵不遲。”但劉文靜卻聽從了殷開山的建議,出軍交戰,結果大敗而回。劉文靜逃回長安,被削職除名,不久再次隨李世民征討西秦。十一月,西秦平定。劉文靜因功恢復爵位、封邑,並被拜為民部尚書,領陝東道行台左僕射 [12] 

劉文靜蒙冤被殺

武德二年(619年),劉文靜隨李世民鎮守長春宮(在今陝西大荔)。他自認為才能在裴寂之上,且又屢建軍功,但地位卻遠不如裴寂,因而心中不平,常在議論朝政時與裴寂對立,凡是裴寂贊同的都要加以反對。二人之間從此矛盾頗深。 [13] 
後來,劉文靜與兄弟劉文起飲宴,醉後口出怨言,拔佩刀砍斫廳柱,稱定要斬殺裴寂。恰巧家中幾次發生妖祟之事,劉文起便召來巫師,在夜間披髮銜刀,作法驅除妖孽。這時,劉文靜有個失寵的小妾將此事告訴其兄,讓他向皇帝告變,誣稱劉文靜謀反。唐高祖將劉文靜交付屬吏,命裴寂與蕭瑀審訊。 [14] 
劉文靜面對審訊,直言道:“太原起兵時,我是司馬,與長史裴寂地位相當。而今裴寂官居僕射,而我的官銜與賞賜卻遠不如他。我東征西討,家屬卻無所庇護,確有不滿之心。”李綱、蕭瑀都認為劉文靜並非謀反。李世民也極力保全劉文靜,對唐高祖道:“劉文靜在起兵之初,先定非常之策,事成才告知裴寂。京師平定時,二人地位和待遇卻有了懸殊。他只是有不滿情緒,並無謀反之心。” [15] 
但裴寂卻趁機進言道:“劉文靜的才能、謀略確實在眾人之上,但生性猜忌陰險,忿不顧難,其醜言怪節已經顯露。如今天下未定,外有勁敵,若赦免劉文靜,必貽後患。”唐高祖對劉文靜本就有猜忌之心,又聽信裴寂讒言,遂將劉文靜、劉文起處斬,抄沒其家產。劉文靜臨刑之時,撫膺長嘆道:“高鳥盡,良弓藏。’此言不虛啊!”他時年五十二歲。 [16] 

劉文靜平反昭雪

貞觀三年(629年),已經繼位為帝的李世民為劉文靜平反,追復其官爵。 [17] 
天寶六載(747年),劉文靜獲得“配享太廟”的殊榮,靈位被放入高祖廟庭。 [18] 
大中二年(848年),唐宣宗將三十七位功臣的畫像掛在凌煙閣內,劉文靜也位列其中。 [19] 

劉文靜軼事典故

劉文靜早年常與裴寂同宿。面對城頭烽火,裴寂嘆息道:“貧賤到如此地步,又趕上世事離亂,我們當如何保全自己呢?”劉文靜卻笑道:“世途如此,時事可知。形勢是可以預知的,你我二人相處投合,又何必憂慮貧賤?” [20] 

劉文靜人物評價

劉昫:文靜奮縱橫之略,立締構之功,罔思寵辱之機,過為輕躁之行,未及封而禍也,惜哉! [21] 
宋祁:應龍之翔,雲霧滃然而從,震風薄怒,萬空不約而號,物有自然相動耳。觀二子非有踔越之姿,當高祖受命,赫然利見於世,故能或翼或從,屍天之功雲。文靜數履軍陷陣,以才自進,而寂專用串暱顯。外者易乘,邇者難疏,故文靜先被躁望誅,寂後坐妖言斥,誠異夫蕭何曹參雲! [22] 
洪邁荀彧魏武帝劉穆之宋高祖高德政佐齊文宣,高熲隋文帝,劉文靜佐唐高祖,終之篡漢、晉、魏、周及取隋,其功不細矣。 [23] 
胡三省:劉文靜淺水原之敗,貶落不偶以至於誅;裴寂度索原之敗,位任如故:唐高祖以賞罰馭臣,上下其手矣。 [24] 
王夫之:① 唐之不能與突厥爭,始於劉文靜之失策,召之人而為之屈,權一失而弗能速挽矣。 [25]  ②故用夷者,未有免於禍者,用之有重輕,而禍有深淺耳。推其本原,劉文靜實為厲階,僅免於危亡,且為愚夫取滅之嚆矢,不亦悲乎! [26] 

劉文靜家庭成員

劉文靜出身京兆武功劉氏,為彭城劉氏分支。彭城劉氏為唐代劉氏定著七房之一。 [36] 
祖父:劉懿用,隋石州刺史。 [27] 
父親:劉韶,隋上儀同三司。 [27] 
兄弟:劉文起,通直散騎常侍,與劉文靜一同被殺。 [21] 
兒子:劉樹藝,後因謀反被殺。 [28] 
兒子:劉樹義,襲封魯國公,後因謀反被殺。 [28] 

劉文靜史籍記載

舊唐書·卷五十七·列傳第七》。 [21] 
新唐書·卷八十八·列傳第十三》。 [22]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三·隋紀七》。 [29]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四·隋紀八》。 [30]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五·唐紀一》。 [31]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六·唐紀二》。 [32] 
《資治通鑑·卷一百八十七·唐紀三》。 [33] 

劉文靜文藝形象

劉文靜小説形象

在《説唐》中,劉文靜是李靖的同門,原為定陽王劉武周的兵部尚書,後殺死劉武周,歸降唐朝,仍舊被任命為兵部尚書。他因懼怕劉武周冤魂索命,在家中供奉劉武周的塑像,結果被妻弟誣告謀反,滿門被殺。 [34] 
而在評書《興唐傳》中,劉文靜原是定陽府衙的繕寫先生,與劉武周是金蘭摯友。他得知劉武周的女兒被李建成、李元吉害死,便給劉武周出謀劃策,裏應外合攻破定陽府,並隨軍南下攻唐,出任總監軍。劉武周自殺後降唐,封為納言、齊國公,佐理朝政。 [35] 

劉文靜影視形象

1987年電視劇《大運河》,駱應鈞飾演劉文靜。
電視劇《開創盛世》中的劉文靜 電視劇《開創盛世》中的劉文靜
1992年電視歌仔戲秦王李世民》,震龍飾演劉文靜。
1993年電視劇《新隋唐演義》,曲國強飾演劉文靜。
2003年電視劇《隋唐英雄傳》,高楓飾演劉文靜。
2005年電視劇《秦王李世民》,呂行飾演劉文靜。
2005年電視劇《開創盛世》,蘇再強飾演劉文靜。
2012年電視劇《隋唐英雄》,符毅明飾演劉文靜。
參考資料
  • 1.    像取自1916年修《福建浦城劉氏族譜》。
  • 2.    《舊唐書·劉文靜傳》:少以其父身死王事,襲父儀同三司。偉姿儀,有器幹,倜儻多權略。隋末,為晉陽令,遇裴寂為晉陽宮監,因而結友。
  • 3.    《舊唐書·劉文靜傳》:及高祖鎮太原,文靜察高祖有四方之志,深自結托。又竊觀太宗,謂寂曰:“非常人也。大度類於漢高,神武同於魏祖,其年雖少,乃天縱矣。”寂初未然之。
  • 4.    《舊唐書·劉文靜傳》:後文靜坐與李密連婚,煬帝令繫於郡獄。太宗以文靜可與謀議,入禁所視之。文靜大喜曰:“天下大亂,非有湯、武、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太宗曰:“卿安知無?但恐常人不能別耳。今入禁所相看,非兒女之情相憂而已。時事如此,故來與君圖舉大計,請善籌其事。”文靜曰:“今李密長圍洛邑,主上流播淮南,大賊連州郡、小盜阻澤山者,萬數矣,但須真主驅駕取之。誠能應天順人,舉旗大呼,則四海不足定也。今太原百姓避盜賊者,皆入此城。文靜為令數年,知其豪傑,一朝嘯集,可得十萬人,尊公所領之兵,復且數萬,君言出口,誰敢不從?乘虛入關,號令天下,不盈半歲,帝業可成。”太宗笑曰:“君言正合人意。”
  • 5.    《舊唐書·劉文靜傳》:於是部署賓客,潛圖起義。候機當發,恐高祖不從,沉吟者久之。文靜見高祖厚於裴寂,欲因寂開説,於是引寂交於太宗,得通謀議。及高君雅為突厥所敗,高祖被拘,太宗又遣文靜共寂進説曰:“《易》稱‘知幾其神乎’,今大亂已作,公處嫌疑之地,當不賞之功,何以圖全?其裨將敗衄,以罪見歸。事誠迫矣,當須為計。晉陽之地,士馬精強,宮監之中,府庫盈積,以茲舉事,可立大功。關中天府,代王衝幼,權豪並起,未有適從。願公興兵西入,以圖大事。何乃受單使之囚乎?”高祖然之。
  • 6.    《舊唐書·劉文靜傳》:時太宗潛結死士,與文靜等協議,剋日舉兵,會高祖得釋而止。乃命文靜詐為煬帝敕,發太原、西河、雁門、馬邑,人年二十已上、五十已下悉為兵,期以歲暮集涿郡,將伐遼東。由是人情大擾,思亂者益眾。文靜因謂裴寂曰:“公豈不聞‘先發制人,後發制於人’乎?唐公名應圖讖,聞於天下,何乃推延,自貽禍釁?宜早勸唐公,以時舉義。”又脅寂曰:“且公為宮監,而以宮人侍客,公死可爾,何誤唐公也?”寂甚懼,乃屢促高祖起兵。
  • 7.    《舊唐書·劉文靜傳》:會馬邑人劉武周殺太守王仁恭,自稱天子,引突厥之眾,將侵太原。太宗遣文靜及長孫順德等分部募兵,以討武周為辭;又令文靜與裴寂偽作符敕,出宮監庫物以供留守資用,因募兵集眾。及義兵將起,副留守王威、高君雅獨懷猜貳。後數日,將大會於晉祠,威及君雅潛謀害高祖,晉陽鄉長劉世龍以白太宗。太宗既知迫急,欲先事誅之,遣文靜與鷹揚府司馬劉政會投急變之書,詣留守告威等二人謀反。
  • 8.    《舊唐書·劉文靜傳》:是日,高祖與威、君雅同坐視事,文靜引政會至庭中,雲有密狀,知人慾反。高祖指威等取狀看之,政會不肯與,曰:“所告是副留守事,唯唐公得看之耳。”高祖陽驚曰:“豈有是乎!”覽狀訖,謂威等曰:“此人告公事,如何?”君雅大詬曰:“此是反人,欲殺我也!”文靜叱左右執之,囚於別室。既拘威等,竟得舉兵。
  • 9.    《舊唐書·劉文靜傳》:高祖開大將軍府,以文靜為軍司馬。文靜勸改旗幟以彰義舉,又請連突厥以益兵威,高祖並從之。因遣文靜使於始畢可汗,始畢曰:“唐公起事,今欲何為?”文靜曰:“皇帝廢冢嫡,傳位後主,致斯禍亂。唐公國之懿戚,不忍坐觀成敗,故起義軍,欲黜不當立者。願與可汗兵馬同入京師,人眾土地入唐公,財帛金寶入突厥。”始畢大喜,即遣將康鞘利領騎二千,隨文靜而至,又獻馬千匹。高祖大悦,謂文靜曰:“非公善辭,何以致此?”尋率兵御隋將屈突通於潼關。
  • 10.    《舊唐書·劉文靜傳》:轉大丞相府司馬,進授光祿大夫,封魯國公。通遣武牙郎將桑顯和率勁兵來擊,文靜苦戰者半日,死者數千人。文靜度顯和軍稍怠,潛遣奇兵掩其後,顯和大敗,悉虜其眾。通尚擁兵數萬,將遁歸東都,文靜遣諸將追而執之,略定新安以西之地。
  • 11.    《舊唐書·劉文靜傳》:高祖踐祚,拜納言。制度草創,命文靜與當朝通識之士更刊《隋開皇律令》而損益之,以為通法。會薛舉寇涇州,命太宗討之,以文靜為元帥府長史。……文靜初為納言時,有詔以太原元謀立功,尚書令、秦王某,尚書左僕射裴寂及文靜,特恕二死。
  • 12.    《舊唐書·劉文靜傳》:遇太宗不豫,委於文靜及司馬殷開山,誡之曰:“舉糧少兵疲,懸軍深入,意在決戰,不利持久,即欲挑戰,慎無與決。待吾差,當為君等取之。”文靜用開山計,出軍爭利,王師敗績。文靜奔還京師,坐除名。俄又從太宗討舉,平之,以功復其爵邑,拜民部尚書,領陝東道行台左僕射。
  • 13.    《舊唐書·劉文靜傳》:武德二年,從太宗鎮長春宮。文靜自以才能幹用在裴寂之右,又屢有軍功,而位居其下,意甚不平。每廷議多相違戾,寂有所是,文靜必非之,由是與寂有隙。
  • 14.    《舊唐書·劉文靜傳》:文靜嘗與其弟通直散騎常侍文起酣宴,出言怨望,拔刀擊柱曰:“必當斬裴寂耳!”家中妖怪數見,文起憂之,遂召巫者於星下被髮銜刀,為厭勝之法。時文靜有愛妾失寵,以狀告其兄,妾兄上變。高祖以之屬吏,遣裴寂、蕭瑀問狀。
  • 15.    《舊唐書·劉文靜傳》:文靜曰:“起義之初,忝為司馬,計與長史位望略同;今寂為僕射,據甲第,臣官賞不異眾人,東西征討,家口無託,實有觖望之心。因醉或有怨言,不能自保。”高祖謂羣臣曰:“文靜此言,反明白矣。”李綱、蕭瑀皆明其非反。太宗以文靜義旗初起,先定非常之策,始告寂知;及平京城,任遇懸隔,止以文靜為觖望,非敢謀反,極佑助之。
  • 16.    《舊唐書·劉文靜傳》:而高祖素疏忌之,裴寂又言曰:“文靜才略,實冠時人,性復粗險,忿不思難,醜言悖逆,其狀已彰。當今天下未定,外有勍敵,今若赦之,必貽後患。”高祖竟聽其言,遂殺文靜、文起,仍籍沒其家。文靜臨刑,撫膺嘆曰:“高鳥逝,良弓藏,故不虛也。”時年五十二。
  • 17.    《舊唐書·劉文靜傳》:貞觀三年,追復官爵,
  • 18.    《唐會要·卷十八》:配享功臣,高祖廟六人。……贈太子太師魏國公裴寂,贈禮部尚書魯國公劉文靖,並天寶六載正月十三日敕。
  • 19.    《唐會要·卷四十五》:大中二年七月十一日,史館奏,績選堪上凌煙閣功臣。除所有舊圖形,並有子孫在中外任官,令寫進外,三十七人。禮部尚書兼門下侍郎平章事李峴、侍中永寧郡公王珪、……司空魏國公裴寂、納言魯國公劉文靜、……東都留守李憕。
  • 20.    《舊唐書·劉文靜傳》:夜與同宿,寂見城上烽火,仰天嘆曰:“卑賤之極,家道屢空,又屬亂離,當何取濟?"文靜笑曰:"世途若此,時事可知。吾二人相得,何患於卑賤?”
  • 21.    舊唐書:列傳第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0]
  • 22.    新唐書:列傳第十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0]
  • 23.    容齋三筆:卷第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4]
  • 24.    胡三省注資治通鑑:第一百八十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4]
  • 25.    讀通鑑論:卷二十 唐高祖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4]
  • 26.    讀通鑑論:卷二十三 唐肅宗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6-04-24]
  • 27.    《舊唐書·劉文靜傳》:祖懿用,石州刺史。父韶,隋時戰沒,贈上儀同三司。
  • 28.    《舊唐書·劉文靜傳》:以子樹義襲封魯國公,許尚公主。後與其兄樹藝怨其父被戮,又謀反,伏誅。
  • 29.    資治通鑑:隋紀七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0]
  • 30.    資治通鑑:隋紀八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0]
  • 31.    資治通鑑:唐紀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0]
  • 32.    資治通鑑:唐紀二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0]
  • 33.    資治通鑑:唐紀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4-04-20]
  • 34.    〔清〕如蓮居士.説唐:華夏出版社,2002
  • 35.    陳蔭榮口述.興唐傳:中國曲藝出版社,1984
  • 36.    《新唐書·卷七十一·表第十一·宰相世系一(劉氏)》:劉氏定著七房:一曰彭城,二曰尉氏,三曰臨淮,四曰南陽,五曰廣平,六曰丹 楊,七曰南華。宰相十二人。彭城房有滋、文靜、瞻;尉氏房有仁軌、 琢;臨淮房有禕之;南陽房有洎;廣平房有祥道、景先、從一;丹楊房有鄴;南華房有晏。
  • 37.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劉文靜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6-13]
  • 38.    黃邦和,皮明庥主編.中外歷史人物詞典.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第203頁
  • 39.    董雲飛.晉源人物:北嶽文藝出版社,2015:第94頁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