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陳友

(明朝初年名將)

鎖定
陳友(?-1460年4月20日 [1]  ),回族,直隸滁州全椒(今安徽省全椒縣)人。明朝初年名將。
陳友最初為驍騎右衞軍卒,明成祖時兩次跟隨北征,至明宣宗時升至副千户。自明英宗正統元年(1436年)起,他六次出使瓦剌 [2]  ,溝通明蒙關係,以功升至錦衣衞都指揮僉事。正統九年(1444年),以遊擊將軍出擊兀良哈,招降答哈卜等四百人,進官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明代宗繼位後,南征苗族動亂,留鎮湖廣,累升右都督。天順元年(1457年),出征天堂諸苗,拜左副總兵。後封武平伯,予世券。他兩次抵禦韃靼入侵,頗有斬獲,一度佩將軍印,鎮守寧夏。天順三年(1459年)被召還後,進封武平侯。
天順四年(1460年),陳友去世。弘治三年(1490年),追封沔國公,諡號“武僖”。
本    名
陳友
所處時代
明朝
民族族羣
回族
出生地
直隸滁州全椒
逝世日期
1460年4月20日 [1] 
主要成就
六使瓦剌,屢平苗亂,捍禦北疆
官    職
右都督
爵    位
武平伯→武平侯→沔國公(贈)
諡    號
武僖

陳友人物生平

陳友早期經歷

陳友的先祖於明太祖洪武(1368年-1398年)年間自西域歸附明朝,並更為漢名,被安置於直隸滁州的全椒(今安徽省全椒縣),成為驍騎右衞的軍户 [3-4] 
陳友最初在驍騎右衞為軍卒,明成祖時期,他兩次隨軍北征。在成祖第五次北伐期間,“捕獲忠勇王也先土幹部”。明宣宗時期,授官百户,後因戰功進升至副千户 [4-5] 

陳友屢使塞北

正統元年(1436年)十一月,行在(北京)禮部尚書胡濙認為陳友“諳曉夷情”,舉薦他出使瓦剌 [6-7]  。自此,陳友的身份由軍人轉變為外交使臣。 [4] 
在正統元年至正統七年(1436年-1442年)間,陳友以正使身份,出使順寧王綽羅斯·脱歡及其子也先 [8]  ,多次往來溝通明蒙關係,頗有勞績 [2]  。官職也自驍騎右衞千户升遷至錦衣衞都指揮僉事 [4] 

陳友官秩漸升

正統九年(1444年)正月,陳友充任遊擊將軍,前往寧夏出境巡哨 [9]  。三月,陳友奏稱,與寧夏總兵官黃真出擊兀良哈,多有斬獲,因功進官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官秩達到從一品,躋身高級武官行列 [4]  。之後不久,陳友奉命出塞,招降答哈卜等四百人,偕同南歸。 [10] 
正統十四年(1449年),陳友隨明英宗北征瓦剌,明軍兵敗於土木之變。隨後,明代宗繼位,陳友參與了北京保衞戰,擊退瓦剌軍,至晉升為後軍都督府都督同知 [4] 

陳友徵苗功過

土木之變後,代宗及朝臣擔憂在京達官藉機作亂,權衡之後,決定將陳友等少數民族將官派往南方,征討湖廣、貴州苗亂 [4]  。旋即充任左參將,守備靖州(今湖南靖州苗族侗族自治縣)。 [11] 
景泰二年(1451年),陳友隨左都御史王來,都督方瑛毛勝等擊討苗王韋同烈於香爐山,自萬潮山發動攻勢,連戰皆捷,大破叛苗。戰後留鎮湖廣,並論功升為後軍都督府右都督。 [12] 
景泰四年(1453年)春,陳友奏稱斬得叛苗首級五百餘級。但在此役中都指揮戚安等八人戰死,兵部懷疑陳友所稱的首功不實,指揮蔡升也彈劾陳友欺妄。代宗命總督石璞徹查,發現實際上僅斬獲了三、四十人,卻有一千四百將士陣亡。代宗赦免陳友之罪,命他“殺賊自效”。 [13] 
景泰七年(1456年),陳友擒獲“妖賊”李珍等,將其押解回京。 [4] 
天順元年(1457年),陳友跟隨方瑛出征天堂諸苗,取得大捷。戰後升任左副總兵,仍鎮湖廣。之後又與方瑛擊破叛侗首領蒙能餘黨。七月,英宗召回陳友,封他為武平伯,歲祿一千一百石,賜予世襲誥券。八月,英宗命陳友掌理後軍都督府事務。 [4]  [14] 

陳友西征進侯

韃靼哈喇慎部領主孛來侵擾西北邊境,英宗於天順元年(1457年)十二月命陳友充任遊擊將軍,隨安遠侯柳溥等前往抵禦。陳友率領都指揮趙瑛等進擊韃靼,獲勝,又擊退了進犯鎮番的韃靼,俘獲一百六十人。不久後,他佩將軍印,充任寧夏總兵官,抵禦入侵寧夏的韃靼。次年,韃靼大舉入侵甘、涼等鎮,柳溥及甘肅總兵官衞穎等都無法抵禦,只有陳友稍有斬獲。 [15] 
之後,巡撫芮釗分列諸將的過失,奏報朝廷,兵部請求寬赦陳友之罪。英宗下詔一併赦免。 [15] 
天順三年(1459年)四月,英宗召回陳友,進封他為武平侯,加歲祿一百石,子孫仍世襲伯爵。 [16] 

陳友逝世及贈諡

天順四年三月二十九日(1460年4月20日),陳友逝世。 [1] 
弘治三年(1490年),經陳友之孫、武平伯陳綱奏請,明孝宗下詔追封其為沔國公,諡號“武僖”。 [17-18] 

陳友主要影響

陳友軍事

明英宗正統九年(1444年),與寧夏總兵官黃真出擊兀良哈,多有斬獲。之後又出塞招降答哈卜等四百人南歸。 [10] 
明代宗繼位後,陳友出征湖廣、貴州苗亂,平苗王韋同烈之亂 [12]  。英宗天順元年(1457年),相繼隨南和伯方瑛出征天堂諸苗,擊破叛侗首領蒙能餘黨 [14] 
韃靼哈喇慎部領主孛來侵擾西北邊境時,陳友隨安遠侯柳溥等前往抵禦,所部頗有斬獲,但仍不能扭轉敗局。 [15] 

陳友外交

明英宗正統元年至正統七年(1436年-1442年)間,陳友六次出使瓦剌順寧王脱歡及其子也先處,為溝通明蒙關係,促進明蒙之間和平朝貢貿易的正常開展,減少兩國的敵對情緒,增進民族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貢獻。 [2]  [4] 

陳友宗教

自陳友以來,陳氏家族積極在北京城內及周邊地區興修、擴建清真寺,並請札副賜匾額,為中國伊斯蘭教的發展作出了貢獻。正統十二年(1447年),陳友在北京出資修建清真寺,明代宗賜名禮拜寺,此寺後來躋身北京伊斯蘭教四大名寺之一(即東四清真寺)。其後代亦在河北、山西等地捐資修繕各地清真寺。 [4] 

陳友歷史評價

張廷玉:①頻年使瓦剌有勞……。 [19] 《明史》)②先是,寇大入甘、涼,溥及總兵衞穎等不能御,惟友稍獲。 [19] 《明史》)③嘉靖中,吏部以友徵苗功多冒濫……。 [19] 《明史》

陳友人際關係

陳友親屬

祖父:原名不詳,明太祖時自西域歸附明朝,改名陳敬宗。 [4] 
父親:那那罕,明太祖時自西域歸附明朝,改名陳景通。 [4] 
兒子:陳能,明英宗時襲爵為第二代武平伯。 [20] 
孫子:陳綱,明憲宗時襲爵為第三代武平伯。 [20] 

陳友伯爵世系

陳友自明英宗復辟後受封武平伯,子孫世代承襲,約歷七世八代,至明亡而絕 [21]  嘉靖(1522年-1566年)年間,吏部認為陳友徵苗戰功多有冒濫之處,請求停襲武平伯爵。明世宗不允,這才使陳友的子孫免遭一難 [21] 
另據《明神宗實錄》記載,萬曆年間有“武平伯陳如松”,因其世次、襲年無考,故而不予列入 [22] 
  • 武平伯世系
第一代:陳友,天順元年(1457年)封武平伯,予世券。天順三年(1459年)進封武平侯,子孫仍世伯。天順四年(1460年)去世。弘治三年(1490年)追封沔國公,諡號“武僖”。
第二代:陳能,陳友之子,天順四年(1460年)襲爵。成化十九年(1483年)去世。
第三代:陳綱,陳能之子,成化二十年(1484年)襲爵。弘治八年(1495年)去世。
第四代:陳勳,陳綱之子,弘治九年(1495年)襲爵。正德四年(1509年)去世。
第五代:陳熹,陳勳之弟,正德五年(1510年)襲爵。嘉靖八年(1529年)至嘉靖十三年(1534年)間去世 [23] 
第六代:陳大策,陳熹之子,嘉靖十三年(1534年)襲爵。萬曆五年(1577年)去世。
第七代:陳永壽(一名陳永祿),陳大策之子,萬曆五年(1577年)十二月襲爵 [24] 天啓二年(1622年)去世 [25] 
第八代:陳世恩,陳永壽子輩,天啓二年(1622年)或此後襲爵。崇禎四年(1631年)仍在世 [26] 
武平伯世系參考資料: [20] 

陳友史料索引

續藏書·卷四》 [4] 
明史·卷一百七·表第八》 [20]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 [19] 
參考資料
  • 1.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百十三》:“天順四年三月……丙午……武平侯陳友卒。”按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天順四年三月二十九日(丙午)即公元1460年4月20日。
  • 2.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九十八》:正統七年十一月……自元年以來,康能、陳友凡六使瓦剌,及是上以友等連歲劬勩,宜令休息,故更命官保等雲。
  • 3.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陳友,其先西域入,家全椒。
  • 4.    陳亮.明代回回人陳友家族考述.回族研究,2012,第2期:26-31
  • 5.    談遷《國榷》:永樂中,以騎卒從徵虜。捕獲忠勇王也先土幹部。宣德初授百户,復招降捕虜,進副千户。
  • 6.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二十四》:正統元年十一月……行在禮部尚書胡濙等奏:宣德九年,遣錦衣衞指揮僉事康能同神策衞達官、千户阿老丁出使瓦剌,賜賚以往,中途遇賊回京,今仍遣使賜賚宜如舊,但阿老丁老疾難往,驍騎右衞千户陳友諳曉夷情,臣等議當改遣陳友,追奪阿老丁所賜白金衣服。上命陳友出使,賜如例,阿老丁所受之物勿追。
  • 7.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正統初,官千户,累遷都指揮僉事。頻年使瓦剌有勞,尋復進都指揮使。
  • 8.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三十六》:正統二年十一月……行在驍騎右衞指揮同知陳友奉命往瓦剌順寧王脱歡處。
  • 9.    《大明英宗睿皇帝實錄·卷一百十二》:正統九年正月……己巳,命錦衣衞帶俸都指揮僉事陳友充遊擊將軍,往寧夏出境巡哨。
  • 10.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九年充寧夏遊擊將軍,與總兵官黃真擊兀良哈。多獲,進都督僉事。未幾,出塞招答哈卜等四百人來歸。
  • 11.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景帝即位,進都督同知,徵湖廣、貴州苗。尋充左參將,守備靖州。
  • 12.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景泰二年偕王來等擊賊香爐山,自萬潮山入,大破之。留鎮湖廣。論功,進右都督。
  • 13.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四年春奏斬苗五百餘級,五年又奏斬苗三百餘。而都指揮戚安等八人戰死,兵部疑首功不實,指揮蔡升亦奏友欺妄。命總督石璞廉之,斬獲僅三四十人,陷將士千四百人,宜罪。詔令殺賊自效。
  • 14.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天順元年隨方瑛徵天堂諸苗,大獲。命充左副總兵,仍鎮湖廣。已,又偕瑛破蒙能餘黨。召封武平伯,予世券。
  • 15.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孛來犯邊,充遊擊將軍,從安遠侯柳溥等往御。率都指揮趙瑛等與戰,敵敗遁。再犯鎮番,復擊卻之,俘百六十人。尋佩將軍印,充總兵官,討寧夏寇。先是,寇大入甘、涼,溥及總兵衞穎等不能御,惟友稍獲。至是巡撫芮釗列諸將失事狀,兵部請免友罪。詔並宥溥等。
  • 16.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召還,進侯,卒。
  • 17.    《大明孝宗敬皇帝實錄·卷三十九》:弘治三年六月……戊子,追封故後軍都督府右都督、武平侯陳友為沔國公,諡武僖。友自永樂中至天順初,累功封武平伯,進封流侯,卒。至是,其孫武平伯綱乞賜贈諡,故有是命。
  • 18.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傳子至孫綱,弘治中,請友贈諡。詔贈沔國公,諡武僖。
  • 19.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  .國學網[引用日期2019-06-16]
  • 20.    《明史·功臣世表三》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19-06-06]
  • 21.    《明史·卷一百六十六·列傳第五十四》:嘉靖中,吏部以友徵苗功多冒濫,請停襲。帝不從。熹子大策復得嗣,至明亡乃絕。
  • 22.    《明史·功臣世表三》:按實錄,(陳永壽)時有武平伯陳如松者,萬曆十九年正月庚戌管理紅盔將軍。世次、襲年無考。
  • 23.    據《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七》稱,嘉靖八年十一月時,武平伯陳熹仍“管理紅盔將軍,上直宿衞”。至《大明世宗肅皇帝實錄·卷一百六十》嘉靖十三年閏二月時,已稱:“丙寅,命故泰寧侯陳桓男陳璉,故武平伯陳熹男陳大策各襲祖爵……。”故推測陳熹應卒於此數年間。
  • 24.    《大明神宗顯皇帝實錄·卷七十》:萬曆五年十二月……命已故武平伯陳大策男陳永壽(北大本、抱本壽作祿)襲爵。
  • 25.    《大明熹宗悊皇帝實錄·卷二十九》稱:“天啓二年十二月……予故武平伯陳永祿、武安侯鄭惟孝各祭葬如例。”按,明例,賜祭葬一般與獲賜之人為同年發生之事,故可認為陳永祿(壽)卒於此年。
  • 26.    史語所藏鈔本《崇禎長編》記崇禎四年二月:“兵科等科都給事中仇維禎等、掌河南道御史喻思恂等紏拾總兵王國樑、楊國棟、武平伯陳世恩、靖遠伯王永恩、錦衣衞堂上僉書曹邦澤、原任副將任中英、盧抱忠、原任薊遼總理馬世龍、參將謝君恩等八員,乞敕部處分。章下所司。”據此可證陳世恩在此年仍在世。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