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葱豉湯

鎖定
葱豉湯,中醫方劑名。出自《肘後備急方》卷二。為辛温解表劑。具有通陽發汗之功效。主治傷寒初起,頭痛身熱,脈浮大。
別    名
葱白豉湯(《類證活人書》卷十九)
出    處
《肘後備急方》卷二
功    用
通陽發汗
主    治
傷寒初起,頭痛身熱,脈浮大
分    類
辛温解表劑

葱豉湯歌訣

葱豉湯原肘後方,傷風感冒此先嚐,味簡力專廉便驗,清宣透表又通陽。

葱豉湯組成

葱白一虎口(3-7個),豉一升(30g)。

葱豉湯用法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取汗。不汗復更作,加葛根二兩(6g)、升麻三兩(9g),水五升,煎取二升,分再服,必得汗;若不汗,更加麻黃二兩(6g),又用葱湯研米二合,水一升,煮之,少時下鹽、豉,後納葱白四物,令火煎取三升,分服取汗。

葱豉湯功用

通陽發汗。

葱豉湯主治

傷寒初起,頭痛身熱,脈浮大。

葱豉湯方義

本方所治乃風寒表實輕證。方中以葱白辛温通陽,疏達肌表以散風寒為主藥,輔以淡豆豉之辛甘以宣散解表,所以葱豉合用,有通陽發汗,解表散寒的作用。

葱豉湯運用

本方為發汗解表輕劑,故對外感風寒表證初起,邪輕病淺者,頗為適宜。臨牀以惡寒輕微發熱,惡寒為辨證要點。現代常用於感冒流感,而辨證為風寒表證輕者,亦獲良效。用於寒疫也有效果。

葱豉湯加減化裁

如發熱口苦,咽痛苔黃,加銀花、連翹、黃芩;風寒較重,加羌活、防風、荊芥。

葱豉湯附註

組成 鮮葱白三枚至五枚(6-9g),苦桔梗一錢至一錢半(3-4.5g),焦山梔二錢至三錢(6-9g),淡豆豉三錢至五錢(9-15g),蘇薄荷一錢至一錢半(3-4.5g),青連翹一錢半至二錢(4.5-6g),生甘草六分至八分(2-2.5g),鮮淡竹葉三十片(3g)
主治 風温風熱初起。頭痛身熱,微惡風寒,咳嗽咽痛,心煩口渴,舌尖紅,苔薄白,脈浮數。
出處 《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
組成 麻黃葛根、淡豆豉各9g,葱白(連須)3-7莖
功用 通陽解表
主治 風寒表證,症見發熱惡寒較重,頭項腰背痛,舌苔薄白,脈緊者。
出處 《類證活人書

葱豉湯重要文獻摘要

醫方集解》:此足太陽藥也。葱通陽而發汗,豉升散而發汗,邪初在表,宜先服此以解散之。免用麻黃湯者之多所顧忌,用代麻黃者之多所紛更也。
温熱經緯》:在內治温邪欲發,在外之新邪又加,葱豉湯最為捷徑,表分可以肅清。
《中國醫藥匯海·方劑部》:葱豉湯中葱白性味辛温,乃方中之主藥,益以豆豉之性升發,故功能發散在表之風寒;與麻黃湯有殊途同歸之妙,較麻黃湯之力輕微,無羌活湯之辛烈走竄,大抵寒邪輕者,襲於皮毛,症見寒熱頭疼,鼻塞無汗,欲辛散手太陰肺經,而用辛温輕劑以取汗者,此方宜之。
[1-4] 
參考資料
  • 1.    彭懷仁.《中醫方劑大辭典 第10冊》:人民衞生出版社,1997年
  • 2.    李永來.《中華名方大全》:黑龍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年
  • 3.    李飛.《中醫歷代方論精選》: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年
  • 4.    喬模.《中醫必背叢書 湯頭歌訣》: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 ,201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