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送方尊師歸嵩山

鎖定
《送方尊師歸嵩山》是唐代詩人王維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這首詩寫送別方尊師前往嵩山修道,以如畫彩筆描繪嵩山的奇麗景色,以浪漫的神仙傳説渲染方尊師的仙人風姿。全詩描寫景物引人入勝,結構緊湊,意境開闊,情景交融,形象鮮明。
作品名稱
送方尊師歸嵩山
作    者
王維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送方尊師歸嵩山作品原文

送方尊師歸嵩山
仙官欲往九龍潭,旄節朱幡倚石龕
山壓天中半天上,洞穿江底出江南
瀑布杉松常帶雨,夕陽蒼翠忽成嵐
借問迎來雙白鶴,已曾衡嶽送蘇耽 [2] 

送方尊師歸嵩山註釋譯文

送方尊師歸嵩山詞句註釋

⑴方尊師:未詳何人。尊師:道士的尊稱。嵩(sōng)山:山名,在河南省登封市北。嵩山古名外方山,又名嵩高山,為五嶽的中嶽。道教視嵩山為神仙洞府所在地和道士修行佳處,稱其為三十六洞天之第六洞天。隋唐是嵩山道教的興盛時期,有大批道士居此修道。
仙官:有爵位的神仙。此處尊稱方尊師。九龍潭:在登封市東二十五里嵩山東峯太室山上。《登封縣誌》:“九龍潭在太室東巖之半山巔,眾水鹹歸於此,蓋一大峽也。峽作九疊,每疊結為一潭,遞相灌輸,水色洞黑,其深無際。有石記,戒人游龍潭者,勿語笑以黷神龍,龍怒則有雷恐。”
⑶旄(máo)節:以竹為節杖,上綴以犛牛尾。朱幡(fān):紅色長幅下垂的旗。旄節和朱幡都是道士所用的法物。石龕(kān):供奉神佛的小石閣。
⑷“山壓”句:謂嵩山居天下之中央,高達半天之上。言山勢之高。壓,坐鎮。
⑸“洞穿”句:謂九龍潭洞府深邃曲折,其下與長江相連,可直通江南。言潭水之深。《幽明錄》:“嵩高山北有大穴,晉時有人誤墮穴中。見二人圍碁,局下有一杯白飲。墮者飲之,氣力十倍。碁者曰:從此西行有大井,但投身入井自當出。墮者如言,可半年乃出於蜀中。”《風土記》:“太湖中山有洞穴,傍行地中,無所不通,謂之洞庭。”嵩山洞穴可通江南之説,或系糅合上述傳説而成。
⑹“瀑布”句:瀑布飛流濺沫,山中松杉常被淋濕,故云。
⑺蒼翠:一作“彩翠”,指青翠的山巒在夕陽輝映下呈現出的斑斕色彩。嵐(lán):山林中的霧氣。
⑻“借問”二句:以蘇耽比方尊師,以衡嶽影嵩山,意謂白鶴將送他前往仙境。衡嶽,指南嶽衡山蘇耽,傳説中的仙人,郴縣(今屬湖南)人。《郴江集》:“郴人蘇耽一日白母曰:‘耽當為神仙,不得終養。’因留櫃曰:‘有所乏可叩之。’母有乏叩櫃,其物立致。後三年,母疑,開錀視之,雙鶴飛去,叩之無復應。”葛洪《神仙傳·蘇仙公》:“先生灑掃門庭,修飾牆宇。友人曰:‘有何邀迎?’答曰:‘仙侶當降。’俄頃之間,乃見天西北隅,紫雲氤氲,有數十白鶴飛翔其中,翩翩然降於蘇氏之門,皆化為少年。先生斂容逢迎,乃跽白母曰:‘某受命當仙,儀衞已至,當違色養。’即便拜辭。”雙鶴送蘇耽赴南嶽衡山之事,系糅合上述故事而成。 [1]  [4-6]  [8] 

送方尊師歸嵩山白話譯文

方尊師想到河南太室山九龍潭去。他擺着杖,放着幡旗,靠在石閣的旁邊。
嵩山很高,像在半天裏。太室山上的九龍潭像個大水洞,一直通到江南去。
瀑布傾瀉,水花四濺,山上的松杉就像常常帶雨一樣。山上的水汽在夕陽返照時現出美麗的翠色。
請問來迎接方尊師的白鶴,你們是曾經在衡嶽送過蘇仙公的那兩隻嗎? [6] 

送方尊師歸嵩山創作背景

該詩的創作時間大約在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左右,王維在洛陽任右拾遺之後。方尊師將歸嵩山,王維寫下此詩為他送別。 [7-8] 

送方尊師歸嵩山作品鑑賞

送方尊師歸嵩山文學賞析

首聯先點明題意,説方尊師將回到嵩山九龍潭。他莊重地站在石龕旁,手執旄節和朱幡。頷聯和頸聯寫嵩山的景物,也即是想象方尊師歸嵩山後的生活情況。詩人説,嵩山又高又大,山腰雲彩遮掩,遠遠看去好像是從天上壓下來而停留在半天上一樣。九龍潭的洞穴幽深,直通江底,而流向江南各地。這樣一個高大、幽深的境界,自然最宜於煉性修道,達到清靜無為。詩人還説,嵩山長滿杉松,巨大的瀑布日夜迸流,使它們經常受到雨點的滋潤,因而長得非常蒼鬱茂盛。當夕陽殘照披在蒼峯翠巒間時,山林間便忽地騰起一陣陣霧氣來。道教強調皈依自然,迴歸自然,這樣一個瀑布飛奔、林木蒼茂、夕陽斜照、霧氣輕籠的地方,對道士來説,是美妙而理想的。對於方尊師將要回去的嵩山,詩人着力作如此精妙的描寫,實際是寄託着一番良好的祝願,認為他生活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在道業上必將會有更大的成就。詩人對於方尊師的情誼也從中充分地體現出來。尾聯用雙鶴送蘇耽赴南嶽衡山的典故,但略加變化,説:借問迎面前來的一雙白鶴,你們大概是曾經參加過從衡嶽迎接蘇耽上仙界的吧?這意思是説,方尊師歸嵩山就像當年蘇耽登天一樣,有着白鶴來迎,方尊師是和蘇耽一樣道學有成就要飛舉上天的真人。
送仙官歸山本是一件平常的事,但由於對方尊師的敬重,詩人多方渲染鋪陳,寫得很莊重,很熱鬧,很有氣勢。頷聯、頸聯兩聯對仗工整,富於表現力,給全詩帶來一種神奇、美妙的仙情道意,而尾聯的巧妙用典,又能引起諸多的玄思和奇想。 [8] 

送方尊師歸嵩山名家點評

明代許學夷詩源辯體》:“瀑布杉松常帶雨,夕陽彩翠忽成嵐。”詩中有畫者也。
清代沈德潛唐詩別裁集》:(“山壓”二句)奇境,非此奇句,不能寫出。
清代王闓運批《唐詩選》:山林詩有富貴氣。
清代方東樹昭昧詹言》:起,破題明切。中四分寫嵩山遠近大小景,奇警入妙。收亦奇氣噴溢,筆勢宏放,響入雲霄。
清代王壽昌《小清華園詩談》:何謂奇?曰:語之奇者,如右丞之《送方尊師歸嵩山》;意之奇者,如元微之之《放言》;格之奇者,如少陵之《白帝城最高樓》是也。然奚必爾哉!但如右丞之“日落江湖白,潮來天地青”,少陵之“路危行木杪,身遠宿雲端”,可矣。 [1] 

送方尊師歸嵩山作者簡介

王維 王維
王維(701—761),字摩詰,唐代文學家。原籍祁(今山西祁縣),後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開元進士。開元年間任右拾遺、殿中侍御史等。天寶年間先後在終南山和輞川隱居,過着亦隱亦官的生活。天寶十五年(756)安祿山叛軍攻入長安,王維被俘,送至洛陽,被迫做了偽官。亂平,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晚年篤志奉佛,日以禪誦為事。文學史上以詩聞名,尤以山水田園詩著稱。其詩多表現大自然的幽靜恬適之美,有時亦滲透虛無冷寂的情調。又善畫,工書法,兼通音樂。蘇軾稱讚其作品“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有《王右丞集》。 [3] 
參考資料
  • 1.    楊文生編著.王維詩集箋註 第2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8:586-588
  • 2.    彭定求等編.全唐詩 3.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2004:704
  • 3.    徐中玉主編.中國古典文學精品普及讀本 唐宋散文.廣州:廣東人民出版社,2019:15
  • 4.    董乃斌,王繼洪編選.王維集.南京:鳳凰出版社,2014:246
  • 5.    馬茂元選注.唐詩選 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124
  • 6.    李志敏主編.唐詩名篇鑑賞 卷1.北京:民主與建設出版社,2016:63
  • 7.    鄧紹基,周秀才,侯光復主編.中國古代十大詩人精品全集 王維.大連:大連出版社,1997:94
  • 8.    潘人和主編.儒道釋詩匯賞 道詩卷.福州:海峽文藝出版社,1997: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