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賞石文化

鎖定
賞石文化是人類石文化現象中的一個重要分支,其基本內容是以天然石(而非石製品)為主要觀賞對象,以及為觀賞天然奇石而總結出來的一套理論、原則與方法。包括賞玉文化、園林景觀奇石等多個方面,其歷史要比石器文化晚得多。即使如此,中國先秦時期就已有相關記載,而黃帝更被認為是早期賞石文化發起人。另一方面,由於東、西方民族在歷史和文化背景方面的顯著差異,東方賞石文化與西方賞石文化是分別經歷了各不相同的發展道路而形成的,其內容和特色在許多方面也截然不同。
中文名
賞石文化
形成時間
先秦時期
代表人物
米芾
文化種類
賞玉文化等

賞石文化賞石歷史

奇石 奇石
石器時代是石文化的奠基階段,是賞石文化的實踐階段
石器時代(距今約300一l萬年)是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的矇昧時代。170萬年前的元謀人開始使用打製的石頭工具,比較簡單粗糙,就質地而言,早期以易於加工、質地較鬆軟的砂質巖為主。如北京周口店猿人洞穴(距今40一50萬年),石器原料多為石英岩,也有綠色砂岩、燧石、水晶石等。早在3萬年前,峙峪人所製作的一件石墨飾物提供了所知最早的實物例證。距今1.7—1.8萬年山頂洞人,石器加工比較精細,且已經出現裝飾品,如鑽孔石墜、穿孔小石珠、礫石等。同時還發現一枚骨針,説明已懂得用獸皮縫製衣服。距今7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遺存有選料和加工具有相當水準的玉塊、玉環、玉璜等各種玉器。大量的考古發掘證明,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原始人除了個人使用的簡陋勞動工具和貼身裝飾品外,還有生產用品、裝飾品和祭器。
賞石文化 賞石文化
石器是人類對自然石形態改變的結果,石器時代是石文化的重要實踐過程,也是人類自覺地、能動的與自然抗爭的過程。石器的製造經過了由簡而繁、由單一到多樣,進而到定型化、藝術化的過程。舊石器時代,石器外形簡單粗糙,多為利用天然石塊或河灘軟石稍加打製就用於生產。後來隨生產的發展和所需的不同,種類繁多的石器相繼出現。石器在材料選擇上由自然石塊到普通石材,由軟質石料到硬質石料,由單一石種到多石種,由普通石種到優質石種,直到玉石、寶石。並由重外形到重質地、重色彩,各種優質石種相繼被發現、被應用。不難看出,石器的多功能、多樣化與定型化,石料選擇由就地取材到多方尋覓石材,是經過長期選擇和實踐的結果。同時,“石器的多樣化與定型化,是歷經億萬次實踐而形成的最佳外觀形式,這種最佳的外觀形式萌生美的雛形”。因此可以確定,石器時代是石文化的奠基階段,是賞石文化的實踐階段。
中國是東方賞石文化的發祥地。在以自然奇石(而非石製品)為現貨對象的活動方面,中國歷史上有文字記載的,至少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的春秋時代。據《太平御覽·闕子》載:“宋之愚人,得燕石梧台之東,歸而藏之,以為大寶,周客聞而觀焉。”其實,遠在此前的商、周時代(公元前廿世紀),作為賞石文化的先導和前奏——賞玉活動就已十分普及。據史料載:周武王伐紂時曾“得舊寶石萬四千,佩玉億有萬八”。而《山海經》和《軒轅黃帝傳》則進一步指出:黃帝乃我國之“首用玉者”。由於玉產量太少而十分珍貴,故以“美石”代之,自在情理之中。因此,中國賞石文化最初實為賞玉文化的衍生與發展。《説文》雲:“玉,石之美者”,這就把玉也歸為石之一類了。於是奇石、怪石後來也常躋身寶玉之列而成了頗具地方特色的上貢物品。《尚書·禹貢》曾載:當時各地貢品中偶有青州“鉛松怪石”和徐州“泗濱浮磐”。顯然,這些3000多年前的“怪石”和江邊“浮磐”都是作為賞玩之物被列為“貢品”的。很可能這就是早期的石玩,即以天然奇石(而非寶玉或石雕、石刻製品)為觀賞對象的可移動玩物。
隨着社會經濟的進步,園圃(早期園林)的出現,賞石文化首先在造園實踐中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從秦、漢時代古籍、詩文所描述的情景得知,秦始皇建“阿房宮”和其他一些行官,以及漢代“上林苑”中,‘點綴的景石頗多。即使在戰亂不止的東漢及三國、魏晉南北朝時代,一些達官貴人的深宅大院和宮觀寺院都很注意置石造景、寄情物外。東漢鉅富、大將軍梁冀的“梁園”和東晉顧闢疆的私人宅苑中都曾大量收羅奇峯怪石。南朝建康同泰寺前的三塊景石,還被賜以三品職銜,俗稱“三品石”。南齊(公元五世紀後葉)文惠太子在建康造“玄圃”,其“樓、觀、塔、字,多聚異石,妙極山水”(《南齊·文惠太子列傳》)。1986年4月,考古學家在山東臨朐發現北齊天保元年(公元550年)魏威烈將軍長史崔芬(字德茂,清河東武人)的墓葬,墓中壁畫多幅都有奇峯怪石。其一為描繪古墓主人的生活場面,內以庭中兩塊相對而立的景石為襯托,其石瘦峭、鼓皺有致,並配以樹木,表現了很高的造園、綴石技巧。這幅壁畫,比著名的唐朝武則天章懷太子墓中壁畫和閻立本名作《職貢圖》中所繪樹石、假山、盆景圖,又提早了100多年。可見,中國賞石文化早在公元二世紀中葉的東漢便開始在上層社會流行;到南朝(五、六世紀),已達相當水平。
天然石 天然石
公元六世紀後期開始的隋唐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秦漢之後又一個社會經濟文化比較繁榮昌盛的時期,也是中國賞石文化藝術昌盛發展的時期。眾多的文人墨客積極參與搜求、賞玩天然奇石,除以形體較大而奇特者用於造園,點綴之外,又將“小而奇巧者”作為案頭清供,復以詩記之,以文頌之,從而使天然奇石的欣賞更具有濃厚的人文色彩。這是隋唐賞石文化的一大特色,也開創了中國賞石文化的一個新時代。曾先後在唐文宗李昂、武宗李炎(九世紀初、中葉)手下擔任過宰相的牛僧孺李德裕,都是當時頗有影響的文人墨客和藏石家。李德裕建“平泉山莊”,其中的怪石與奇花異樹在當時就極負盛名,號稱各地奇石“靡不畢致”,而奇石品種之多,僅有名號者既達數十餘種。李德裕“平泉山莊”和詩人王建的“十二池亭”在造園藝術和景石,點綴方面,都達到了很高水平。大詩人白居易不僅有許多賞石詩文,他的《太湖石記》更是反映唐代賞石盛況及文化水準的代表作之一。白居易在文中最早介紹了古代賞石品級的分等情況。他首先記述了好友、逐相牛僧孺(封號“奇章郡公”)因“嗜石”而“爭奇聘怪”,以及“奇章公”家太湖石多不勝數而牛氏對石則“待之如賓友,親之如賢哲,重之如寶玉,愛之如兒孫”的情形,接着稱讚了牛僧孺藏石常具“三山五嶽、百洞千整……盡縮其中;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的妙趣;最後還介紹説:“石有大小,其數四等,以甲、乙、丙、丁品之,每品有上、中、下,各刻於石陰。曰:‘牛氏石甲之上,乙之中,丙之下’……等。在白居易眼裏,牛僧孺實為唐代第一藏石、賞石大家。

賞石文化有關賞石的詩

賞石文化 賞石文化
宋代(十世紀中葉至十三世紀末)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的鼎盛時代,北宋徽宗皇帝舉“花石綱”,成為全國最大的藏石家。由於皇帝的倡導,達官貴族、紳商士子爭相效尤。於是朝野上下,搜求奇石以供賞玩,一度成為宋代國人的時尚。這一時期不僅出現瞭如米芾(字元漳)、蘇軾(號東坡)等賞石大家,司馬光、歐陽修王安石蘇舜欽等文壇、政界名流都成了當時頗有影響的收藏、品評、欣賞奇石的積極參與者。宋代賞石文化的最大特點是出現了許多賞石專著,如杜紹(字季陽)的《雲林石譜》、范成大的《太湖石志》、常懋的《宣和石譜》、漁陽公的《漁陽石譜》等。其中僅《雲林石譜》便記載石品有 116種之多,並各具生產之地、採取之法,又詳其形狀、色澤而品評優劣,對後世影響最大。又據南宋趙希鵠的《洞天清錄集·怪石辨》載:“怪石小而起峯,多有巖岫聳秀、嵌之狀,可登几案觀玩。”足見當時以”怪石”作為文房清供之風已相當普遍了。
以書畫兩絕而聞名於世的北宋米芾是11世紀中葉中國最有名的藏石、賞石大家。他不僅因愛石成癖,對石下拜而被國人稱為“米癲”,而且在相石方面,還創立了一套理論原則,即長期為後世所沿用的“瘦、透、漏、皺”四字訣。其實當時癖石者甚眾,米芾只是其中之一罷了,“愛石而癖”絕非米氏所獨鍾者。據文獻載:“米嘗守漣水,地接靈壁,蓄石甚富,一一加以美名,入室終日不出。”當時有位監察使叫楊傑的,“知米好石廢事,往正其癖”。但正當他老先生振振有詞地教訓米帶時,“米徑前以手於左袖中取一石,其狀嵌空玲瓏,峯巒洞穴皆具,色極清潤。米舉石宛轉翻覆以示楊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楊殊不顧,乃納之左袖。又出一石,疊峯層巒,奇巧更勝,楊亦不顧,又納之左袖。最後又出一石,盡天畫神樓之巧;又顧楊曰:‘如此石安得不愛?!’楊忽曰:‘非獨公愛,我亦愛也!’即就米手攫得徑登車去。”這個故事十分生動有趣,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米家奇石多小巧玲嚨、富於山水畫意的天然特色,和當時上層社會愛石、藏石的濃厚風氣。
代中國經濟、文化的發展均處低潮,賞石雅事當然也不例外。大書畫家趙孟頫(十三世紀末、十四世紀初)是當時賞石名家之一,曾與道士張秋泉真人善,對張所藏“水岱研山”一石十分傾倒。面對“千巖萬壑來几上,中有絕澗橫天河”的一拳奇石,他感嘆“人間奇物不易得,一見大呼爭摩娑。米公平生好奇者,大書深刻無差訛。”這一時期,在賞石理論上無大建樹。
明清兩朝(十四世紀中葉以後)是中國古代賞石文化從恢復到大發展的全盛時期。在這數百年間,中國古典園林從實踐到理論都已逐漸發展到成熟階段。明代著名造園大師計成(字無否)的開山專著《園冶》;明·天年間王象晉的《羣芳譜》;明·李漁的《閒情偶記》;明·文震亨的《長物志》等相繼問世。他們對園林堆山疊石的原則都有相當精闢的論述。“一峯則太華千尋,一勺則江湖萬里”(《長物志》)之説,至今仍是‘小中見大’的典範。明·曹昭的《新增格古要論·異石論》,張應文的《清秘藏·論異石》,尤其是萬曆年間林有麟圖文並茂、長達四卷的專著《素園石譜》等,更是明代賞石理論與實踐高度而全面的概括。林有麟。不僅在《素園石譜》中繪圖詳細介紹了他“目所到即圖之”、且“小巧足供娛玩”的奇石一百一十二品;還進一步提出:“石尤近於撣”、“蕪爾不言,一洗人間肉飛絲雨境界”,從而把賞石意境從以自然景觀縮影和直觀形象美為主的高度,提升到了具有人生哲理、內涵更為豐富的哲學高度。這是中國古代賞石理論的一次飛躍。
清·沈心(乾隆年間人,自號“孤石翁”)的《價怪石錄》,陳元龍的《格致鏡原》,胡樸安的《奇石記》,梁九圖的《談石》,宋的《怪石贊》,高兆的《觀石錄》,毛奇齡的《後現石錄》,成性的《選石記》,王的《石友贊》,諸九鼎的《石譜》和谷應泰的《博物要覽》等數十種賞石專著或專論,共同把中國傳統賞石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峯。長篇小説《石頭記》(即《紅樓夢》) 的出現,北京圓明園、頤和園的建造,從一定意義上説,都是賞石文化在當時社會生活與造園實踐.。

賞石文化差異

一般來説,東方賞石文化比較注重人文內涵和哲理,有比較抽象的理念和人格化的感情色彩,其觀賞主體(自然石種、天然石形)往往豐富多彩,甚至可隨心所欲、因人而異;而西方賞石文化則比較注重科學和歷史的內涵,有比較直觀、明確和科學的理念,其觀賞主體常以各種動植物化石和多姿多彩的礦物晶體與標本為主。因此,可以這樣認為:東方賞石文化實際上是東方民族傳統文化(感情、哲理、信念和價值現)在現賞石領域中的反映與延伸;而西方賞石文化則主要是某些科學、技術的基本知識在具觀賞價值的自然物(石頭)方面的展示和印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