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講武堂

(清末民初軍官教育機構)

鎖定
講武堂是中國清代末期、民國初期創辦的一所培養陸軍軍官教育機構。
中文名
講武堂
主要代表
雲南陸軍講武堂北洋陸軍講武堂

講武堂發展歷史

19世紀末~20世紀初,清政府編練新軍,在全國廣設軍事學堂。
影響較大的有雲南陸軍講武堂北洋陸軍講武堂等。講武堂的軍事課分學科和術科
1906年,直隸總督北洋大臣袁世凱在天津韓家墅創立北洋陸軍講武堂,學員定額180名,為現代兵者研究武學之所。後各地督撫經奏準,陸續建立了南洋(設於南京)、江西、雲南、東三省、湖南、廣東等陸軍講武堂。
雲南陸軍講武堂是中國近代一所著名軍事院校,“黃埔軍校的搖籃”,開辦於1909年。與創辦於1906年的北洋
講武堂 講武堂
講武堂(天津)和創辦於1908年的東北講武堂奉天)並稱三大講武堂。
當時,晚清編練新軍,計劃在全國編三十六鎮(師),其中第十九鎮建於雲南。新軍編練亟需新型軍官,清政府為適應這一新形勢的需要,作出統一的規定:“各省應於省垣設立講武堂一處,為現帶兵者研究武學之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護理雲貴總督兼雲南藩台沈秉堃向清廷奏準,籌辦雲南陸軍講武堂。校址設在昆明原明朝沐國公練兵處,佔地7萬餘平方米。1909年(宣統元年)8月15日,雲南陸軍講武堂正式開學,高爾登為首任總辦(校長)。學堂開辦之初,分步、騎、炮、工四個兵科,設甲、乙、丙三班。課程仿照日本士官學校加以調整而成,分為學科、術科兩項。講武堂聘用了一批國內武備學堂畢業生和日本士官學校中國留學生任教。至辛亥革命時,講武堂已為雲南新軍輸送中下級軍官600餘名。
辛亥革命後,雲南都督蔡鍔將軍下令將雲南陸軍講武堂改為雲南陸軍講武學校。以雲南講武堂師生為骨幹組建的滇軍,在護國、護法戰爭中戰績輝煌,故學校聲譽日隆,威名遠揚。鄰省甚至鄰國許多有志青年紛紛來昆明報考求學。據不完全統計,從第十一期至第十七期,朝鮮、越南來留學的青年達200餘名。
1924年孫中山先生創辦黃埔陸軍軍官學校之際,新式教官甚為缺乏,被任命為黃埔軍校校長的蔣介石來電,調雲南講武堂炮兵科長、後任教育長的王柏齡、工兵科長帥崇興、步兵科長劉躍揚、騎兵科長林振雄及部分畢業生,進入黃埔軍校,協助創辦軍校。雲南講武堂的若干師生,成了黃埔軍校的重要教官;雲南講武堂使用過的輔導教材成了黃埔軍校“人手一冊”的重要讀物和教材。
講武堂 講武堂
1930年,龍雲在講武學校成立滇軍教導團,龍自兼團長,除步、騎、炮、工四兵科外,增設憲兵、經理、交通三個區隊以培養專業軍官。教導團共辦三期。至此,雲南陸軍講武堂、講武學校共辦22期,包括校內舉辦的各種培訓隊、班,共培養各類軍官、軍士約9000人。
1938年,該校按黃埔軍校系列,改名為“中央陸軍軍官學校第五分校”。黃埔軍校的9個分校,均由蔣介石兼校長,具體實行主任負責制,昆明分校由龍雲兼主任。依照黃埔軍校系列定為黃埔第十一、十四、十六、十七、十八、十九、二十期,培訓各類學員近8000人。抗日戰爭結束後,1945年9月,第五分校奉令停辦。
1911年辛亥革命後繼續保留,1928年停辦。各地講武堂組織、學制等情況不一。

講武堂貴州遺蹟

位於瑞金南路北側。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貴州巡府鄧華熙創辦,學堂自1900年開辦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作兵營現址,現為貴州教育學院。武堂遺蹟已不復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