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長安營古城遺址

鎖定
長安營古城遺址位於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長安營村,地處湘桂交界的八十里大南山中部山腰上。長安營古城建於清乾隆八年(1743年),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裁撤,使用時間168年,南北長450米、東西寬280米,面積約12萬平方米,城牆全長1460餘米。有東、南、西三個城門,每面城牆上均有炮台。 [1]  城外東西二橋橫渡。過橋,便是主將台、點將台、跑馬場、校坪場、射箭場、演武場、靶垛、箭壋、炮台,以及18個堡隘,6座烽火台,10餘座炮台。 [2] 
清朝時期,邵陽是“寶慶一府”,這裏是“寶慶二府”。 [20]  現為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的人文景觀之一。
中文名
長安營古城遺址
地理位置
湖南省西南部
所處時代
清朝(乾隆年間至宣統年間) [1] 
保護級別
湖南省文物保護單位(古遺址) [1]  [39] 
舊    稱
寶慶二府、長安坪、橫嶺峒長安坪 [2]  [4]  [47] 
管理單位
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管理局
所屬地區
湖南省邵陽市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鎮 [1] 
別    稱
長安營、長安營古城、長安營景區 [1]  [28] 

長安營古城遺址地名解析

長安營
長安營(2張)
長安營,城步的一個地名。如字面一樣,這裏曾是屯兵的場所,寄託着用兵者通過戰爭達到“長安”之意。這裏發生的戰爭,其實是統治者降伏少數民族的戰爭。 [28] 
長安營是湘桂邊境上,海拔1300米的高山台地。 [14]  特指6平方千米古城,即今長安營村,泛指340平方千米、15個村的長安營鄉 [13] 

長安營古城遺址位置、地形地勢

  • 地形地勢
從南山下來,則會經過長安營景區。長安營四面環山,地勢險峻,中間為盆地低谷,是湘桂黔三省交界之地,地勢險要,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有“世外桃源”之稱,長安營就坐落在中間的盆地裏。 [20] 
  • 河流水系
境內牛石水、長坪水為沅江一級支流渠水的源頭,自東南向西北流過綏寧,進入通道,注入渠水 [24] 
  • 軍事上的價值
長安營“坐鎮”在城步扶城、欄牛、蓬洞、莫宜,綏寧黃桑,與廣西龍勝半峒、芙蓉、羅巖等九峒之上。這是海拔1300米的高山台地、雞鳴三省的“楚南極邊”,更是“控引黔桂,襟帶湖廣”、鎖住咽喉的兵家必爭地。東部懸崖峭壁,西邊古木參天,南有川隘險阻,北依蘭頭坳雄關。雙塘衝“高流落千丈”,猴子坳“水往石上流”,巖門山“神仙開天門”,長塘兩溪間的“三步兩渡橋”。 [21]  長安營呈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 [21] 

長安營古城遺址歷史沿革

早在秦漢時期,侗、苗族先民駱越人與五強蠻人為避戰亂南遷屯居於此。 [5] 
明洪熙年間(1425年),朝廷在城步設置巡檢司,向寨派遣流官 [26] 
明宣德三年(1428年)綏寧縣在城步西南域(今長安營鄉)設置橫嶺峒。 [6] 
據道光《寶慶府志》記載,明正統元年(1436年),廣西龍勝峒和湖南城步橫嶺峒(長安營一帶)等,爆發了蒙能苗民大起義,曾攻下新寧、綏寧、新化靖州會同等州縣,波及黔中北、湘南湘西、桂北。蒙能犧牲,李天保接過義旗,駐紮長安營。 [21] 
明景泰七年(1456年)4月李天保率領的起義,有義軍40萬眾,戰場遍及湘、桂、黔。明廷最後調集了四省糧草,七萬兵力,數路進攻,鏖戰5年,才將起義鎮壓下去。 [28]  李天保坐鎮長安營,自稱“武烈王”,用蒙能所留之銀印作敕書,定年號“建元武烈”。築九丈將台,懸黃白帥旗,建真龍大殿,設長坪府大寨縣,李天保聲稱“攻武岡,直抵湖廣南京”,奪取全國政權。朝廷大為驚駭,調四省糧草、七萬官兵,數路進剿。起義軍以寡敵眾,英勇無畏,在湘桂黔邊區周旋五年之久。從蒙能至此,凡25年。 [21] 
明弘治十四年(1501年)李再萬率領城步4萬苗瑤侗民起義,分田分地,鎮壓豪紳。明朝廷命湘桂黔6萬兵馬,八路強勢鎮壓。義軍藏匿深山,萬餘將士被封山堵洞,凍死餓死。 [14]  明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三月,苗軍首領李再萬被俘,遭明廷斬殺,起義軍被朝廷剿滅。 [36] 
明弘治十七年(1504年),明廷析武岡縣武溪半圖、石井二圖、城步圖及扶城、攔牛、莫宜、蓬峒等地和綏寧安化四個都、赤水圖及橫嶺峒地,始置城步縣,隸湖廣佈政使司寶慶府,以原城步巡檢司舊址拓為縣治。至此,橫嶺峒劃歸城步。 [6] 
清乾隆五年(1740年)正月,粟賢宇在長安營發動起義,自稱“李天保再世”,城步、綏寧和廣西共七縣萬餘苗瑤侗民參加,殲敵3000餘。 [14]  清廷急派鎮筸鎮(今鳳凰縣)總兵劉策名和鹽驛馬靈阿進剿起義,官軍大敗。 [35]  在官軍進剿的路上,他丟着兩尺多長一雙的爛草鞋,堆着杯口粗一筒的“人糞”。官軍以為義軍都是“巨人”,嚇得退兵。粟賢宇照樣建金鑾殿、都長安營。 [21]  同年七月,清廷派貴州總督、總理苗疆欽差大臣張廣泗統兵征剿義軍。 [35]  率5省7萬多官兵,五路進攻,城步五峒5萬多人被鎮壓,只留1萬活口。 [14] 
1740年8月18日,一騎驛馬飛馳至京,緊接着高聲的“長安坪捷報”直傳正大光明殿。貴州總督張廣泗在捷報中奏道:“臣張廣泗奉旨征討湖南寶慶城步苗匪首粟賢宇、楊清保叛軍,歷史七月有餘,經將士十數次輸死鏖戰,終於8月14日全殲叛軍於長安坪。” [4]  粟賢宇農民起義被鎮壓,清廷就湯下麪,移寶慶理瑤同知署,至義軍“根據地”長安營。長安營設“遊擊一員、守備二員、同知廳把總一員、江頭司巡檢一員”,常駐旗兵一兩千,高峯期八千人,重點監管湘桂邊九峒苗瑤民眾,防止謀反。 [2]  至此,城步苗疆吏治由明弘治之設縣升格為府,吏員由七品官升至從五品。此時的城步吏治接受雙重領導,既隸屬於寶慶府,又從屬於長安理瑤府(寶慶二府)。 [35] 
清乾隆六年(1741年)清廷頒旨:在長安坪設立軍營,同時把原設在寶慶府,專門管理湘貴黔三省便捷的“理瑤同知府”遷往長安坪,與寶慶府同級,自此“寶慶二府長安營”正式得名。 [4]  其職責是協同遊擊營鎮守“城綏九峒”(城步四峒、綏寧五峒),兼防六縣(湖南的通道、靖州,廣西的義寧、興安、三江,貴州的黎平)的少數民族。 [42] 
清乾隆八年(1743年),清廷在長安營築城。城區6平方公里,東、南、西三門把關(懷德門、雄粵門、威武門),11街8路4巷縱橫交錯(南城街、上大街、司右街、千總后街、千總前街、把總巷、興隆街、西城街、正大街、司后街、北城街等),遊擊署、千總署、守備署、把總署、軍械局、火藥局、軍糧局、橫嶺司、巡檢司、理瑤府、外委署等10多所官衙充斥其間,人稱“寶慶二府”。 [2]  據清道光版《城步縣誌》記載:極盛之時長安營的常居人口達6000餘人,加上流動人口達萬餘人。城內有主街道8條,大小寺廟10座,“ [28]  經長期營建,這時從東修築了78裏的營道通城步,從西修了70裏的營道通綏寧,水路可從渠水、潯水逆水而上可達長安營。 [42] 
清咸豐四年(1854年),長安營毀於大火。 [41] 
清宣統二年(1910年)九月,清廷宣佈裁撤長安營。長安營最後一任遊擊將軍關常琛( 滿族)及其部屬落籍此地。 [4] 
民國初年,改橫嶺峒為橫嶺鄉。 [31]  清軍一走,祁陽籍土匪周寶臣即行強販鴉片,百姓哪裏肯依。 [2]  民國七年(1918年)他率500匪徒竄至長安營,殺人劫財之後,將清王朝苦心經營170年的長安營付之一炬。 [4] 
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12月8日至11日,紅一、三、五、九軍團各一部,大部隊在長安營鄉大坪、雞爪坪、長坪、大寨、巖寨、六馬、六甲等村宿營。接着十多天裏,紅軍傷病員、零星部隊在長安營境內停留。國民黨造謠污衊紅軍,張貼標語:“誰給紅軍送糧送信,以通共論處”“誰家收留窩藏紅軍,與紅軍同罪”。在長安營村頭巷尾明察暗訪。 [3] 
解放後,改橫嶺鄉為長安營鄉。 [31] 
2016年8月,併入湖南南山國家公園的範圍。 [12] 
2019年3月,城步長安營古城遺址與丹口苗文石刻羣南山紅軍長征路遺蹟入選湖南省人民政府公佈的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1] 

長安營古城遺址文化

長安營傳承了豐富的侗族文化。建築文化有侗族吊腳樓、寨門、風雨橋、薩壇、鼓樓;歌舞文化有侗族搖搖舞、“嘎吆”舞、蘆笙舞;飲食文化有城步民族特色的油茶文化、長安營蟲茶文化、侗族茶餅製作文化;節慶文化有侗族姑娘節、古塘節、蒙氏大節、“六月六”山歌節等;此外還有豐富多彩的侗族服飾文化、風水文化等等。 [24] 

長安營古城遺址起義運動多發地

長安營至老寨、巖寨、大寨、長坪一帶,深處湘、桂之交,如果由此出擊,湘桂黔三省都會受到牽動。所以明清時代,這裏先後出現各族首領聚眾起義,且屢屢踞險大敗官軍。 [25] 
公元225年至清末1700年,以長安營為代表的城步苗瑤侗起義、反抗達100多次。其中明清兩代500年,起義56次,平均9年多就有一次,遠超全國苗區“50年一大反”頻率。 [21] 
面對強大官軍,歷代義軍憑山依險,“敵有萬兵,我有萬山,其來我去,其去我來”,利用滾木、雷石、弩箭鳥銃等英勇殺敵。流傳着公元225年諸葛亮南征九溪,駐城步雄溪,祭被秦始皇殺害的“鬧鬼義軍”;李天保栽三棵杉樹長出“十八個樹梢”、敗不喪志發誓打回來;粟賢宇糝粑退敵、倒點天燈、霧滅清兵等故事。 [21] 

長安營古城遺址軍事風的地名

長安營鎮政府所在地叫巖寨,往城步縣城方向去的地方叫老寨,往長安營遺址方向走有大寨。這其實是清兵一條進兵路線圖:清兵從城步縣城方向攻來,翻過“上三十里、下三十里”的烏雞坳,在隔戰場不遠的地方紮寨,也就有了“老寨”之名;隨着戰事的進展,拔寨起行,在一個懸崖下紮下,寨因地形而得名——“巖寨”;再戰又勝,便在一個進可攻、退可守,有水有糧、視線開闊地方設立大寨,中軍帳也設在這裏。 [28] 
再就是留下了長安堡、三才堡、長寧堡、大寨堡、橫坡堡等18個堡。堡就是據點,裏頭設兵鎮守。這裏實行的是屯兵制,駐守的兵丁“戰時為兵,閒時為民”。史載:這裏“設立一十八堡,安置堡兵四百八十名,每卒給田八、九畝……以均且耕且守之計”。 [28] 
武威堡、武安堡、武定堡、長寧堡、大定堡、武川隘......長安營軍事設施、通訊設施、防禦設施取名,都凸顯陽氣,寓意“長治久安,永不生事”。 [2] 

長安營古城遺址語言

  • 長安營方言
此地方言與城步縣城以及周邊,存在較大區別。
“去(qi)玩”,與普通話區別很小;“吃什麼菜”跟普通話沒有區別,而城步話講“呷(恰)麼噶菜”。長安營全村830多人,涵蓋苗、侗、滿、瑤、漢等民族十多個姓,祖籍來自各省市。駐守長安營的文武官員和兵丁大多來自京、鄂、湘、桂、川等地。他們先到縣城,然而沿着鎮壓農民起義而開闢的140多里的營道,從縣城儒林鎮來到長安營。 [28] 
屯兵、官員和犯事的宮女、滿族宗親,自然北京話在“二里八分”的範圍內流行開來。 [28] 
長安營設衙的170年間,滿族將士與四方調來的將士,帶來南北文化與本土文化的融合。不過,苗學家饒興軍認為,當時,官府為了防止本地人聚眾造反,強令取消土語,採取“文字獄”的方法,將本地有關書籍全部燒光,強迫從各地徵調來的漢人和留下來的土著都跟着旗人學官話,無論是不是旗人的後裔,都要講北方話。
據1931年《湖南各縣調查筆記》載:“長安營語,通行於橫嶺鄉(今長安營鄉和巖寨鄉)。長安民多由各省各縣移入,因該地舊為營地,所有巡檢遊擊千總把總弁兵等,均為外地人,而籍其地者,故成一種會合。語頗清秀,為城步冠。”
《長安營童謠集》裏面的《liào(甩)手手》歌:“liào(甩)手手,街街走,撿錢錢,打酒酒。”這liào字,就是北方話“撂挑子”的撂字。《紅樓夢》等古籍常用這個字。
久而久之,長安營話既有點像北京話,又帶長沙腔,既像通道、靖州話,又帶點貴州腔、桂林腔,可謂南腔北調,秀氣文雅,語調平和,悦耳動聽。語言學家考察認定,長安營話系“西南官話”的一支。 [11] 
方言學專家鮑厚星教授曾經專程來到長安營調查記錄當地方言,通過考察聲母、韻母、調類、調值等語音指標,認定長安營話為西南官話的一種,屬西南官話岑江片,這一小片涵蓋了貴州省東南部鎮遠-岑鞏-黎平-錦屏-台江12縣,以及湖南省靖州-通道。而城步長安營因為歷史上的軍事移民緣故,被派遣至此的軍人及家眷在當地形成了一個孤島型的小社會,與周圍的其他方言(苗語、侗語、鄉話及縣城交際通用語等)隔絕開來,便形成了屬於自己獨特、清秀的語言。 [25] 
  • 侗語
長安營侗族使用的侗語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的南部方言。與懷化市、湘西州、桂東北、黔東南等地區的侗語很相近,基本相通,僅有少量句式和詞彙讀音不同。長安營侗族同胞與各地侗民能夠用侗語互相通話,相互交流。 [24] 

長安營古城遺址民俗

長安營最家常便飯的,是唱山歌。苗歌侗歌、瑤歌,排歌、盤歌、四句歌,花歌、情歌、酒歌,勸世歌、頌世歌、刺世歌……生產勞作唱,談情説愛唱,逢年過節唱,婚喪喜慶唱,户户飄曲,人人歌手。單是情歌,就有10大類、20小類。什麼初識歌、試探歌、初戀歌、迷戀歌、請媒歌、相思歌、起誓歌、送郎歌、反情歌、逃婚歌等。 [29] 
湘桂邊苗區的“六月六山歌節”,發源地就在長安營。乾隆五年(1740)農曆六月初六,粟賢宇義軍在長安營各個山頭明唱山歌,暗布天羅地網,伏擊官軍大勝,斬殺千總、把總多人。追溯當地幾次大起義,戰場引歌為號,歌聚軍心,奮勇殺敵,久而久之,便約定俗成“六月六山歌節”。 [23] 
2020年在長安營舉辦的六月六山歌節 2020年在長安營舉辦的六月六山歌節 [27]
長安營鄉山歌節活動的主場地在大寨村的古杉羣。這片杉樹林由49棵千年古杉組成。林中有亭名曰“連心亭”,每年農曆六月初六,本鄉各村寨以及廣西通道、綏寧等地的各族同胞歌手便會聚集到這片古杉林中,歌場上少則五六千人,多時達七八千人。 [41] 
已升格為中國湖南(南山)“六月六”山歌節。 [23] 城步苗族6月6山歌節“六月六山歌節”已成為湖南省四大節慶品牌之一,其“以民族節慶助推公共文化建設”被列入第四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項目。 [27] 
部分類型的山歌:
長安營-大寨村曬秋
長安營-大寨村曬秋(2張)
“高山高嶺種高粱,高粱釀酒自然香,好酒不過高粱酒,好妹最是長安營……”歌聲表達對長安營山水之美、豐收之美,及其“烏托邦”式眷戀。 [23] 
“長安水,日夜流,流不盡的淚和仇。苗瑤不甘受欺壓,高舉義旗爭自由。吃辣要吃朝天辣,苗侗好漢不怕殺。砍倒官家高枕睡,頭落不過碗大個疤……”歌聲宣泄對封建統治者欺壓盤剝的毅然反叛,以及誓死護家保院決心。 [23] 
“踩妹腳,試妹心,看妹罵人不罵人。要是你妹不罵我,一個真心跟妹行。”在苗區集場,經常聽到男女對歌找對象。 [29] 
  • 抬天王菩薩
抬天王菩薩
抬天王菩薩(3張)
相傳唐末宋初,湘桂邊界楊苗王,滿女幺妹十八歲,夏天獨自涉河游泳,被三條綵帶纏身,迷糊睡去,醒來便有身孕,三年六個月後,產下三男。蒙苗王傳教,三男文韜武略。
“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宋太祖末年,三兄弟受命各領一支苗兵北上抗遼。苗刀苗棍,苗拳苗腿,苗兵英勇善戰,大獲全勝。宋太祖在金鑾殿宴請三兄弟,三兄弟領賞回營,將黃金絹帛分封部下,取出御酒同飲慶功,不料當晚身亡。宋太祖顯然懷疑三兄弟星宿下凡,故酒中下毒。苗王大怒,欲舉兵十萬反宋。宋廷唯恐內外交織生大亂,急與苗王議和,下詔諡封三兄弟為“白帝三王”,準旨在長安營建“三王廟”,後稱“天王廟”。
每年六月六,苗侗後生齊齊將“天王”從鑾中請進轎中,移出廟外,緩緩巡遊長安營。村民鑼鼓喧天,人山人海,伴遊“抬天王菩薩”,以圖天王顯靈,保佑團坊清泰,風調雨順,地方安寧。 [11] 
  • 愛樹護林
長安營自古訂立村規民約,植樹造林,給樹編號登記,誰亂砍濫伐,齊齊誅罰之。“寸木鬥水”,苗瑤侗同胞懂得造林美景,樹木儲水,水潤萬物,萬物有靈。即使在大鍊鋼鐵年代,大夥都以認死理、不怕死的倔強愛家護林。 [13] 
  • 蒙氏大節
農曆七月初二和十月初二為巖寨地方蒙姓侗族族節。節日先天要把出嫁女兒接回團聚。節宴在早晨進行,食品之豐盛不亞於過年。首先在茶堂擺八仙桌,點香燃燭祭祀祖先後,家人圍坐一席共進節餐,稱吃“年庚飯”,但是年庚飯不是米飯,而是供奉祖先的油煎餈粑。白天,人們不作農事,聚集在鼓樓、節坪、禾堂坪、岔路口或樹蔭下奏蘆笙,吹木葉,唱侗歌,做遊戲。 [43] 

長安營古城遺址主要景點

長安營古城及遺蹟
據《城步縣誌》中記載:築城池一座,牆高丈餘,圍城二里八分(1400米),城牆上建炮台12座。城區有街巷8條,東、南、西面城門分別名為懷德門、雄粵門、威定門。城內設有守備署、遊擊將軍署、千總署、軍械局等十餘所官司署機構,城外修有校場坪、跑馬槽、點將台、演武廳等十多處軍事設施。將原駐城步寶慶府理瑤同知府也移駐過來,分防城步、綏寧兩縣苗瑤,並置江頭巡檢司,分轄莫宜、蓬峒、欄牛三峒,俗稱“寶慶二府”。 [28] 
長安營古城雖衰敗冷落,且遺留名勝古蹟不少。有南北兩段城牆,有幾座炮台,有近千斤的大鐵鐘,有10多塊字碑等。東門的長安溪上,有一座單孔石拱橋,橋上築有風雨亭。左橋堍上方的巨巖中間有“虎踞”二字,系乾隆三十二年城步知縣賈構所題,橋上游有擔水碼頭,可供洗濯。東門外半邊街沿城牆腳下向北延伸,有文昌閣;南門外一里處長安溪東岸巨石上刻有“龍蟠”二字,與“虎踞”遙相呼應,意為長安營為“虎踞龍蟠”之地。在西門外的正龍嶺山嘴上立有一塊長條禁碑,刻有“文武公共禁止,不許埋葬”等字樣,這是當時長安營統治者害怕葬人,葬壞地方。 [7] 
長安營古城及遺蹟
城牆一米來厚,全是方整的巨石塊堆砌,高大約兩米;沿着山脊蜿蜿蜒蜒向山下延伸,將村前的那條小溪圈在牆外,形成一條天然的護城河。 [28]  在村部,遊擊署的舊址靜立一側,木結構的平房,保存尚完好。但圍繞長安營的城牆卻沒有這麼幸運,南邊所剩的一段,大石所壘,被青苔、野薔薇掩蓋。 [25] 
有《古道歌》為證:“山高馬鞍遊,沉江匯眾流。好上皮衝界,觀音聳閣樓。竹樹環村茂,客來丹口留。問渡出徽州,煙雨惹人愁。應聲巖腳路,雲是大橋頭。踏雪黃泥山,巖寨去悠悠。長坪山僻路,橫嶺嘯猿猴。大寨去十里,長安無夏秋。” [42] 
保存完整的有理瑤同知署、香雲庵和福壽橋等建築及虎踞石刻、關帝廟和馬王廟等遺存。 [1]  如今長安營附近的一絕壁石崖上,還留有當時鎮壓義軍的清軍總兵、後長安營的第一任遊擊劉策名的詩句:“橫槍縱馬列山頭,帥眾英聲一戰休;宣佈天威傳萬里,陣前還是老臣謀 [2]  。” [28] 
大寨侗寨
從古城出來,幾公里便是其中的大寨村,典型的侗寨。鼓樓高聳,涼亭屹立,吊腳樓鱗次櫛比,薩壇(侗民祭祀始祖母薩歲的聖壇)神聖而獨特。 [13] 
大寨村——侗族民居
大寨村——象徵民族團結的連心亭 大寨村——象徵民族團結的連心亭
大寨村是一個侗族村寨,村內有153户,約680餘人,95%是侗族。該村位於具有“城步苗族自治縣的西藏”之稱的高寒盆地長安營鄉西南邊陲,處在旅遊風景名勝區—南山腳下。 [10]  大寨地形以山地為主,森林覆蓋率達91.3%,擁有山林面積1.58萬餘畝,還保存有1600多年樹齡的湖南杉樹王和東晉古杉羣。 [30] 
建於1750年(清乾隆十五年)的風雨橋——回龍橋。跨溪而立,亭廊連貫,重檐翹角,30多米長的古橋,無需一顆鐵釘。 [13] 
大寨村——回龍橋
古杉樹羣
  • 東晉古杉羣
東晉古杉羣
東晉古杉羣(3張)
在大寨村,流傳着這樣一首民謠“長坪府 ,大寨縣,長安有座真龍殿 ,湖廣三樹十八尖 ,樹樹連成一條線 [7]  ”每個古老的村寨都有着古樹。
2004年,經浙江、湖南、江西三省專家考證並用生命生長錐測定:古杉是東晉時期(公元317—420年)當地侗族先民駱越人栽植,迄今己有1600多年高齡了,比國內林學專家公認的人工栽培杉林始於唐代元和八年(公元813年)早了400多年。 [22]  有力批斥了“海拔1200米以上無杉區”的論斷。 [13] 
這羣千年古杉絕大多數生長在溪流的沙灘上,也有幾棵屹立在小溪兩岸的崖畔上。古杉羣中,特別引人注目的是聳立在西邊崖畔上那棵最高最大的古老杉樹。 [20] 
  • 中國湖南杉樹王
中國湖南杉樹王
中國湖南杉樹王(4張)
大寨村現存的39棵古杉,羣落中,有一株枝葉扶蔬,英姿勃發的“樹王”,迄今近1600歲了。樹基有洞,洞可納七八人,人立在洞內透過樹腔就可看見頭頂上的藍天。 [8]  原樹高28米,由於雷電擊中而折落,僅留下一半樹幹。 [32]  2003年2月8日20時許,大寨村一村民到古杉樹處祭祖燒紙時,一陣大風使千年杉樹內燃起熊熊大火。城步苗族自治縣和通道侗族自治縣的消防車先後趕來,但因水壓不足火勢沒有得到控制。後來,湖南省森林防火指揮部緊急徵調消防官兵搭雲梯奮戰4個小時才將大火撲滅。 [33] 
樹高29米,胸徑2.17米,胸圍7.71米,冠幅27米;經鑑定,它是中國發現最大的杉樹,比“福建杉樹王”(胸徑1.6米,胸圍5.02米)大40%以上。” [8] 
2018年3月,被湖南省綠化委員會、湖南省林業廳評為“湖南樹王”。 [9] 
長征紀念碑、紅軍橋、紅軍墓
1934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央主力紅軍第一、三、五、九軍團各一部從南山下來,經過長安營鄉,在境內的長坪、大寨、巖寨一帶宿營。大部隊過後的十多天裏,陸陸續續有三五成羣的紅軍傷病員從這裏經過。其中一名叫謝軍的紅軍戰士因患重病昏倒在大寨村風雨橋上。 [18] 
是當地一名中藥郎中游慶美將其揹回家救治。後因病情過重救治無效犧牲,但遊郎中按他的遺願將其安葬在村口軍陽廟以西的楓林腳下,讓其英靈聽到紅軍隊伍過風雨橋的腳步聲,這一風雨橋為擁軍之橋、聽紅之橋。 [19] 
紀念碑、紅軍橋、紅軍亭
1986年,海軍原副司令周仁杰中將趕來長坪村為謝軍等戰友掃墓,並感謝鄉親們。 [16] 
1994年8月至1999年12月,在原城步縣委副書記、縣政協主席殷汝才(侗族草醫遊慶美的外甥女婿)、侗族草醫遊慶美的兒子游延慧等人的倡議及四處籌資,先後在原軍陽廟舊址上修建了“紅軍長征烈士紀念碑”和“紅軍紀念亭”,以及橫跨渠水的“紅軍橋”。 [17]  [45]  現有紅軍烈士墓6座。 [45] 
竣工後,原湖南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石邦智為紀念碑題寫了“紅軍精神,光耀千秋”八個大字。 [15] 
長坪古楓林
長坪村-長坪古楓林
長坪村-長坪古楓林(6張)
楓樹在苗族是一等一貴族。傳世神話《楓木歌》,記載了人類媽媽“妹榜留妹”出身於楓木樹心的故事。城步苗民擇楓而居,栽楓而拜,祭楓成俗,已達數千年。 [23]  苗人將楓樹視為降妖除怪、保財佑族的“風水樹”,是紀念苗族始祖蚩尤的“聖物”。 [23] 
長坪村100多畝“楓景”。爬上一個山坡,38株古樹密密麻麻,樹高几十百把米,劍指雲天。其中千百年樹齡者275棵。古樹羣以楓樹為主。 [13] 
延季蔬菜基地
長安營延季蔬菜基地
長安營延季蔬菜基地(2張)
長安營屬典型的亞熱帶山地氣候,平均海拔1300米,十分適宜高山延季蔬菜種植。為此,長安營開闢菜品市場,在桂林、廣州、深圳、南京、香港等十多個大中城市開設銷售網點。2011年,長安營村五組村民回鄉創業種植延季蔬菜。隨後幾年,種植規模不斷擴大。 [40]  這裏是城步四大供港蔬菜基地之一,出產的西紅柿曾經擺上國宴 [41] 

長安營古城遺址遺留文物

明清文物
  • 清代聖旨
長安營吳家珍藏的清代聖旨
長安營吳家珍藏的清代聖旨(3張)
2015年1月中旬進行文史資料調研時,在城步苗族自治縣長安營鄉某吳姓苗胞家中,目睹了吳家已珍藏100多年的一道清朝光緒皇帝的“聖旨”。 [35] 
據吳家主人説,這道“詔書”是他祖父遺留給他的。經仔細查看,“聖旨”系清朝光緒皇帝頒發,長121cm,高27cm,質地為黃色絹帛,黑色行楷字體,絹帛上白色花形圖案襯底。聖旨右邊為漢文詔書,左邊為滿文詔書,漢文從右向左書寫,滿文從左向右書寫,兩種文字向聖旨中間延伸,兩枚刻有“慈禧大寶”制誥的硃紅大印鈐於中間,下詔時間為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十月五日。詔文無句讀標點,詔書內容整理如下: [35]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豐功於行陣,業著聞(彰);錫介福庭幃,恩推大母。爾楊氏,乃現任徐州衞守備加一級任錫九之前祖母,坤儀足(式),令問攸昭,表劍佩之家聲,輝流奕式;播絲綸之典,以爾克襄王事,貤贈爾為恭人。於戲!翟茀用光,膺宏於天闔;龍章載煥,被大惠(於)重泉。
制曰:樹豐功於行伍,立勳績自偉業,宜室之氵升,媛合從其顯。爾徐州衞守備加一級任錫九之前祖母,坤儀足式,協德攸昭,家聲輝流,寵命封綸,宜賁紓,誠封贈爾恭人。於戲!順之風書,袿彰和煥,褒嘉之章,載被奕世,播絲綸國典。” [35] 
紅軍長征時期文物
城步長安營是紅軍長征經過之地,當年,紅軍在此過境時間長達10余天之久。這裏流傳着許多可歌可泣的紅軍故事,也遺留着80多件珍貴的紅軍革命文物。這些文物大部分保存在城步縣文物管理局,但仍有極少數被當地村民珍藏。 [38] 
  • 紅軍留下的棉褲
紅軍一路走過老山界、南山,也在長安營鄉停留。在長安營鄉,村民周旺華講述當年,紅軍贈送棉褲給他爺爺表謝意的故事。1934年,紅九軍團翻越老山界到達八十里大南山。湘江一戰,紅軍付出慘重代價,也增添更多傷員。周旺華的爺爺周世忠正撞上7名紅軍戰士求糧,飯後,紅軍要付飯錢,但被周世忠拒絕,其中一名紅軍見周世忠衣衫襤褸,便從揹包中拿出一條棉褲答謝。因為感覺紅軍將身上的暖流傳遞,這條紅軍棉褲不止成為周世忠的禦寒衣物,也一直被當做“傳家寶”珍藏下來。 [37] 
周旺華展示紅軍留下的棉褲 胡志中 攝 周旺華展示紅軍留下的棉褲 胡志中 攝
由於時隔多年,褲子顏色已經泛白。這條褲子腰圍2.5尺,長2.9尺,褲頭上有一枚紅五角星釦子。 [38] 

長安營古城遺址世居族羣

  • 侗族
長安營侗族與綏寧侗族、通道侗族同為古駱越人與五溪蠻人的後代。秦漢時期,因戰亂之故,駱越人南遷,成為城步侗族先民的一部分。唐宋之際,五溪蠻在渠水流域與安化州蠻的蒙、吳等姓結盟,相互影響,融合演變為侗族,其後裔有溯渠水而上,有的在通道定居,有的在綏寧安家,還有一部分直至渠水源頭的長安營(橫嶺峒)定居,成為長安營侗族的先祖,自稱“仡蒙”。 [24] 
  • 滿族
城步苗族自治縣在清乾隆以前是沒有滿族的,乾隆五年,在城步設立寶慶(今邵陽)理瑤同知府後,漸漸派來了一些滿族流官。 [25]  鑲黃旗關常興是宣統二年到長安營任遊擊,並在城步落籍後,城步方有世居滿族。而關姓,原本為滿族姓氏瓜爾佳,清亡後才改為漢姓。 [25]  宣統二年,長安營被迫裁撤,刀槍均填埋於洞中,官兵能回籍的返回原籍,不能回籍的落籍城步。 [28] 
隨關常興在城步定居的北京滿族人還有周介山(姓曰一佳氏)、艾建中(姓瓜爾佳氏)等,總共不過二三十人。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的後裔根據民族政策提出申請,全部恢復了滿族身份。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城步滿族人共有110人。 [34] 

長安營古城遺址保護意義

長安營古城遺址是清王朝對邊疆少數民族統治策略和實施的歷史見證,也是邊疆少數民族融入中華民族大家庭歷史過程研究非常重要的實物資料,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 [1] 
駐守長安營的文武官員和兵丁大多來自北京、湖北、湖南、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在此世代繁衍,促成了東西南北民族、文化、經濟的大融合。 [41] 

長安營古城遺址保護措施

2021年,城步縣文旅廣體局編制了長安營古城遺址考古調勘計劃書,並獲湖南省省文物局通過。 [46] 

長安營古城遺址旅遊信息

可乘坐高鐵至長沙邵陽再轉至城步的大巴車,再從城步乘坐前往長安營的客車。
自駕:長沙—長韶婁轉洞新高速(西巖收費站出)—S219—X088—城步丹口鎮(參觀蓮花橋革命烈士紀念碑)—X088—南山風景名勝區(參觀老山界)—X088—長安營村(參觀長安營) [44]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