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資陽三賢

鎖定
萇弘,亦作萇宏,字叔(約公元前565年—前492年),古蜀地資州人(今四川資中人)。 [1]  他生於距今2400年前的春秋末期,是東周內史大夫。萇弘博學多才,擅長天文,精通音律,著有《大荒東經》等15 篇,享有“智多星”之美譽。唐代韓愈《師説》中,不是有“孔子師郯子萇弘師襄、老聃”之句麼!公元前521年,孔子專程訪問萇弘,萇弘為他講解音樂和天文,交流了知識和政見,還共同探討了樂曲。相處數月,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本    名
資陽三賢
別    名
萇弘
出生地
資陽忠義鎮

資陽三賢簡介

古代“三賢”(萇弘 王褒 董鈞

資陽三賢萇弘

資陽三賢人物簡介

後來,萇弘在人前稱讚仲尼見多識廣;而孔子與人談論音樂,也常引用萇弘見解,這對孔子刪詩書、訂禮樂有較大的幫助。春秋時代就有“太歲”十二星之名,這是有萇弘參加的南派天文學家研究的成果。他們發現木星12 年圍繞太陽公轉一週,創造了“歲星紀年法”。 萇弘先後輔佐東周3個君王,為鞏固王室,作出了顯著貢獻。
公元前525年10月13日,晉侯借卜卦為由,派員到周取得了景王同意,借路祈福。陰謀被萇弘識破,告之周卿劉康公後,有所準備,才避免了晉滅陸渾之舉的再現。公元前 518年2月27日,甘桓公去見王子朝,劉文公很擔心,萇弘説:“同心同德,能舉大義,王子朝做不到這點,還擔心什麼?”萇弘為周敬五的復國竭忠盡智,公元前516 年12月3日,晉終於擁戴周敬王在陳周復位,並以重兵守此陪都。次年1月4日,王子朝就只好捲起周室典籍依附楚國去了。簡言之,萇弘輔佐周王,策命諸侯,卿和大夫,客觀上免庶民於水火之苦,真是嘔心瀝血。然而公元前 492年,周敬五偏聽偏信,中了離間之計,施用剖腹掏腸之刑,殺害了終身辛勞、丹心可鑑的年近九旬的萇弘。臨刑前,萇弘沉痛地説:“殺身之禍我並不悲哀,痛恨的是宗周不統一。”萇弘為國冤死,河南禹縣鄉民將其鮮血藏於匣中,傳説3 年以後變成碧玉。
由此,《蜀都賦》便書了“碧出萇弘之血”的名句,“碧血丹心”的典故即源於此。
千百年來,碧血丹心已成了為正義事業拋頭顱、灑熱血,竭忠盡誠的代詞,一向被人們著述吟詠所引用。是呀,萇弘碧血,光照人間,青史永垂。
星移斗轉,東周內史大夫萇弘的桑梓,還有萇弘山、萇弘寨、萇弘洞、萇弘橋、萇弘村等遺蹟。清知縣楊周冕於 1774年在縣城上西街(今城關二小左側)立木牌坊,勁書“三賢故里”。三賢中就有東周萇弘。1859年,西門外(今雁城路立交橋側)建三賢祠。2005年,萇弘村建立萇弘祠,書錄王洪林《萇弘傳》。

資陽三賢人物事蹟

晉國的“六卿之亂”中,萇弘因陣營支持範氏而被殃及,後被殺。
前497年8月,範吉射跟中行寅合攻趙簡子,拉開魏、韓、趙三家分晉的序幕。鑑於範氏與劉家世代結姻親,關係密切,中行氏和範氏又是通家之好,萇弘為了宗周的前途,乃以周朝名義幫助他們,把王室田税也讓出一些。前493年9月,又讓鄭兵護送齊國粟子給範氏。趙簡子在途中偷襲,擊潰鄭兵,劫走軍糧,在戚誓師,大敗範、中行。接着,唆使晉大夫叔向到周,多次密會萇弘,造成關係詭秘的假象,然後率師逼周。兵臨城下之際,周敬王得到叔向偽造的書簡:“萇弘對叔向説:‘你起晉師來攻周,我廢劉氏另立單氏。’”敬王信以為真,萬分震怒,殺心頓起。
前492年7月9日,萇弘在成周被剖腹掏腸,壯烈殉國,享年約90歲。押解出宮時,老人大呼冤枉,敬王置之不理,殺了他好請晉師退兵。臨刑前,先生沉痛陳詞:“殺身之禍,我並不悲哀,我是痛惜宗周不統一!難道主張遷都是為了表功?唉,可憐周王清靜的廟堂就要毀滅了!”
萇大夫的忠骨安葬在河南洛陽東北山上,遺著《萇弘》15篇,惜已無存,其言論散見《左傳》《國語》《孔叢子》《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後人築祠祭祀他,並自戰國以迄民共,流傳了他許許多多的傳奇故事。一説他因範中行之亂放逐歸蜀,自恨迴天無力,剖腹自盡。一説是被周人車裂而死。一説是趙簡子派兵人蜀(周時小邑,在今河南禹州市西北)將他胣刑而死,鄉親們感於萇弘殉難之慘烈,把他的血藏在匣中,三年以後化作青綠色的美玉,璀璨奪目,光照人間。這個故事形成典故,左太沖寫《蜀都賦》,關漢卿著《竇娥冤》,秋鑑湖作《對酒》詩,孫中山挽黃花崗,柳亞子悼李家鈺,共和國頌周恩來,都運用了這個典故。

資陽三賢王褒

資陽三賢人物簡介

你可知道開漢賦抒情詠物小賦之先河、與揚雄齊名的,是誰?是他——四川省資陽縣王褒

資陽三賢人物事蹟

王褒,字子淵,資陽市崑崙鄉墨池壩。少孤,家貧,事母至孝,以耕讀為本。桑梓墨池就是他洗筆硯之處;縣城南書枱山,便是他另一個攻書的地方。他精通六藝,嫺熟《楚辭》,崇敬屈原而作《九懷》,初露才華。爾後,他遊歷成都、湔上(今都江堰市玉壘山)等地,博覽風物,以文會友。漢宣帝時,益州刺史邀他作客,在此期間,他寫下了《中和》《樂職》《宣佈》詩,主人命僮子依古樂演唱,大為成功,由此聲名四播。在刺史的舉薦下,得到宣帝的召見,他先作“待詔”的清客,旋擢諫大夫。這時,才華橫溢的王褒,一連寫了《聖主得賢臣頌》《甘泉賦》和《四子講德論》,其中尤以《聖主得賢臣頌》為著,用良御御駿馬來作比,頗為形象。“縱馳騁騖,忽如景靡。過都越國,蹶如歷塊。追奔電,逐遺風,風流八極,萬里壹息。何其遼哉!人馬相得也。”音節急促而寓意深邃,真使人有耳聞目睹馬蹄迅疾之感。
不僅如此,純以辭賦來吟詠細小物件的則自褒始。王褒把專以遊獵、女色為題材,轉變為以細小的物件為題材;把規模壯闊的風格,轉變為纖弱沉湎的風格;把堆積誇張的手法,轉變為密巧細緻的手法。他的名著《洞簫賦》,則是三個轉變的集中體現。《洞簫賦》先寫了竹林中的景物,後寫簫聲的動人,用力描繪,着力鋪陳,細膩有致,扣人心扉。無怪乎做太子時的漢元帝“令後宮貴人皆誦讀之”,也無怪乎《文心雕龍》稱道:“子淵洞簫,窮變於聲貌”。《洞簫賦》是很早描寫音樂的辭賦,對後世也很有影響。此外,王褒在蜀時,用方言寫過《僮約》一文,以戲謔的筆調描寫奴隸的待遇,由此可窺見西漢西蜀社會的一個側面。
公元前51年,王褒奉令往益州,在途中寫完《移金馬碧雞文》,不久病逝,時年40歲。王褒一生留下辭賦16篇、《桐柏真人王君外傳》 1卷,明末收集有《王諫議集》11篇。1998年,王洪林出版《王褒集考譯》。

資陽三賢董鈞

資陽三賢人物簡介

董鈞,字文伯(前12年—63年),資陽市雁江區保和鎮東安鄉桐子壩(與三賢之一的王褒所在的墨池壩相隔沱江,有船可渡河,距離僅3km)人,他告老還鄉,現安葬於桐子壩一斜坡上(墓碑只剩半塊,被幾十年前雷擊所致,由村民修繕)。西漢五官中郎將,經學家、教育家。

資陽三賢人物生平

初事大鴻臚王臨。元始中,舉明經,遷廩棲令,後以病去官。建武中,以孝廉。闢為司徒府,後累遷五官中郎將。鈞博通古今,數言政事,切中時弊,多被採用。其為學,主治儒家經典,尤精於《禮》學。西漢魯人高堂生最早傳出今文《士禮》十七篇以後,蕭奮以其禮學授後蒼,後蒼再傳戴德,戴聖慶普等,三人學《禮》各有所得,於是形成《大戴禮》、《小戴禮》、《慶氏禮》三家禮學。董鈞治《禮》,主要學習和研究《慶氏禮》,多有自己的見解,成為《慶氏禮》學的傳人。同時也吸收其它《禮》學派及各種經學派的思想,注意融會貫通,以其淵博學識,很快即名揚遠近。永平初年,被立為博士,參與制訂五郊祭祀、宗廟禮樂、威儀章服等禮儀,所提建策,切合實際,多見從用。平生以授徒講學為樂,常教授門生百餘人,“當世稱為通儒”,(《後漢書·董鈞傳》)。對於傳播儒家思想,尤其是傳播和發展慶氏禮學,發揮-定的作用。對後世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