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山

(清代張之洞詩作)

鎖定
《西山》是清代詩人張之洞創作的一首七言律詩。詩人舊地重遊,西山風景依舊,只是心境完全不同。昔日的慈仁寺早已毀於戰火,可是京都人士依舊前來圍觀這位曾經的封疆大吏,頗有“前度劉郎今又來”之感。頸聯轉而開始寫社會現實,一方面外國列強的侵略日益加深,另一方面朝中新舊兩派相持不下,朝政日非,抒發了詩人對內憂外患的深深憂思與感慨,以及匡時救世的抱負。全詩謀篇佈局章法嚴密,化用典故輕鬆自如,表達感情深沉藴藉。
作品名稱
西山
作    者
張之洞
創作年代
清末
出    處
張文襄公全集
作品體裁
七言律詩

西山作品原文

西山
西山佳氣自葱葱,聞見心情百不同。
花院無從尋道士,都人何用看衰翁
藁街列第崢嶸起,前殿南軍顧盼雄
新舊只今分半坐,廟堂端費斡旋功 [1] 

西山註釋譯文

西山詞句註釋

⑴西山:指北京西郊的西山,當時是風景名勝之地。佳氣:泛指美好的風光。葱葱:形容草木蒼翠茂密或氣象旺盛美好。
⑵“花院”句:指作者本打算約集眾人到慈仁寺觀賞花木,但該寺毀於八國聯軍兵火,連僧人也無從尋找。
⑶“都人”句:指作者在慈仁寺舊址席地而坐,引得京城人士前來聚觀。都人,京城之人。衰翁,作者自謙。
⑷藁(gǎo)街:本指漢代京城長安的一條大街,當時多為外族頭腦人物居住之地。這裏代指外國列強在北京的使館區。列第崢嶸起:指列強在北京爭蓋樓宇。崢嶸,高峻的樣子。
⑸南軍:以唐代拱衞京城的禁軍,代指清末新編練的新軍,居於北京城南,故稱“南軍”。顧盼雄:指新軍氣勢頗驕縱,環顧左右,有稱雄之勢。
⑹新舊:指朝中的新舊兩派。只今:如今,現在。
廟堂:指朝廷。端費:頗費。端,的確。斡(wò)旋:調停折中。 [3]  [4-5] 

西山白話譯文

北京西山佳氣依舊葱葱蘢蘢,每人所聞所見變得百不相同。
慈仁寺的花院無法找到道士,京城人士何必看我這衰老翁。
長安大街洋人寶第崢嶸並起,前殿精鋭的南軍正顧盼稱雄。
如今朝中新舊兩派各佔一半,朝廷想調停斡旋確實大費功。 [3] 

西山創作背景

光緒二十九年(1903)張之洞奉命由武昌入京述職。在此之前,他曾多次到過北京,但這次卻顯見不同。清王朝自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朝政日非,國力益弱,列強環伺中國,瓜分慘禍迫在眉睫。而朝中上下,革新派與守舊派兩派對峙,形同水火。恰在此時,朝廷希望借用張之洞的地位與聲望,從中調停,故將他調入北京。在紛爭難定,外侮日深的形勢裏,詩人舊地重遊,寫下這首感慨深沉的詩篇。 [2]  [5] 

西山作品鑑賞

西山文學賞析

這首詩開篇兩句語意舒緩平淡,看似閒筆,其中實藴含深沉感喟。西山是京郊風景勝地,在詩人眼中,它青巒依舊,佳氣葱葱。可是時局與世事已變得不同,與歷久不改的西山形成對照。詩人着意在首句用“自”字,次句用“百不同”來喚起讀者對此的注意。
頷聯承上,逐一鋪寫“聞見”及感受。此次在京期間,張之洞曾約同賓客數人,前往京郊慈仁寺觀賞雙松,不料寺院已毀於八國聯軍侵華之役,只好臨時支起布棚,席地而坐。京都人士聞訊,相率聚觀。三、四句即寫此實事,亦暗用唐代劉禹錫再遊玄都觀》詩意。劉禹錫因參與新政被貶,十年後獲召回復職,再遊玄都觀,賦詩以寄慨。“種桃道士”比喻打擊新政的當權者,如今不知何往,而劉郎則依然無恙。這是很尖鋭的諷刺。張之洞雖然遭際與劉禹錫不同,但也曾因觀點的分歧,受到過執政大臣翁同龢的遏制,對劉詩當有共鳴。第四句措辭謙抑,自命“衰翁”,但自得之意,仍然隱約可見。
頸聯推進一層,把筆鋒從身邊事揮向社會的大現象。現今,崢嶸並起於北京城裏的是列強的外交館舍,侵略勢力已在眉睫之下,詩人不能不因此驚歎危懼。稱為南軍。第六句借南軍以指清末編練的精鋭新軍,他們意氣高漲,顧盼自豪,難免成為擁兵干政的隱患。內憂外患,何時得已,詩人的感嘆正是對時代的感嘆。
尾聯總攬全詩,提出自己的期望。新舊兩派勢力各佔一半,相互爭持不下,朝廷要花很大力氣,才能解決問題。實際上,張之洞一向以調停兩派紛爭,共襄國是自負,也有過實質行動。他曾有《新舊》詩云:“門户都忘薪膽事,調停頭白範純仁。”自認為像宋代範純仁那樣,以忠恕為心折中於兩派之間,其匡時救世的苦心是很明顯的。
全詩感慨橫生,深沉勁健,謀篇佈局,章法井然。詩中運用典故,得心應手,渾化無跡,也是一個特點。 [2] 

西山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教授許紀霖《安身立命:大時代中的知識人》:張之洞口中吟出的詩流露出內心的無限悲涼:“西山佳氣自葱葱,聞見心情百不同。花院無從尋道士,都人何用看衰翁。” [6] 

西山作者簡介

張之洞(1837—1909),字孝達,又字香巖,號香濤,一號壺公,晚號抱冰,又稱廣雅,卒諡文襄。直隸南皮(今屬河北)人。同治探花,歷任翰林院侍講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督撫、軍機大臣等職。創辦京漢鐵路、漢陽鐵廠、萍鄉煤礦等,是洋務派重要人物。為學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其詩受白居易蘇軾影響較深,宏肆寬博。感時之作,沉鬱蒼涼,長於五七言古體。有《廣雅堂詩》。 [2] 
參考資料
  • 1.    張之洞著;龐堅點校.張之洞詩文集 增訂本 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46
  • 2.    上海辭書出版社文學鑑賞辭典編纂中心編.元明清詩鑑賞辭典 第1版 清、近代.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8:1722-1724
  • 3.    鄭竹青,周雙利主編.精裝中華詩詞經典 第6卷.北京:學習出版社,2010:4279-4280
  • 4.    金釗等選注.歷朝感時抒懷詩.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413
  • 5.    李保民編選;聶世美等注評.近代詩詞三百首 圖文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72
  • 6.    許紀霖著.安身立命:大時代中的知識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