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東北陸軍講武堂

鎖定
清末至九一八事變前東北的綜合軍事學校。1906年,盛京將軍趙爾巽創辦奉天講武堂。1907年5月,徐世昌東三省總督時,改名為東三省講武堂。主要接收以巡防營選送的學員為主。1919年2月張作霖任東三省巡閲使,重新設講武堂,定名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1927年3月,張作霖在北京設講武堂分校。9月,改稱東北陸軍講武堂。1928年秋,張學良將其改為東北講武堂,並將東北各種軍事教育機關歸併於講武堂。不設堂長,由張學良兼任監督,校址遷至瀋陽東大營。此後,又設黑龍江分校和熱河分校。
東北講武堂學員教育分為學科和術科兩大部分,學科主要課自為軍事教程,計有戰術、兵器、軍制、築城、地形、交通等。此外還有衞生學、軍隊教育學;術科部分主要有制式教練、射擊教練、陣中勤務、築城作業、通信作業等。此外還有劈刺、技術、體操、馬術等。講武堂學制一般為1年。該堂還另辦有高等軍學研究班和各兵種研究班,學制1至2年。
東北講武堂從1906年創辦到1931年九一八事變結束,歷時25年,培養近萬名初級軍官,對東北軍的形成和發展起了重要作用。它與雲南講武堂、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和後來的黃埔軍校,並列為舊中國四大軍事學校。 [1] 
中文名
東北陸軍講武堂
簡    稱
東北講武堂,奉天講武堂
創辦時間
1906年(丙午年)
知名校友
張學良孫烈臣湯玉麟呂正操
類    型
軍事
所屬地區
中國遼寧瀋陽市

東北陸軍講武堂歷史沿革

東北講武堂創辦於一九零六年即清光緒三十二年。那時趙爾巽任奉天將軍,為造就陸軍初級軍官才設的。當時奉天的舊軍隊,改為巡防營制,分中、前、左、右、後五路,由巡防營務處領導。講武堂設立後,以接收巡防營選送的學員為主,間亦有由各協(新軍相當於旅)挑選或由旗務處選送的八旗武員入學肆業者,訓練期為一年(先為八個月)。原名為東三省講武堂普通科。地址在奉天老將軍府,附於陸軍小學院內。
一九一一年(宣統二年)革命軍興,該堂即行停辦。民國元年,巡防營改為陸軍師,為整頓軍隊,又繼續成立,分為軍官團、軍士團兩部,歸講武堂總辦統一領導。至一九一五年(民國四年)中日交涉起,復行停辦,是為東北講武堂的前身。
一九一九年(民國八年)二月張作霖任東三省巡閲使,因增編陸軍混成旅需要幹部,以原二十七師軍官為基礎,重新設立講武堂,定名為東三省陸軍講武堂。並將總辦改為堂長;另設監督一職,由教育長負實際責任。堂長一席,先由巡閲使署參謀長張作相兼任,並指派該署參謀處長熙洽任教育長,任命張厚現為總隊長,校址在小東邊門外,原軍官團舊址;學員名額,定為二百名(計奉天省140名,吉、黑兩省各為30名)。旋開學數月後,吉林省學員訖未送到,張作霖又令再招學50餘名,是為第一期。於一九二O年(民國九年)二月畢業,畢業時共有學員228名。東北將領張學良鮑毓麟高勝嶽張廷樞等均於此期畢業。
第一期畢業後,即續招第二期;於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二月畢業,共有學員352名。第三期於一九二一年(民國十年)五月開學,一九二二年(民國十一年)四月畢業,共有學員391名。第四期學員於同年四月中旬入校,於一九二三年(民國十二年)九月畢業,共有學員335名。該期教育長改由蕭其煊擔任。一九二三年底,第五期學員入校,一九二四年秋,因直奉戰起,講武堂暫行停辦。所有學員仍回原部隊隨軍出發。至一九二四年底,直奉戰爭結束,始返校復課。於一九二五年秋畢業,共有學員406名。當即召集第六期學員入校,由朱繼先任教育長,於一九二七年六月畢業,共有學員406名。
講武堂由第一期至第六期,除第四期和第五期招考少數文學生外,其餘都是召集部隊的現職軍官。一九二六年冬,張吳聯合討赤(吳指吳佩孚,赤指馮玉祥)入關作戰,由於戰事節節勝利,軍隊大量擴充,中下級軍官感到十分缺乏,乃在北京設立講武堂分校(即第七期)。在瀋陽和北京兩地招收、招考中學以上畢業學生960名。北京分校教育長,先是楊正治,不久改由本校教育長朱繼先兼任。一九二七年六月,朱繼先被張作濤(張作相之弟)打死,改由張厚琬繼任。第六期畢業後,在沈續招第八期學員,仍由各部隊選送現職軍官。一九二七年九月十四日開始上課,並將東三省陸軍講武堂,改稱為東北陸軍講武堂。
一九二八年三月,因東北軍統轄範圍擴大,張作霖就任陸海軍大元帥,又將“東北”二字取消,改稱陸軍講武堂。以上各期名稱雖送有變更,但總不出陸軍範圍。是年東北軍在關內作戰失敗,放棄北京,部隊撤至深州以東,北京分校第七期歸併瀋陽本校;八月間在沈畢業,畢業人數共968名。同年十二月,第八期畢業,學員共559名。
一九二八年六月,張作霖被日本炸死,張學良任東北保安總司令,年末改任東北邊防司令長官,縮編東北部隊,將編余軍官1500餘名送入講武堂第九期(最初稱為第九期第一總隊,至畢業時才將第一總隊四字取消)訓練,至一九三零年四月畢業。與此同時,在黑龍江成立東北講武堂分校。一九二八年夏,在瀋陽招考文學生1000餘名,送入東北教導隊入伍。當年冬入伍生,入講武堂第十期(最初稱為第九期第二總隊,在第九期第一總隊畢業時,改為第九期,將第九期第二總隊,改為第十期),第十期的學生還有於一九二七年秋成立的東北陸軍模範隊(招考高小以上畢業的文學生)和第十九師(師長王以哲)的學生隊(也是招考高小畢業的文學生,訓練將近兩年)共1500餘名,第十期於一九三零年八月畢業。第九、第十兩期同時在校,校址在瀋陽城東山嘴子營房。監督仍為張學良,因張作霖已死,堂長一職即行取消。教育長先為鮑文越,一九二九年冬改為周廉。一九三〇年八月第十期學生畢業後,張學良將所有東北軍事教育機關歸併於東北講武堂之內,他仍兼任監督,由副監督周廉負全責。
一九三零年年末,召集第十一期學員(召集部隊現職軍官)入校。全期共有學員700餘名,由王瑞華任教育長。一九三一年春,王瑞華他調,由副監督周廉兼教育長。“九一八”事變,第十一期尚未畢業,東北講武堂無形取消。
東北講武堂由一九零六年創辦起,到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止,有二十多年曆史;培養近萬名的初級軍官,所以説它是東北地區歷史最久,培養軍事幹部最多的一個軍事學校。 [2] 

東北陸軍講武堂組織系統

東北講武堂在堂長之下設有教育長,實際負教育訓練之責。
在教育長之下,有的期設有總隊長,協助教育長,督促教育訓練的進行。先後任總隊長的有:張厚琬、林家訓、吳玉琳、王靜軒等。
講武堂各期每個兵科都設有科長一人,分步、騎、炮、工、軸五個兵科,並按兵科人數編成若干個隊,每隊有學員(生)120名;每隊又分為2~3個分隊,隊為最小的教育訓練單位。在不足一隊的兵種分隊,則以分隊為最小單位。隊設隊長一人,隊副三人,特科還配有助教2~3人。關於學員(生)的生活管理和術科教練等事宜,均由隊長隊副負全責。第九、第十兩期,由於學員(生)人數過多,在隊以上又設大隊,設大隊長一人。大隊轄四個隊,第一、二、,三大隊為步兵科,第四大隊為騎、炮、工、軸重科,這是以前各期所未有的。
學科教育,則由各專屬教程教官擔任;如戰術、兵器、地形、築城、交通等,每種教程設主任教官一人,下設教官若干人,分別擔任各種軍事教程和補助學科的講授。為辦理總務、衞生、軍械、軍需等業務,校務部還設置有關處(科)。
東北講武堂也與東北軍一樣,無黨派組織與政治活動,因而不設政治部,沒有政治課程。有關訓育事項,則由各級領導擔任之。 [3] 

東北陸軍講武堂教育概況

本校和分校的教育,大體上分為學科與術科兩部分,有關訓育事項不列入教育計劃之內,而由教育長、總隊長以及隊長、隊附等利用早晚集合點名或其他課餘時間,做一般訓話(俗稱精神講話)或指示,把校內最近發生的問題和學校當局的決定與要求等,向學員(生)宣佈之。有時堂長、監督來校視察時,亦多集合學員(生)進行訓話。
講武堂中心思想教育,只以師生、同學、同鄉等封建道德觀念,來維護團結,鞏固統治,如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曾手書“民之良幹”四字,懸於堂本部,以示鼓勵。又第九期教育長周廉,以“良心”二字作為校訓,勉勵學員要“不為勢屈,不為利誘,毅然決然認真去做”,告誠學員:扣盜飽械可恥,為爵祿來可恥,品行惡劣可恥,見地不高可恥,能力不如人可恥,作戰無勇氣可恥。以這些封建道德來勉勵學員,要求學員。

東北陸軍講武堂學科部分

  • 甲:軍事教程
學科的主要課目為軍事教程,計有戰術、兵器、軍制、築城、地形、交通等,一般叫做六大教程。另外還有衞生學,軍隊教育學等,均由專屬教官擔任之。
  • 乙:各種典範令
各種典範令是術科教練的基本教材,由隊長、隊附及助教分別擔任之。所謂典範令,即指各兵科操典、射擊、教範、陣中要務令、築城教範、通信教範、體操教範、劈刺教範、陸軍懲罰令、衞成勤務、內務規則等之簡稱。這些都是訓練的基本教材,所以都由隊長、隊附、助教擔任之,一邊講授,一邊使學員操作。

東北陸軍講武堂術科部分

主要科目是操場教練和野外演習,先由各個班、排、連教練,以至營、團教練;其中包括制式教練、射擊教練、陣中勤務、築城作業、通信作業等。這是戰鬥的基礎,均由隊以上軍官擔任之。另外個別術科,如劈刺、技術、體操、馬術等,則由各專屬教官擔任。

東北陸軍講武堂野營演習

每期學員(生)在畢業之前,要舉行一次野營演習,把全期所學的理論,在現地加以實地演習,由專屬教官及隊以上軍官共同擔任之。如現地戰術則由戰術教官擔任,測圖實施、野戰築城及通信作業等,則有地形、築城、通信等專屬教官領導實施之。至於戰鬥、行軍、宿營及陣地徹夜演習等,則均由隊以上軍官擔任之。演習時間通常為一個月左右。

東北陸軍講武堂教材及教官

講武堂各期所用的教程和各種典範令等,大部採用保定陸軍軍官學校及日本士官學校的課本,逐期翻用,而教官、隊長、隊附等,都由正式軍官學校畢業者(如保定軍官學校、東北講武堂和留日回國的軍官)擔任。
學員(生)的生活管理
講武堂學員(生)的生活管理很嚴,學員入學後,一律住校,除星期放假外,其餘時間都不準外出。平時一切行動,都要符合內務規則和陸軍禮節的規定;如有違犯,則按陸軍懲罰令懲處。校內設有禁閉室,尤其在星期外出時,必須在規定時間回校,否則關禁閉,甚至體罰,如打戒尺軍棍等。學校按規定有寒、暑假,但有時因為時局關係或課業緊張,常有縮短假期及完全取消假期者。 [4] 

東北陸軍講武堂張學良在學期間

講武堂設五個學科:步兵科、騎兵科、炮兵科、工程科、輻重科,學制一年半。張學良因喜愛炮兵,選學炮兵科。講武堂佔地近百畝,除營房、辦公室、伙房外,就是操場。每週受訓練六天。早五點起牀,五點半集合跑步,七點早餐,八點開始上課、練武、打靴。午睡一小時。下午繼續上課至六點。晚餐後自由活動包括盟洗之類。活動皆以軍號指揮。伙食是饅頭、白菜、粉條、豆腐等。每週六改善伙食,吃魚、肉,但不準飲酒。學員在校期間,一律帶原薪,穿軍裝,不戴符號。皆穿灰布軍衣,打裹腿,黃帆布鞋,冬天改棉靴。外出不許下飯館、進戲院。週日返校有規定時間,稍遲到即禁閉一至兩天。受訓期間,生活非常艱苦。
張學良的宿舍埃近郭松齡的辦公室,兩人交往甚密。當時張學良十八歲。他意志堅強,受訓時不怕吃苦,操練回來往往滾得一身泥土。課餘,他和大家一起説説笑笑,高談闊論,議題中心不外是如何愛國,使祖國富強等。當時,同學們對強盛鄰國日本懷有戒心,習武目的皆為日後抗日做準備。
那時的文娛活動不如今天豐富多彩。同學中偶然有誰能吹簫、作詩、作畫,就使大家非常讚賞,被認為是文武全才了。張學良當時風華正茂,儀表滿灑,具有軍人的英豪氣質,又愛好廣泛所以,同學們都願和他接近,而他本人也平易近人,待人坦率熱誠。張學良性子雖急,但笑意常掛在嘴角。他會變戲法,時常表演給同學看,給大家帶來一些歡笑。張學良在生活上和同學們一樣,毫無特殊。他的畢業考試成績優異。 [5] 
參考資料
  • 1.    王新生,孫啓泰主編,中國軍閥史詞典,國防大學出版社,1992.04,第147頁.
  • 2.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遼寧文史資料 第6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08,第72-75頁.
  • 3.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遼寧文史資料 第6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08,第76-77頁.
  • 4.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遼寧省政協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編,遼寧文史資料 第6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1.08,第72-79頁.
  • 5.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瀋陽市大東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大東文史資料,大東區委員會文史資料委員會,1993,第1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