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華沙戰役

鎖定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波蘭,這個歷史上多災多難的民族,在大戰的廢墟中迎來了新生,終於擺脱了羅曼諾夫、哈布斯堡和霍亨索倫等王朝百餘年的奴役,又一次獲得了獨立和自由。其首腦約瑟夫·畢蘇斯基元帥,一心夢想以武力恢復波蘭1772年強盛時期曾經擁有的疆域,向東擴張到基輔第聶伯河。畢蘇斯基認為當時蘇俄正遭受國內反革命暴亂的困擾,無力他顧,西方出於對蘇俄的仇視一定會大力支持其侵蘇行動。於是爆發了蘇波戰爭,而華沙戰役是這次戰爭中的大決戰。
蘇俄紅軍總司令加米涅夫令西方面軍不作戰役休整,繼續追殲敗退的波軍,至遲於8月12日以前強渡維斯瓦河攻克華沙,而西南方面軍改向利沃夫進攻。紅軍兩支大軍的協同因此遭到破壞,從而導致了蘇俄紅軍在華沙城下的戰敗。 [1] 
名    稱
華沙戰役
發生時間
1920年8月13日 至 1920年8月25日
地    點
波蘭華沙
參戰方
蘇俄波蘭
結    果
波蘭獲勝
主要指揮官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
約瑟夫·畢蘇斯基
所屬戰爭
蘇波戰爭

華沙戰役戰役背景

華沙戰役蘇波戰爭

在歷史上,俄波兩國一直存在矛盾。俄羅斯帝國未建立之前,波蘭作為當時的強國,在1609—1615年多次進攻俄羅斯各公國。在俄羅斯帝國正式建立後,俄國逐漸開始佔據上風。1648—1654年,烏克蘭白俄羅斯開始了反對波蘭的鬥爭,俄羅斯乘機予以支持並經過1654—1657年的戰爭獲得了烏克蘭第聶伯河左岸地區,基輔也歸屬於俄羅斯。隨後,俄國、奧地利普魯士三次瓜分波蘭。到了一戰前夕,波蘭實際處於滅國狀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畢蘇斯基迅速率領一小股游擊隊越過了蘇國邊界。不久他就組建了一支波蘭民族軍隊。最初他通過步兵俱樂部秘密地進行活動。被授予准將軍銜後,他開始公開活動,在奧地利人的指揮下率領他的部隊進行戰鬥。在戰爭的最後18個月中,由於拒絕同德國人合作(因為他相信德國對波蘭始終另有所圖),他被監禁在馬格德堡
1918年11月11日,一戰結束。在經歷了4年可怕的戰爭浩劫之後,許多中歐國家的工人階級由於受到莫斯科的影響,正醖釀着一場革命。同月,畢蘇斯基回到華沙,成了唯一受軍民共同尊敬的顯赫人物。行將退出歷史舞台的攝政委員會把軍隊指揮權交給了他。不久,他解散了攝政委員會,組建了一個以他為首的民族主義政府,並向全世界宣告了波蘭的獨立。
畢蘇斯基本來就不是一個容易滿足的人。在這段時期裏,他生命的主要動力就是波蘭的解放。為了達到這一目標,他可以使自己變得冷酷無情,粗魯暴躁,行蹤詭秘。他做好了冒可怕危險的充分準備,把所有的賭注都押在了戰爭上。他的目標是將波蘭的邊界推回到1772年時的地方,即向東推進到基輔和第聶伯河。他非常清楚,一旦蘇俄內戰結束,他要想實現這一目標就只能打敗布爾什維克紅軍。
因此,他在1919年4月率領部隊發動了一次規模很大而且非常成功的攻勢。到4月底,他已佔領了維爾納。5月,他率領5萬軍隊一路奮戰通過了加利西亞,並於7月17日抵達茲布魯奇河。8月10日他攻佔了明斯克。所有這些戰績都是由一支剛剛組建的軍隊取得的,因此更值得人們稱讚。雖然發生了一些激烈戰鬥,但總的來説布爾什維克人並沒有進行頑強的抵抗。這就使畢蘇斯基錯誤地相信,他的敵人不久將被趕跑。
在1919年歲末和1920年年初的幾個月內,波蘭和蘇聯進行了和平談判,但談判成功的希望很渺茫,因為波蘭人的目標是恢復1772年的邊界,而布爾什維克人的想法則完全不同。
1920年4月,外交活動突然中斷,原因是畢蘇斯基在西南方向重新發動了攻勢,使其部隊到達了基輔。但是,此時他的戰線已長達1000公里。由於普里佩特沼澤的阻隔,波軍之間的橫向聯絡已經中斷。波軍遠離基地,缺少各種補給品,其中也包括馬匹。俄國人準備全線反攻,因為此時蘇俄紅軍已經擊敗了鄧尼金高爾察克的軍隊(蘇軍可能造成威脅的只剩下克里米亞的弗蘭格爾),他們能夠集中更多的部隊到西部和西南部戰場作戰。
蘇俄軍隊的總司令是加米涅夫將軍。他的意圖是在被普里佩特河一分為二的南北兩條戰線上同時發動進攻。河北側的蘇西方面軍由圖哈切夫斯基將軍指揮,這些部隊包括第3、第4、第15和第16集團軍以及加伊·汗的第3騎兵軍。普里佩特河南側的蘇西南方面軍由葉戈羅夫將軍指揮,這部分蘇軍包括第12和第14集團軍以及由布瓊尼將軍指揮的一支加強的騎兵部隊。
在波蘭方面,與圖哈切夫斯基將軍對峙的是波蘭第1和第4集團軍(其餘部隊正在維爾納組建)。普里佩特河以南的三支波蘭軍隊是波蘭第2、第3和第6集團軍。雙方投入的總兵力為,蘇軍約18萬人,波軍約12萬人。相比之下,畢蘇斯基的部隊在數量上處於劣勢(在河北岸更是如此)。波軍沒有騎兵,武器裝備也差。
1920年5月,圖哈切夫斯基在莫洛傑奇諾方向發動進攻,但失敗了。可是到了6月,在南面(基輔附近的居民非常敵視波蘭人),西南軍事委員會主席斯大林閃電擊敗了波蘭第2和第3集團軍。波軍雖然設法殺開了一條血路,但已被趕到茲布魯奇河的另一側,向利沃夫敗退。在這種情況下,畢蘇斯基將左翼部隊撤出是非常必要的,這也是圖哈切夫斯基樂意看到的。
蘇俄在7月份的推進從任何角度來衡量都是一次失敗。從一開始,他們就掌握了宣傳上的主動權。華沙及其附近地區的波軍士氣被巧妙地瓦解了。蘇軍襲擊敗退的波軍,側翼包抄,涉水渡河,佔領城鎮。以如此之條件,在30天的時間內,由於指揮失誤,圖哈切夫斯基的部隊雖然向前推進了300英里,幾乎到達了華沙的大門口,但卻沒有對當面波蘭軍本身形成打擊。在這些士兵後面是一支龐大的,力圖與軍隊保持聯繫的運輸補給隊,他們由3.3萬餘輛農用手推車組成,駕車人主要是當地人。
在8月的第一週,波蘭人面臨着一個令人絕望的處境。從華沙以北到登布林,他們的部隊已被趕回到了維斯瓦河。蘇軍已把戰線推進到從登布林沿維普日河扎莫希奇和利沃夫一線。華沙橋頭堡仍掌握在波軍手中,守衞在這裏的部隊從左到右依次是第5、第1和第2集團軍,這3個集團軍共有8.4萬名士兵;他們個個疲憊不堪,垂頭喪氣。維斯瓦河正好在華沙以北折向西去,守衞莫德林、普沃茨克以及部署在弗克拉河沿線的波軍左翼部隊已被暴露,處境危險。第4集團軍在登布林附近佈防,第3集團軍在登布林的南面和東面佈防,第6集團軍在利沃夫以南佈防,而第7集團軍則還在南方的加利西亞。8月初,包括畢蘇斯基在內,幾乎沒有人相信華沙還有獲救的希望。
波蘭人以艱苦的努力收容掉隊的士兵,整飭部隊的紀律。由於懸在人們心頭的威脅越來越大,人們緊密地團結起來,士氣也隨之提高,內部的分歧和存在的問題被暫時放在了一邊。華沙橋頭堡被精心部署並得到43個炮兵連的保護,普沃茨克、莫德林和登布林的要塞也能對圖哈切夫斯基部隊實施堅固防禦。
圖哈切夫斯基也有自己擔心的事情。他的部隊推進得太迅猛,已遠遠脱離了後勤補給線。這意味着他要麼繼續前進,要麼捱餓,他不可能等候他迫切需要的預備隊。在這次戰役中,部隊的士氣起了很大的作用。正當波軍的士氣越來越高昂時,圖哈切夫斯基部隊的士氣卻開始下降。他的部隊中並不都是忠誠的共產主義者,許多人是被強徵來的農民。由於不得不向西南方面軍增援,西方面軍的蘇軍力量已被削弱。布瓊尼將軍帶領的西南方面軍是一支不甚合作的部隊。弗蘭格爾的部隊也從克里米亞打了過來。

華沙戰役英法方面

英法代表團在華沙的存在無疑也起到了支持波蘭人的作用(儘管波蘭人並不總是這樣認為)。1920年6月底,波蘭政府請求倫敦和巴黎在危急時刻給予積極的支持。勞合·喬治和米勒蘭不久便同意派一個英法外交軍事代表團趕赴華沙。該代表團的三項任務是:向各自政府報告和平談判的有關事項;向波蘭人提出軍事方面的建議;為波蘭人安排軍需品的供應。代表團的主要成員是英國駐柏林大使、法國駐華盛頓大使以及拉德克利夫將軍和魏剛將軍。
8月初,交戰雙方為了達成令人滿意的媾和條件作了各種努力。波蘭人與蘇俄人在巴拉諾維奇進行了會晤,接着又於8月11日至12日在明斯克進行了會晤。但是處於優勢的蘇俄人提出了不可能實現的條件。列寧托洛茨基都決心使整個世界改變意識形態。列寧認為這一目的可以在和平條件下實現,而托洛茨基(當時的軍事部長)認為用布爾什維克的刺刀能更快地實現這個目的。托洛茨基的觀點似乎佔了上風,因為蘇俄人向波蘭人提出了他們無法接受的條件。
魏剛將軍是代表團中的主要軍事成員,他的日子很不好過。畢蘇斯基對勸告的興趣遠遠比不上對補給品的興趣,而當時補給品並不容易搞到,因為德國、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工人拒絕把援助波蘭的軍需品裝上火車。但澤港提供了一個好機會,在那裏指揮部隊的英國軍官果斷地分配了勞力,卸下了一些補給品發往波蘭。
在軍事代表團中工作的每一名成員都深深地體會到,容忍、耐心、持之以恆的美德是多麼的必要。由於他們的東道主不願提供詳細的情報,甚至有時向他們提供錯誤的情報,他們不得不經常在黑暗中摸索。魏剛將軍的建議常常得不到同意,即使得到同意,波軍也不實際照辦。後來他被授予參謀長的職位,因而成了有職有權的人物。雖然畢蘇斯基對他提出的在維斯瓦河一線保衞華沙並從該基地實施反攻的建議不感興趣,但他那自信的神情和清晰的判斷在精神上給了波軍指揮官以極大的支持。

華沙戰役作戰計劃

8月2日,由於同托洛茨基、圖哈切夫斯基等人意見相左,政治局下令劃分戰線,西南軍事委員會主席斯大林則被調往克里木戰線。斯大林對劃分戰線不滿意,進行了申訴,但次日命令不變,只得服從命令。由於對波戰爭前一階段的勝利由斯大林所屬的西南方面軍制造,失敗由圖哈切夫斯基所屬的西方面軍制造,政治局這一舉動嚴重損害了蘇軍的士氣,並導致蘇軍內部混亂。
波軍正焦慮地等待圖哈切夫斯基再給自己送一場勝利,而圖哈切夫斯基卻深信這次進攻將使華沙成為他的囊中之物。在魏剛將軍制定作戰計劃時,畢蘇斯基並沒有説什麼。8月5日,畢蘇斯基在貝爾維德宮。經過一番冥思苦想,在午夜兩三點鐘,一個大膽的作戰計劃在他頭腦中形成。他考慮到,部署在華沙正面的波軍在強大炮兵的支援下,至少能遏制住蘇軍的進攻3至4天,這期間,他可以率領5個半師從維普日河向北對蘇軍第16集團軍的側翼和後方發起攻擊。這將是一次能引起連鎖反應的攻擊,因為他估計這次攻擊能瓦解蘇軍士氣,從而為其第5、第1和第2集團軍從華沙向前大規模進攻開闢道路。但這一計劃卻得不到部下、國防委員會或英法代表團的贊同,因為這個計劃要把北部戰區的部隊調到南部戰區,以便攻擊已經鋪開卻部署不當的蘇第16集團軍,而華沙的人們卻普遍認為,北部防區脆弱,應該從南部抽調部隊來加強維斯瓦河的防禦,並在部隊士氣恢復後從維斯瓦河發動反攻。
從南部地區抽調部隊困難更大。儘管這裏的部隊從士氣和戰鬥力上講都比北部地區的部隊強一些,而且他們還阻止並打退了布瓊尼的哥薩克騎兵的強烈攻擊,但是,布瓊尼將軍仍是個現實的威脅。如果從這裏抽出2個精鋭的獨立師,波蘇兩軍的兵力雙比就會變得十分懸殊,波軍的戰線上就會出現一個可以利用的缺口。從這裏抽調2個師的工作是由愛德華·雷茲-希米格維將軍負責的。他不顧有人預言會失敗,發動了一次強有力的進攻,並在一個騎兵旅的幫助下極其巧妙地使部隊脱離了戰鬥。
畢蘇斯基的參謀長羅茲瓦都斯基將軍曾於上午向他的上司遞交了一份作戰計劃。他在該計劃中建議第4集團軍在華沙東南方向30英里處的加爾沃林集結,然後北上直逼華沙。這一計劃與畢蘇斯基的設想非常接近,但它冒的風險更大,而且沒有考慮到士氣的因素,而士氣恰恰是畢蘇斯基作戰計劃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最後,畢蘇斯基以國家元首的權威和對自己的判斷的不可動搖的信念,使猶疑不決者相信,為了促成勝利的到來,必須鋌而走險。畢蘇斯基簽發了命令,為參戰部隊作了戰略部署
儘管部隊的最初集結既困難又危險,但畢蘇斯基的計劃並不複雜,他的目標是:在他把5個半師的兵力調到維普日河南岸對付比較脆弱的莫濟裏集團時,波軍應在華沙前面的利沃夫附近把蘇軍牽制2至3天的時間。一旦擊潰了莫濟裏集團,他將以最快的速度——他沒有騎兵——率部隊猛撲蘇第16集團軍的側翼和後方。他預計這必將使敵人亂作一團。這種行動不僅可以防止該集團軍突破華沙防線,而且還可為波軍在中央實施強有力的反攻創造一個有利的機會。該計劃的核心是對蘇軍實施雙重反擊,他本人負責實施較難的部分。
波蘭騎兵 波蘭騎兵
“震盪”部隊(畢蘇斯基的説法)是由第4集團軍的第14、第16和第21師以及正在南線作戰的2個精鋭師,即第1獨立師和第3獨立師組成的。這兩部分部隊在脱離戰鬥並隨後進行集結的過程中都遇到了嚴重的困難,因為他們都在與敵人交戰。第4集團軍當時正在布格河一線作戰,這3個師不得不在敵人面前實施側翼行軍,其中正在亞努夫地區作戰的第14師必須行軍40英里以上才能到達集結地域。
畢蘇斯基離開華沙,沿維斯瓦河左岸驅車南下,在普瓦維建立了自己的司令部。必須強調這個作戰計劃完全是他個人頭腦裏的產物。這項計劃風險太大,以致不能向他的大多數將領透露。他們不久就叫嚷着要他回華沙,或者至少要把發起攻擊隨時間提前,因為圖哈切夫斯基已經讓部隊向華沙推進,執行他在8日簽發的命令。
波軍“震盪”部隊的集結地區選擇在維普日河南岸,左側以登布林為依託。時間是這次行動的關鍵,部隊全部調集完畢,這主要應歸功於有關的指揮官。有很多問題可能導致這次計劃失敗,而且也差點導致了失敗。當那些正與敵軍緊張拼殺的戰士不明不白地從前線撤下來的時候(尤其是經過長時間的行軍之後),他們的士氣很可能受到影響。但畢蘇斯基到達新指揮部所在地普瓦維時,卻驚喜地發現,儘管部隊的被裝和裝備極為糟糕,但部隊的士氣總的看來還是很高的,而且部隊似乎也能勝任他們面臨的任務。
南線部隊撤下來時經過了殘酷的戰鬥,在戰鬥中,一位攜帶發動側翼進攻命令的軍官陣亡,作戰命令因此落入蘇軍手中。這一意外事件很可能使波軍整個作戰計劃付諸東流,然而蘇軍總參謀部懷疑這一文件的可靠性,仍然根據從第12集團軍那裏得到的錯誤情報行事。
當圖哈切夫斯基發現波軍在他前面倉促潰逃時,他的戰略部署很可能發生了重大變化。但是,由於認為華沙已成了他隨時可取的囊中之物,他放棄了用4個集團軍進行正面攻擊的計劃,而是用2個集團軍(第4和第15集團軍)向西向南進攻維斯瓦河上的波軍據點,並渡過該河。他的這一部署有三重目的:攻擊波蘭守軍的翼側和後方;切斷波軍通過但澤走廊撤退的通道;以完成圖哈切夫斯基向西進攻德國的革命抱負。這是一次代價極高的失策。他不僅沒有攻下華沙,而且還使自己陷入了被動:讓第4集團軍背向德國邊境。一旦情況出了偏差,該集團軍生還的可能性很小。

華沙戰役戰役過程

俄國人的攻擊是分多路進行的。第16和第3集團軍將分別在橋頭堡的南北兩側進攻。第15集團軍將以納謝爾斯克為依託渡過弗克拉河進攻莫德林。與此同時,北側的第4集團軍將向西向南推進,威脅普沃茨克,與第15集團軍協同攻擊波軍的翼側和後方。拉濟明在13日午夜至14日清晨失陷,這樣,蘇俄紅軍到達了離華沙僅15公里的地區內。此時波蘭的第5集團軍在弗克拉河上打得十分艱苦。魏剛和拉德克利夫的鎮靜與自信(即使並不真正感到自信,但他倆至少裝出了自信和鎮靜的樣子)對波軍總參謀部產生了一種穩定人心的效果,因為一些政界要員正在逃離首都,而且波軍士氣正在瓦解。不過,這些緊急情況已送到了畢蘇斯基的手中,他覺得剛剛撤離戰場的部隊需要3至4天的時間休整、補充裝備和領會作戰意圖。但是來自華沙方面的壓力使他不得不將攻擊時間提前一天,定在16日凌晨,因為華沙橋頭堡的處境異常緊張。他的第一個作戰目標是佔領華沙-佈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公路,其攻擊部隊的序列從左至右依次是第14師、第16師、第21師、第1獨立師和第3獨立師。進攻是在一個十分寬闊的正面實施的,第14師從登布林向北稍偏西方向推進,而第3獨立師幾乎是向正北方向並沿着布格河西岸向前推進。
在這危急的關頭,華沙的得救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西科爾斯基將軍,因為他率領第5集團軍在弗克拉河防線打得十分漂亮,擊退了蘇軍的一次次攻擊。即使這樣,形勢依然十分嚴峻,因為雖然第1集團軍仍然屹立在華沙面前,但是西科爾斯基的左翼已遭迂迴,而且蘇軍第4集團軍在16日已經開始在普通斯克地區攻擊他的後方。然而,16日上午,畢蘇斯基在維普日河一線發動了反攻,波軍的形勢很快就變得越來越好了。
蘇軍完全沒有料到波軍會從翼側發起攻擊,事實上,他們在18日之前沒有進行任何抵抗,而圖哈切夫斯基正是在這一天才第一次得知波軍發動反攻的消息。造成這種情況的部分原因是莫濟裏集團崩潰得太快,顯然來不及上報情況。圖哈切夫斯基後來把畢蘇斯基的迅速推進歸因於以下兩種情況:一是華沙正面的激戰迫使他從交通線上撤走部隊;二是他曾指望布瓊尼對波軍右翼採取行動,但布瓊尼只顧自己在利沃夫前的作戰。蘇軍第12集團軍劃歸圖哈切夫斯基指揮,雖然該部肯定對波軍第3獨立師造成了嚴重威脅,但它似乎並沒有接到任何情報和命令。
華沙戰役態勢(波軍從南面進攻蘇軍側翼) 華沙戰役態勢(波軍從南面進攻蘇軍側翼)
波軍第14師到達加爾沃林及其郊外,第21師到達武庫夫,這2個師均末遇到蘇軍抵抗。這天,畢蘇斯基正同第21師指揮所的參謀共進午餐,有人報告,蘇軍的抵抗已遭到一羣情緒激昂的,持各種農具的農民的堅決還擊。那天夜裏,第14師還佔領了科烏別爾,翌日,第14師抵達馬佐夫舍地區明斯克。同一天,第21師到達索科武夫,而第1獨立師到達了布格河畔的德羅希琴附近。來自前線部隊的戰報都提到,波軍傷亡很小,而蘇第16集團軍的左翼一片混亂,土崩瓦解。還有消息説,華沙衞戍區的波軍第15師已經按照命令沿着華沙-明斯克公路向東發動攻擊。該師現已奉命與第4集團軍會師。
蘇軍的兩個方面軍本該由一個指揮官統一指揮,然而實際情況並非如此。實際上,蘇軍的這兩個方面軍只是由莫濟裏集團脆弱地連接在一起的。儘管這一集團的兵力不詳,但是,他們很顯然是蘇軍第57步兵師的一部分。這些人員和西方面軍的第16集團軍被畢蘇斯基的反攻打得措手不及。假如蘇軍總參謀部不輕視幾天前第12集團軍繳獲的波軍作戰命令而抓住戰機的話,這種情況是不會發生的。結果,畢蘇斯基的第一個作戰目標,即奪取佈列斯特-利托夫斯克-華沙公路,在兩天的預定時間內就實現了。
實際上,畢蘇斯基對敵軍缺乏抵抗的現象非常擔心,生怕中了敵軍的圈套。直到18日他的部隊與敵軍全面接觸,他才放下心來。18日,他的各師部隊在左翼進攻馬佐夫舍地區明斯克,在右翼沿布格河一線挺進。蘇軍第16集團軍驚惶失措,在他們的進攻面前狼狽而逃。這次翼側攻擊非常成功,在前線長時間穿梭指揮和鼓勵將士的畢蘇斯基不顧哥薩克巡邏隊的威脅,決定返回華沙,以便發展這一極其有利的形勢。在他離開的那天,部隊的熱情受到了影響,翼側攻擊少有甚至沒有進展,這足以説明他在軍隊中的影響力。回到華沙,他發現將士們精神萎靡,總參謀部對前方戰況知之甚少,總擔心被蘇第4集團軍包圍,雖然畢蘇斯基命令第1、第2和第5集團軍立即發動進攻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人們的信心和勇氣。畢蘇斯基不得不説服他們按他構想的作戰計劃發動進攻。
他的命令是:第1和第2集團軍向前突擊,與此同時,第5集團軍向北直逼東普魯士邊境,以求切斷圖哈切夫斯基的第4集團軍的退路。波蘭第4集團軍將全速向比亞韋斯托克鐵路線上的馬烏基尼亞推進,殲滅潰退的蘇第16集團軍。除了第1集團軍因兵力過於分散未能按作戰命令完成任務外,波軍的其餘各部隊的作戰行動均取得了迅速而全面的成功。起初,波軍官兵曾滿腹狐疑,他們懷着堅定面自信的目標向前推進,一切猶豫都被拋到了九霄雲外。
另一方面,在遙遠的後方指揮蘇軍的圖哈切夫斯基此時越來越失去信心。直到18日他才得到畢蘇斯基發動翼側進攻的消息,而此時他的第16集團軍正在波軍的痛擊下狼狽而逃。然而,第16集團軍司令官(他幾乎耽擱了24小時才採取行動)竟然還向他報告説,他認為形勢並不嚴重。不過圖哈切夫斯基對戰場的情況是十分清楚的。他的第4集團軍司令官未能在弗克拉河一線圍殲西科爾斯基的部隊,而此時西科爾斯基的部隊正給蘇第15集團軍造成巨大的壓力。蘇軍左翼的情況也同樣嚴重。雖然圖哈切夫斯基已多次向布瓊尼發出緊急命令,要他率哥薩克騎兵向北進攻,但布瓊尼拒不執行命令,而執意要首先攻下利沃夫(而他卻始終未能做到這一點)。圖哈切夫斯基正確地判斷出戰場情況異常嚴重,因此他命令立即撤退。他下達的脱離接觸的命令是簡單明確的,但由於時間太遲,有些部隊已難以執行這一命令。波軍的攻勢越來越猛烈,其速度令人驚駭。
蘇第4集團軍到普扎斯內什-馬庫夫一線集結。在完成這一任務的同時——除非它的前進受到嚴重的阻礙——它應給第15集團軍以儘可能多的援助,因為第15集團軍已接到命令要和第3集團軍一起頂住敵人的進攻,以便讓第4集團軍的後備部隊有足夠的時間進行集結。第16集團軍應該撤到利維茨河的東岸,莫濟裏集團負責掩護其左翼。第12集團軍將攻擊渡過維普日河的波蘭軍隊。最後——希望似乎很渺茫——第3和第16集團軍將分別抽出一個師的兵力,強行向德羅希琴-亞努夫地區推進,以便成為蘇軍的總預備隊。
但是,這項計劃的每一步都被波蘭人挫敗了。在蘇軍的右翼,第4集團軍司令官(一位沒有作戰經驗的將軍,後來因沒有擊敗西科爾斯基並佔領華沙而受到圖哈切夫斯基的指責)暫時與總指揮部和友鄰部隊失去了聯繫,他並不知道撤退的命令,還以為總的形勢對蘇俄軍隊有利,因此繼續沿着維斯瓦河發動攻擊。當他於19日終於重新與明斯克恢復聯繫時,他仍非常樂觀,但他馬上就收到了讓他撤退的強制性命令。第15集團軍在加伊·汗騎兵軍的有力支援下,在切哈努夫地區進行了頑強的阻擊,企圖在納雷夫河與東普魯士邊境之間打通一條狹窄的走廊,讓第4集團軍突圍。但是,該集團軍獲救的希望已十分渺茫。
第16集團軍在20日被打垮,節節敗退。這就使士氣高昂的波蘭第2和第4集團軍(一直遠離蘇蘇第12集團軍的攻擊範圍)能夠從翼側攻擊蘇第3和第15集團軍,並迫使他們退到普扎斯內什-馬庫夫-奧斯特魯夫-別爾斯克一線以後。兩天後,波軍又推進到奧斯特羅文卡-沃姆扎-比亞韋斯托克。隨着蘇第3和第15集團軍潮水般的敗退,蘇第4集團軍已經無法趕到姆瓦瓦,加伊·汗將軍所部的英勇抗擊雖然使該地區的波軍打得十分艱苦,但是他的努力並沒能阻止他的騎兵軍和第4集團軍中的大部分人湧進德國邊境。
畢蘇斯基下令停止追擊。他的部隊已經到了格羅德諾、佈列斯特-利托夫斯克和布格河上的弗沃達瓦一線。而蘇俄人在預備隊的掩護下正設法在涅曼河東側重新組合。在這兩個月的時間裏,蘇俄軍隊,包括被俘和在東普魯士境內被繳械的人員,至少損失15萬人,大約230門大炮,1000餘挺機槍和大量的彈藥,波蘭軍隊約損失5萬人。

華沙戰役戰役結果

華沙之戰結束了,但戰鬥並沒有停止。趁蘇軍立足未穩,波軍便恢復了攻勢。西科爾斯基的部隊已經攻佔了平斯克以南到捷爾諾波爾一線的地區。與此同時,畢蘇斯基在涅曼河上的格羅德諾地區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爾後又在什恰拉河一線把打了敗仗的蘇俄軍隊趕到明斯克。蘇軍的唯一攻勢是由布瓊尼將軍在南部對扎莫希奇發動的,但也被擊退。蘇俄4個集團軍實際上已被消滅,5萬人被俘,160門大炮被繳獲。10月,波蘭和蘇俄達成了停戰協議,次年3月雙方簽定了里加和約。根據該條約,波蘭人的東部邊界線比華沙之戰前蘇俄人所提出的邊界線還要向東推進很多。

華沙戰役戰役評價

在這次戰役中有兩個決定性的因素,也許最重要的一點是圖哈切夫斯基遠離戰場,他遇到的許多麻煩就是由此而產生的。這樣説,並不是要貶低畢蘇斯基大膽發動翼側攻擊的傑出才能,因為正是這場翼側進攻才使波蘭打贏了這場戰役,因而它也是一個決定性的戰役行動。但是徜若圖哈切夫斯基在畢蘇斯基發動攻擊之前就佔領了華沙,那麼,畢蘇斯基的側翼攻擊即使能夠發起,也為時太晚了。
1923年,圖哈切夫斯基在莫斯科軍事學院作了一系列的演講。他在講演中承認,他未能佔領華沙是因為兵力配置不當,但他並沒有充分意識到向波軍發動協調一致的向心突擊或同時對波軍兩翼發動進攻的必要性。蘇軍兩翼部隊相距很遠,同時發動進攻是要花時間的,而時間正是畢蘇斯基所需要的。而且兩翼進攻還要冒兵力分散的極大危險。但是,圖哈切夫斯基在擁有4個集團軍的情況下卻未對波軍發動全面的向心攻擊,這的確使人難以理解。
軍事思想方面,圖哈切夫斯基走在了他的同事們的前頭。他非常聰明,具有極強的理解能力。他確信戰爭必須是總體戰。他發表了許多學術演講和論文專著,逐漸成了空戰、裝甲戰和化學戰方面公認的專家。他的勇敢精神是無人懷疑的,而且他具備指揮官的許多素質。然而在華沙之戰中,他卻想在距前線300英里之外的後方指揮他的部隊,這與他的一貫作風大相徑庭。圖哈切夫斯基在軍事上的聲望並沒有因這次華沙之戰而受到損害,他後來擔任了蘇軍總參謀長。但在1937年,斯大林處決了他,並把他的許多極有價值的著作和論文付之一炬。
蘇俄紅軍騎兵 蘇俄紅軍騎兵
集中兵力是戰爭的一條重要原則,圖哈切夫斯基和加米涅夫都犯了忽視這一原則的錯誤。加米涅夫本應將蘇軍的兩個方面軍交由一個人指揮,以利於協同動作。然而,華沙之戰時,蘇軍兩個方面軍的兩個指揮部卻相距200英里。更糟糕的是,圖哈切夫斯基和葉戈羅夫兩人互不喜歡。葉戈羅夫接到了讓他派布瓊尼的騎兵去警衞圖哈切夫斯基的左翼的命令,但布瓊尼執意要首先拿下利沃夫,而葉戈羅夫並沒有制止他。倘若葉戈羅夫服從命令,他很可能會阻止畢蘇斯基的翼側進攻。不過即使沒有布瓊尼的支援,圖哈切夫斯基仍有一個很好的機會使他的戰略獲得成功:他親臨前線,發動一次正面進攻來控制和協調合圍波軍的行動。然而,他的指揮部卻遠在明斯克,通信情況又非常糟糕。在這種情況下,他是不可能成功地指揮這次複雜的作戰行動的。
在從別列津納河進軍的全過程中,圖哈切夫斯基一直十分重視包圍敵人以及此舉對敵軍士氣的影響。事實上,這正是他企圖在波軍後方渡過維斯瓦河的一個原因。然面,由於指揮不當,他使自己的部隊遠遠脱離了後勤補給線。這樣,他的部隊竟一時陷入了要麼取勝,要麼餓死的困境。蘇軍本來就對自己的後勤系統不抱任何希望,遭到波軍的反攻後,他們本來就不很高的士氣自然會一落千丈。圖哈切夫斯基遠離前線僅僅是造成這種惡果的部分原因,更主要的原因是,圖哈切夫斯基的運輸計劃不當,他沒有意識到部隊在這種情況下是不可能就地解決給養問題的。如果一直在前線,他就有可能掌握部隊的前進速度,使其同3.3萬輛為部隊提供糧食和彈藥的搖搖晃晃的四輪車同步前進。
這一連串的失誤——失去控制、失去支援、失去後勤補給——已足以使蘇俄軍隊喪失取勝的機會。此外,圖哈切夫斯基的部隊鋪得太開,為敵人發動有膽量的反攻創造了一個良好的機會,而畢蘇斯基恰恰把握住了這一機遇。

華沙戰役主要將領

華沙戰役畢蘇斯基

波軍指揮官畢蘇斯基 波軍指揮官畢蘇斯基
這次波蘭的獲勝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功於約瑟夫·畢蘇斯基元帥。畢蘇斯基1867年12月生於維爾納(維爾紐斯),父母均為立陶宛人。他的家族在立陶宛和波蘭的國家事務中世代發揮着重要作用。儘管畢蘇斯基為了實現波蘭獨立這一強烈願望,成了波蘭社會黨的傑出成員,而且為了實現他的目標,在沙皇監獄裏被監禁了多年。他是一個民族主義者,而不是一個社會主義者。

華沙戰役圖哈切夫斯基

蘇軍指揮官圖哈切夫斯基 蘇軍指揮官圖哈切夫斯基
米哈伊爾·尼古拉耶維奇·圖哈切夫斯基出生在斯摩稜斯克省多羅戈布日縣亞歷山德羅夫斯科耶莊園(今斯摩稜斯克省薩福諾沃區斯列德涅沃村附近)一個有教養的家庭裏,1914年畢業於亞歷山大軍事學校,獲中尉軍銜。作為沙皇禁衞軍謝苗諾夫斯基警衞隊的一名中尉軍官,參加過第一次世界大戰。1915年被俘,1917年逃回俄國。後來他被捕入獄。1917年秋獲釋出獄後幾個月,他便加入了共產黨。1918年參加紅軍。主要由於他的朋友列寧和托洛茨基的舉薦,他提升很快。1918年至1920年間,他以極大的熱忱多次率領第1、第5、第8和第9集團軍投入了反對高爾察克元帥和鄧尼金將軍等白軍的戰爭。他因此先後擔任了南方戰區、高加索戰區和西方戰區的總司令。華沙之戰時他年僅27歲。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