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漢字)

鎖定
那,漢語常用字(一級字) [1]  ,讀音有nǎ、nèi、nà或者nā等,最早見於《説文》小篆。“那”本從“冄”聲,即“髯”的本字。當“那”用於地名時,讀作nuó;古代表示疑問副詞或者疑問代詞的“哪”也多寫作“那”,讀作nǎ;現代漢語常用的表示指示代詞的“那”則讀作nà;用作姓的“那”則又讀作nā;“那”還可以通假為周代的國名“聃”,此時讀作nán。 [2] 
(基本信息欄參考資料: [3] 
中文名
拼    音
nǎ;nèi;nà;nā等
部    首
倉    頡
SQNL
鄭    碼
YBY
字    級
一級字、常用字 [1] 
平水韻
五歌 平聲 [4] 
注    音
ㄋㄚˇ;ㄋㄟˋ;ㄋㄚˋ;ㄋㄚˉ等
結    構
左右結構
筆    畫
6
異體字
哪挪㖠郍𢑽𣟎𨙻𨚉𨚗
四角號碼
17527
統一碼
基本區 U+90A3
筆順編號
511352

字源演變

那字字體演化 那字字體演化
那,形聲字。“那”本從“冄”聲,即“髯”的本字。漢印尚作“圖2”,現代漢語隸變為“那”,已失去其表音功能。《説文》:“那,西夷國。從邑,冄聲。安定有朝那縣。” “西夷國”此即《史記·西南夷列傳》所稱的“冉駹”。而《説文》所言的“朝那”則在今甘肅省平涼市。這種用於地名的“那”念為nuó。古代表示疑問副詞或者疑問代詞的“哪”也多寫作“那”,不從“口”,或以為是“奈何”的合言。此義念nǎ。現代漢語常用的表示指示代詞的“那”則念nà。“那”還可以通假為周代的國名“聃”,此時念為nán。 [2] 

詳細釋義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代詞
指代較遠的人或事物。
that

那廝
指代較遠的時間、處所。
that
清·林覺民與妻書》:“那時使吾。”
那昝、那頭兒
指前文提到的或根據上下文或根據當時的情況顯然所指的某個人或物。
the
把那隻貓趕出去。

表示突出強調某人、事物或語意。
that there
我決不會投那傢伙票的。

表示贊同之點。
there
那就是你的光榮。

連詞
表示順着上文或上句話的語意,申説應有的結果。
in that case
那我就不再等了。

代詞
根據情況所指的、提到的或認為的那個人、物或意思。“那”(nà)的口語音。
that

那一個
nuó
形容詞
多。
much
《詩·小雅·桑扈》:“不戢不難,受福不那。”

安閒的樣子。
peaceful and carefree
《詩·小雅·魚藻》:“王在在鎬,有那其居。
宋·王安石《上執政書》:“魚者,潛逃深眇之物,皆得其所安而樂生,是以能那其居也。”

美好。
fine
國語·楚語上》:“使富都那豎贊焉。”
明·湯顯祖《紫釵記·哭收釵燕》:“人兒那,花燈奼,淡月梅橫釵玉掛。”

名詞
姓。



用於地名,邑與地名或行政區域有關;國名。



代詞
何。
how
正字通》:“那,借為問辭,猶何也。如何、奈何之合音也。”

動詞
移動,後作“挪”。
move
元·薛昂夫《端正好·高隱》套曲:“花陰轉眼那,日光彈指過。”
明·徐光啓《農政全書》卷三一:“那表為裏:左卷者,卻右卷;右卷者,卻左卷。”
西遊記》:“語言雖利便,身體莫能那。”
那用、那空
nèi
代詞
指較遠的時間、地方或事物,與“這”相對。
that

那個、那五年
代詞
疑問代詞。如何、怎麼。

東觀漢記·劉玄載記》:“更始韓夫人曰:‘莽不如此,帝那得為之。’”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七:“兩個甲科與聞參將辯白前事,世間情面那有不讓縉紳的,逐件贓罪得以開釋。”

疑問代詞。哪裏;何處。

宋·張先《卜算子慢》:“恨私書,又逐東風斷。縱西北層樓萬尺,望重城那見。”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五本第三摺:“姑夫許我成親,誰敢將言相拒。我若放起刁來,且看鶯鶯那去?”

“奈何”的合音。

《左傳·宣公二年》:“牛則有皮,犀兕尚多,棄甲則那?”

nuò
助詞
表疑問。

後漢書·逸民傳·韓康》:“公是韓伯休那?乃不二價乎?”

表感嘆。

晉書·愍懷太子傳》:“陳舞復傳語云:‘不孝那!天與汝酒飲,不肯飲,中有惡物邪?’”
元·白樸《梧桐雨》第三摺:“天那!一個漢明妃遠把單于嫁。”

表祈使。

儒林外史》第九回:“那孩子手扶着船窗,口裏説道:‘買菱那!買菱那!’”

參考資料: [3]  [5]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西夷國。從邑,冄聲。安定有朝那縣。 [3] 

説文解字注

西夷國。
其地當在今四川之西。《史記》自筰以東北,君長以什數。冄駹冣大,在蜀之西。又謂牂柯為南夷,邛筰為西夷,𨙻葢卽冄駹之冄字,古今字也,按文王之子耼季。賈逵、韋昭皆雲:耼、國名,但其地闕,《史記》作冄。索隱雲:冄或作𨙻。終莫詳其地也。《左傳》:莊十八年有𨙻處。杜雲:𨙻處、楚地。凡若此等異地同名者。今皆不引以茲䋣蕪。
從邑。冄聲。
諾何切。按冄聲本在七八部。雙聲合韻也。《小雅》《商頌》《毛傳》曰:𨙻、多也。《釋詁》曰:𨙻、於也。《左傳》:棄甲則𨙻。杜雲:𨙻猶何也。今人用𨙻字皆為柰何之合聲。越語,吳人之𨙻不榖。亦又甚焉。韋注:𨙻、於也。此釋詁之證。郭失其解。又《魚藻箋》雲:𨙻、安皃。
安定有朝𨙻縣。
安定郡朝𨙻、二志同。今陜西平涼府府東南有朝𨙻故城。許意葢謂𨙻與朝𨙻異處。如上文鄖與鄖關之例。如淳朝音株。 [3] 

康熙字典

《唐韻》《廣韻》諾何切。《集韻》《韻會》囊何切。《正韻》奴何切,𠀤音儺。《説文》:西夷國安定有朝那縣。
又《玉篇》:何也。《左傳·宣二年》:棄甲則那。
又多也。《詩·小雅》:受福不那。
又《集韻》安貌。《詩·小雅》:有那其居。
又姓。《廣韻》:西魏有那椿。
又上聲。《廣韻》《正韻》奴可切。《集韻》乃可切,𠀤音娜。《集韻》:何也。《玉篇》:俗言那事。
又去聲。《廣韻》奴箇切。《集韻》《韻會》《正韻》乃箇切,𠀤音哪。語助也。《後漢·韓康傳》:公是韓伯休那。杜甫詩:杖藜不睡誰能那。
又葉奴故切,音怒。陸雲《陸丞相誄》:攺容肅至,傾蓋寵步。鞶帶翻紛,珍裘阿那。《説文》:本作𨙻。俗作𨚗。 [3]  [6]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 [3]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篆書 篆書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反切
聲母
韻母
韻部
韻目
擬音
聲調
廣韻
諾何


平聲
奴可


上聲
奴箇


去聲
中原音韻

歌戈開
歌戈


陽平

歌戈開
歌戈


上聲

歌戈開
歌戈


去聲

家麻開
家麻


去聲
洪武正韻
奴何


十四歌


奴可


十四哿


乃個


十四箇




十五馬


分韻撮要

第二十三科火貨


陽平

第二十三科火貨


陽上
參考資料: [8]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n
ɑr
先秦
王力系統
n
a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n
ɑ
先秦
周法高系統
n
a
先秦
李方桂系統
n
ar


a


a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n
ɑ
隋唐
擬音/王力系統

n
ɑ
隋唐
擬音/董同龢系統

n
ɑ
隋唐
擬音/周法高系統

n
ɑ
隋唐
擬音/李方桂系統

n
â
隋唐
擬音/陳新雄系統

n
ɑ
參考資料: [8-9] 

方言音韻

◎ 贛語:naa3 忽那間;haa3 那裏
◎ 客家話:[海陸腔] no2 na3 [寶安腔] la3 | lo2 [客英字典] na3 nai5 ne5 [台灣四縣腔] no2 na3 [梅縣腔] mak7 man3 na3 nai5 ngai5 ne.5 lai5 [客語拼音字彙] na1 na3 na4 nai4 [陸豐腔] na3 [東莞腔] la3
◎ 粵語:aa6 naa5 naa6 no1 no4 no5
◎ 潮州話:na2(náⁿ) na1(naⁿ)
◎ 韓語:NA 나
◎ 越南語: na [7]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