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石器時代

(考古學家假定的時間區段概念)

鎖定
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家假定的一個時間區段,為考古學上的術語。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大約始於距今二三百萬年,止於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
這一名稱是英國考古學家盧伯克於1865年首先提出的,這個時代在地質年代上已進入更新世。石器時代並不代表那個時候的人類只會使用石器。據近代考古出土大量的文化遺存表明,幾千年前的古人已經步入冶鑄、稻作、製陶、紡織等文明時期。青銅、鐵器為金屬品,遺存幾千年的較少;陶器、玉器可存時間長,出土的遺存較多。
中文名
石器時代
外文名
The Stone Age
舊石器時代
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
中石器時代
距今一萬五千年和一萬年間至八千年前
新石器時代
距今五千多年至兩千多年前(始於大約一萬前)
性    質
考古學家假定的時間區段

石器時代歷史定義

中國石器時代遺址分佈圖 中國石器時代遺址分佈圖
定義:使用打製石器為主的時代叫做舊石器時代,是人類以石器為主要勞動工具的早期。從距今260萬年延續到1萬多年以前,相當於地質年代的整個更新世 [1] 
石器時代是考古學上人類歷史的最初階段,當時以石器為主要勞動工具。整個時代從人類出現直到青銅時代開始為止,歷時二三百萬年。在人類歷史上屬於原始社會時期。根據石質工具的特點所反映的不同發展階段,可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2] 
舊石器時代考古學上是以使用打製石器為標誌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是石器時代的早期階段。一般認為這段時期在距今約250萬年–約1萬年前。地質時代屬於上新世晚期更新世。時期劃分一般採用三分法,即舊石器時代早期、中期和晚期,大體上分別相當於人類體質進化的能人和直立人階段、早期智人階段、晚期智人階段。 [1] 

石器時代製造工藝

大約在上新世(Pliocene epoch)末期的非洲,一支被稱為能人(Homo habilis)的現代人類的祖先,製作出了已知最早的石制工具。這些非常簡單的工具就是我們所知的石器(choppers)。能人被認為是掌握了奧杜韋文化(Oldowan)時期利用薄巖片和石芯(stone flakes and cores)的製造工藝
這種石制工業由它的產生地坦桑尼亞的歐肚白大峽谷(Oldupai Gorge in Tanzania)加以命名。這些人類很可能並不打獵,而是以食用腐肉(scavenged meat)和野生植物為生。大約在150萬年前,一支進化程度更高的人種,直立人( Homo erectus)出現了。
直立人學會了掌握火和製造更復雜的石器的技巧,同時活動範圍由非洲擴張到了亞洲,如中國的周口店人。在歐洲人類活動的最早證據是100萬年前被使用的一種更先進的手斧。
阿舍利手斧(Acheuleanhandaxes)時期,人們主要是製造簡單的工具以作打獵和採集的用途,以中國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為例,據考究,他們使用石器和木棍來獵取野獸,並懂得采集果子來充飢。他們主要居住於山洞中,而在考古時,從其洞穴中發現木炭、灰燼、橈燒石、燒骨等痕跡,顯示當時的人們已掌握了使用火的技術,並會砍取樹木作燃料。

石器時代時代早期

草鞋山遺址(距今6000年前) 草鞋山遺址(距今6000年前)
總體來説,在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已經學會了用火,中期出現了骨器,晚期已經能製造簡單的組合工具,而且開始形成了母系氏族。元謀猿人、藍田猿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基本上都處於這一時期。西亞是歐、亞、非三洲的接觸地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早期人類可能正是通過西亞跨洲遷徙的。
西亞與歐洲、非洲在文化上的關係很密切,石器的分類和命名多采用歐洲的標準。這一地區的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以礫石砍斫器和手斧為主要特徵。有類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和阿舍利文化。中期以石片石器文化為主要特徵,廣泛使用勒瓦婁哇技術,稱為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與歐洲莫斯特文化接近。晚期遺存主要是石葉文化,與歐洲的奧瑞納文化格拉韋特文化比較相似,最後出現了細石器。

石器時代重要地位

西侯度遺址舊石器時代石器圖解 西侯度遺址舊石器時代石器圖解
非洲舊石器時代考古在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這裏不僅發現了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人類化石和石器文化,而是世界上已知的人類各發展階段沒有缺環、年代前後相繼的地區。迄今所知最早的石器發現於東非肯尼亞的科比福拉,以及埃塞俄比亞奧莫和哈達爾地區,年代距今約250萬~200萬年。舊石器時代早期在非洲存在兩大石器文化傳統:奧杜韋文化和阿舍利文化。
舊石器時代中期,在北非有莫斯特文化和阿替林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區,有中非石核斧類型文化,如山果文化和盧本巴文化,南非的彼得斯堡文化、奧蘭治文化、斯蒂爾貝文化和班巴塔文化。舊石器時代晚期,非洲氣候極為乾旱,發現的遺存數少,在北非有與歐洲石葉文化相似的代拜文化,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則有奇託利文化等。

石器時代石器文化

早在19世紀中葉,在非洲就發現了史前時期的石器。
20世紀初,已初步建立起更新世時期舊石器文化的發展序列。
50年代末以來,非洲在古人類和舊石器方面又有一系列重要發現,從而使這一大陸的舊石器時代考古在世界舊石器時代考古中佔有重要的地位。這裏不僅發現了迄今為止最早的人類化石和石器文化,而且是世界上已知的人類各發展階段沒有缺環、年代前後相繼的地區。

石器時代文化分期

非洲石器時代文化可分為兩大體系。北非,即環地中海沿岸的部分,在文化上與歐洲和西亞有比較密切的關係,因而可以使用歐洲和西亞的分期法。在撒哈拉以南的東非西非南非地區,發展情況與歐洲有所不同,因此使用了一套單獨的分期體系:早期石器時代,從最早的石器出現到大約10萬年前;中期石器時代,從大約10萬年前到1.5萬年前;晚期石器時代,從大約1.5萬年前到鐵器時代的開始(大多數地區發生在2000年前)。關於晚期石器時代開始的時間,還存在着不同的看法。
地質時代早更新世中更新世。迄今最早的石器發現於東非坦桑尼亞的奧杜瓦伊(又譯“奧杜韋”)峽谷、肯尼亞的科比福拉以及埃塞俄比亞的奧莫和哈達爾地區。年代距今約300萬~200萬年。在舊石器時代早期,非洲存在着兩大石器文化傳統:奧杜韋文化和阿舍利文化。這個時期,文化的發展非常緩慢,從地中海沿岸地區到好望角,文化上明顯一致。
奧杜韋文化發現於奧杜瓦伊峽谷的第1層和第2層下部,也發現於北非阿爾及利亞的艾因哈奈什。典型工具是砍斫器。比奧杜韋文化稍晚出現的是阿舍利文化,在北非和奧杜瓦伊峽谷第2層的上部,有早期阿舍利文化的粗製手斧。在奧杜瓦伊峽谷的第3層和第4層以及在整個非洲大陸,由於軟錘技術的使用,出現了更薄的手斧,具有更淺平的石片疤和更規整的刃緣,這是阿舍利文化的特徵
這時的薄刃砍斫器比以前數量更多,小的輕型工具也製作得更規整。一般認為,奧杜韋文化的石器是由能人(如奧杜瓦伊的能人、科比福拉的1470號人)製作的,而阿舍利文化則是與直立人(如北非的毛裏坦人)相聯繫的。
到其後的晚更新世時,隨着氣候的變化和撒哈拉沙漠的形成,北非和撒哈拉以南地區的文化就開始出現了差別。

石器時代文化特點

這個時期各地的舊石器文化呈現出地方的特點。在北非生活着尼安德特人,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則生活着羅得西亞人。整個北非和尼羅河河谷以及撒哈拉的大部分地區,在晚更新世的大部分時期內,存在着一種勒瓦婁哇–莫斯特文化,這是受西亞和南歐的莫斯特文化影響的結果。
除了昔蘭尼加以外,這一傳統有變化地繼續存在到公元前1.5萬年和1.2萬年之間。在撒哈拉以南地區,存在着一種以南非為中心的福爾史密斯文化,它繼承了阿舍利文化傳統,廣泛分佈於草原地區。手斧和薄刃砍斫器變小,製作更加精緻。而共生的輕型工具在製作上更廣泛地使用勒瓦婁哇技術。在森林地帶,發展了另一種以東非為中心、但在南非也有發現的桑戈文化,這是一種適應於森林環境的文化,其特徵是加工木頭的工具很發達,特別是重型的手斧、大尖狀器和高背“刨刀”。
其重大進展之一,是人類擴大了居住範圍。在歐亞大陸,人類進入了高緯度地區;而在非洲,則是向森林和乾燥地區擴展。人類的這種擴展之所以能夠成功,完全是由於技術上的進步。由於適應於不同的生態環境,各地的舊石器文化呈現出日趨明顯的地方特色。

石器時代文化傳統

這一時期在北非尼羅河河谷地區的文化,稱為霍爾穆桑文化,典型器物是帶鋸齒的石片雕刻器;在昔蘭尼加,發現了在非洲極少見的以石葉為主的代拜文化,出現了用間接打擊法生產並進行陡直修理的石葉、琢背石葉、雕刻器和端刃刮削器,與歐洲和西南亞某些地區的舊石器晚期文化的類型是一致的;在馬格里布,發現了在勒瓦婁哇和莫斯特文化基礎上形成的阿替林文化,典型的器物是帶肩的尖狀器
在撒哈拉以南地區,森林環境和草原環境兩種文化的區別繼續存在,石制工具全面變小。東非西非中非赤道森林地區的盧彭巴文化,基本上繼承了桑戈文化的傳統,但手斧和大尖狀器減少,以石片製作的小型石器增多,而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種細長並經過兩面加工的尖狀器。在從非洲之角好望角的草原地區,發展了斯蒂爾貝文化,其典型特徵是存在似石葉的石片,以及由修理枱面的石核上打下來的短而寬的石片,另外還有兩面修理的尖狀器。

石器時代晚期文化

非洲舊石器晚期文化的特點在於各地都有發達的尖狀器。雖然似石葉的石片也有發現,但還沒有成為製作石器的主要坯料。到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各地的細石器工業開始形成了地方的特點。
舊石器時代晚期之末到中石器時代,從世界範圍來看,這是一個地區化和細石器化的傾向日趨顯著的時期,非洲也是如此。
考古學家一般把這一地區的舊石器文化稱為“礫石和石片石器傳統”或“砍斫器傳統”。在這個傳統之下,又可分出若干地方類型,如分佈於緬甸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安雅辛文化,分佈於泰國西部芬諾河流域的芬諾伊文化,發現於馬來西亞西北部霹靂河流域哥打淡地方的淡邊文化,分佈於印度尼西亞中爪哇南部海岸巴索卡河河谷的巴芝丹文化,分佈於菲律賓巴拉望島西南海岸的塔邦文化等。這一地區的舊石器材料,雖然從早期到晚期都有,但很不完備,存在許多地區和時間上的空白,不少遺址缺乏可靠的年代學證據。人類化石的發現也不平衡,除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外,其他地區十分稀少。

石器時代石器遺址

中國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工作,在中國已經發現了許多舊石器時代的遺址,積累了比較豐富的舊石器考古材料,初步建立起中國舊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框架。
舊石器時代考古
早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分佈已很普遍。距今100萬年前的舊石器文化有西侯度文化、元謀人石器、藍田人文化、匼河文化以及東谷坨文化(見東谷坨遺址)。距今100萬年以後的遺址更多,在北方以周口店第1地點的北京人文化為代表,在南方以貴州黔西觀音洞的觀音洞文化為代表。總起來看,中國舊石器時代早期文化基本上是類似於奧杜韋文化的類型,似乎沒有西方的阿舍利手斧文化。但有的學者認為,在這一時期,中國舊石器文化和西方阿舍利文化之間可能存在着交流。
中期
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可用山西襄汾發現的丁村文化(見丁村遺址)為代表。另外比較重要的有周口店第15地點文化和山西陽高許家窯人文化。中國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基本上保持了早期文化的類型和加工技術。即使類型稍有變化,技術稍有進步,也都是緩慢的。一個明顯的特點是修理石核技術(如勒瓦婁哇技術)沒有得到什麼發展。
晚期
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數量增多,文化遺物更加豐富,技術有明顯進步,文化類型也更加多樣。在華北、華南及其他地區,都存在時代相近但技術傳統不同的文化類型。
在華北,有繼承前一個時期的小石器傳統,其重要代表有薩拉烏蘇遺址峙峪文化小南海遺址山頂洞遺址(見山頂洞人)等;有石葉文化類型,以寧夏回族自治區靈武縣的水洞溝文化為代表,它與西方同期文化有較多的相似處;還有70年代後發現的典型細石器工藝,如山西沁水下川文化,河北陽原虎頭梁遺址虎頭梁文化等。
東北地區,屬於這一時期的重要遺址有遼寧海城小孤山遺址和黑龍江哈爾濱閻家崗遺址等。
在南方,這一時期出現了幾個區域性文化,如以四川漢源縣富林遺址命名的富林文化類型,以重慶銅梁縣張二塘遺址為代表的銅梁文化類型,以及最初在貴州興義市貓貓洞遺址發現的貓貓洞文化類型。
另外,在西藏、新疆和青海地區也發現了一些屬於這一時期或稍晚的舊石器文化地點。總起來看,這一時期文化的主要特點是,除少數地點外,石葉工藝和骨角器生產不很發達。

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

定義:使用打製石器,也有用磨製石器的時代叫中石器時代,距今15 000~10 000年至8 000年,以石片石器和細石器為代表工具,石器已小型化。會使用天然火烤熟獵物。
在大約二萬年前,最後的冰河時期漸漸過去。人類亦開始改變其生活習慣。因為自然氣候變暖,使採集和漁獵經濟有了較大的發展。而為了在新的環境中能生存下去,新的發明、創造繼續出現,而且比舊石器時代時更多。這就是舊石器時代向新石器時代的過渡階段,也就是中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的特色是用燧石組合成的小型工具。在某些地區可以找到捕魚工具、石斧以及像獨木舟和槳這些木製物品。這個時代的遺蹟並不多,通常都侷限在貝冢。在世界上的森林地區,可以看到森林地開始被開發的跡象。森林地的急遽開墾是新石器時代的事情,因為農業而需要更多土地空間的關係。而隨着農業的出現,人們開始改變其生活。
中國分佈
中國發現的中石器時代遺存,已知有陝西大荔沙苑(中石器到新石器早期)、河南許昌靈井(中石器時代早期)和山西沁水下川 (舊石器晚期到中石器時代)等。歐洲從公元前10000~4000年屬於中石器時代,以英國和德國北市的阿齊爾(Azili- an)文化為代表。
各洲分佈
歐洲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突出特點,是盛行幾何形細石器。這種細石器呈三角形、梯形或不規則四邊形等形狀。在西歐南部 和南 歐地區 , 先後分佈有阿齊爾文化和塔德努瓦文化,均因法國的同名遺址而得名。塔德努瓦文化的海濱河口居民點中,有些堆積層含有人們食剩的大量貝殼和魚骨等,形成為最初的貝丘遺址。在西歐北部和北歐地區有馬格勒莫瑟文化,因丹麥的馬格勒莫瑟遺址得名。該文化分佈很廣,在英國的斯塔卡遺址發現有木槳、家狗等重要遺存。
西亞重要的中石器文化有凱巴拉文化和納吐夫文化等。

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定義:使用磨製石器為主的時代叫做新石器時代,屬於石器時代的後期,年代大約從1.8萬年前開始,結束時間從距今50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在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會使用陷阱捕捉獵物。
這個時期,人類開始從事農業和畜牧,將植物的果實加以播種,並把野生動物馴服以供食用。人類不再只依賴大自然提供食物,因此食物的來源變得穩定。同時農業與畜牧的經營也使人類由逐水草而居變為定居下來,節省下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在這樣的基礎上,人類生活得到了更進一步的改善,開始關注文化事業的發展,使人類開始出現文明。
在中國,這個時代出現了龍虯文化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細石器文化等文明。
在新石器時代,人類已經能夠製作陶器、紡織,發明了農業和畜牧業,開始了定居生活。
在新石器時代完結後,人類開始進入銅器時代。

石器時代其他地區

西亞北非和歐洲的新石器時代發展較早,考古研究也較深入。這裏是農業最早起源的地區,以後又最早出現金屬器,最早進入文明時代,在世界文化史上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西亞最早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是利凡特(今以色列巴勒斯坦黎巴嫩敍利亞)、安那託利亞(今土耳其)和扎格羅斯山山前地區,即所謂農業起源的新月形地帶。這一地區具有典型的地中海氣候,冬季多雨潮濕,夏季炎熱乾燥,有適於栽培的野生穀物和易於馴養的動物,從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已有相當的基礎,因而成為最早出現農業和養畜業的地區。
大約在公元前9000~前8000年,便進入原始新石器時期,有了農業和養畜業的萌芽。公元前8000~前7000年,先後進入前陶新石器或無陶新石器時期,已種植小麥、大麥、扁豆和豌豆等,開始飼養綿羊和山羊,有的遺址還有豬骨。這個時期的典型遺址耶利哥遺址,已出現用土坯砌築的半地穴式房屋,村外有石砌圍牆和濠溝,牆內有石砌的鎡望塔。這在世界上同類建築中是最早的。
大約在公元前7000~前6000年,西亞各地先後進入有陶新石器或發達的新石器時期。最早的陶器可稱為土器,火候極低;稍後有厚胎的素面灰褐陶,最後出現彩陶。這時農業已有進一步的發展,有的地方已有灌溉農業。房子一般為多間式、平頂,有的房內有牛頭形塑像。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這裏的一些遺址有了銅器(個別遺址中用冷鍛法制造的銅釦針等,可早到前7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西亞的新石器文化在發展中對周圍地區產生過明顯的影響,一是向北非尼羅河流域傳播,一是向歐洲東南部擴展。尼羅河流域的新石器文化分為3期,從早期開始即為有陶新石器階段。北非其他地區的新石器文化分為三大系統:撒哈拉新石器文化、地中海新石器文化和卡普薩傳統的新石器文化。在歐洲的希臘本土、克里特島以至黑海北岸的克里米亞等地存在過前陶新石器文化。從陶器出現以後,歐洲南部主要有印紋陶文化,而多瑙河流域則為線紋陶文化,這些地區在進入銅石並用時代後出現了彩陶文化(見特里波利耶-庫庫泰尼文化)。而東歐較北地區在新石器時代則流行小窩篦紋陶文化等。
中亞大約在公元前6000~前5000年進入新石器時代,其代表有哲通文化。該文化分佈於土庫曼斯坦境內。石器大多繼承當地的中石器時代傳統而多細石器,同時也新出現磨製石斧和磨谷器。已種植小麥和大麥,飼養山羊。陶器均為手製,胎中多摻草末,除素面外還有一些彩陶。從總體文化面貌來看明顯受到西亞新石器文化的影響。中亞北部的新石器文化年代較晚,其代表為克爾捷米納爾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4000年~前2000年,經濟以漁獵和採集為主,陶器多飾刻劃或戳印紋,彩陶極少。
南亞次大陸較早的新石器文化大約開始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分佈在俾路支和印度河流域一帶。居民種植小麥、大麥,飼養綿羊、山羊和牛。大約到公元前4500年左右才出現陶器,並且很快出現彩陶。到公元前3500年左右進入銅石並用時代。
東南亞印度尼西亞等地有種植薯芋為主的新石器文化,沒有發展起真正的農業經濟
日本是世界上陶器出現最早的地區,蒙古和西伯利亞也有個別遺址的陶器年代接近1萬年。但這個地區的磨製石器一直不很發達,農業出現的年代也很晚,與西亞情況正好相反。這個地區的陶器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筒形罐特別流行,一般為灰褐色,飾刻劃紋或壓印紋。在日本,陶器多繩紋,故日本的新石器時代又稱繩紋時代。朝鮮和西伯利亞的陶器則多施篦紋
朝鮮的新石器文化因受中國東北新石器文化的影響,在公元前4000多年就已發展起旱地農業,種植粟和黍。蒙古東部地區在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也已種黍,並飼養牛羊等家畜。日本的農業只是在公元前1000年以後,因受大陸的影響,才急速發展起來的。西伯利亞則一直以漁獵和採集經濟為主。
這些地方的史前考古通常不使用新石器時代這一概念。但若用舊大陸考古學的標準去衡量,那裏也還存在新石器時代文化美洲在歐洲殖民者到達以前基本上處於新石器時代,即使已創立高度文明社會的瑪雅王國(見瑪雅文明),也基本上不使用金屬器。美洲是農業起源的重要地區,那裏最先培植玉米,還有豆類和南瓜,印第安人稱之為三姊妹。家畜僅有駱馬一種。
大洋洲在殖民者進入以前基本上仍處於狩獵、採集經濟階段,不會製造陶器,所以那裏的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的界線不大明顯。非洲中南部的新石器時代仍多打製石器,種植薯芋,同東南亞的情況有些類似。
中國大約在前1萬年就已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於地域遼闊,各地自然地理環境很不相同,新石器文化的面貌也有很大區別,大致分為三大經濟文化區:
1.旱地農業經濟文化區,包括黃河中下游、遼河海河流域等地,這裏是粟、黍等旱作農業起源地,很早就飼養豬、狗,以後又養牛、羊等。有龍虯莊遺址上山遺址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大汶口遺址等。
2.水田農業經濟文化區,主要為長江中下游。嶺南地區農業則一直不發達,漁獵採集經濟佔有較重要的地位,可劃為一個亞區。本區很早就種植水稻,是稻作農業的重要起源地。早期飼養豬、狗,以後陸續養水牛和羊。
3.狩獵採集經濟文化區,包括長城以北的東北大部、內蒙古及新疆和青藏高原等地,面積大約佔全國的三分之二。這個區域除個別地方外基本上沒有農業,細石器特別發達而很少磨製石器,陶器也不甚發達。
上述除第③區因考古工作不夠深入難以分期外,前兩區大致可分為3期:
早期
早期距今12000~7000年前,可分為前後2段,前段距今12000年~9000年,以河北徐水南莊頭遺址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為代表。加工石器出現簡單的磨製,能夠製作簡單燒成温度較低的陶器。在南方,主要表現為洞穴遺址貝丘遺址,主要以打製石器和細石器為主,開始使用磨製石器。江西萬年仙人洞及吊桶環、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發現了最早的大米粒,但是否為經過人工培育的水稻,學術界仍然存有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是水稻起源的重要地區。後段是距今約9000~7000年,主要以內蒙古赤峯興隆窪、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鄭裴李崗等磨製石器有了很大發展,陶器已成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種類較多,以紅陶為主,陶色多不純正,陶質較粗疏。原始農業畜牧業獲得初步發展。
中期
中期距今約7000~5000年,以高郵龍虯莊遺址、內蒙古赤峯紅山後、河南澠池仰韶村、山東泰安大汶口遺址為代表,磨製石器種類豐富,製作精美,製陶技術顯著進步,出現慢輪修整口沿的技術,農業和畜牧業獲得高度發展,人口聚落不斷增多擴大,開始出現一些中心聚落和大規模的公共墓地,反映出社會組織向心凝聚平等的特點。
晚期
晚期距今約5000~4000年,也叫銅石並用時期,以山東歷城龍山鎮城子崖、山東日照兩城鎮、河南洛陽王灣、山西襄汾陶寺、甘肅臨兆馬家窯、湖北京山屈家嶺湖北天門石家河、浙江餘杭良渚遺址為代表。農業和畜牧業高度發展,人口急劇增加,社會複雜度成都不斷提高,出現了原始城堡、城垣和大型建築,有了階級、貧富分化人類社會向國家文明時代邁進。

石器時代相關資料

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
考古學名稱。是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銅器的出現、大約始於距今二三百萬年、止於距今6000至4000年左右。這一時代是人類從猿人經過漫長的歷史、逐步進化為現代人的時期。
由於缺乏文字的記載,對遠古歷史的研究,需要建立一種不借助於文字材料的年代學方法。1819年,考古學家湯姆森根據石、銅、鐵的三段分期法寫入《北方考古指南》並出版,為其他考古學家贊同和接受,對後來的考古學研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1] 
人類發展的古代文化水準,以製造和利用石制工具為特點。根據工具的形狀和使用的複雜程度,石器時代通常劃分為三個獨立的階段,即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指人們以石頭作為工具使用的時代、這時因為科技不發達、人們只可以石頭製造簡單的工具。 而隨着時代的推進,人們對石器的研製也在不斷改進。而在時代劃分上,石器時代大致可分為三個時代: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
石器由各種不同的石頭做成。例如,燧石角巖被削尖(或切成薄片)用來作為切東西的工具或武器,而玄武岩沙岩則被用來製成石制磨具,比如手搖磨。木材、骨、貝殼、鹿角和其他的材料也被廣泛地使用。在石器時代的後期,粘土等材質也被利用來製成陶器。一系列的冶金技術的革新則被用來描繪後來的年代(Chalcolithic),紅銅時代(Copper Age)、青銅時代(Bronze Age)和鐵器時代(Iron Age)。
石器時代包含了人類進化過程中的第一次科技的大範圍傳播,以及人類從東非薩瓦納地區(savannas)向世界其他地區的擴張。隨着農業、畜牧以及冶銅技術的發展,石器時代結束了。這段時期被稱作史前時期,因為人類還沒有開始書寫傳統意義上的歷史。
“石器時代”的稱呼被考古學家用來表示冶金時代以前的漫長時期,在這段時期中種石制工具的使用遠比用其它(更軟的)材料所制的工具來的多。在 John Lubbock 1865所著的經典書籍《史前時代》(Pre-historic Times)中,石器時代是他的三代法(three-age system)中的第一級,它又被細分為舊石器時代中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Palaeolithic, Mesolithic and Neolithic periods)。事實上,在不同的地區(和文化)中,時代的更替彼此間有非常大的不同。而且,甚至在冶金時代中人類仍不斷地向新的地區擴張,因此當被提及到時,並沒有一個確定統一的“石器時代”。

石器時代考古研究

石器時代的時間範圍是含混不清且飽受爭議的,因地區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不過可以提出一個籠統的全人類的“石器時代”的年代。有些種族由於從未發展出一種冶科技更發達的種族之前一直保持在“石器時代”之中。然而,一般地説,石器時代被認為是從大約300萬年以前,當第一件人造的工具在非洲出現開始的。大多數南方猿人(australopithecines)很可能並不使用石器(儘管石器可能是傍人“羅百氏” (Paranthropus robustus)所發明的)但對他們的遺蹟的研究仍表明情況與那些考古專家的報告相吻合。
石製品非常普遍,通常情況下也是僅存的人類加工的遺留物,因此對石器的研究是藉以研究當時情況一種主要的且專門化的形式。這涉及到對石器的測量以決定它們所包含的象徵學意義、功用和製造技術。這通常還會牽扯到對石器的原材料的還原,以分析石器確切的製造過程。這也可以通過試製工具複製品的方法利用實驗考古學加以檢驗.
參考資料
  • 1.    王家範.大學中國史.北京市西城區德外大街4號: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3-44
  • 2.    王巍. 中國考古學大辭典[M]. 上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 2014: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