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

鎖定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薩利明)(英文:Salim Rubai Ali(Salmin),阿拉伯語:سالم ربيع علي سالمين‎)(1935年6月23日,津吉巴爾,——1978年6月26日,亞丁。)也門政治家、革命家、國務活動家,反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阿拉伯民族主義戰士和南也門民族解放運動領袖,南也門人民反對英國殖民統治的軍事領導人之一,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和南也門民族陣線(也門社會黨的前身)的主要締造者。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總統委員會主席(1969年6月23日——1978年6月26日)。 1978年6月26日在內亂中被殺。
中文名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
外文名
Salim Rubai Ali
別    名
薩利明
國    籍
也門
民    族
阿拉伯人
出生日期
1935年6月23日
逝世日期
1978年6月26日
畢業院校
哈達拉毛省軍校
職    業
政治家 革命家 國務活動家
主要成就
民主也門總統
出生地
阿比揚省津吉巴爾
政    黨
民族陣線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人物簡介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英文:Salim Rubai Ali,1935年6月23日——1978年6月26日)
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總統委員會主席兼武裝部隊總司令、民兵最高指揮部總指揮,也門“統一政治組織──民族陣線”中央副總書記。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人物傳記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愛國志士

1935年6月23日生於南也門第三省阿比揚三角洲中部地區津吉巴爾(今也門阿比揚省省會)的一個穆斯林農民家庭。阿比揚三角洲土地肥沃,灌溉條件較好,是南也門農業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裏除盛產長纖維的優質棉外,還以生產香蕉、木瓜、西瓜、芒果等熱帶水果而著稱。由於這一帶水草茂盛,畜牧業比較發達。魯巴伊小時候就在這綠色的田野裏玩耍嬉戲,跟大人一道放牧牛羊。
魯巴伊在小學和中學階段,除學習一般的科學文化外,還學習了伊斯蘭教的宗教知識,成為一名虔誠的穆斯林。初中畢業後,他長途跋涉,來到南也門東部的哈達拉毛省軍校受訓半年。後又返回故鄉,當過一個時期的小學教員,做過會計和民間習慣法官。在這段時間裏,魯巴伊廣泛地接觸了人民羣眾,親身體驗到勞苦大眾的疾苦,豐富了他的社會閲歷。 [1] 
在歷史上,南北也門曾是一個國家。1839年英國殖民軍佔領亞丁,後又與周圍20多個酋長國和小蘇丹國簽訂了一系列“保護條約”。實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把也門分為了南北兩部分。英國殖民者直接佔領的地區稱南也門,其他部分稱北也門。1959年2月,英國殖民當局將南也門的6個蘇丹國和“亞丁殖民地”合併為“南阿拉伯聯邦”。南也門人民不甘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勢力的壓迫,舉行多次起義,都遭到血腥鎮壓。魯巴伊親眼目睹過殖民主義者的暴行,決心為實現祖國獨立而鬥爭。1960年,他開始參加反抗殖民主義統治的青年運動,參與成立秘密的愛國青年組織。魯巴伊曾擔任法茲利蘇丹王的財務秘書,他利用這一合法身份從事秘密工作。有力地配合了愛國組織的鬥爭。後來,他因參加職員的罷工活動,被蘇丹王解除了財務秘書的職務。 [2] 
1962年9月26日,薩那一批愛國軍官發動政變成功,推翻了巴德爾王朝,建立了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簡稱阿拉伯也門北也門)。阿拉伯也門革命的爆發,有力地鼓舞着南也門愛國志士。阿拉伯也門成為南也門愛國鬥爭的堅強後盾。魯巴伊從南也門趕去參加了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的國民警衞隊。他之所以採取這一行動,一方面是為了捍衞這一新生的共和政權;另一方面,是接受革命鍛鍊,為重新進行南也門武裝鬥爭做好準備。
為把抗擊英國殖民主義侵略、爭取民族獨立的各種力量統一起來,有效地開展政治鬥爭和武裝鬥爭。1963年,南也門一批愛國志士在薩那召開“全民代表大會”。代表中包括支持開展武裝鬥爭的官兵、愛國知識分子、部落首領以及各種政治團體的代表。會議決定成立“解放被佔領的南也門民族陣線(簡稱“民族陣線”),強調必須採取武裝鬥爭的途徑把祖國從殖民主義桎梏下解放出來。會議選舉卡坦·穆罕默德·沙比為“民族陣線”總書記。魯巴伊成為“民族陣線”的第一批成員。
1963年10月14日,南也門愛國者在“民族陣線”領導下,在地勢險要的拉德凡山區重新點燃了武裝起義的峯火。魯巴伊參與發動了這場具有歷史意義的武裝起義。同年底,為解決武器短缺和物資供應困難,他被派往北也門塔茲城,任“民族陣線”駐塔茲辦事處財務主任。在這裏,他四處奔走,籌集資金、經費和各種軍事物資,配合南也門前線的武裝鬥爭。 [2] 
阿里·納賽爾、魯巴伊、伊斯梅爾 阿里·納賽爾、魯巴伊、伊斯梅爾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獨立英雄

1964年下半年,魯巴伊奉“民族陣線”總指揮部之命,返回南也門,擔任阿比揚地區游擊隊領導人。他領導的游擊隊多次重創英國殖民軍。從1965年起,他被任命為亞丁和阿比揚地區武裝鬥爭的領導人,成為“民族陣線”最重要的軍事負責人之一。1966年,魯巴伊又當選為“民族陣線”總指揮部成員。 [1] 
在“民族陣線”領導下,南也門人民的武裝鬥爭和羣眾運動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游擊隊發展壯大,改編為解放軍和人民衞隊。魯巴伊參與領導的亞丁克里特爾區運動成為這次反英武裝鬥爭的重要轉折點。克里特爾區是亞丁的一個老區,1839年,英國漢斯上校率領的殖民軍就是在這一帶海岸登陸,開始了侵佔南也門的歷史。1967年7月20日,魯巴伊領導的人民衞隊在其他人民武裝力量的配合下,攻克了克里特爾區,控制該區達20天之久。這一仗給英國佔領軍以沉重打擊。之後,魯巴伊領導的解放軍和人民衞隊相繼攻克阿賓和迦爾勒,從陸路方面截斷了阿瓦里格·貝汗、瓦哈迪等地區與亞丁的聯繫。接着,又完全控制了拉赫季地區。這時,偽政權中絕大多數陸軍和公安部隊高級軍官紛紛倒戈,轉而支持“民族陣線”,與“民族陣線”的武裝力量一起,佔領了亞丁東北角的曼蘇拉區。 [2] 
在南也門人民武裝鬥爭的打擊下,英國殖民當局及其卵翼下的傀儡政權開始瓦解。亞丁的殖民當局只能通過空中線路同各個酋長國和蘇丹國取得聯繫。1967年8月,絕大多數酋長國都落入了“民族陣線”武裝力量手中。11月,英國當局被迫與民主陣線在日內瓦簽訂南也門獨立協定。當月29日殖民軍撤離亞丁。30日,“民族陣線”軍隊攻陷封建酋長勢力盤踞的最後一個點——索科特拉島。同一天,“民族陣線”宣佈南也門獨立,成立了“南也門人民共和國”(後改名為“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魯巴伊任任“民族陣線”在阿比揚中部地區的負責人,併兼管該地區的人民衞隊(前身為反英游擊隊)。 [2]  [1]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政變奪權

南也門獨立後,“民族陣線”總指揮部領導層中圍繞着以後走什麼道路的問題產生了分歧。1968年3月3~8日,民族陣線在津吉巴爾召開了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出現了兩條對立的路線。以第一任總統、“民族陣線”總書記卡坦·穆罕默德·沙比為首的一派主張,在南也門實現“既非資本主義又非共產主義社會主義”。他們主張改革,但改革的步子不應邁得太快太急。他們認為,由於舊軍官中不少人曾在革命勝利前夕加入了武裝鬥爭行列,因此不能在軍隊和警察中採取清洗手段;在經濟上,他們主張繼續爭取英國和其他西方國家的投資,鼓勵私人工商業自由發展,從緩實行土地改革國有化。以魯巴伊、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爾等人為代表的另一派則主張,必須徹底進行革命,砸碎舊的國家機器,成立工人、貧農和士兵掌權的真正的人民民主政權。在農村實行“耕者有其田”,在城市沒收資產階級的經濟企業歸工人所有,徹底改造舊軍警。會上出現的尖鋭矛盾和嚴重對立導致了“民族陣線”的分裂。
1968年3月20日,卡坦·沙比總統指使軍隊中的“校官集團”逮捕了300名反對派成員。很多與會者便逃往魯巴伊的大本營阿比揚地區。5月14日,魯巴伊串聯“民族陣線”總指揮部大多數成員發表聲明,譴責卡坦·沙比總統的行動。於是,卡坦·沙比派軍隊前往鎮壓。魯巴伊等人率領600多名人民衞隊同政府軍展開激戰。5月底,魯巴伊的人民衞隊因寡不敵眾,撤到雅法扎萊一帶山區固守,被稱為“上山派”。在這段時期,魯巴伊經常到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活動。
1968年5月和7月,南也門被推翻的封建酋長髮動叛亂,直接威脅着卡坦·沙比的政權。在這種情況下,卡坦·沙比與魯巴伊等人經過談判達成了協議。1969年6月,魯巴伊率領人民衞隊回到亞丁
1969年6月22日,魯巴伊等人經過周密策劃,發動了一場不流血的政變,稱為“六·二二”糾正運動,迫使“民族陣線”總書記兼國家總統卡坦·沙比下台。阿卜杜勒·法塔赫·伊斯梅爾任“民族陣線”中央總書記。翌日,魯巴伊出任共和國總統委員會主席,併兼任武裝部隊總司令。新領導宣佈要按科學社會主義原則建設南也門。魯巴伊、伊斯梅爾等政變領導人的激進思想,對民主也門的內政外交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1] 
為了也門的和解和統一(魯巴伊與哈姆迪) 為了也門的和解和統一(魯巴伊與哈姆迪)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內政外交

魯巴伊擔任國家元首後,掌握實權,提出了進行民族民主革命以維護民族獨立的主張。1969年10月13日他在慶祝南也門革命六週年羣眾集會上説:“反對帝國主義的民族解放鬥爭只是我們鬥爭道路的起點,我們的鬥爭並不以實現獨立而告終。鬥爭剛剛開始,我們不要停滯不前。”11月,魯巴伊提出,“革命的最終目標是科學社會主義”。1970年11月30日改名為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施政綱領

1969年6月25日,新的”民族陣線“總指揮部在亞丁電台和電視台發表施政綱領。新的施政綱領強調:第一,解放民族經濟,並在工農業方面奠定物質和生產基礎;第二、通過進行土地改革和改變舊的生產關係的辦法來大力發展農業生產以改變農村的落後面貌;第三,在奉行發展國營經濟方針的同時,鼓勵和保護民族資本,鼓勵它們開辦生產性的工廠,政府將對它們提供一切方便(這一條沒有實施,民族資產階級成為被打擊的對象);第四,認真執行同兄弟和友好國家簽訂的經濟援助項目。在政治方面,將在民主也門”建立一個包括工人、貧苦農民、士兵和響應民族民主革命小資產階級的聯盟,以便動員也門民主人民共和國的一切力量,集合在民族陣線範圍內的進步的全國陣線中”,以“實現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同時要“堅決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孤立一切反對民族民主革命的反動勢力”。在對外政策方面,新政權將同“以蘇聯為首的友好國家建立新的關係”,加強同有好的社會主義陣營的關係;將同埃及、阿爾及利亞蘇丹敍利亞伊拉克建立積極的、友好的、兄弟般的關係,支持巴勒斯坦人民抵抗運動和阿拉伯灣(波斯灣)人民的武裝鬥爭;支持亞非拉人民的反帝和反種族壓迫的鬥爭,支持世界民族解放運動,支持越南人民和朝鮮人民的反美鬥爭;譴責美、英、沙特策劃打擊民主也門革命的陰謀。 [3]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為政舉措

魯巴伊政權在“六·二二糾正運動”後,採取了三項重大措施:首先大規模改組武裝力量,對舊軍隊、警察進行較徹底的清洗和改組,共清洗了600多人。同時提拔了一批優秀的、傾向於新政權的下級軍官和民族解放戰爭時期的游擊隊員擔任了高中級軍官。解散了受舊軍官影響較深的第六旅,建立了以原游擊隊員為骨幹的第二十二旅,事實上成為對武裝部隊的大清洗。1970年12月建立忠於”民族陣線“的民兵組織,向貧苦農牧民發放武器,魯巴伊兼任全國民兵指揮部總指揮。 [3] 
其二是在經濟建設方面實施了一系列激進的社會——經濟改革措施。魯巴伊主張重點發展農業、漁業和畜牧業,力圖將“服務性經濟”改變為“生產性經濟”。 1969年11月,魯巴伊頒佈國有化法令,實施大規模的國有化運動,不僅把全部外國企業、銀行、保險公司、輪船公司、石油銷售公司收歸國有,還對民族資產階級擁有的企業國有化,連電影院、藥店、房產乃至小漁船也統統國有化,實行“工人監督”。不久,魯巴伊修改了土改法,規定把地主富農的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1970年9月宣佈在第三省進行土改試點工作已基本完成,12月頒佈第二號土改法令,在全國農村推行土地改革。此後在沿海地區發動了貧苦漁民反漁霸運動(“漁民起義”)和海運工人反船主鬥爭(“船工起義”)。自1970年10月起,他親自深入到農村發動農民,開展土改和合作化運動,建立農業合作社;到漁村組織和領導漁民,成立漁業合作社;到牧區,創辦“遊牧民子弟學校”。1971年8月舉行第一次貧農代表大會。他在貫徹這些措施的過程中,曾遭到一部分人的抵制和反對。
其三是加強同蘇聯的友好合作關係,除發展兩國在經濟方面的合作關係外,進一步加強兩國的軍事關係,除大規模接受蘇聯的軍事援助外,還向蘇聯的空軍提供軍事基地,允許蘇聯艦船使用亞丁的海軍基地設施。 [3] 
1972年3月,民族陣線召開第五次代表大會,魯巴伊當選為中央副總書記。1975年10月,“民族陣線”、“人民先鋒黨”和“人民民主聯盟”合併成“統一政治組織——民族陣線”,在舉行的統一大會上,魯巴伊當選為副總書記。 [1] 
在國際問題上,魯巴伊主張在加強與各國人民之間“國際主義團結”的同時,運用“和平共處原則”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係。 魯巴伊認為,“美國是阿拉伯革命和世界革命的首要敵人”,必須堅決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集團”。1969年10月,魯巴伊剛執政四個月,便由於美國進一步支持以色列,宣佈與美國斷交。
魯巴伊主張加強同“蘇聯和社會主義體系國家的聯盟”。民主也門是經濟互助委員會的觀察員國。1972年11月,魯巴伊率黨政代表團訪問蘇聯,在同蘇聯簽署的聯合公報中,表示要擴大兩國間的“全面合作”,發展兩黨之間的關係。與此同時,他在某些問題上也和蘇聯有較尖鋭的矛盾。1970年獨立三週年慶典上,魯巴伊講話中就不再提“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改稱“兄弟的社會主義陣營”。
魯巴伊重視同中國發展友好合作關係,曾於1970年8月和1974年11月兩次訪華。他多次讚揚中國與南也門兩國及兩國人民間存在着“深厚和牢固的友好關係”,讚揚中國向南也門提供了“無條件的真誠援助”。
魯巴伊表示堅決支持世界各地的民族解放運動,認為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正義鬥爭是頭等重要的問題。
魯巴伊主張兩個也門實現統一。他在1970年6月22日舉行的羣眾集會上説:“我們不能把我們自己同也門北部的我們的人民割裂開來。因為,我們是一個祖國,一個人民。我們將為實現也門統一這個共同的目標和命運而努力”。1972年9月,兩個也門曾發生過一次規模較大的邊界衝突。就在同年11月,他與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元首阿卜杜·拉赫曼·埃里亞尼的黎波里會晤。達成了實現也門統一的十點具體協議。也門統一協議雖因種種原因未能付諸實施,但魯巴伊與阿拉伯也門領導人的聯繫不斷加強,緩和了雙方劍拔弩張的緊張氣氛。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隱憂和動盪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消極影響

“六·二二”糾正運動為民主也門的政局帶來了不小的消極影響。其中最大的消極因素莫過於民主也門統治集團內部在政治主張方面的分歧,將不是通過討論或調解的方式加以解決,而認為惟有通過武力壓倒對方的手段來貫徹自己的主張。為了鞏固執政的權力而對武裝部隊的清洗,造成軍隊內部的分裂;民兵組織的建立,不但不利於全國武裝力量的統一,反而增加了中央和地方對抗的因素。內部清洗和“鎮壓反革命”的擴大化,造成各派系之間的猜疑和對立情緒,使統治集團經常處於動盪不安的狀態。 [3] 
新政權採取了一系列激進的社會和經濟改革措施,特別是激進的國有化政策以及合作化道路,不適合於民主也門的經濟和文化技術落後的國情,破壞了它的經濟秩序,給它的經濟發展計劃造成了頗大的損失。同時對民族資產階級、地主的過分打擊,影響了民族經濟的正常發展。對外資的一律排斥,使外國公司中斷了在民主也門的一切經濟活動,也阻礙了外國的新投資。 [3] 
新政權對蘇聯一面倒的外交路線,以及視兄弟的阿拉伯也門共和國沙特阿拉伯和其它海灣國家為反動政權的態度,使民主也門在阿拉伯國家中處於孤立的地位,也給兩個也門的和解和統一設置了障礙。 [3] 
1974年,魯巴伊開始執行較為靈活的對外政策。南也門與北也門的關係進一步改善,同歷史仇敵沙特阿拉伯建立了外交關係,與海灣阿拉伯國家的來往逐漸增多,與西歐國家的關係有所鬆動,與美國也開始恢復接觸。同時,魯巴伊對蘇聯提出的亞洲安全體系表示異議。這些情況引起了以當時任“民族陣線”總書記兼最高人民委員會主席(議長)的伊斯梅爾等人的強烈不滿,認為他違背了民族陣線一貫的方針,批評魯巴伊“右傾”。
民主也門“三巨頭” 民主也門“三巨頭”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喋血總統府

1978年6月24日,伊斯梅爾一派策劃了駭人聽聞的加什米遇刺案,炸死了阿拉伯也門共和國總統艾哈邁德·侯賽因·加什米,企圖嫁禍於魯巴伊。這一事件加速了雙方的武力攤牌。1978年6月26日召開的“民族陣線”中央委員會非常會議上,因政見分歧而發生了流血衝突,伊斯梅爾和總理阿里·納賽爾·穆罕默德在蘇聯、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古巴的支持下發動推翻魯巴伊的武裝政變,動用飛機轟炸魯巴伊所在的總統府,派軍艦封鎖了海面,蘇聯和古巴的軍事力量直接介入了衝突。魯巴伊指揮警衞營進行抵抗,激戰16小時。總統府被攻陷後,魯巴伊失敗被俘,被中央委員會設立的“特別法庭”判處死刑,並立即執行。魯巴伊被處決時年僅43歲。 [1] 

薩利姆·魯巴伊·阿里人物評價

魯巴伊·阿里是阿拉伯民族主義中的激進派,自稱信奉科學社會主義並追求社會主義道路。他因反對“民族陣線”總書記、國家總統沙比的右傾思想而發動政變。執政後表示將“建立一個包括工人、貧苦農民、士兵和響應民族民主革命的小資產階級的聯盟”,以“實現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還宣稱民主也門革命的“最終目標是科學社會主義”。 [1] 
他表示為了革命事業的實現,必須“堅決採取一切必要的措施孤立一切反對民族民主革命的力量”,”鎮反“出現擴大化。在經濟領域,他積極推行社會——經濟改革運動,堅決實施國有化和推行土地改革,打擊一切外國資本、民族資產階級和封建地主,還主張實施嚴格的計劃經濟。這使外資公司大批撤離民主也門,私營企業大批停業以及民族資產階級紛紛攜資逃亡國外,破壞了原有的經濟秩序,使整個國民經濟運轉失常,因此越來越多的人民不滿。 [4] 
魯巴伊作為一名阿拉伯民族主義者,強調民族獨立。對外主張“支持一切反帝反殖的民族解放運動,加強與進步的阿拉伯國家、社會主義國家的關係”,把阿拉伯國家分為“反動的”和“進步的”國家,指責阿拉伯也門共和國和沙特阿拉伯王國政府為反動政權。指責美國是當代帝國主義,是世界罪惡的主要根源。1974年以後主張與蘇聯建立密切的但不是依附性的關係,主張與阿拉伯也門建立兄弟的合作關係。 [4] 
魯巴伊·阿里任總統後,逐漸將軍政大權集於一身,他排斥異己,獨斷專行,引起”民族陣線“內部一部分人的不滿。魯巴伊的偏激思想及其行動,也樹立了不少敵對者。尤其是與昔日的盟友、更為偏激和親蘇的總書記伊斯梅爾一派的政見分歧和權力傾軋,雙方矛盾不斷激化,最終釀成1978年亞丁”六·二六“流血事件和魯巴伊被殺的悲劇。 [4] 
參考資料
  • 1.    《世界政治家大辭典》編委會.《世界政治家大辭典》(下冊).北京:人民日報出版社,1992年:第2403~2404頁
  • 2.    阿卜杜勒·拉扎克·塔克裏提.《季風革命:共產黨人,蘇丹和帝國在阿曼,1965——1976》.牛津大學:牛津大學出版社,2013年
  • 3.    《各國事變大史典》編委會.《各國事變大史典——世界政變兵變總覽》(下):亞洲·也門:魯巴伊的“糾正運動”(張士智)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3年第一版:第1040~1042頁
  • 4.    《各國事變大史典》編委會.《各國事變大史典——世界政變兵變總覽》(下):亞洲·也門:亞丁“六二六”流血事件(張士智).合肥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一版:第10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