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藍廷珍

鎖定
藍廷珍(1663年-1730年1月15日 [4]  ),字荊璞,福建漳浦湖西(今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湖西鄉)人 [21] 畲族 [33]  。中國清朝中期將領。
藍廷珍早年棄耕從軍,投奔叔祖藍理,以擅騎射聞名。歷任浙江定海營把總,温州標左營遊擊等職。屢次在外洋打擊海盜,戰功卓著。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率水師全殲關東大盜孫森所部,奪回被掠的艦船軍械,因而得到閩浙總督滿保的舉薦,被超擢為福建澎湖副將。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升任廣東南澳水師總兵。康熙六十年(1721年),朱一貴起義爆發,藍廷珍上書自薦,與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出師台灣。七日內即收復台灣府治,半月內平定全台 [17]  。平台後,藍廷珍留台,接替施世驃署理提督職務。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正式擔任台灣總兵官 [20]  。雍正元年(1723年),升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賜三等阿達哈哈番世職。雍正七年十二月(1730年1月)在任所逝世,享年六十六歲。獲贈太子少保諡號“襄毅”。後配祀台南文廟 [3] 
藍廷珍深受雍正帝器重,受朝廷賞賜多達二十四次 [41]  。他對台灣百姓施以教化,鼓勵開墾,推行保甲、團練制,使清廷對台之策大為改觀,為日後台灣的開發建設及和平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27]  。後世將其與康雍年間另兩位平定、治理、開發台灣的藍理、藍鼎元並稱為“藍氏三傑 [1] 
概述內圖片來源:《閩台歷史名人畫傳 [1] 
全    名
藍廷珍
別    名
老藍
藍襄毅
荊璞
諡    號
襄毅
封    號
三等阿達哈哈番
所處時代
清朝中期
民族族羣
畲族 [33] 
出生地
福建漳浦湖西
出生日期
1663年
逝世日期
1730年1月15日
主要成就
黑水外洋大破孫森
平朱一貴起義,治理台灣
主要作品
《奏疏》
《謝恩疏文》
最高官職
福建水師提督、左都督→太子少保(贈)

藍廷珍人物生平

藍廷珍閩南望族

藍廷珍是福建漳浦縣湖西人 [21]  。世居萇溪鄉,為閩南之大姓 [41]  。其族祖藍理,康熙平台之役時立有大功,官至福建陸路提督,諸弟皆位列將帥。 [1]  [4] 

藍廷珍奮戰外洋

藍廷珍原本在家務農,一日突然喟嘆道:“我是要做一個持戟之士的人嗎?”正逢藍理當時鎮守舟山,藍廷珍遂棄耕追隨藍理。 [28]  他自少擅長騎射,又善火攻,槍炮無虛發,深得藍理器重。 [22]  [37] 
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藍廷珍被任命為浙江定海營把總。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遷中營千總。同年,調任温州鎮標右營守備。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轉為温州鎮左營遊擊 [29]  。他在外洋率水師巡視,經常捕獲盜賊,使羣盜畏懼而躲避,有“謹避老藍”之呼。但因戰功卓著,他受到了諸將的忌恨,他們共同向閩浙總督覺羅·滿保進讒,誣陷藍廷珍,滿保相信讒言,準備上疏彈劾藍廷珍。福建水師提督吳升認為藍廷珍是兩浙第一名將,反對彈劾,但滿保仍未相信。 [23]  [37] 
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四月,關東大盜孫森等偷走遼陽巨炮、戰艦,逃入海中。康熙帝聞訊震怒,責令沿海疆臣嚴捕。當時藍廷珍外出巡海,在黑水外洋遭遇孫森等。他率軍力戰,生擒孫森等九十餘人,奪回全部船艦、炮械。等到滿保帶領部署抵達温州時,有人誣陷藍廷珍正在家觀戲。正在滿保憤怒之際,他在瑞安碰到了前來謁見的藍廷珍,責問道:“看戲忙嗎?有什麼事到這裏來!”藍廷珍從容告知海上擊盜之事的始末。滿保聽後,大為感嘆道:“差點失去了一員良將!”於是召藍廷珍進入舟中,厚加撫慰,立刻改彈章為薦疏。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八月,藍廷珍被越級提升為福建澎湖副將。閏八月,又升任廣東南澳水師總兵官 [13]  [23]  不久後又兼理碣石、潮州二鎮軍務。康熙五十九年(1719年),藍廷珍主持修建了南澳恩主古廟。 [37] 

藍廷珍渡海平台

主詞條:朱一貴起義
康熙六十年(1721年)四月,因台灣知府王珍税斂苛虐,台灣人民朱一貴黃殿、杜君英等以除暴為名,聚眾起兵叛變。起義隊伍迅速發展至數萬人,聲威大振。至五月,朱一貴、杜君英等率數萬人攻下台灣府,一時“全台俱定”。 [25]  藍廷珍聞台灣警訊,即刻整頓軍隊,籌措器械、物資,上書滿保自薦,並提出了平叛方略。滿保當時正在趕赴廈門途中,得書後大喜,於是命其統率水師戰船四百、將弁一百二十人、官兵一萬二千人,會同福建水師提督施世驃至澎湖待命。 [24]  [30] 
藍廷珍抵達澎湖後,對施世驃説:“賊人都是烏合之眾,不足為懼,只是被脅從的百姓有三十萬人,請出檄文表明官兵只誅殺頭領,其餘人一律不問。那麼人人有重生之樂,沒有必死之心,可以兵不血刃即平息動亂。”施世驃同意他的看法。 [24]  隨後制訂了行軍計劃,以林亮、董芳等為先鋒將。 [30] 
藍廷珍像 藍廷珍像 [33]
六月十六日,官兵進軍至台灣西南岸的鹿耳門,叛軍扼險拒守。林亮、董芳等首先發起攻擊,拼死戰鬥,藍廷珍率主力隨後跟進,連戰皆勝。叛軍大敗,退保府治台灣縣,不敢出兵。施世驃採用投降者的計策,連夜派林亮等自西港仔繞至台灣縣後。藍廷珍擔憂此計風險太大,於是建議另派部隊前往瀨口塗、墼埕等處,形成夾攻之勢,同時由他本人領主力緊跟林亮之後,數日之內即可成功。施世驃聽從其言。天亮後,叛軍在蘇厝甲與林亮等展開決戰,藍廷珍分兵馳援。叛軍望見援軍旗幟,逐漸退卻,官兵乘勝追擊,再次大勝。藍廷珍夜守犁頭標,料到叛軍將要發動夜襲,於是設伏兵等待,待叛軍到來後四面突擊,使其自相攻殺。叛軍在木柵仔、蔦松溪屢遭失敗,藍廷珍一路率軍追殺叛軍至府城,秋毫無犯,使百姓大悦。閏八月,朱一貴等首領均被擒獲。 [24]  [30] 
之後,藍廷珍分派諸將繼續往南北二路清剿叛軍餘黨,同時被署任為台灣總兵官,統領在台諸軍。同年秋,台灣南路阿猴林(今台灣屏東)的叛軍餘黨再次叛亂,藍廷珍派兵將其討平,招降其首領陳福壽等十多人。九月,施世驃在台逝世,藍廷珍署理提督職務。相繼平定了黃殿等餘部的起義。 [24]  [30]  同年十二月,他被調為澎湖總兵官,仍留台。 [12] 
藍廷珍在台期間,對台灣的治理和開拓,提出了一系列很有遠見的建議和措施,對台灣的歷史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表現了他在事關中國領土問題上的政治眼光和治理能力。 [1]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藍廷珍被正式授為台灣總兵官。 [20] 

藍廷珍屢受重賞

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朝廷記敍平台之功,賜藍廷珍為世襲三等阿達哈哈番 [11]  。九月,升任福建水師提督 [10]  ,加左都督,賜孔雀翎 [18]  藍廷珍到任後,整飭軍務,賞罰分明,又愛惜賢才,他所賞識、提拔的,後來有官至將帥者。軍民對藍廷珍極為愛戴。 [31] 
雍正帝深為褒獎藍廷珍的赤忠,且多次勉勵他要堅持操守。雍正二年(1724年),藍廷珍進京覲見,雍正帝特許他到馬蘭峪拜謁康熙帝的景陵,並多加賞賜。 [19] 

藍廷珍病逝與追贈

雍正七年(1729年),藍廷珍患病,雍正帝派太醫劉裕鐸前往探視診治 [41]  。十一月二十七日(1730年1月15日),藍廷珍在任所病逝,終年六十六歲。 [6]  雍正帝聞訃訊,賜為其治喪。 [32]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八日,雍正帝下詔賜藍廷珍祭葬,追贈太子少保諡號“襄毅” [6]  [9]  。後配祀台南文廟 [3] 
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乾隆帝命有司收集先朝有功將領事蹟,加以恩賞,其中就包括藍廷珍。 [14] 

藍廷珍主要影響

康熙末年,台灣朱一貴事起,總督覺羅·滿保委令統領水陸大軍,前赴征剿。藍廷珍率大軍先取鹿耳門,乘勝進攻安平鎮,遂克府治,並分遣諸將進復南北二路。 [45] 
藍廷珍在台灣數年,對台灣百姓施以教化,鼓勵開墾,推行保甲、團練制,對台灣的治理和早期開發貢獻較大,影響深遠。 [1]  其主要貢獻如下:
1.反對劃界遷民,力主開拓山地:清初,台灣大量山地尚未開發。清廷統一台灣後,對台灣的地位尚未引起統治者足夠的認識。在朝廷內,曾就台灣棄留問題展開一場爭論。一些朝臣主張"守澎去台",遭到靖海侯施琅等官員的堅決反對。經過爭論,清政府決定設台灣府,隸屬福建省。但是有關台灣治理問題的看法仍不一致。台灣局勢平定後,閩浙總督覺羅·滿保以山地土番難治為由,把山地劃為"棄土",下檄文劃界遷民,禁止出入。對此,藍廷珍堅決反對。他反覆上書滿保,力主積極開拓山地。他説:“人無良民、盜匪之分,施行教化則能馴服;地無好、壞之分,善加經營則能變為良土。如今不如添兵設防,廣泛地聽從百姓開墾田地,使地盡其力,百姓齊心協力,‘鸚鳴狗吠相聞’,而響徹山中,即使有盜賊,也沒有藏身之所。何必因噎廢食,想要保全自己、遠離禍患呢?”談到“劃沿山之界,禁出入”的弊端,藍廷珍更是感慨陳詞,歷數其六條“可慮”之處,呼籲不可隨便拋棄台灣一寸土地。他説:“國家最初設置郡縣,管轄之地不過百餘里,距令不超過四十年,而開墾流移的百姓,已延伸到二千餘里,種植糖谷得到的好處冠絕天下。這之後再過四、五十年,連內地土番不能到達的地方,都將變為良田美宅,萬萬不能加以抑制。”藍廷珍的意見和建議,得到滿保的採納。滿保取消了劃界遷民的計劃,並上奏朝廷增設行政區劃,到雍正元年(1723年),台灣增設彰化縣淡水廳澎湖廳 [26]  [2] 
2.反對台灣總兵移駐澎湖,反對棄台: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朝廷鑑於征戰鄭氏政權和朱一貴義軍,都先駐軍澎湖,再進兵台灣,擬議將台灣總兵官移駐澎湖,台灣只設陸路副將。藍廷珍上疏反對,他説:"如果真的把台鎮移往澎湖,則海疆將危若累卵……任用澎湖總兵控制枱灣,猶如手執牛尾一毛,卻想控制整頭牛,即使擁有孟賁的力量也無用武之地,這樣做與拋棄台灣有何差別?台灣一旦被棄,漳、泉一帶首先受其害,閩、浙、江、廣諸省也將寢食難安,就算是山東、遼陽也都會出現禍患。我藍廷珍沒什麼見識,認為此地萬萬不可委棄離去,倘若我等按照部議執行,一定會貽誤海疆大事。"清廷認為藍廷珍“語可多采”,正逢新任水師提督姚堂也反對移駐,朝廷遂取消了移駐總兵之議。 [26]  [2] 
3.行保甲,施團練,維護治安,加強防務:清初台灣地方未靖,治安比較混亂。藍廷珍的治理辦法是:實行保甲制度,加強鄉政建設;實行團練制度,加強防務建設。他在台灣、鳳山、諸羅等縣設大鄉總四名,鄉長二十六名。鄉長由品行端正、幹練勤謹、家資殷富的人擔任。每鄉配遊兵數人,供奔走使令之役。一家有盜,則周邊協力堵截擒獲。大鄉總統轄數個鄉長,負責督查。鄉長如有失職,大鄉總不報者同罪。鄉長三次不能破案者革職,三年沒有過失者量行擢用。防務方面,台灣、鳳山、諸羅各編練鄉壯五百名,縣丞巡檢各編練鄉壯三百名。“無事則散之隴畝,有役則修我戈予,鄉自為守,人自為兵”,這種兵農結合的方法,被認為是“萬全之道”。 [26]  [2] 
4.身體力行,大開官墾:藍廷珍還親自組織開墾荒地,發展生產。他率領官兵開墾了“藍興堡”(今台灣省台中縣太平鄉、大雅鄉、鳥日鄉和台中市區一帶),成為台灣開發史上最早最大規模的官墾之一。 [26] 

藍廷珍歷史評價

愛新覺羅·胤禛:藍廷珍簡任福建水師提督以來,整頓營伍,訓練士卒,於海疆事務熟習諳練。向年平定台灣,着有勞績……。 [37] 
藍鼎元:公一生忠勤,好捕賊;勇敢善戰,常為士卒先。他事恂恂如不及,虛心自下;功成名立,令終有俶,非偶然也。 [41] 《福建水師提督藍襄毅公廷珍家傳》
陳夢林:沙磧甘泉信有神,廟謨宏遠古無倫。鯤身合戰齊羣力,西港分奇仗虎臣。草竊頓消冰見晛,天兵到處雨清塵。等閒一月全台定,何似有苗格七旬。 [7]  [40] 《鹿耳門即事·其五》
愛新覺羅·弘曆:①又軍功較著之……藍廷珍……等十四員,核其事蹟,或致命疆場,克昭義烈,或折衝閫外,茂著勤勞,均宜錫以殊施,俾臣工共知激勸。 [14]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引)②伊父(指藍廷珍 [15]  )從前剿辦奸民朱一貴,收復全台,奮勇克捷,聲威久著。 [16]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引)③朱一貴雖據府城,藍廷珍率兵七日復之,不一年,遂平定全郡。 [17] 《大清高宗純皇帝實錄》引
棟鄂·玉保:昔廷珍以七日擒巨寇,甫蔭一輕車都尉……。 [44] 嘯亭續錄》引
李元春:生平忠勤勇敢,用兵有法;而為人恂恂謙抑,凡有計畫,多不自用,而善於用人。愛才如渴,將弁有賢者能者,必引與同升而靡有德色。 [42] 台灣志略
唐壎:然後天戈遠出,跨海收功,雖以滿保、福康安之謀略,藍廷珍、馬濟勝之壯猷,值此漳、廈用兵,其事有難於從前十倍者。 [43] 曾元福守火藥庫論》
洪繻:海疆起戎馬,七日陷全台。爭望王師至,慷慨藍侯來。舟楫上鯤身,風利布帆開。指揮悉如意,澄清見將才。小丑不足數,大敵何有哉!海岱千里間,事後薙蒿萊。 [7] 懷藍襄毅
趙爾巽:少習騎射,從祖(藍)理器之。 [5] 清史稿

藍廷珍主要作品

福建省少數民族古籍叢書》《媽祖文獻史料彙編》等輯錄有藍廷珍的文疏數篇:
  • 《奏疏》(1726)
  • 《謝恩疏文》(1726) [34-35] 

藍廷珍軼事典故

藍廷珍公孫提督

藍廷珍官至福建水師提督,死後諡號“襄毅”;其孫藍元枚在乾隆朝亦官至福建水師提督,死後也被賜諡“襄毅”。因此後世稱二人為漳浦藍氏家族的“公孫提督”及“大小襄毅”。 [33] 

藍廷珍君臣相得

現存官方文檔中,藍廷珍的首份奏摺是在清雍正元年(1723年),上奏稱其姓名的字音與雍正名諱(愛新覺羅·胤禛)相同,懇請改名。雍正對此不以為意,硃批:“不必從來只諱上一字,近來將下一字都要諱,覺太煩。”“況珍字於御諱總不相干,若書滿字他們都寫貞字,這還猶可,漢字何必改,你的名字朕甚喜歡,就是原字好。”故而未更改。 [45] 
雍正帝清楚武員出身的藍廷珍,忠義可嘉,但擔心他在操守上出問題,為此多次提醒。當藍廷珍升任福建水師提督後,束己不嚴,雍正帝提醒他的上級説:“聞藍廷珍操守甚為不足,爾善為勸誡。”藍廷珍聞知後,誠惶誠恐,急忙疏奏檢討。雍正帝硃批:“爾等既為封疆大臣,當以千古聲名為重,豈能因目前小利而壞千萬年的(名節)?” [36] 
雍正五年(1727年)三月二十八日,藍廷珍的族弟藍鼎元到廣東普寧赴任前,雍正帝專門在圓明園召見他,命他傳旨給他的族兄:“藍廷珍對於地方非常有益,營伍操練得亦很好。只是聽聞得他對待屬員過於嚴刻,你傳旨給他知道:以後務須寬嚴互濟,朕不是教他從寬,更不是縱容違法亂紀的下屬,要深知將弁兵丁,休慼相關,有一體之誼,自然要親厚愛惜,當嚴時便嚴,當寬時便寬,總要性情平和才好。藍廷珍是實心辦事的,這兩年遵照朕的教訓,操守比前好些,以後應該益加勉勵,做成一個好官。”兩個月後,藍鼎元到了廈門,藍廷珍在提督衙署跪聽諭旨後,立即給雍正帝上密摺,表示遵照諭旨,“待屬馭兵務必性情和平,恩威並用,寬嚴互濟”,密奏還有“備極包容,多方訓勉,栽培兼盡”的話,這絕非官話,而是藍廷珍的肺腑之言。 [39] 
雍正帝還曾在給藍廷珍的密摺硃批中寫道:“爾等有功於國之人,若肯自愛,非但成全自己,乃成全朕待功臣之有始終也。” [38]  足見其對藍廷珍的器重。
雍正帝在誡勉藍廷珍的同時,也疊加賞賜以激勵他。據《福建水師提督襄毅公廷珍家傳》記載,他曾二十四次受朝廷賞賜 [41]  。一次,雍正帝在他的請安折上硃批:“朕安,老頭子你好麼?”藍廷珍去世後,雍正命全禮祭葬。 [39] 

藍廷珍人際關係

藍廷珍親族

關係
姓名
簡介
族祖
藍理(1648-1719)
於康熙平台之役時立有大功,官至福建陸路提督。
堂弟
藍鼎元(1680-1733)
熟悉閩浙沿海情形。朱一貴起義時隨藍廷珍入台,從旁協助,對藍廷珍的治台方案有很大幫助。後官至廣州知府。
兒子
藍日寵
官拜銅山營參將。
孫子
藍元枚(1736-1787)
歷任台灣鎮總兵、江南提督、福建提督。死後贈太子太保,亦諡號“襄毅”,後人稱“小襄毅”。
表格參考資料 [5]  [8]  [27]  [2] 

藍廷珍幕僚

陳夢林(1664-1739),朱一貴起義時,藍廷珍向其問策。起義平定後,被聘入提督幕府,規畫事機。 [8] 
藍鼎元,事蹟見上表格。 [8] 

藍廷珍史料索引

藍鼎元《福建水師提督藍襄毅公廷珍家傳》(選自《碑傳選集》) [41] 
李元春《台灣志略》卷2 [42] 
趙爾巽《清史稿》卷284《藍廷珍傳》 [5] 
連橫台灣通史》卷30《藍廷珍傳》 [2] 

藍廷珍後世紀念

  • 墓葬
藍廷珍墓原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城東面的火燒埔(今鹿溪糖廠後),1958年被掘。墓誌為四片黑頁岩組成一盒,用小楷陰刻,曾被縣文化館收藏,後在“文革”中失落。 [33] 
  • 府第
藍廷珍府第位於福建省漳州市漳浦縣湖西畲族鄉頂壇村新城自然村中,始建於康熙末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落成,規模宏大,佈局嚴謹。建築羣坐西向東對稱佈局,縱向五落,沿中軸線依次為門廳、正堂、後堂、主樓與後廂。左右兩廂為護厝,以過水廊相連,構成大四合院套小四合院的格局,通面寬50米,縱深86米,佔地約6.5畝。四周建築猶如城牆環繞,有院城之稱,又因與趙家堡、詒安堡相鄰,故俗稱“新城”。 [3] 
2001年,藍廷珍府第被公佈為福建省第五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3]  2013年3月5日被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墨寶
“藍廷珍”銘澄泥硯,圖取自高宇《館藏“藍廷珍”銘澄泥硯研究》 “藍廷珍”銘澄泥硯,圖取自高宇《館藏“藍廷珍”銘澄泥硯研究》 [27]
藍廷珍平台後,雍正帝為嘉獎其功,於雍正元年(1723年)特賜硯台一方。此硯後由藍廷珍孫藍元枚收藏,被視為家族榮耀的象徵。“藍廷珍”銘澄泥硯現藏廈門市博物館 [27] 
參考資料
  • 1.    周旻 著.廈門社科叢書 閩台歷史名人畫傳:廈門大學出版社,2015-09:73
  • 2.    連橫 著.台灣通史 下: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09:578-582
  • 3.    福建省文物局 編.福建涉台文物大觀 上:福建教育出版社 海峽出版發行集團,2012-04:225
  • 4.    王思治,李鴻彬 主編;清史編委會 編.清代人物傳稿 上編 第8卷:中華書局,1995-07:127-128
  • 5.    《清史稿·卷二百八十四·列傳七十一》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1-10-03]
  • 6.    《清史稿》卷284《藍廷珍傳》:七年,病聞,遣醫診視。尋卒,贈太子少保,諡襄毅。
  • 7.    藍廷珍 相關詩詞  .搜韻[引用日期2021-10-03]
  • 8.    文學知識圖譜 人物 藍廷珍  .搜韻[引用日期2021-10-03]
  • 9.    世宗憲皇帝實錄 卷之九十五 雍正八年 六月 八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10-03]
  • 10.    世宗憲皇帝實錄 卷之十一 雍正元年 九月 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10-03]
  • 11.    世宗憲皇帝實錄 卷之十 雍正元年 八月 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10-03]
  • 12.    聖祖仁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九十五 康熙六十年 十二月 十九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10-03]
  • 13.    聖祖仁皇帝實錄 卷之二百八十一 康熙五十七年 閏八月 二十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10-03]
  • 14.    高宗純皇帝實錄 卷之七百九十七 乾隆三十二年 十月 二十七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10-03]
  • 15.    注:此為乾隆帝在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勉勵參與平台灣林爽文起義的藍元枚時所言。藍元枚是藍廷珍之孫,“伊子”或應作“伊孫”。
  • 16.    高宗純皇帝實錄 卷之一千二百八十三 乾隆五十二年 六月 二十五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10-03]
  • 17.    高宗純皇帝實錄 卷之一千三百 乾隆五十三年 三月 十一日  .국사편찬위원회[引用日期2021-10-03]
  • 18.    《清史稿》卷284《藍廷珍傳》:雍正元年,擢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賜孔雀翎,予三等阿達哈哈番世職。
  • 19.    《清史稿》卷284《藍廷珍傳》:世宗褒廷珍忠赤,惟屢勉以操守。二年,入覲,命赴馬蘭峪謁景陵,賞賚稠疊。
  • 20.    《清史稿》卷284《藍廷珍傳》:六十一年,授台灣總兵。
  • 21.    《清史稿》卷284《藍廷珍傳》:藍廷珍,字荊璞,福建漳浦人。
  • 22.    《清史稿》卷284《藍廷珍傳》:少習騎射,從祖理器之。
  • 23.    《清史稿》卷284《藍廷珍傳》:入伍,自定海營把總累遷温州鎮標左營遊擊。巡外洋,屢獲盜,盜皆畏避。以是為諸將所忌,讒於總督滿保,將劾之。會關東大盜孫森等竊遼陽巨炮、戰艦逸入海。聖祖震怒,責沿海疆吏嚴緝。廷珍出巡海,至黑水外洋與遇,力戰,盡獲森等九十餘人,及其船艦、炮械。滿保按部至温州,廷珍迎謁以告。滿保嘆曰:“幾失良將!”召入舟,厚撫之,亟疏薦,超擢福建澎湖副將。未幾,遷南澳總兵。
  • 24.    《清史稿》卷284《藍廷珍傳》:六十年,朱一貴為亂,廷珍上書滿保策破賊狀,滿保令統戰船四百、將弁一百二十、官兵一萬二千,會提督施世驃於澎湖,剋期進剿。廷珍至澎湖,言於世驃曰:“賊皆烏合,不足憂,惟脅從至三十萬人,請檄示止殲渠魁,餘勿問。則人人有生之樂,無死之心,可不血刃平也。”世驃從之。師至鹿耳門,賊扼險拒守。諸將林亮、董芳當前鋒,殊死戰,廷珍率大隊繼之,連戰皆捷。賊大潰,退保府治。世驃遣亮等自西港仔暗度,廷珍以大軍躡其後。賊在蘇厝甲,與亮等決戰,廷珍分兵馳赴之。賊望見旗幟,戰稍卻,乘勝追逐,遂大潰。夜駐犁頭標,設伏以待,賊果至,四面突擊,賊大亂,自相攻殺。追敗之木柵仔,覆敗之蔦松溪,遂入府城,秋毫無所犯,民大悦。一貴及其黨李勇、吳外等皆就擒。分遣諸將復南北二路,署台灣總兵。秋,南路阿猴林餘孽復起,討平之。招降陳福壽等十數人,皆渠魁也。未幾,世驃卒,廷珍攝提督。餘賊黃殿等以次擒滅。
  • 25.    遼寧大學歷史寫中國古代教研室 編.中國古代史名詞解釋彙編:遼寧大學歷史寫中國古代教研室,1985-10:263
  • 26.    劉子民 著(本詞條部分內容摘自其中文章《治台名將藍廷珍》).漳州過台灣:海風出版社,1995-12:103-105
  • 27.    高宇.館藏“藍廷珍”銘澄泥硯研究.福建文博.2021(03):45-49
  • 28.    《台灣通史》卷30《藍廷珍傳》:少勤恪力田,忽有所懷,喟然嘆日:“吾其為持戟之士乎?”族祖理鎮舟山,釋耒從之。
  • 29.    《台灣通史》卷30《藍廷珍傳》:康熙三十四年,擢把總,累遷至温州鎮右營遊擊,獲海寇有功。
  • 30.    《台灣通史》卷30《藍廷珍傳》:六十年夏五月,台灣朱一貴起兵,據府治。聞警,簡師徒,治軍實,上書總督滿保請行,並陳進兵事宜。滿保赴廈,途次得書大喜,命統水陸軍萬二千名,戰船四百餘艘伐台,而水師提督施世驃已先至澎湖矣。會議軍略,部署既定,以林亮、董方為先鋒。六月十六日,進攻鹿耳門,克之。復攻安平,再克之。逼府治,一貴敗不敢出。世驃用降者計,夜遣林亮、董方率兵千二百從西港仔暗渡,以出府治之背。廷珍見日:“此誠奇計。顧彼眾我寡,脱有失,將奈何?”世驃日:“然則何如?”日:“公宜速遣將弁至瀨口塗、墼埕等處,分道夾擊,某當親率大軍,以繼林、董二將之後,方可萬全,府治恢復,在此數日間爾。”平明,大戰於蘇厝甲,一貴稍卻。復戰,追之至木柵,又敗之蔦松溪。一貴北去,遂入府治,而世驃至。閏八月,一貴被擒,地方漸平。署台灣鎮總兵,仍統諸軍。九月。世驃卒,署理提督印務,遂撫杜君英父子而械之,餘黨悉平。
  • 31.    《台灣通史》卷30《藍廷珍傳》:雍正元年冬十月,授福建水師提督,加左都督,世襲三等阿達哈哈番。既至,整飭軍務,信賞必罰,愛惜賢才,所汲引者,多位至節鉞,軍民皆歡戴之。
  • 32.    《台灣通史》卷30《藍廷珍傳》:七年冬十一月,卒於任,年六十有六,賜帑治喪,贈太子少保,諡襄毅。
  • 33.    福建省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 編(本詞條內容取自王文徑編“藍廷珍故居”).福建名人故居 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7-01:218
  • 34.    張忠發 主編;福建省少數民族古籍叢書編委會 主編.福建省少數民族古籍叢書 畲族卷 文書契約 上:海風出版社,2012-12:3
  • 35.    蔣維錟,周金琰 輯纂.媽祖文獻史料彙編 第1輯 檔案卷:中國檔案出版社,2007-10:27-28
  • 36.    李換運 著.雍正吏治錄:中國長安出版社,2014-08:376-377
  • 37.    高健斌,彭亮 著.南澳石刻調查: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12:328-332
  • 38.    楊啓樵 著.雍正帝及其密摺制度研究:嶽麓書社,2014-07:83
  • 39.    林乾 著.雍正十三年 一個平凡皇子的逆襲:中信出版社,2017-12-01:4-5
  • 40.    寄鶴齋選集·詩選(二)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03]
  • 41.    碑傳選集(一)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03]
  • 42.    台灣志略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03]
  • 43.    鳳山縣採訪冊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1-10-03]
  • 44.    《嘯亭續錄》  .國學大師[引用日期2022-05-22]
  • 45.    清代漳浦“藍氏三傑”與台灣  .福建日報數字報.2023-08-29[引用日期2023-08-29]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