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蘇州博物館新館

鎖定
蘇州博物館新館位於歷史保護街區範圍,緊靠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忠王府。具體在忠王府以西,東北街以北,齊門路以東和拙政園以南地塊,佔地面積約10750平方米。
新館分東、西、中3路,中路立體建築為殿堂型式,梁坊滿飾蘇式彩繪,入口處側門,有文徵明手植紫藤,內部東側有太平天國古典舞台等,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
中文名
蘇州博物館新館
外文名
New Suzhou Museum
地理位置
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東北街204號
佔地面積
10750 m²
類    別
綜合性博物館
開放時間
週二至週日開館,週一閉館。9:00-17:00。
門票價格
免費

蘇州博物館新館發展歷史

蘇州博物館新館建設是蘇州市“十五”期間的重點項目之一,受到社會各方面的極大關注。
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領導和高度重視下,經過多方努力,85歲高齡的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先生欣然接受市委、市政府的盛情邀請,親自擔任蘇州博物館的新館設計,並於2002年4月30日正式簽定了設計協議。
新館於2006年10月建成。

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築佈局

形式上,地塊已分為三部分。中心部分是入口處、大廳和博物館花園;而西部為展區;東部為現代美術畫廊、教育設施、茶水服務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該部分還將成為與忠王府連接的實際通道。忠王府將恢復成原貌。由於忠王府難以在現有的結構下提供合適的展覽空間,它將被用作展示其豐富建築遺產的櫥窗以及那些通常無需高檔展示空間的藝術品,諸如傢俱和雕塑等。大廳是博物館的核心,位於入口的前庭與博物館花園之間。這個擁有八個角的大廳是通過對傳統的蘇州建築和中國建築要素的幾何形狀轉變以及重新詮釋設計出來的,它是所有參觀者的導向併為去博物館所有展區提供通道。參照國際通行慣例,臨時性的展區設在人流路線的入口處。除了字畫、雙塔瑰寶、明清瓷器和蘇州工藝美術品展區外,還將佈置特色傢俱展區,以強調蘇州豐富的藝術和文化傳統。在人流路線的終點處,也就是在它的花園庭園處,將安排一個宋代書齋的複製品,主要展示當年的工藝品和傢俱。字畫展區設在自然採光的八角型大廳的二樓,高高的牆面為展示字畫長卷提供了背景上的便利。現代美術作品設在博物館花園東邊的一個特別展區裏。展區由1.35米的模塊組合而成,為布展提供了靈活性。這些模塊外飾簡潔優美,地面鋪設地板,踢腳,木質框架牆體和白色塗料。還有一個靈活的展示窗系統,專門展示那些大小不一的工藝品。由於地塊的大小、高度的限制以及博物館設計規劃的要求,相當一部分的博物館功能空間安排在地下室。遊人可以通過室內荷花池上方的懸臂樓梯到達地下室。新石器時代吳文化文物的展廳,影視廳、多功能廳、衞生間,藏品儲藏庫,各種行政管理和博物館內部用房,機械設備用房、停車庫以及裝卸區域都安排在地下室。

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築風格

蘇州博物館新館傳統結合

蘇州博物館新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設計結合了傳統的蘇州建築風格,把博物館置於院落之間,使建築物與其周圍環境相協調。博物館的主庭院等於是北面拙政園建築風格的延伸和現代版的詮釋。
新的博物館庭院,較小的展區,以及行政管理區的庭院在造景設計上擺脱了傳統的風景園林設計思路。而新的設計思路是為每個花園尋求新的導向和主題,把傳統園林風景設計的精髓不斷挖掘提煉並形成未來中國園林建築發展的方向。

蘇州博物館新館色調構材

儘管白色粉牆將成為博物館新館的主色調,以此把該建築與蘇州傳統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處可見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頂和窗框將被灰色的花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統一色彩和紋理。博物館屋頂設計的靈感來源於蘇州傳統的坡頂景觀一一飛檐翹角與細緻入微的建築細部。然而,新的屋頂已被重新詮釋,並演變成一種新的幾何效果。玻璃屋頂將與石屋頂相互映襯,使自然光進入活動區域和博物館的展區,為參觀者提供導向並讓參觀者感到心曠神怡。玻璃屋頂和石屋頂的構造系統也源於傳統的屋面系統,過去的木粱和木椽構架系統將被現代的開放式鋼結構、木作和塗料組成的頂棚系統所取代。金屬遮陽片和懷舊的木作構架將在玻璃屋頂之下被廣泛使用,以便控制和過濾進入展區的太陽光線。

蘇州博物館新館人文氣息

貝聿銘設計的作品有一個共同點是內庭院,內庭院將內外空間串連,使自然融於建築。新館建築與創新園藝是互相依託的,貝聿銘設計了一個主庭院和若干小內庭院,佈局精巧。位於中央大廳北部的主庭院是最讓貝聿銘煞費苦心的。“譬如不用傳統的太湖石,也不用我在香山用的石灰石,我希望從中國古代山水書畫中尋找園林設計的靈感,並與蘇州當地的能工巧匠合作,爭取造出一個有新意的蘇州園林”。主庭院東、南、西三面由新館建築相圍,北面與拙政園相鄰,大約佔新館面積的五分之一空間。這是一座在古典園林元素基礎上精心打造出的創意山水園,由鋪滿鵝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橋、八角涼亭、竹林等組成,既不同於蘇州傳統園林,又不脱離中國人文氣息和神韻。多條通往山水園的門徑,使觀眾可以通過各個角度一睹現代版的江南園林水景風光。山水園隔北牆直接銜接拙政園之補園,水景始於北牆西北角。北牆之下為獨具創意的片石假山,貝先生一直對揚州八怪中石濤的“片石山房”情有獨鍾,並有意在蘇州博物館中“以壁為紙,以石為繪”,從石頭着力。這種別具一格的山水景觀,呈現出清晰的輪廓和剪影效果.使人看起來彷彿與旁邊的拙政園相連,新舊園景筆斷意連,巧妙地融為一體。山水園的假山用片石來擺放,就是將渾厚的大石頭切片,再高低錯落排砌,營造出米芾水墨山水畫的意境。石片假山從構圖到每塊石頭的選擇,貝聿銘都傾注了許多心血。石片顏色由深入淺,在朦朧的江南煙雨籠罩中層巒迭嶂。而在月夜中,循着花園南面一株桂樹散發的芳香進入山水園,可見園中水池朗月傾瀉,魚翔淺底。在若明若暗的景觀燈映照下,遠山朦朧,竹林疏影橫斜婆娑,水畔涼廳亭亭玉立,湖面曲橋橫貫,如同一幅清寂空靈、意境迷人的立體水墨山水,靜觀自得箇中三味。
通過中央大廳東側的天窗廊道進入東部輔展區,廊道盡頭設休憩茶室和紫藤園。紫藤園裏西南方與東北方各種植一棵紫藤,兩藤虯龍盤旋,枝蔓在空中對接,紫藤花隨風搖曳。西南方的那棵紫藤樹,是貝聿銘親自在光福苗圃園裏選中的,還嫁接着從文徵徵明當年手植紫藤上修剪下來的枝蔓,以示延續蘇州文化的血脈。貝聿銘十分得意於這一創意:“當人們坐在紫藤架下喝茶時,我們可以説‘這棵紫藤有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基因,你是坐在文徵明手植紫藤的子孫藤下喝茶呢!’這不又是一景了嗎?”。
對於庭園中的樹木,貝聿銘要求姿態優美,線條柔和,因為建築本身是剛性的,剛柔相濟,才能相得益彰。除竹園之外,主花園東部種植平頂松、迎客松和杏樹,為了保護自然形態,移植過程中儘量不作修剪。主花園南面的一株桂花樹枝繁葉茂,根據貝聿銘的提議,桂樹是最早移植進園的,他希望10月份開館時,到場嘉賓能夠聞到桂花的芳香。 [2] 

蘇州博物館新館初步設計

蘇州博物館新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
蘇州博物館新館選址位於歷史保護街區範圍,緊靠世界文化遺產拙政園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太平天國忠王府。具體在忠王府以西,東北街以北,齊門路以東和拙政園以南地塊,佔地面積約10750平方米。該地塊被貝聿銘先生稱為“聖地”,在這一地塊上設計博物館是“人生最重要的挑戰”,“在這裏設計博物館很難很難,既要有傳統的東西,但又一定要有創新,傳統的東西就是要運用傳統的元素,讓人感到很協調、很舒服;創新的東西就是要運用新的理念、新的方法,讓人感到很好看,有吸引力,因為時代是在發展的”。按照貝聿銘先生的設計思想和專家組提出的“中而新,蘇而新”的設計思路,經過一年的緊張工作,先後完成了概念性方案設計初步設計

蘇州博物館新館建築意義

蘇州博物館新館高清組圖
蘇州博物館新館高清組圖(80張)
貝聿銘先生集畢生的智慧和感情為家鄉蘇州設計博物館,是蘇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蘇州的榮幸。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我們有理由相信,貝聿銘先生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不僅能使蘇州博物館獲得極高的名人效應和品牌優勢,同時,通過這個窗口,能進一步提高蘇州的知名度,擴大蘇州的影響,使世界進一步瞭解蘇州,讓蘇州進一步走向世界。

蘇州博物館新館所獲榮譽

2023年2月,入選“第七批中國20世紀建築遺產”項目。 [1] 

蘇州博物館新館社會評價

蘇州博物館新館高清組圖
蘇州博物館新館高清組圖(58張)
2006年,由國際建築大師貝聿銘擔綱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正式對外開放,江南一隅的這棟建築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更讓無數建築愛好者為之瘋狂。讀者shuangying1228在來信中自稱已去過蘇博9次,每次都是一趟心靈的震撼和滌盪,他説,“蘇博首先是一座數字化博物館的精品之作,她的風格、氣派、內部功能的先進、運作程序的完善、佈局安排的科學,都閃爍着現代建築的光輝;同時她又是一座擴大了的中國庭院,一座別具一格的蘇州園林。就連館中兩叢藤蔓,都專選江南四傑文徵明手植紫籐的根來嫁接,中華文明的信息無不在其間流淌傳承。”
隨着蘇博新館揭開面紗,那些曾因選址問題而引發的爭議很快消散,“非但沒有對那些歷史遺蹟造成傷害,更水乳交融、相得益彰。”這成了遊客們最普遍的觀感。正如蘇州讀者劉先生在郵件中所説的那樣,“偌大一個博物館,東鄰太平天國忠王府,北依名勝極品拙政園,西南面對千年古城的小橋流水人家、粉牆黛瓦院落。其風韻,其神采,其姿色渾然一體。現代流派的蘇州博物館,不僅是建築設計的奇蹟,也是一種人性關懷和民族親情的彰顯。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