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蕩陰

鎖定
蕩陰(今湯陰),因在蕩水之南得名,因温變暖故改名湯陰。
公元前350年後,出現蕩陰地名。西漢高祖二年(前205)置縣,屬河內郡。古代黃河曾流經縣境東部,四千年前這裏已具有相當水平的農業生產,處古代政治文化中心地帶。
中文名
蕩陰
別    名
湯陰
所屬地區
河南安陽市
地理位置
今河南省北部
郵政區碼
456150
氣候條件
北温帶大陸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岳飛廟
羑里城
扁鵲墓廟
岳飛故宅
岳飛先塋
出現時間
出現時間
置縣時間
漢高祖二年(公元205年)
[1] 

蕩陰名稱來源

蕩陰 蕩陰
蕩陰(今湯陰),因在蕩水之南得名,公元前350年後,出現蕩陰地名。漢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置縣。《説文解字》對“蕩”字解釋:水出河內蕩陰東入黃澤。為湯之古音,傳後人為簡省,去草字頭改為湯。一説上有温泉,水温如湯。古代黃河曾流經縣境東部,四千年前這裏已具有相當水平的農業生產,處古代政治文化中心地帶。

蕩陰歷史沿革

蕩陰是湯陰的古稱,自古以來經歷了許多的名稱變更。

蕩陰古代

湯陰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就有先民居住,經考古發掘在白營龍山文化遺址出土的木構架水井,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水井,是人類羣居極其重要的標誌。
夏代,夏帝胤甲)、孔甲把都城定居在今縣東16公里的西河村。孔甲在這裏作了《破斧之歌》,成為“東音”(東方音樂)的開山之作。
羑里城 羑里城
商代,這裏屬於商都畿輔之地,紂王在商都拒諫的故事時時傳來。紂挖比干心之後,比干負傷從商都逃到今縣東16公里的高崗上死去,高崗因名枉人山,今存廟宇紀念。接着,紂囚西伯姬昌周文王)於今縣北4公里處羑里城,周文王於羑里城七年著述出《周易》,今存羑里城文王廟),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AAAA景區。
西周時期周武王滅商建立起周王朝之後,“封紂子武庚於” ,遺址在今縣東16公里處邶城管叔蔡叔勾結武庚舉行叛亂,周公旦率兵平定了叛亂,殺掉了武庚和管叔,流放蔡叔和霍叔。自此,西周得以安定。
春秋時期,相傳孔子帶領弟子們周遊列國,來到今縣東16公里處邶城一帶,聽到人們傳唱着許多或激情亢奮、或委婉含蓄、皆悦耳怡人的詩歌,便囑咐弟子們悉心收集起來,整理成《邶風》19首,融入了《詩經》之中;孔子和弟子們來到今縣城東南3公里的孔村一帶,一羣沿路玩耍的孩童阻擋了他們前行的車輛,孔子留下來在這裏講學,至今五個孔村裏還傳頌着孔子當年講學的趣事。鄉人女詩人嫁給許穆公,因稱許穆夫人。許穆夫人提出聯齊抗狄以救衞,齊桓公聞知,即發兵復衞,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有文字記載的愛國女詩人。許穆夫人一生詩作很多,由於戰爭頻繁多有散失,僅存《詩經》中《泉水》、《載馳》、《竹竿》三首四言詩,文辭清新,膾炙人口,倍受歷代文人推崇。齊桓公在阻止狄族進攻中原援救邢、衞戰中,曾率兵於今白營、胡營一帶安營紮寨。其媵(yìng,妾)衞女愛兵惜將,深受擁戴,由於過度操勞,病逝于軍中。因戰事緊張齊桓公只好將衞女葬於此地,將士們以槍、戈、鉞、斧等兵器挑起鎧甲、衣衫作幡祭祀衞女。由祭祀衞女而衍生出的大型舞蹈跑帷子傳承至今,已被列為全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
戰國時期,湯陰屬魏。公元前350年,蕩陰地名開始出現。公元前259年(即秦昭王四十八年,魏安釐王十八年),魏公子無忌(信陵君)竊得虎符,於湯陰縣南9公里處今將城椎殺了晉鄙,奪取兵權,率兵救趙。名醫扁鵲秦越人)行醫至此,湯陰縣東南7公里之伏道被秦太醫令李醯所派力士殺害,當地民眾請求扁鵲弟子們同意,以隆重禮節將扁鵲安葬在此地。今存扁鵲墓廟,被列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屬邯鄲郡。
西漢高祖二年(前205)置縣,屬河內郡;東漢建安17年(212)改屬魏郡;縣令張遷,字公方,東漢陳留郡己吾縣(今河南省寧陵縣西南)人。累任郎中、谷城縣長、湯陰縣令。
張遷敦厚純樸,垂愛在民。在他的治理下,社會風氣良好,道不拾遺,夜不閉户。人們種地之後露宿在野外,也不會有任何問題。臘月行祭之日,他將囚徒放假回家,囚徒們感念他的恩德,都能按時歸來。遇到計算人口賦税等問題,他也不麻煩鄉人。黃巾起義後,許多地方都被燒燬,惟獨他治理下的縣城完好無損。張遷改任時,境內民眾奔走相告,送別者多如雲湧。後人撰書《張遷碑》記錄他的事蹟,成為當代書法界彌足珍貴的瑰寶。
三國,屬魏。“魏文帝幸洛道病,有巫師以水飲之,立愈”,遂賜名宜師溝(今宜溝);曹植到羑里城祭祀,賦詩一首《詰紂》:“崇侯何功,乃用為輔?西伯何辜,囚之囹圄?囹圄既成,負土既盈。興立炮烙,賊害忠貞。”
西晉,屬。=。永興元年(304)七月,戰事逼近蕩陰,雙方在城南展開大戰,惠帝司馬衷部因長途跋涉,加上酷暑難熬,於七月二十四日在今下扣一帶敗了下來。混戰中惠帝司馬衷頰中三箭,隨從百官侍衞看到戰爭打敗,紛紛逃散。在今雲村一帶,亂兵向晉惠帝舉刀時,侍中嵇紹用自己的身體緊緊地護衞惠帝而慘遭殺害,鮮血濺染了惠帝的衣服。惠帝被擒後,行至今光村時,左右兵士看到惠帝血衣,勸他洗去,惠帝説:“這是嵇侍中的血,不要洗去。”後人因建嵇紹祠紀念,今存相關村名十多個。
,屬汲郡。開皇六年(586)復置湯陰縣,於縣東17裏(今之古賢)置縣城,十年(590)併入安陽;十六年 (596)再置於縣西南30裏(今鶴壁市故縣村),改曰蕩源;鄉人趙孝逸,官四門助教,書法與北周名家趙文深齊名。趙文深學王羲之,孝逸效法王獻之,都非常有建樹。平涼之後,王褒入關,舉國上下皆學習王褒的書法,惟有趙文深、趙孝逸他們兩人堅持學習二王書法。隋朝建立後,臨二王之作品,往往被人們爭相購買。鄉人堯君素曾為隋煬帝鷹擊郎將,李淵起兵後,派人到河東浦坂城下招降堯君素。堯君素斥退説客,後被叛逃所殺。唐貞觀十二年(638)二月,唐太宗下詔説:“隋故鷹擊郎將堯君素,雖桀犬吠堯,有乖倒戈之志;疾風勁草,實表歲寒之心。可贈蒲州刺史,仍訪其子孫以聞。”
,貞觀元年(627),改名湯陰。置今址為縣城。大約在廣德二年(724)大詩人杜甫過湯陰,察看了“八王之亂”古戰場,瞻仰了嵇公祠,作下《傷春》詩。其中之四寫道:“再有朝廷亂,難知消息真。近傳王在洛,複道使歸秦。奪馬悲公主,登車泣貴嬪。蕭關迷北上,滄海欲東巡。敢料每危體,猶多老大臣。豈無嵇紹血,沾灑屬車塵。”
唐代文學家韓愈針對“文王拘羑里”的史實,感慨良多,寫下《拘幽操》讚頌周文王:“目窈窈兮,其凝其盲。耳肅肅兮,聽不聞聲。朝不見日出兮,夜不見月與星。有知無知兮,為死為生。臣罪當誅兮,天王聖明。”
,屬相州。紹聖初(1094),蘇軾自定武赴嶺南,一路風塵,來到湯陰吃到一種豌豆大麥粥,不由得詩性驟發。因此賦詩一首《過湯陰市得豌豆大麥粥示三兒子》:“朔野方赤地,河壖但黃塵。秋霜暗豆莢,夏旱臞麥人。逆旅唱晨粥,行庖得時珍。青斑照匕筋,脆響鳴牙齦。玉食謝故吏,風餐便逐臣。飄零竟何適?浩蕩寄此身。爭勸加飲食,實無負吏民。何當萬里客,歸及三年新。”
蕩陰 蕩陰
宣和初(1119),改屬浚州;後仍屬相州。北宋崇寧二年即1103年,著名民族英雄岳飛年誕生於湯陰縣東永和鄉孝悌裏。
金(1127~1234)湯陰屬彰德府
元(1271~1368)湯陰屬彰德路。鄉人許有壬(1287~1364), 字可用。元仁宗延祐二年(1315)登進士第,授同知遼州事。至治二年(1322)轉江南行台監察御史,劾治不法官僚豪家。次年升中央監察御史。向英宗上疏強國富民十條建議,多被採納。許有壬歷官英宗、泰定帝、天順帝、文宗、明宗、寧宗、惠宗(順帝)七朝,政績顯著,累官左司郎中、兩淮都轉運鹽使、中書參知政事、中書左丞、集賢殿大學士。為政近五十年,他曾多次針對科舉制度、漕運、軍隊建設等國家大事,直言不諱地向朝廷提出批評和建議。有壬善筆札,工詞章。著有《至正集》和《圭塘小稿》,曾為《大元大一統誌》作序。
明(1368~1644)湯陰屬彰德府。鄉人李鐩(1448~1529) 字時器,今湯陰縣五陵鎮鎮撫寨村人。明成化八年(1472)進士,初授都水主事。累官鴻臚少卿、工部侍郎、工部尚書。成化年間任刑部郎中時,奉命赴山西賑災,在救災同時,廣開水渠,澆灌農田上百萬畝,成績卓著。弘治初年奉詔上書,條陳治理朝政十事,並精將簡政,加強軍備,制定防禦策略,對穩定邊防局勢起到重要作用,深得弘治帝讚許。後,鐩遭宦官排斥,被迫辭職。
清(1644~1911)湯陰屬彰德府。鄉人王伯勉(1618~1677) 字子健,號東皋。今湯陰古賢村人。清順治三年(1635)進士,官至山東道監察御史,清廉自守,聲望頗高。著有《東皋文公集》,曾為康熙《湯陰縣誌》作序。乾隆十五年(1750),清高宗皇帝愛新覺羅?弘曆南巡返京途中過湯陰,分別到岳飛廟、羑里城(文王廟)祭祀,留有七言詩二首與祭文。光緒二十八年(1902),八國聯軍攻陷北京,光緒皇帝愛新覺羅? 載湉與慈禧太后葉赫那拉氏逃至西安,返回北京途中,在湯陰縣宜溝鎮下榻,今存行宮;到岳飛廟祭祀,光緒皇帝賜題“百戰神威”,慈禧太后賜題“忠靈未泯”匾文,懸掛於岳飛廟至今。
崇禎《湯陰縣誌》載:東抵故城接內黃界距縣城60裏;西抵神林村接林縣界77裏多南抵宜溝鎮接浚縣界25裏;北抵羑河鋪接安陽界15裏。計東西長130裏,南北寬40裏。
明、清兩代,全縣編户為四十二里:
忠武坊、演易坊、羑里社、黃村屯、木佛社、士昌社、張蓋屯、隆化社、士昌屯、西河社、伏道屯、伏道社、任固社、故城社、宋村社、邶城社、西城社、小元屯、江窯社、遵貴屯、大性屯、惠果寺、侯家莊、周流社、寒泉屯、鶴壁社、開信社、綦逐社、蘇胡社、五陵社、將城屯、長沙屯、鹿樓社、興寺社、南陽社、申家莊、塔河社、時豐社、偏店社、青山屯、崗陽屯、將台屯。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劃宜溝南鎮歸湯陰管轄。

蕩陰近代

中華民國(以下簡稱民國)初(1912—1923年)廢府治,屬河北道管轄。
民國時期,據《河南通志稿》載:東至滑縣內黃界60裏;西至林縣界70裏;南至浚縣界25裏;北至安陽界15裏。東南至浚、滑二縣界50裏;東北至安陽界50裏;西南至林縣界50裏;西北至安陽界45裏;東西長130裏,南北寬40裏。總面積4468市方里。
民國初年廢里社,劃為七個區,即:城廂、白營、菜園、五陵、李朱、鹿樓鶴壁。每區下各設四段。
一九二四年(民國十三年),改屬第三行政督察專員公署。日軍侵佔時期(1938年—1945年)屬豫北道。
一九三五年(民國二十四年),改為四個區。一區縣城領91保,908甲。二區古賢領101保,923甲。三區鎮撫寨領125保,923甲。四區鹿樓集領128保,1278甲。城鎮以街道為保,農村以村為保,十户為甲,各設保甲長。
一九三八年(民國二十七年)春,日軍侵湯後,仍設四區。一區城關、二區古賢、三區五陵,四區鶴壁。
區下為保甲,保分甲乙丙三等。甲等15甲,乙等11—14甲,丙等6—10甲,甲等設保長副保長各1人,保隊附1人,幹事1人,勤務3人。乙、丙等除不設幹事,勤務各遞減1人外,餘皆同。
其時區下共設聯保51處,433保,4346甲。
一九四三年(民國三十二年),在共產黨領導下,在縣境西南山區建立湯陰縣抗日民主政府,轄盤石頭、將軍墓、輝泉溝、大寬河、小寬河5個村。
一九四四年元月改建淇湯抗日縣政府。三月,太行行署——七專署命令將林縣所轄之將軍墓、野豬泉兩村劃歸湯陰管轄。
同年十二月,改建安湯抗日聯合政府,轄3個區,一區小寬河,二區黃龍廟溝,三區南堰(安陽)。
一九四五年(民國三十四年)秋,日軍投降後,國民黨統治區廢區改設11個鄉(鎮),即:城關鎮、羑里鄉、隆化鄉、古賢鎮、鎮撫鄉、任固鄉、五陵鎮、大性鄉、宜溝鎮、鹿樓鎮、鶴壁鎮。是時屬(安陽)第三行政區。
同年六月安湯人民政府武裝,先後解放鶴壁、鹿樓兩鎮,解放區擴大為6個區,一區小寬河、二區鶴壁、三區鹿樓、四區善應(安陽,下同)、五區高平、六區馬投澗。
同年十月,安湯人民政府分設後,湯陰解放區劃為4個區:一區鹿樓、二區鶴壁、三區石林、四區耿寺。中共冀魯豫區委同時在縣東成立湯陰縣政府,劃分三個區,在縣境東南一帶活動。
一九四六年(民國三十五年)太行行署第三專署命令將安陽之王家迪、東齊村、杜家迪、師家頂、西頂、黃龍廟溝、老王巖、嶺南8個自然村劃歸湯陰管轄。
一九四七年(民國三十六年)湯陰縣城第二次解放後,規劃全縣為8區2鎮,即:鶴壁(一區),鹿樓(二區),中石林(三區),陳下扣(四區),伏道(五區),菜園(六區),五陵(七區),任固(八區)。兩鎮:城關、菜園。
一九四九年(民國三十八年)五月安陽解放後,經太行行署第五專署命令將湯陰所轄羑河以北之汪流、前後遵貴、遵貴屯、鄭寺、霸台、將台、將台屯、報德、小韓、開信、朱家營12個村劃歸鄴縣(今屬安陽)管轄。同時將鄴縣所轄之花耳莊、張官屯、徐家莊、冢上4個村劃歸湯陰管轄。
同年十月,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屬平原省安陽專員公署。
一九五○年元月十三日,縣政府規定,全縣共設7個區292個行政村。一區(城關)44個;二區(鶴壁)47個;三區(鹿樓)47個;四區(宜溝)31個;五區(西柳圈)34個;六區(古賢)36個;七區(任固)53個;並設菜園鎮。
一九五二年,菜園鎮撤銷,原7個區增為8個區,八區區公所駐伏道,轄29個行政村。
是年,平原省撤銷,改屬河南省安陽專員公署。
一九五四年九月,經國務院批准,淇縣撤銷,併入湯陰(淇縣原轄4個區,56個鄉)。
一九五四年,普選建政後,全縣原8個區不變,增設1個縣轄鎮(城關),並在各區下分設73個鄉。
一九五五年八月,河南省安陽專署命令,將湯陰所轄之四伏廠、宋梁橋、北高城、跑馬廠4個村劃歸安陽管轄。同時命令將安陽所轄之新莊、楊柳辛莊、葛莊、楊莊、中楊莊、三伏廠、王辛莊等村劃歸湯陰管轄。
一九五七年,遵照安陽專署通知,先後將鶴壁、東頭、西頂、羅村、石門、施家溝、寺望台、石林、大河澗、盤石頭、龐村、鹿樓(除大窪、黃鹿廠、龍堂三個村外)12個鄉劃歸新建之鶴壁市管轄。
一九五八年,安陽專員公署撤銷,屬新鄉專員公署管轄。
是年全縣成立城關、白營、菜園、任固、五陵、伏道、宜溝7個人民公社。一九六一年至一九六二年又分別增設韓莊、古賢和馮村(後改瓦崗)3個公社。
一九六一年,復歸安陽專員公署管轄。
一九六二年,經國務院批准,淇湯復分治。原屬淇縣之王老屯、魏城、唐王莊、王武崗、李趙河、牛村、馮崗、小蓮莊、大蓋族等大隊留歸湯陰。自此至一九八五年無變化。全縣總面積為64586平方公里。
一九八○年,城關人民公社改為城關鎮。一九八三年十二月十五日各公社全改為鄉。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安陽行政公署撤銷,本縣劃歸安陽市管轄。

蕩陰名城特色

[2] 
湯陰城乃歷史古城,其興建格局嚴格按照舊制而建,縣境東西廣,縣城東西長,呈龜背形狀城池。城內街道對稱,衚衕星羅棋佈,俗稱“湯陰縣龜背城,六門四馬道,九街一路三十六衚衕。”
湯陰縣城始建於唐武德四年(621),舊時分外城、內城。外城圮時無考,內城牆毀於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整個城區呈長方形,東西長1250米,南北寬750米,古城牆底寬30餘米,上寬10餘米,高10米餘,舊護城河底寬7米餘。城區地勢中間高出四周3~4米,分六個城門,有東西2門,南北4門,即大南門、小南門、大北門、小北門。又分稱向水門(東門)、映山門(西門)、連道門(大南門)、瞻淇門(小南門)、迎恩門(大北門)、栱辰門(小北門)。如此構成了一個相對完整的龜背形,東為頭,西為尾,南北四門四隻腳,舊時東門外南北有兩口水井,傳為神龜的眼睛。城區的街道衚衕佈局,亦按龜背形設計建造,構成一塊塊方格,主街道東西大街位於明清縣衙(今縣人民政府)前。縣衙居城中稍西,街道以縣衙分稱東上街、大南街、大北街、西上街、小南街(今岳廟街)、小北街(今甜水井街)、學街(今文化街)、官牆后街(今政法街)、育賢(古音)街。大南街與大北街對稱,過東十字路口相通;小南街與小北街對稱,過西十字路相通;小南街與大南街東西對稱,過育賢街丁字路口相通;小北街與大北街東西對稱,過神路(古名)丁字路口與官牆后街相通;神路與緱家衚衕對應;官牆后街與學街對應;東張家衚衕與蘇家衚衕對稱,西唐家衚衕與盧家衚衕對稱;東西兩區的衚衕又相對稱等等。這種小巧玲瓏、佈局嚴謹、街道規整的縣城在中原地區及全國也甚為罕見。
民居中以傳統式四合院民居居多,其中保留傳統風貌的有甜水井街唐家衚衕中的唐家大院、文化街張家大院、東大街的張家大院、大北街的蘇家大院等,其佈局或為“四進四合院”(俗稱九門相照),或為“三進四合院”,多為清代康熙、乾隆、嘉慶年間所建。

蕩陰古城文化

[3] 

蕩陰廟會文化

湯陰縣的廟會發端年代不詳。起於每年農曆二月初一日,止於農曆十月二十二日,計118次。廟會時間多為一天,按方言稱,廟會分主會村、跨會村。主會村興起廟會緣由是以當地某一古廟(含寺院、道觀、祠堂)為依託。廟會當天,方圓商賈易地到主會村街頭經營。主會村、跨會村中的社火會首於會前斂聚財物,請來劇團或其它形式文藝團體,在主會村街頭唱戲或表演,時間一般是3至5天。主會村、跨會村中的居民於會前打掃庭院,殺豬宰羊,備下豐厚食品,邀約姻親、世誼的人們前來趕會看戲,進行各種交流。屆時,主會村、跨會村皆是一片熱鬧非凡的景象。居於主會村、跨會村的人家往往以自家來客多作為炫耀的由頭,而他們每年中1至2次的廟會支出,往往大於其全家在春節至元宵節期間總支出的幾倍甚至十幾倍。這種好客的淳樸民風,成為湯陰縣鄉土文化中的一大特點。
岳廟廟會:始於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由湯陰知縣楊世達首創。每年的陰曆二月十五日是岳飛的誕辰日,是日前來祭祀岳飛的人們眾多,從而形成了廟會。廟會集信仰祭祀、文化藝術、物資交流、走親訪友為一體,和諧繁榮,蔚為大觀。吸引了湯陰及周邊縣市安陽、鶴壁、新鄉、濮陽、內黃、滑縣、浚縣、河北邯鄲、邢台等地民眾紛紛前來趕會。

蕩陰喪葬文化

湯陰縣民間的喪葬習俗,是在家中有人去世之後,即由家人、鄰居為死者穿壽衣,移位於草鋪之上,之後即請當地文人為之寫喪帖,喪帖上註明主事人與死者關係,死者原因、時間、停喪、發喪時間、喪居地點、註明死者的家庭、族親成員。此帖於死者故去第二天零時至第三天天亮之前,張貼於原縣城六個城門一側,或是村鎮四方道路的路口,祈望死者生前友好來喪家弔唁。此前喪家主事人要到姻親、族誼家中向長者磕頭報喪,請他們舉家或派代表參加入殮儀式。主喪人家中子、媳、女、婿、孫、孫媳、侄、侄媳、侄孫等孝服、孝帽、孝抹、孝帶的穿扎方式又不盡相同,可讓外人一看便知穿者與死者的關係,成為湯陰喪葬文化中的特點。

蕩陰易學文化

20世紀80年代起,周易研究廣泛開展,周易研究組織在全國範圍內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湯陰縣成立有“羑里中華易經應用研究會”。自2004年之後,在羑里城每年都要舉行 “羑里城周文王祭祀”儀式,有《周易新學》和《羑里易學研究》等。

蕩陰岳飛文化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民間建有以湯陰、北京杭州九江開封等地歷史專家、學者為主體的“岳飛研究會”,定期舉行岳飛研究會年會,交流對岳飛研究的新成果,商討弘揚岳飛精神、發展岳飛文化之大計。已有中華書局等國家出版社出版發行《岳飛研究》文集5集。
有關碑碣也是岳飛文化的重要內容之一。岳飛廟碑碣是中原極富特色的文學書法藝術寶庫,其中有岳飛手書碑碣和歷代帝王、官吏、名人巨擘頌揚岳飛的詩文,共400餘方。文體俱全,風格各異。是豫北地區存量最多的碑刻藝術寶庫,對研究元、明、清及當代文學、書法、社會習俗具有重要價值。

蕩陰文物古蹟

湯河橋
湯河橋又名廣濟橋,位於縣城北湯河之上,2000年公佈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湯河橋南北長約40米,寬7.9米,白石質地,為五孔石拱橋。拱徑由中拱至次拱再至邊拱依次縮小。中拱與次拱龍門上下游均浮雕吸水獸,造型生動。兩側分別雕有以雲紋為底的飛龍、飛鳳,邊拱滿飾花草和纏枝紋。橋面兩側有欄杆44架。湯河橋建於明天順年間( 1457~1464年),明萬曆二十一年(1593年)重修。這裏曾為明清時期的驛路,是溝通南北的重要通道之一。湯河橋建成至今雖歷經500餘年的風雨滄桑,但是由於結構合理,石質優良,又經之後的多次維修,至今保存較好。只是由於此處地勢低窪,1996年在橋的東側又新建橋樑一座,該橋遂成為人們觀賞遊玩的去處。
白營龍山文化遺址
白營龍山文化遺址,位於湯陰縣城東白營村,是中國黃河流域新石器時代晚期河南龍山文化遺址,遺址面積約18200平方米,白營遺址的河南龍山文化層,堆積厚,保存較好,內涵豐富,文化堆積厚達3-5米,是豫北地區龍山文化遺址的典型代表,對研究當時社會狀況、文化交流具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2013年公佈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 
羑里城
羑里城 羑里城
[5]  羑里城 羑里城位於河南省湯陰縣城北4公里、107國道東側約0.5公里處,是一處河南龍山至商周時期的古文化遺存,又是商代晚期的國家監獄,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
岳飛廟
岳飛廟 岳飛廟
岳飛廟位於河南省湯陰縣城內岳廟街,是民族英雄岳飛的紀念地,佔地約6300平方米。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景區。
扁鵲墓廟
扁鵲墓廟 扁鵲墓廟
扁鵲墓廟位於湯陰縣城東南8公里的伏道鄉崗陽村北,現佔地16200平方米,集墓冢與古建築為一體。1978年公佈為湯陰縣文物保護單位,2008年公佈為河南省文物保護單位。
扁鵲墓前原有祠堂三間,始建年代失考,元、明、清各代均有修葺。近年來,有關部門又對扁鵲墓廟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和擴建,建有大門、山門、醫聖祠、大殿等。扁鵲墓位於祠堂之後,高約2米。周圍有元、明、清各代重修墓廟的碑文數通。 [6] 
岳飛故宅
岳飛故宅,位於湯陰縣城東18公里菜園鎮程崗村內,是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出生及幼年生活的地方。建於明代中葉,略晚於明景泰元年(1450年)。
岳飛先塋
岳飛先塋位於湯陰縣城東古賢鄉周流村西南角,建於明景泰年間。現佔地12690平方米,有墓冢3座,古柏9株,碑刻9通。為岳飛之曾祖成、曾祖母楊氏,祖立、祖母許氏,父和的安葬處。原有拜殿、儀門、供台、廡殿20餘間,“文化大革命”中均被毀。1978年,被公佈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86年,築圍牆保護。1999年,修建岳母祠和孝娥祠。2000年恢復山門、大殿、拜台等建築,大殿內塑有岳飛像。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