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西南交通大學九里校區

鎖定
西南交通大學始建於1896年,曾先後定名為“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唐山交通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1972年內遷四川峨眉,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1986年,在成都擴建總校,即九里校區,於1989年9月正式啓用;2002年又在成都犀浦建設新校區。學校現有成都九里、成都犀浦和峨眉三個校區,共佔地面積約5000畝,形成了“一校、兩地、三校區”的辦學格局。2008年,以學校工作重心轉移為標誌,學校主校區遷至成都犀浦校區,成都九里校區功能定位國家實驗室(籌)及主要支撐學科的研究生、繼續教育基地。
中文名
西南交通大學九里校區
創辦時間
1986年
地    址
四川省成都市二環路北一段111號
所屬地區
四川省成都市
屬    性
211工程
郵    編
610031

西南交通大學九里校區大學簡介

西南交通大學肇建於1896年,曾先後定名“山海關北洋鐵路官學堂”、“唐山交通大學”、“唐山鐵道學院”等,1972年,學校更名為西南交通大學。1989年,總校遷往成都,(峨眉成為分校,後改為校區)。2002年在成都犀浦建設新校區,遂形成今日“一校、兩地、三校區”的辦學格局。 [1] 
是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特色985工程”建設序列的高校之一,培育了以竺可楨茅以升林同炎等43位院士,姚桐斌吳自良陳能寬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以及國家和省部級領導、為數眾多的國內外知名專家、教授、行業領軍人物和優秀企業家為代表的近二十萬優秀人才。 [2] 

西南交通大學九里校區校區概況

九里校區地圖 九里校區地圖
在百餘年曆史的傳承與時代的交替中,學校儘管櫛風沐雨,歷經18次遷校和更名,但始終以培養優秀軌道交通人才為己任,並使之成為興路之砥柱、報國之棟樑。早在詹天佑修建京張鐵路時,就把學校首屆畢業生作為技術人員和基本力量,使京張鐵路提前兩年建成,並節餘工程款28萬兩白銀。清政府郵傳部上奏朝廷獎升的5位工程司中有4人為我校畢業。新中國成立以來,成渝鐵路(新中國成立後修建的第一條鐵路)、武漢長江大橋(中國第一座公路鐵路兩用大橋,當時的亞洲第一大橋)、北京地鐵(我國最早的地下鐵路)、杭州灣大橋(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青藏鐵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鐵路)等每一個重大工程項目,都有我校畢業生擔當重任。不僅如此,從錢塘江大橋、鋼筋預應力混凝土技術,到被國際同行稱謂的“沈氏理論”、電氣化鐵道供電遠動控制理論和技術,被國際同行公認的“翟-孫模型”,從計算機神經網絡理論電磁場天線理論無線通信研究成果,到學校主持研製的“機車車輛整車滾動振動實驗台”、國內首條磁懸浮列車實驗線,世界首台高温超導磁懸浮實驗車、高速動力車轉向架、首列雙層鐵路客車、首列萬噸貨運列車的開行、全國鐵路運行圖等等,猶如一座座豐碑,銘刻着西南交大人的創造和貢獻。
學校發揚“嚴謹治學,嚴格要求”的優良傳統,構建了富於軌道交通特色的優質教學資源人才培養模式。經過長時間的辦學實踐,學校已形成以橋樑、隧道、鐵道工程、機車車輛、鐵道電氣化、交通運輸等為主幹的、特色鮮明的軌道交通運輸優勢學科專業。在此基礎上,學校建成了機械工程、交通運輸工程2個一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車輛工程、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橋樑與隧道工程道路與鐵道工程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載運工具運用工程、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機械設計及理論等10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近幾年來,為切實滿足和諧鐵路建設、大規模客運專線建設和高速鐵路建設的需求,學校堅持以強勢的軌道交通學科專業為依託,堅持與鐵道部開展人才培養戰略合作,採用校企合作的“3+1”培養模式(前三年採用大類培養,後一年與企業共同制定特殊培養計劃)培養“高層次研究型”和“高級應用型”人才。以43位兩院院士、3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為代表,一代代交大人不斷投身國家經濟建設和現代軌道交通建設主戰場。
學校成都九里校區擁有“交通運輸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台”、“軌道交通國家實驗室”(籌)以及在世界交通領域有着重大影響的“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並設有國家大學科技園。校區立足於軌道交通特色學科發展、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並充分利用辦學優勢開展繼續教育和網絡教育,為建設“交通特色的多學科協調發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為國家軌道交通建設和地方經濟發展貢獻力量。

西南交通大學九里校區校區交通

校區附近分別有西南交大老校區、羣星路西、羣星路(校區北門外)、西南交大(校區西門外)、九里堤中路北(校區東門外)、二環路九里堤路口(交大南門外)諸多公交車站,3、17、48、52、56、69、75、93、101、105、106、108、119、340、342、802路等公交車可達。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