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太室山

鎖定
太室山,位於河南省登封市北,為嵩山之東峯,最高峯峻極峯,海拔1491.73m [1]  米。據傳,禹王的第一個妻子塗山氏生啓於此,山下建有啓母廟,故稱之為“太室”(室:妻也。)。
太室山共有三十六峯,巖嶂蒼翠相間,峯壁環向攢聳,恍若芙蓉之姿。主峯“峻極峯”,則以《詩經·嵩高》“峻極於天得名。登上峻極峯遠眺,西有少室侍立,南有箕山面拱,前有潁水奔流,北望黃河如帶。倚石俯瞰,腳下峯壑開綻,凌嶒參差,大有“一覽眾山小”之氣勢。山峯間雲嵐瞬息萬變,美不勝收。唐代詩人李白曾在詠嵩山的詩句中寫道:“暮還嵩岑之紫煙,三十六峯長周旋”。白居易也曾寫道:“若言尹是嵩山主,三十六峯應笑人”。詩人呂守曾有詩云:“三十六峯如髻鬟,行人來往舒心顏。白雲蓬蓬忽然合,都在虛無縹緲間。”道出了嵩山之奇美和遊人心境的愉悦與寧謐。
明朝詩人文翔鳳《太室》曰:“獨步嵩高最上頭, 憑陵萬里見高秋。 西連紫塞千山出, 東指黃河一線流。 漢畤秦封何處所,盧巖許嶺自清幽。 登臨頓失風塵色, 極目浮雲澹不收。” [2]  足見太室山風景優美。
中文名
太室山
地理位置
鄭州市登封市中嶽大街146號嵩山風景名勝區內 [33] 
開放時間
07:30-17:00 [33] 
佔地面積
海拔1440米
著名景點
太室山
所屬城市
河南省登封市
所屬國家
中國

太室山相關

太室山三十六峯:華蓋、河帶、玄龜、春震、浮丘、懸練、黃蓋、周到、雞鳴、青童、玉鏡、鳳凰、萬歲、勝觀、虎頭、獅子、石幔、起雲、三鶴、松濤、玉柱、老翁、桂輪、金壺、玉女、玉人、會仙、積翠、立隼、金匱、卧龍、望都、子晉、太白、觀香、遇聖。
著名景點:盧崖瀑布、嵩門待月、一線天、峻極峯、青崗坪、白鶴觀、崇唐觀、啓母闕、老母洞、中嶽廟、會善寺、嵩陽書院、嵩嶽寺塔、大法王寺、永泰寺等。

太室山氣候

總述:太室山的氣候屬於暖温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太室山處於暖温帶和亞熱帶氣候交界的邊緣地區又是季風雨帶推移的必經之路,故氣候具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徵。嵩山雨季較華北地區長,一般4月下旬至10月中旬為雨季,其中,7~8月時位於華北雨季範圍西南緣。總體上氣候温和,雨熱同期水熱充足,但氣温年較差和氣温日較差大,降水年際變化大,旱澇災害頻發。由於山地對東南暖温氣流的屏障作用,降水量自東南向西北減少,在太室山之陽相對充沛。
降水:太室山的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為883mm, [3]  年降水量最高達1202.5毫米,最低為426.2毫米。太室山降水隨海拔呈上升趨勢:海拔400m~800m年降水量為630~650mm,800m~1000m年降水量為650~800mm,1000m以上年降水量為800~950mm。總體上太室山降水適中,具有典型的半濕潤氣候的特徵。
氣温:一般地,太室山7月份最熱,1月份最冷。山下年均氣温14.5℃,山上年平均氣温9.5℃,極端最高氣温32.0℃,極端最低氣温-25.0℃。年平均風速5.5m/s,極大風速42.7m/s,最多風向為西風。太室山全年日照時數為2390小時。

太室山地質地貌

受嵩山大斷層影響,嵩山山脈山勢一般呈南陡北緩的單面山形態或單斜山嶺。山地北坡是15~20°左右的坡面,而南坡坡度常達50~60°以上,有不少地方近於直立,形成高達500~600米的陡坡和峭壁。山脊常成鋸齒狀或線性,也有尖錐狀山峯,山脊兩側常為陡坡或峭壁。山體的風化剝蝕、重力崩坍、坡面沖刷和溝谷侵蝕均很強烈。一些深切溝谷東西向延伸,反映其受東西向斷層的影響。南北斷裂在地貌上也有明顯顯示,一些南北向山嶺和山間V形峽谷和深谷,即是受南北向斷裂侵蝕下切造成的。沿峽谷常常發育有暫時性的瀑布或跌水。太室山作為嵩山山脈中段重要組成部分,其地形地勢亦具有該特點,太室山地表崎嶇不平,地勢中部高四周低;由於石英岩節理性發育和極高的硬度,地形上常構成巍峨高聳的山嶺,多懸崖峭壁,中山、低山、丘陵廣佈。太室山總體呈西北—東南走向,總面積92.96平方公里 [4]  ,太室山四周山環水繞,西隔登封與少室山相望,南隔潁河與箕山相望;東隔雙洎河與伏羲山相望,東北與軒轅山、林台山相連,東南隔石淙河與始祖山相望。在太室山中山外圍,分佈有面積較廣的低山,其海拔高度約600~1000米,切割深度200~300米左右。老母洞、大塔寺一帶就是海拔700米左右的低山。近山麓地帶分佈着平緩的山前丘陵,一般海拔約400~500米。太室山北部丘陵,有基岩丘陵、薄層黃土覆蓋的丘陵和黃土丘陵三種。基岩丘陵和薄層黃土覆蓋的丘陵,均受流水強烈的侵蝕切割,沖溝發育,形態破碎,土層較薄,部分的全部基岩裸露。總體上,太室山為中山地形,具有壯年期中山地貌形態特徵。 [5] 

太室山著名景點

盧崖瀑布
盧崖瀑布位於登封市區東北6公里的嵩山太室山懸練峯下,落差117m,有一高大的石崖,因唐玄宗年間,有一個被封為諫議大夫的盧鴻乙,不願做官,來此隱居,廣招天下才子,在此講學,因而稱此崖為“盧崖”,稱盧鴻乙隱居的地方為“草堂”。盧鴻乙死後,唐玄宗改“草堂”為“盧崖寺”。盧崖北峽谷內,有一股泉水,終年不斷,平時泉水瀉崖下,好似千水珠簾掛長空,澎湃之聲,如虎豹怒吼,如雷聲轟鳴,太陽直射上面,其光異彩,燦爛奪目,瞬息萬變,氣象萬千。水珠積流,形成水潭,潭上獨出一個黛色圓石,明朝袁宏道在上面刻有“墨浪石”三個大字。水流其上,好似墨浪,人稱此景為“盧崖瀑布墨浪流”,亦稱“珍珠倒捲簾”。是登封古八景之一。其他景點有十潭峽谷、一線天、風門瀑布等。
明 高出《盧崖瀑布》詩:太室東來第幾峯,孤崖側削半芙蓉。為看飛瀑三千尺,直透春雲一萬重。 [6] 
峻極峯
峻極峯是太室山主峯,也是嵩山主峯,又名嵩山頂、御碑峯,海拔1491.73米。山勢巍峨險峻,氣勢磅礴。登上峻極峯遠眺,西有少室侍立,東有羣山相連;南眺箕山面拱,北望黃河如帶。腳下峯壑開綻,白雲朵朵。遠處羣上層巒疊翠,近處林木葱蘢。峻極峯上怪石嶙峋,有眾多地質奇觀,地質公園之稱號當之無愧。峻極峯上有峻極遠眺、松樹窪、天爺廟、高登崖、女媧殿、登封壇、丹皂盆、石室(今二仙洞)、封禪壇、中頂寺、乳泉、玉井等諸多景點,人文景點大多被毀,自然景點基本保留。如今可通過毛女洞溝、逍遙谷—天梯—三皇口、盧崖瀑布—青崗坪三條線路登山。宋代文學家范仲淹《和人遊嵩山十二題其四·自峻極中院步登太室》曰“白雲隨人來,翩翩疾如馬。洪崖與浮丘,襟袂安足把。不來峻極遊,何能小天下。
永泰寺
永泰寺 位於登封市區西北約11公里處的太室山西麓,座東朝西,面對少林寺,背依氣勢巍巍的望都峯,北臨秀麗多姿的子晉峯(因周靈王太子晉在此居住修道而取名),南有少室山和少林水庫。這裏羣山環繞,峯巒疊翠,林木葱鬱,溪水縈迴,寶塔點綴,景色清幽。寺前的登偃公路南行1公里與207國道相連,交通方便。永泰寺是佛教禪宗傳入中國後營建的第一座女僧寺院,還是我國現存始建年代最早的尼僧佛寺。為河南省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北魏正光二年(521年),宣武帝的女兒永泰公主在中嶽嵩山“出欲入道為尼”。其兄孝明帝元詡便在子晉峯下的明練塔旁敕建一座尼寺,讓妹妹永泰公主侍佛傳法,並度官宦及平常百姓家的女子百餘人為尼。因寺建在明練公主塔旁,故名明練寺,後改為永泰寺。 [7]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
嵩陽書院是中國古代著名的高等學府,中國古代四大書院之一,世界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組成部分,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嵩陽書院建制古樸雅緻,中軸線上的主要建築有五進,廊廡俱全。嵩陽書院因其獨特的儒學教育建築性質,被稱為研究中國古代書院建築、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標本”。嵩陽書院在歷史上曾是佛教、道教場所,但時間最長最有名氣的是作為儒教聖地。嵩陽書院初建於北魏太和八年(公元484年),名為嵩陽寺,為佛教活動場所,僧眾多達數百人。隋大業年間(605—618年)更名為嵩陽觀,為道教活動場所。唐弘道元年(公元683年)高宗李治遊嵩山時,闢為行宮,名曰“奉天宮”。五代後周時(公元951-960年),改為太乙書院。宋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名為嵩陽書院,此後一直是歷代名人講授經典的教育場所。 [8] 
嵩嶽寺塔與嵩嶽寺
嵩嶽寺塔 嵩嶽寺塔
嵩嶽寺塔位於嵩嶽寺內,是一座密檐式轉塔。建於北魏宣武帝永平二年。嵩嶽寺原為北魏宣武帝離宮,後改為寺院,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改名為閒居寺,隋文帝仁壽二年改名為嵩嶽寺。其中的嵩嶽寺塔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磚塔,也是中國一座十二邊形塔,在中國古塔中屬於孤例。共15層,通高37米。呈現出密檐塔的早期形態。現如今,被列入“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世界文化遺產。
中嶽廟
中嶽廟 中嶽廟
中嶽廟,位於河南省鄭州市登封市嵩山南麓,建於秦(前221—前207年),為祭祀太室山神的場所,總面積近11萬平方米。中嶽廟背倚黃蓋峯,面對玉案山,西有望朝嶺,東有牧子崗,羣山環抱,佈局謹嚴,規模宏偉。前身是太室祠,基本上保留了清代重修以後的規制。中嶽廟中軸線全長650米,共有7進11層建築,中軸線上的建築高大雄偉,廟中有殿、宮、樓、閣等建築39座近400間,廟內還有古代碑刻73品,漢代至清代的古柏330多棵。完整的建築佈局使中嶽廟成為一座主次分明、錯落有致、佈局緊湊、色調和諧的龐大建築羣。中嶽廟內的建築和碑石是研究魏書書法、道教歷史和中嶽廟宗教歷史的重要實物資料。2001年6月25日,中嶽廟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0年8月1日,包括中嶽廟在內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築羣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9] 
高登崖
又名高登巖、棲靜崖。在峻極峯東南約3裏處的三鶴峯下。高登崖為一高突的巨大山崖,面向南,崖中間有石室,室名“嵩山洞”,俗稱二仙洞。其石室形如半舫,進深約10米,東西較長,而在石室外的地面僅有1丈多寬,其下緊臨深澗。行人從西南方向去石室時,在距石崖不遠處,有一個1.5米寬的深澗擋道,斷澗上舊時架有獨木為道,人稱獨木橋。石室崖壁間有數處從石縫中滴水的水眼,四季滴水不絕。舊時居於洞內的道士及遊人多用盛水器皿接水以飲用。明傅梅着《嵩書》時,以山中之崖無不高登及高登崖名字太多之故,遂改高登崖為棲靜崖,又命名石室為室窟、穿雲窟,又名獨木橋為鹿梁。 [32] 

太室山水文

太室山山谷眾多,是眾多河流發源地。太室山地區河流具有流速快、流量小且季節變化明顯、流域面積小且上大下小、含沙量小、長度短、結冰期短的特徵。發源於太室山的河流主要有書院河、五渡河等
河流
五渡河:五渡河又稱焦河(蛟河)。位於潁河干流的左側,發源於太室山東麓。流經張村、康村、任村、五渡村、竹園,於告成西匯入潁河。全長16.7公里,其中流經登封市區(東區)長度4.0公里。河道比降1/8~1/43,河道平均寬度60米。屬季節性河流。年平均流量每秒0.05立方米。 [10] 
書院河:書院河又名雙溪河,位於潁河干流的左側。發源於太室山南麓。是登封市的一條景觀河,正源為毛女洞溝的毛女溪,全長17.5千米,縱貫登封 [11]  由嵩嶽寺和逍遙谷兩條溪流在嵩陽書院交匯南下,經登封城東、高莊、玉皇廟、北旨村和河門、石橋入潁河。 [10]  其中流經市區長度5.0公里,河道比降由書院以上1/21到河門的1/127, 河牀平均寬度60米。屬季節性河流,,河門水庫以上平時乾旱無水,雨季或雨後河水較多,河門水庫以下,旱季水量較小,雨季水量較大。年平均流量每秒0.1立方米。汛期洪水泛溢,春冬季完全斷流年平均流量每秒0.05立方米。 [11] 
石淙河:石淙河又名勺水,平洛澗,流經大冶、告成交界處時,獨特的岩溶地貌造就了奇特的風景,兩岸崖壁高聳,險峻如削,澗中有巨石,岸邊多洞穴,水擊石響,淙淙有聲,故名。石淙河是登封境內潁河最長的支流, [12]  發源於登封市東北太室山北麓的九龍潭,南流至告成鎮雙廟村注入潁河,全長35.7公里,流域面積156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量2340萬立方米。石淙河上游森林植被較好,水流清澈。 [13] 
水庫
西燕村水庫屬小型二類水庫,位於潁河支流五渡河上,控制流域面積8.3平方公里,始建於1977年11月,壩長195米,最大壩高25米,總庫容140萬立方米,興利庫容92.6萬立方米,死庫容14萬立方米。2009年進行了水庫除險加固
大塔寺水庫屬小型二類水庫,位於書院河上,控制流域面積1.6平方公里,始建於1958年10月,壩長110米,最大壩高16米,總庫容18萬立方米,興利庫容7.9萬立方米,死庫容5萬立方米.該水庫漏水嚴重,已列入下期除險加固工程計劃。
盧巖寺水庫屬小型二類水庫,位於潁河支流五渡河上,控制流域面積4.1平方公里,始建於1976年12月,壩長218米,最大壩高33米,總庫容79.6萬立方米,興利庫容63萬立方米,死庫容4萬立方米。
康村一庫屬小型二類水庫,位於潁河支流五渡河上,控制流域面積2.2平方公里,始建於1958年3月,壩長144米,最大壩高12.7米,總庫容16.9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9萬立方米,死庫容0.5萬立方米。該水庫基本淤平。 [14] 

太室山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太室山動物資源總量及種類豐富,野生動物資源有草兔、刺蝟、黃鼬、狗獾、大靈貓、大鯢(娃娃魚)等獸類7種,黑鸛、草鷺、鴻雁、雕鴞、杜鵑、啄木鳥、野山雞等鳥類30餘種。
礦產資源
太室山地質結構複雜,礦產資源眾多。主要煤、鋁、鐵、麥飯石、硅、水晶等礦產資源。
植物資源
太室山共有維管植物147科、643屬、1540種。其中蕨類植物21科、36屬、70種;裸子植物5科、9屬、10種;被子植物121科、598屬、1460種。含30種以上的大科有菊科(50屬、121種)、禾本科(61屬、108種)、薔薇科(27屬、101種)、豆科(28屬、72種)、十字花科(23屬、44種)、毛莨科(11屬、38種)、莎草科(9屬、36種)、蓼科(4屬、34種)等10科,約佔本區植物總屬數的40%,總種數的42%,是太室山植物區系組成的優勢科。此外,太室山還有大量用材植物、藥用植物、觀賞植物等。 [15] 

太室山太室山36峯

太室山在登封城北,東西長20公里,南北寬15公里,五指嶺在東, 轅山居西,潁河位南,黃河、洛水在其北。 太室山勝景多在山陽,綿亙橫闊,高聳如立。正面仰望,渾淪端正,如巨龍盤卧,素有太室如龍眠之説。近則嶺壑開綻,入則峭壁參差。南多懸崖,北多峻嶺,東多斷嶠,西多重嶂。唐代詩人杜光庭在《詠太室》詩中寫道:“冥心棲太室,散發浸流泉;採柏時逢麝,看雲忽見仙;夏狂衝雨戲,春醉戴花眠;絕頂登雲望,東都一點煙。” [16] 
峻極峯海拔1491.73 [17]  米,俗稱嵩頂或中頂,也稱華蓋峯。巍然居中,登上峻極峯可環顧羣峯。大周武則天、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曆制碑於其上 ,故峻極峯亦稱“御碑峯”。峻極峯為太室最高峯,據縣誌等史料記載,上有玉井、玉女窗、封禪壇、石室(韓退之偕蘆仝、李渤曾宿其中),有中頂寺、棲禪升道寺(曰嵩頂三寺),下有雙林寺、中天池、高登崖、乳泉、丹皂盆、松樹窪。現在除自然景觀外,寺已毀壞僅有遺蹟可尋。 [18]  峻極峯按《吳天師靈蹟記》當為華蓋峯。這從宋樓異《華蓋峯》詩可證:“華蓋峯高未易窮,捫參歷井到天中。回頭卻顧人世間,但見羣青似小童。”又明陸柬《嵩嶽志》:“華蓋峯,勢覆諸峯,為最高。”又葉封《嵩山志》:“華蓋峯。勢覆諸峯,為最高,或曰即中峯之別名。”又清席書錦《嵩嶽遊記》:“華蓋峯。由峽西北上,約三里許,為嵩嶽最高處,是為中峯,勢覆二十四峯,左右羅列,取紫微垣華蓋之義,名曰華蓋峯,俗所謂嵩頂也。乾隆十五年,純皇帝登嵩,刻詩紀事,碑在絕頂處,建有亭,四圍周以石檻。” [19] 
青童峯:青童峯又名青崗坪、高崗坪。海拔940.0 [20]  米,位於峻極峯138°18'方向3051米處,此峯植被茂盛,鬱鬱葱葱。上有老母殿。 [21]  漢武帝遊嵩山時至此,遇二青衣童子捧書迎駕,欲問忽不見人影,故名。《嵩嶽志》載:“漢武帝見二青衣童子捧書來迎,欲問,俄失之。”又《説嵩》雲:“《仙經》上載月光童子經常來此峯,故名。” [19]  宋代樓異《嵩山二十四詠 青童峯》雲:“斬新高髻掠雲開,翠色羅衣一樣裁。知有真仙此中住,故命天女捧書來。” [22] 
黃蓋峯:海拔635.9米,在峻極峯152°48'方向5377米處,中嶽廟、太室闕在峯南,相傳漢武帝遊嵩嶽時黃雲蓋其上,故名。《嵩嶽志》載:相傳,漢武帝劉徹遊嵩時,當其在玉人峯看到五寸高的玉人之時,東南的峯上看黃雲如蓋,因名。《嵩書》引《易飛候》雲:“黃雲如覆車,大豐也”金黃久約《重修中嶽廟記》碑稱黃蓋峯為神蓋山。此峯端正圓整,前臂延伸向南直至岳廟。峯上建有黃蓋亭。宋樓異有《黃蓋峯》詩:“一片黃雲駐不飛,中天帝子欲何知。不須更問玉人事,自有嵩高峻極詩。” [19] 
浮丘峯:海拔880.9米,在峻極峯162°50'方向4278米處,因浮丘公曾居住此山而得名。此峯在望朝嶺北,遇聖峯南。傳西周浮丘公曾隱於此峯修煉,故名。《嵩書》:“因浮丘公曾居此山而得名也。”此峯為太室山中心部位東側的一座山峯,其峯伸臂向南延伸形成一道南北向的山嶺,人稱“望朝嶺”。由於此嶺,從遠處望去,似一巨蠍,故當地人稱之謂“蠍子山”。此峯東巖下為漢唐時帝王登太室主峯的主幹道御路,巖下有長官砦,乃唐僖宗時登封令應靖棄官出家修行之地。峯下有迎仙公園、蠍子山等。宋樓異有《浮丘峯》詩:“誰知方丈與瀛洲,塵世紛紛謾白頭。不到嵩山最高處,世人容易揖浮丘。” [19] 
三鶴峯:海拔1414.0米,在峻極峯136°40'方向562米處,與松濤峯隔鐵鏈峽相望,相傳道士李八百鍊丹於此,有三鶴翔其峯上,故名。《嵩書》:“昔有道士李八百鍊藥於此峯之下,常有三白鶴飛集峯頂。”此峯由三個小峯組成,峯下為道教名觀白鶴觀。觀南有鹿梁,與石室相接,石室即今二仙洞。觀東為高登崖,因時常有飛鳥在此歇息,故又名棲靜崖。觀北依三峯,左右皆絕壁,前面開闊,下臨懸崖,可俯瞰遠山。《説嵩》載三鶴峯遠眺之景:“南面空闊,下瞰遠山如屏,橫者如案,擁者如髻,列者如眉,幽邃軒敞,為嵩之奧。”宋樓異有《三鶴峯》詩:“昔有仙翁住此間,煉成青發與朱顏。一朝跨鶴參天去,澗草巖花豈復攀。” [19] 
遇聖峯:海拔930米,在峻極峯160°40'方向3942米處。漢武帝登嵩山遇仙人,高約一丈二尺,兩耳垂肩,説:“吾九嶷山人,聽説嵩山上有石菖蒲,一寸九節,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特來採食。”説罷忽然不見仙人。後命此峯為遇聖峯。此峯上有三個石洞,人稱三仙之館,民間稱接仙館。唐李白有《嵩山採菖蒲者》詩:“神人多古貌,雙耳下垂肩。嵩嶽逢漢武,疑是九疑仙。我來採菖莆,服食可延年。言終忽不見,滅影入雲煙。喻帝竟莫悟,終歸茂陵田。” [19] 
萬歲峯:海拔999.0米,在峻極峯167°20'方向3360米處。漢武帝元封元年,登中嶽嵩山太室,路過此峯時,驚聞山呼萬歲而得名,峯上建有登仙台和萬歲亭,峯下建有萬歲觀。萬歲峯下的山澗,淌出一股山泉,名曰太乙泉。峯上有一巨石,因地殼運動墮落其下,即今稱之啓母石。而墮落石頭之處有一凹陷,表面平坦,呈長方型,似一巨匾,當地羣眾稱之謂“匾掛石崖”。神話傳説,乃上天為嘉獎大禹治水而鑿石掛匾。峯下有啓母闕、二郎觀、崇福宮(萬歲觀)等。宋樓異有《萬歲峯》詩:“仙仗西來感百神,泥金檢玉尚青新。華封知是真天子,萬歲聲中第一人。” [19] 
玉鏡峯:海拔1068.0米,在峻極峯155°42'方向3247米處。峯下曾見一鏡浮空,光色如玉,故名。宋樓異有《玉鏡峯》詩:“皎皎冰盤營百圍,廣寒宮殿見依稀。春山萬疊渾如洗,浮翠光中一鏡飛。”又金元好問也曾寫有《嵩山玉鏡》詩,傅梅亦有《玉鏡峯》詩。 [23] 
獅子峯:海拔945.9米,在峻極峯159°45'方向3865米處。以此峯像獅子,取名。《嵩書》:“以狀名也。”《説嵩》:“岩石雄踞,狀如狻猊。”狻猊乃傳説中的一種形似獅子的猛獸。然此獅只有從一側面觀看方似雄獅,更換位置則似奇石聳立。宋樓異有《獅子峯》詩:“蒼台藤蔓飾鬚眉,獅子摽形是與非。果解嚬呻作哮吼,窟中狐兔定魂飛。” [19] 
虎頭峯:海拔964.0米,在峻極峯173°50'方向2992米處。峯上有虎口崖,為唐李荃得《黃帝陰符本經》處。據《嵩書》載,此峯之上有一岩石聳立,似一伸頸西顧的虎頭,故名。其山崖之口名虎口崖,傳説道士李筌在此處尋得《黃帝陰符經》。又《説嵩》載,崖之北,有三條峽谷,山石嶙峋,崩崖欲墮,人稱之南峒、中峒、北峒。在緊臨其峯不遠處野豬坡北有一條山谷,名黑龍谷 [19] 
起雲峯:海拔1334.7米,在峻極峯152°20'方向1370米處。因該山峯每出雲,必下雨,故名,此峯之西為野豬坡,古時因常有野豬出沒而得名。宋樓異有《起雲峯》詩:“觸石孤飛一葉逢,雷公電母晝鞭龍。但知四海為霖雨,不道中天第幾峯。” [19]  峯東有跑馬梁,樑上有嵩山國家基準氣候站。
鳳凰峯:海拔1005米,在峻極峯168°05'方向2510米處。唐高宗遊嵩山時,有鳳凰集其上,亦稱為鳳凰台。《嵩嶽志》載:“唐高宗登遊時,有鳳凰飛集其上,俗名鳳凰台或雲武后登遊時見。”又云鳳凰峯上的鳳凰台乃北魏時與嵩嶽寺的鳳凰台同時所建。宋樓異有《鳳凰峯》詩:“當年翔鳳此徘徊,曾有真人覽德來。今日飛鳴天外過,紛紛燕雀不須猜。” [19] 
金壺峯:海拔1285.6米,在峻極峯174°06'方向887米處。傳説浮提國人用肘後金壺墨,佐老子寫道德經,餘墨潑石上淋漓成蝌蚪文,故名。《説嵩》卷一:“蓋以形狀名耳。晴雨不可見,夾雲始見之。峯石黝黑如漓,為雨淋積痕。”又《嵩山志》雲:“(峯)有修竹、流泉、蒼苔、怪石,可憩。”而修竹、流泉今已無存,僅存蒼苔、怪石。峯下有老君洞,樂善洞、觀音閣,老君洞又稱無極老母洞,為唐代坤道潘師正隱居之處,是一處規模很大的道教建築羣。宋樓異有《金壺峯》詩:“想見金壺寫墨河,皂林餘潤鬱嵯峨。伯陽當日傳經後,肯向山陰與換鵝。” [19] 
玄龜峯:海拔1477.8米,在峯極峯347°48'方向410米處。亦稱元龜峯,取北方玄武之義。山形如龜,且多墨石,故名。宋樓異有《玄龜峯》詩:“玄武名峯古所傳,晨昏吐氣作雲煙。雖無鑽灼刳腸患,歲晚風霜亦可憐。” [23] 
卧龍峯:海拔1440.2米,距峻極峯294°55'方向3783米處,峯勢蜿蜒,狀似卧龍。上有一坡,名為墓坡,因京兆王墓而得名 [24]  。卧龍峯上,東看5公里外的嵩嶽主峯峻極峯,重巒疊嶂,雲霧繚繞;南瞰法王寺佛光梵音,登封城區宛若棋盤;西眺偃師碧野,河川田園匯成一幅水墨畫;北望鞏義直至邙嶺,岡巒起伏,村鎮隱現。卧龍峯南坡,受嵩山大斷層的影響,險峻陡峭,壁立千仞,巉巖怪石隨處可見;而峯北坡度舒緩,林深谷幽。 [25]  宋代詩人樓異在《詠卧龍峯》詩中寫道:“頭角低迴蘚蔓封.蜿蜒端似卧真龍;旱地歲禱多靈應,時見油雲出此峯。”
會仙峯:海拔1441.0米,距峻極峯298°13'方向2113米處。因漢武帝登嵩山時見有八仙圍棋於此,故名。後建八仙壇於峯頂。唐武后時重修。峯下有毛女洞溝。宋代詩人樓異在《詠會仙峯》詩中寫道:“鶴乘雲軿下九天,玉盤星子競誰先;相應漢武題花品,留作人間聚人仙。” [16]  明劉鹹《嵩山賦》:“道有奕棋之八仙,佛有面壁之一祖。” [23] 
子晉峯海拔1073.0米,距峻極峯209°42'方向5582米處,周靈王太子晉跟隨浮丘公學道30餘年,此為其所居之地。上有飲鶴池,下有太子溝、太子廟、太子池。周靈王太子晉跟隨浮丘公學道30餘年,此為其所居之地。上有飲鶴池,下有太子溝、太子廟、太子池。宋代詩人樓異在《詠子晉峯》詩中寫道:“當年曾悟鏡中形,道骨仙氣擬紫冥; 二十四峯明月夜,玉笙須向揖仙聽。” [26] 
玉柱峯:海拔1229.4米,距峻極峯217°55'方位911米處。又稱卓爾峯。峯矗立陡峭,遠看如玉,近觀接天。有一崖,崖壁怪石嶙峋,稱千佛崖。峯下有峻極宮、雲城、石船等諸多地質奇觀。宋代詩人樓異在《詠玉柱峯》詩中寫道:“丹楹未羨人間侈,玉柱一峯天外高;自古大材須大用,扶持廣廈豈辭勞。” [26] 
老翁峯:海拔1010.9米,距峻極峯222°25'方向1288米處,與桂輪峯相接。峯巔有石,青蒼瘦勁,佝僂天成。宋代詩人樓異在《詠老翁峯》詩中寫道:“翳霧埋雲皓首翁,難將書傳考前蹤;商山羽翼朝家後,化作中天一石峯。” [26] 
玉人峯:海拔1443.7米,距峻極峯215°50'方向310米處。漢武帝於峯上得玉人,高五寸,色甚光潤,為廟神之像,傳為明公。宋代詩人樓異在《詠玉人峯》詩中寫道:“漢武求仙未得仙,玉人何事落峯前;故知弟子乘人下,神蓋峯頭居洞天。” [26] 
玉女峯:海拔1365.3米,距峻極峯229°05'方向563米處。峯北石如玉女,上有大篆七字,相傳為大禹為記治水之功所刻,故稱大禹神篆,人莫能識。宋代詩人樓異在《詠玉女峯》詩中寫道:“玉仙曾此駐雲車,日薄窗紗映雪膚;七字天書人不辯,定知玄女手中符。” [26] 
金匱峯:海拔1405.0米,距峻極峯290°50'方向2921米處。世稱獨秀峯,山狀方形,石呈金色。宋代詩人樓異在《詠金匱峯(或雲獨秀峯)》詩中寫道:“孕玉懷金不待媒,蓊然佳氣罩崔嵬;天教秀拔諸峯上,未信狂飈解折摧。”
積翠峯:海拔892.0米,距峻極峯258°12'方向4192米處。峯多碧石,且草木獨茂,前臨會善寺,後接龍山。名剎會善寺及古輪禪院在其峯下。宋代詩人樓異在《詠金匱峯(或雲獨秀峯)》詩中寫道:“孕玉懷金不待媒,蓊然佳氣罩崔嵬;天教秀拔諸峯上,未信狂飈解折摧。” [26] 
太白峯:海拔936.0 米,距峻極峯295°40'方向6571米處。在太室山最西,西接軒轅山、摩天嶺,東挨望都峯。峯上多白玉。 明登封知縣傅梅新增太室12峯,共為36峯,與少室山等數,以後稱嵩山二室有72峯。宋代詩人樓異在《詠太白峯》詩中寫道:“仰攀日月風雲近,俯瞰崗巒培塿低;絕頂光芒長不斷,人言太白此中棲。” [26] 
雞鳴峯:海拔997.0米,距峻極峯125°48'方向2880米處。《紀異》雲:“嵩嶽東北一峯叫雞鳴峯,五更之初便見日出盧鴻勒銘其上”。《説嵩》載此峯景緻:“五更,視扶桑日上,則東方大紫。其氣籠聚黯湛,中有金縷萬狀。瞬許,則一赤輪如溶金,蕩潏而上,前五色盡滅。陽輪漸高,則溪原草木如畫,層嶺伏地,僅如田塍。”明傅梅有《雞鳴峯》詩:“海日未生紅,雞聲聞四野。試問山下人,誰是起舞者。”。 [19]  當地又稱羊旦山
春震峯:海拔1020.0米,距峻極峯87°46'方向1895米處。在太室山正東,為春龍乘陽之意,該方向為震。往下有龍潭,雷乃發,聲自此峯始,故以春震命名。《太室十二峯賦》雲:“春震,龍乘陽也。”震,八卦代表雷震。此峯為傅梅外補十二太室峯之一(峯景詳見九龍潭瀑布)。明傅梅有《春震峯》詩:“山上幾縷雲,山下幾片水。時間霹靂聲,應有蟄龍起。” [23] 
懸練峯:海拔733.0米,距峻極峯124°40'方向3806米處。隔十潭峽谷與雞鳴峯相望。盧崖寺後有瀑布水,名曰盧崖瀑布。此峯踞其上,從下邊觀望,如白練高懸。傅梅《太室十二峯賦》稱:“懸練,瀑布光也。”又其《懸練峯》詩云:“峯頭瀑布水,寒色動諸天。遠望青林外,還疑匹練懸。” [19] 
周道峯:海拔762.3米,距峻極峯143°00'方向3538米處。在黃蓋峯之後。漢、唐帝王登嵩山,乘座輿經過此地。老百姓稱為御路。傅梅以《詩經》“周道如砥”之句而名之周道峯。其《太室十二峯賦》雲:“周道,萬乘行也。”此峯為傅梅外補太室十二峯之一。《説嵩》載峯景:“自黃蓋峯右循坂而上,無疊岸斷棧。至峯半,左右陂仄,中如懸脊,直貫峯頂,漢唐輦路也。兜輿單乘,履如康莊。”傅梅有《周道峯》詩:“千載登封地,鑾輿曾此過。一片荊榛色,幾聲樵牧歌。”
勝觀峯:海拔1161.5米,距峻極峯160°30'方向2580米處。南接青崗坪,北臨跑馬嶺;西抵燈盞鍋,東有白石尖。在此峯望嵩陽形勝,一目瞭然。道邊有古時鑿出的圓孔數處,稱槊旗孤朵。《嵩書》載:“在萬歲峯之次。自南觀之為嶠,自東觀之為嶺。由御路登此峯,嵩陽形勝盡在目中。傍有古鑿圓孔數處,土人稱之曰‘槊旗孤朵’。”《太室十二峯賦》:“勝觀,景物彰也。”《説嵩》載在此峯所看到的勝景:“自下望之,嶕嶢嵂屼。登其巔,當嵩南盡。縹緲凌虛,煙巒四匝。”明代之前,此峯無名,傅梅外補太室十二峯時起名勝觀峯。傅梅有《勝觀峯》詩:“岸幘坐高峯,聊用祛塵俗。雲氣蕩寬胸,嵐光送遠目。” [23] 
石幔峯:海拔1104.0米,距峻極峯159°10'方向1920米處。陡峭高矗,壁立千仞。其南峭直而圍圓,上接雲端如幔垂。遊人從下經過如行幔中。傅梅《嵩書》:“壁立千仞,其南峭直而圍圓。遊人從下經過,如行幔中。”又《太室十二峯賦》:“石幔,杖履藏也。”傅梅名之石幔,即行人走在其中如進入幔帳,杖履不可見。此峯為傅梅外補太室十二峯之一。《説嵩》載此峯狀況:“峭削高矗。上摩雲際,翼張趾向,如屏帷蔽虧。遊者經其下,赤日炎飈之氣,爽然如失。”傅梅有《石幔峯》詩:“山名太室古,峯名石幔新。如何常入室,不見幔中人。” [23] 
松濤峯:海拔1407.0米,距峻極峯147°48'方向410米處。前邊為白鶴觀。峯上有西流泉,峯下為鐵鏈峽。該峯形如龍鱗,峯上古松覆蓋,長風吹來滿山松濤滾滾,藉以命名。明代詩人傅梅在《詠松濤峯》詩中寫道:“半空響秋濤,倚然下白鶴;不似泰山松,辱以秦時爵。” [26] 
河帶峯:海拔1487.0米,距峻極峯314°57'方向797米處。比峻極中峯稍低,踞其上北眺黃河明滅一線,故又名觀黃峯。
桂輪峯:海拔1336.7米,距峻極峯137°38'方向870米處,亦稱天門峯。兩崖對峙,中豁如闕,故稱天門,又稱“嵩門”,有勝景“嵩門待月”,位列嵩山八景之首,人稱“嵩門待月不忍歸”。登其上南望諸山,皆在百里之外。峯西有蝌蚪巖,為漢張芝獲蝌蚪古書的地方。峯東有奇石,形如老翁背藥籮,舉鐵鏟,人稱“仙人採藥”。明代詩人傅梅在《詠桂輪峯》詩中寫道:“雙厥拔地起,一鏡繞天飛;每遇中秋夜,遊人不肯歸。” [16] 
立隼峯:海拔1220.2米,距峻極峯276°50'方向3488米處。山峯之巔有一石如柱,立秋時節,常有立隼居其上。
觀香峯:海拔1371.0米,距峻極峯287°50'方向4165米處。在太室山西邊。南邊為永泰寺。
望都峯:海拔1320.0米 [27]  ,距峻極峯293°46'方向4952米處。太室山西北最遠之山峯,洛都遙遙,望之可及。《紀異》雲“嶽之西北一峯號 望都峯,天氣晴暖,可望見洛陽。隱如車蓋之狀,盧鴻勒銘其上”。 [28]  峯西有嵩山草甸 [29] 

太室山山谷

太室許多峽谷溝崖景緻幽雅,林木茂盛,溪水潺潺,為重要的自然景觀薈萃之地。
逍遙谷 又名承天谷,紫虛谷。谷在太室主峯峻極峯下,上起白鶴觀前懸崖底,下至嵩陽書院,全長4.2km。此谷乃嵩山最為知名的山谷,歷史悠久。名字起源於道教對逍遙的崇拜。武周聖歷二年(699年)《潘尊師碣文碑》:“逍遙谷者,有古仙之跡。”唐初時,茅山派宗師藩師正隱居於谷中修煉傳道,使之成為重要的道教傳授聖地。唐調露二年(680年),高宗及武后幸嵩山時,攜太子親往逍遙谷拜謁潘師正,並在谷內為之造隆唐觀(今崇唐觀),又在谷之嶺為之造精思觀,並於谷設置一門,號仙遊門,在觀北建尋真門。由此,逍遙谷聲名遠揚。隆唐觀宋代更名為承天觀,故之後又稱此谷為承天谷。又據宋盧漢傑題名知,此谷亦稱紫虛谷,皆道家之名。逍遙谷背依高壁,山嶺夾峙,林木茂盛。山谷有溪水,其右源起於銀子石谷,左源出自高登崖下瀉之水。谷內之水蜿蜒下流,飛越於萬石之上,尤在雨後奔流噴薄,水石相交,發出嗵嗵之聲。逍遙谷林水之美,正如潘師正對唐高宗所云:“茂松清泉,此山中不乏;嵩下好溪,師正所佔多矣。”《説嵩》對逍遙谷勝景有述:“上臨中峯千仞之危崖,礌硾懸探,僂立如廣檐,抱險負絕。據高俯下,三面陟級。天險嶄塞,一夫當隘,千虎賁不能翼而上焉。”在谷西金壺峯下有金壺洞,地勢險要,架梯方能攀其上,洞中石燦燦如星,為山中佳境。在谷的東北懸崖下有鍊師庵,傳説為嵩山焦鍊師舊居。李白《贈嵩山焦鍊師》序雲:“居少室廬,遊行若飛。”在逍遙谷下部還有呂祖廟,谷口有田遊巖宅(已廢)和司馬光隱居的疊石溪。
太子溝 舊稱萬工谷。在太室主峯西觀香峯下的永泰寺前。據《嵩書》,此溝原名萬工谷。《説嵩》解釋説,在古時修穀道及寺院時,服役的民工甚多,費工上萬,故名萬工谷。後來傳説周靈王太子晉出家後居於此溝,故當地羣眾便稱之謂王太子溝。溝上起觀香峯下,下至郭店村。在溝上部觀香峯下,有一高聳的巨石,上粗下細,若飛若舞,形似張開的傘蓋,人稱太子傘。在太子傘下又有一長方形巨石,石上有人坐的痕跡及手跡、腳跡。傳説此為王太晉坐於巨石上留下的。石上的腳印乃王子晉升天時腳踩的印,故人稱此石為太子石。太子石下有一凹形深池,人稱太子池。傳為子晉洗浴之池。池水下瀉,形成溪流,下流至少林水庫。今只有雨季方有流水。在太子池左右兩側有形如彎曲竹板狀的巨石,其中五個有石孔,羅列拱衞,人稱太子幢。在太子石東側舊時建有太子廟,今信士又建殿多間,為祭祀太子晉的場所。太子廟周圍,山石嶙峋,溪水潺潺,陰涼可憩,是一處避暑的好地方。《説嵩》載此處景色:“廟依絕 ,崚嶒缺蝕,舊砌嶄然,蓋昔人避地處也。此地林樾幽古,石鑑平開,疏澗流淙,泠泠然不捨晝夜。可憩可濯,寒翠宜人,閒花寂草,延緣於岸砌石齒間,或榮或謝,朝暮異色。時聞鳥韻樵歌,響答虛谷。謫仙雲:‘山色溪光青於藍’,其寫照矣。”
石門溝 俗稱老龍窩,在萬歲峯東側。此溝入口處有兩高約10餘米的陡崖,東西對峙如石門,故名。在頭道石門北約300米,還有兩座南、北對峙的陡崖,亦如石門。該溝深邃悠長,其內有一深潭,潭內有泉,四季長流不斷,形成溪水。傳説此潭為老龍王盤居之地,故當地羣眾稱之謂老龍窩,後溝也被稱為老龍窩。溝內有一條崎嶇的山道,向北與萬歲峯御道相交直通峻極峯。舊時樵夫、放牧者多走此道。溝內林木茂盛,遮陽避日,走在其中十分涼爽。溝兩側山峯橫列,峯崖交錯,十分壯觀。在溝的半腰,有一條東北方向的深溝,直通東北峯頂。此溝平均寬僅5米左右,溝兩側為豎直陡壁,當地羣眾稱之謂“榨溝”。此溝只有下午3點左右方能見到少時間陽光。其內土地肥沃,林草茂盛,陰涼潮濕,地面生長着許多中草藥,尤以元胡、茯苓最多。
馬蹄谷 溝在萬歲峯西的虎頭峯下。《嵩書》謂之馬蹄谷,《説嵩》稱之謂馬系谷,當地羣眾稱之謂馬蹄溝。溝之外即野豬坡,古時此處為登嵩古道。當時的達官貴人遊嵩時,多乘馬至谷口,由於再向上無法乘馬前行,就將馬系在谷口,故名馬系溝。又谷內有一巨石,上有馬蹄之印,故名馬蹄溝。谷內舊時有溪水,水在夏季則有,旱季則幹,今雨季才有。在其溝的北崖有一巨石懸探於空中,有崩墜之勢。
鐵梁峽 在三鶴峯東。此處兩山峯相對而立,中間為巨大的峽谷,峽谷間有兩個似梁的傾斜石板相連,北者大,名大鐵梁峽;南者小,名小鐵梁峽。鐵梁峽乃古時通往峻極峯的必經之路,乃咽喉之道,故《嵩山志》稱之謂鐵梁橋,而堪輿者則稱之謂蜂腰,即峽谷之腰。鐵梁峽地勢險要,鐵梁南側為深淵,下行其上,不寒而慄,不小心就有墜谷的危險。關於此峽為何名鐵梁峽,《説嵩》解釋道,其稱之謂梁來自《爾雅》所載的“石絕水曰梁”,即石阻斷了水稱梁。稱鐵梁,則是因為人行走在峽谷的石板上,錚錚有聲,故名鐵梁峽。如今,鐵梁峽已修成比較寬闊的石階路。在此處行走可盡觀奇峽風貌。 [23] 
十潭峽谷 十潭峽谷又稱十潭峽、十潭九穀等,源頭位於青崗坪。十潭峽為五渡河上游所在,上起青崗坪,下至盧崖水庫,全長3.5km,因谷中有十潭而得名,是嵩山山水風光的代表。十潭自下而上分別為擱筆潭、落印潭、映楓潭、撫琴潭、清心潭、玉鏡潭、錦碧潭、聚寶潭、墨浪澗、黑龍潭。谷內有風門瀑布、一線瀑布、盧崖瀑布三大瀑布。谷中潭瀑相連,奇石林立,花草繁盛,摩崖石刻眾多,泉水自山崖逐級跌落,聚水成潭。十潭峽谷溪水具有季節性,多水期間,潭瀑交錯,風景極佳。枯水期間,潭靜瀑斷,意境深遠,《水經注》載:“暘旱綴津,而石潭不耗”。有交錯層理、盧崖瀑布、一線天、中華龍鳥等諸多地質奇觀。此外,十潭峽歷史景觀豐富,有老母殿、陳素珍墓園、盧崖瀑布石刻、盧崖寺等。 [30] 

太室山登山路線

老母洞道
嵩陽書院-峻極峯 ,全程約6公里。這是一條彙集眾多嵩山人文景觀的登山路線,起始點是嵩陽書院門前,一路上行,走古代隱士們修行的逍遙谷,過仙遊橋,停車場(汽車從嵩陽書院西的一條山間公路,走嵩山管理處大門,可以開到這個停車場),過老母洞(古代着名隱士潘師正隱居的地方),上峻極宮(這裏有嵩山着名的“雲城”、“石船”景觀),過煉丹池、行宮,上十八隈,然後一路上爬一段陡峭的台階,上到三皇口,從三皇口往上,直達峻極峯頂(三皇口有一條向東到二仙洞和白鶴觀的道路,還有往上還有一條通往“松樹窪”的道路)。1984年,此道被鋪成登山石階道,20世紀80年代,道西開通了直通老母洞的公路,這條道路便成為登嵩主要道路。2002年此道又被改建,使該道成為登嵩主幹道。
盧崖寺道
此道從太室東側的盧崖寺向西,經盧崖瀑布、一線天到青崗坪與古代漢唐御道相交。再向西經周道峯、鐵梁峽至峻極峯。此道舊為樵夫登山的道路,很少有人行走。20世紀90年代,隨着盧崖瀑布景區的開發,行人逐漸增多。 是一條集嵩山雄奇與秀美於一體的登山路線,景點眾多,其中的盧崖瀑布景觀壯麗,被稱為“珍珠倒捲簾”,是嵩山山水景觀代表,居嵩山八景之一。起始點是盧崖水庫上面的管理處,然後一路沿河而上,至盧崖瀑布,開始登山。過一線天、青崗坪、玉鏡峯、氣象站、起雲峯、白鶴觀到松樹窪,再過三皇口至峻極峯。該路線自2002年嵩山管理局修通了盧崖瀑布至峻極峯寬闊的登山石階道後,此道成為登嵩山主要道路。
法王寺道
約5公里。起始點為法王寺(實際上也是嵩陽書院,從嵩陽書院西側的公路,走到書院後的嵩山管理站大門左拐,一直到達法王寺,只是此段不適宜步行,可坐車前往),從法王寺東側向東,過一山頭,可到達嵩門下面,此處可覽嵩山八景之首—嵩門待月。然後順溝行走,一路基本都在峽谷裏行走,視野不能及遠,僅能透過峽谷口看到少室雄姿。過玉女橋,路過一石洞後,提升坡度加大,沿途景觀不多,有點單調枯燥,由於提升較快,走起來非常累人。該路線最終通往羊鼻樑與老母洞道合併,過羊鼻樑、盤古殿、登封壇、天爺廟後抵達峻極峯。

太室山其他相關

嵩山
嵩山中嶽廟前春景 嵩山中嶽廟前春景
嵩山位於河南省西部,古時曾稱外方嵩高,五代後稱中嶽嵩山。由太室山與少室山組成,最高峯連天峯1512米;面積450平方公里,東西綿延60多公里;東依省會鄭州,西臨古都洛陽,南依潁水,北鄰黃河。是華夏文明的發源地,也是我國名勝風景區,入選世界地質公園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太室山
太室山(5張)
太室山曾經為中國八大名山之一,據《史記·孝武本紀》載:“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中國華山首山太室泰山、東萊,此五山黃帝之所常遊,與神會。” [31] 
嵩山的組成
少室山下看太室山 少室山下看太室山
嵩山中部以少林河為界,東為太室山,西為少室山;兩座高山層巒疊嶂,綿延起伏於黃河南岸。歷代的帝王將相、墨客騷人、僧道隱士,根據這些山峯的形態,給這些美麗的山峯命名,遂有七十二峯之説。

太室山少室山

少室山,距太室山約10千米,御寨山上連天峯嵩山西峯,海拔1512米,為嵩山最高峯,主要建築為少林寺。據説,禹王的第二個妻子,塗山氏之妹棲於此,人于山下建少姨廟敬之,故山名謂“少室”。少室山亦有三十六峯,山勢陡峭峻拔,諸峯簇擁起伏,如旌旗環圍,似劍戟羅列,頗為壯觀。少室山山頂寬平如寨,分有上下兩層,有四天門之險。據《河南府志》載,金宣宗完顏列與元太祖成吉思汗交戰時,宣宗被逼出京,曾退入少室山,在山頂屯兵,故稱“御寨山”。御寨山西有水櫃一處,人稱“小飲馬池”,水量能供萬人食用,傳説明末李際遇起義即在此處駐兵。
河南省登封市嵩山太室山風景區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