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菊花王朝

(日本唯一的王朝)

鎖定
菊花王朝是日本唯一的王朝,是日本王朝的代稱,得名於日本皇室十六瓣菊花的家徽。 [3] 
日本從古代起就沒有改朝換代,菊花王朝始終是同一個王族,號稱“萬世一系”,根據日本國史《日本書紀》記載,天皇制度是公元前660年由天照大神的後裔神武天皇所開創,延續至今,現任德仁天皇是第126代(以上信息截至2024年1月1日)。日本公佈的國祚一般認為不準確,但由於關鍵“遺蹟”的考古被政府限制,天皇世系的起源沒有明確的説法和證明。根據史學家考證,日本在6世紀末7世紀初形成古代天皇制度,一般認為,日本皇統貫通日本歷史,雖並非全由嫡系傳承,但血脈並未間斷,在明治天皇時期的《皇室典範》首次提出日本天皇“萬世一系”的觀點。因皇室成員自認為是神的後裔,且為體現出自身地位高於其他有姓的氏族,因此皇室成員沒有姓。 [1-2] 
中文名
菊花王朝
外文名
Chrysanthemum dynasty
別    名
日本王朝
時間範圍
公元前 660年
所屬洲
亞洲
首    都
東京(現今)、平城京、平安京
國    歌
《君之代》
國家領袖
德仁天皇
主要宗教
日本佛教
神道教

菊花王朝國號

菊花原產於中國,於盛唐時期(729-749年)傳入日本。菊花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健康長壽的意象,且其外形絢麗多彩,因而在引進之初就深得日本民眾及皇室的喜愛,並在短期內完成其本土化,在社會上出現“競菊”、“菊偶人”展祭等活動。皇室則熱衷於舉行菊花宴、飲菊酒等活動。 [1] 
菊花作為日本皇室象徵的情況在鎌倉時期就已出現。鎌倉時期的繪畫《北野天神緣起繪卷》展現了平安初期的醍醐天皇(885-930年)賜給學者菅原道真御衣的場景,在御衣的盒子外側有十六瓣菊花的花紋,這證明菊紋至晚在鎌倉時期就與皇室用品產生聯繫。天皇家族也是從鎌倉時期開始將菊花定為家紋,名“菊花御紋章”,這源於平安末期的後鳥羽天皇(1180-1239年)對菊花的痴迷,他對菊花的痴迷也影響了後深草天皇、龜山天皇和後宇多天皇,菊花成為皇室的象徵。但此時,菊花並不是皇室專屬的紋樣,許多武士家族也用菊紋作為自己的家紋。 [1]  [2] 
在明治初年,“十六花瓣八重表菊紋”(正面)和“十四花瓣一重裏菊紋”(反面)被正式定為日本御用徽章,且從此時開始,十六瓣菊花紋樣才成為皇室的專屬,不僅平民不得使用,貴族與皇族同樣不得隨意使用。根據1926年10月21日頒佈的“皇室儀制令”,天皇、皇后、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太子、皇太子妃、皇太孫、皇太孫妃的紋章為十六葉八重表菊行;親王、親王妃、王、王妃、女王的紋章為十四葉一重裏菊形。 [1]  [2]  [3]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告無條件投降而結束。在英、中、蘇聯等同盟國的同意下,8月28日,美軍進駐日本,8月30日,同盟國佔領軍司令麥克阿瑟抵達日本,9月27日,麥克阿瑟會見裕仁天皇,標誌佔領軍開始間接控制日本。此後,美方通過一系列規章制度削弱皇室的地位,象徵着皇室的菊花紋樣逐漸從政府官方紋飾中被抹去,日本對菊紋的使用限制也逐漸放寬,除了商標法中有不得用來註冊商標的規定外,沒有其它法令對菊紋的使用進行限制,菊紋的文化得以傳承,但十六瓣菊依然被看作是皇室的象徵,因此如今可以用菊花王朝來指代日本皇室延續至今的王朝。 [1] 

菊花王朝歷史

主詞條:日本歷史

菊花王朝日本起源

在公元4世紀,日本興起由眾多氏族國家構成的豪族聯合國家,是日本首個統一的政權,史稱大和國家(大和政權)。 通過氏族規範支配的大王只是聯合體的盟主,並不具有絕對凌駕於諸王的地位和權力。 [6]  其後聖德太子實行革新:制定“冠位十二階”,以大王掌握冠位授予權,彰顯大王的“主權者” 地位。德太子革新提出建立中央集權君主制度的構想,其後中大兄王子發動宮廷政變,擁立孝德大王即位,開始參照唐朝律令對政治、經濟的改革,史稱“大化革新”。日本自此確立確立天皇體制,開始進入封建社會,並嘗試創建一個律令制的國家。 [14] 

菊花王朝律令國家

710年,元明天皇遷都平城京,日本進入奈良時代,日本全面學習隋唐先進文化的時期,中日交流十分密切。日本醉心於唐朝的先進文明,先後19次派遣遣唐使,全面學習唐朝的律令典章和先進技術,此後繼任天皇的一系列立率活動使得律令制度日益成熟。 [17]  大和政權的版圖在這時也逐漸擴張,征服東北地方部分地區和南九州。 [9] 

菊花王朝武家政權

進入9世紀,繁重租税和勞役導致社會矛盾不斷激化,日本律令政治危機四伏,日本政治走向了長達1000年之久的與外戚藤原氏共治的“攝關政治”時代。隨後清和源氏、桓武平氏兩大武士集團的崛起,11世紀初三條天皇在位時,利用崛起的武士集團削弱了藤原家族勢力,君權重新膨脹,進入“院政時代”,退位的“太上天皇”握有執政實權,開始了天皇、太上天皇和攝關三方共治的“院政”制度。 [7] 
1221年“承久之亂”後,源賴朝建立以鎌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院政”與朝廷勢力被作為武士政權的鎌倉幕府蓋過,天皇皇權旁落,日本開始六百多年的幕府時代,鎌倉幕府、室町幕府相繼執政。期間曾經歷一個半世紀的戰國時代,以及由豐臣秀吉領導的文祿慶長之役。17世紀初,江户幕府實行鎖國政策二百多年,18世紀中期,日本資本主義萌芽,從根本上動搖了幕府統治的基礎,大勢所趨使幕府體制發生動搖。 [9] 

菊花王朝明治維新

1854年黑船事件後,日本國內有志之士提出“尊王攘夷”等號召,江户幕府在輿論的壓力下,被迫將政權還給明治天皇,史稱“大政奉還”。 [10-11]  1867年,明治天皇整頓內政,富國強兵,一戰後短暫經歷大正民主時期。

菊花王朝侵略擴張

19世紀90年代後一連串對外侵略戰爭的勝利,日本政府利用日本國民對國家的自豪感,以死後接受供奉和國民敬仰的“靖國神社”為工具,大力鼓吹崇拜與忠於“萬世一系”的天皇意識和獻身精神,步步將日本推向窮兵黷武的法西斯軍國主義體制,1926年,昭和天皇即位。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説,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完全落入軍部控制,實行軍國主義,致力於侵略擴張。 [8] 

菊花王朝戰後日本

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國的英勇抗爭下,日本於1945年8月15日宣佈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實君立憲製為虛君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2] 
二戰後日本在恢復主權後經濟高速增長,躋身先進國家之列,直至20世紀90年代,泡沫經濟破滅,日本進入長期的相對經濟不景氣狀態。2019年,日本頒佈新年號“令和”,日本正式進入令和時代。 [13] 

菊花王朝疆域

根據考古資料分析,繩文時代的日本人主要分佈在食物分佈豐富的關東地區,隨着大陸移民潮(中國大陸正值秦朝統一併迅速崩潰時期)經由朝鮮半島進入日本列島的西南的北九州地區,並逐漸向東北方向擴展。大約在公元前後,在北九州和畿內等地區開始出現地域小國家羣,並開始有意識地與強大的大陸政權交往,逐漸為史書所載,日本列島從地域國家向統一國家過渡。至公元2世紀末,日本列島上30多個小國組成以邪馬台國為中心的聯合王國,根據《魏書·倭人傳》記載的方位,邪馬台國在九州島的北部區域,但根據距離推算,則應在近畿地區,學術界對此有爭議。 [20] 
從4世紀中期到整個5世紀,根據日本列島的巨大前方後圓墳以及《三國志》等史書記載推測,大和政權已經控制了西至九州,東至關東的廣大地區,結合古墳中出土的馬具和武器,以及中國和朝鮮的史料,當時的大和政權處於積極的對外擴張時期,大和政權對內征討毛人和西邊的蝦夷,獲得大量領土,對外派軍參與朝鮮半島的戰爭,擴張勢力。 [20] 
大化革新後,全日本分為畿內和七個道,畿內包括大和、山城(今京都府)、河內(後分出和泉國,均在今大阪府)、攝津(今大阪府)四國,七個道分別為東海道、東山道、北路道、山陰道、山陽道、南海道、西海道。地方行政機關分別為國、郡、裏(後改為鄉),國設國司,郡設郡司,裏設里長。 [20] 
奈良時代,中央集權體制下的天皇朝廷不斷開拓疆域,一方面給向本州島的東北方向擴展,征服蝦夷族。通過封官許願以及武力征服兩種手段,逐漸擴大奈良朝廷在東北地區的統治範圍,分別於724年,在太平洋沿岸設立多賀城,733年,在日本海沿岸設秋田城。另一方面,在南九州隼人聚居地區,設置大隅國加以治理,並將種子島、屋久島等近海島嶼也納入奈良朝廷控制的貿易中。到8世紀末,律令制下的天皇朝廷基本控制了四國島、本州島和九州島。 [20] 
德川幕府時代的北海道貿易路線 德川幕府時代的北海道貿易路線
早在7世紀,日本就多次對北海道阿依努人進行征服戰爭,制定了對包括北海道阿依努人在內的日本東北各地土人的政策,即巡行和朝貢。14世紀末開始,本州島的日本人渡過津輕海峽到北海道南部居住,並進行貿易,逐步在渡島半島南端形成一小片由日本人實際統治的土地,而由阿依努人各部落居住並掌控的土地稱為“蝦夷地”。隨着日本人勢力在北海道逐漸膨脹,與阿依努人的衝突迅速尖鋭化,雙方爆發多次武裝衝突。1550年,蠣崎家族(1599年改姓松前)擊敗了阿依努人後與之媾和,此後逐步控制這一區域。此後蠣崎家族先後獲得豐臣秀吉(1593年)和德川家康(1603年)的委任,北海道地區作為松前藩正式納入日本的管轄之下,淪為日本的商業殖民地。 [23]  1669年,因不平等貿易,松前藩爆發大規模蝦夷人起義,但很快被鎮壓下去,貿易也完全被日本人控制。 [20]  1869年8月15日,廢蝦夷之稱,改名北海道。 [21-22] 

菊花王朝民族

關於日本人的民族來源,尚無定論。多數學者認為系由不同來源的人們混合而成。根據考古資料證明,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當日本列島尚與亞洲大陸相連時,便有原始人在此生息,其後裔為今日的阿伊努人。至1萬多年前,日本列島開始與亞洲大陸分離,先後又有多批移民自海上陸續遷入,成為大和民族的基礎。主要包括來自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的通古斯人、南洋羣島的馬來人、中南半島的印支人、長江下游的吳越人,以及公元前後遷入的漢人和朝鮮人等。遷入途徑大體有3條:①渡韃靼海峽,遷至日本北部;②經朝鮮半島,進入日本西部;③由東南亞海島地區順暖流北上,到達日本南部和東部。由於各批移民遷入的時間和定居的地點不同,雖經幾千年的混合並形成統一民族,但在傳統文化、生活方式和體質特徵上至今仍保存許多地方性差異。
 [19] 

菊花王朝文化

菊花王朝語言文字

使用日語,系國語。語言系屬未定,多數學者認為屬阿爾泰語系。受漢語影響極大,早自中國漢代,便開始輸入漢字,並利用漢字偏旁創造假名。除漢語詞彙外,還借用少數阿伊努語和朝鮮語詞彙。自16世紀與歐洲各國交往後,尤其是明治維新(1868年)以後,大量引進西方外來語。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通曉英語的人迅速增多。各地方言差別顯著,主要有東北、關東及沖繩等方言。 [19] 

菊花王朝宗教信仰

信仰比較普遍,流行多種宗教。佛教自6世紀由中國經朝鮮傳入後,迅速普及全日本,日本成為主要大乘佛教國之一。固有的神道教也很普及,明治維新以後曾被定為國教,全國城鄉皆有神社。很多人都有神、佛並重的雙重信仰,或同時兼信幾種宗教。一般在生育、婚姻、節慶等現實生活方面遵照神道教儀式,對喪葬、祭祀、法事、“積陰德”“修來世”等方面則遵照佛教信仰。民間多流行祖先崇拜,信仰多神。基督教於16世紀40年代傳入日本,現有信徒約佔全國人口1%。此外,還有新興宗教200~300種。

 [19] 

菊花王朝科技

公元前數千年,日本列島上的居民以漁獵、採集或刀耕火種農業為生,在歷史上屬繩紋文化時代。公元前3~公元2世紀,中國大陸的金屬工具、窯式燒陶與水稻栽培技術,經朝鮮半島傳入日本九州,是為彌生文化時代。前108年,中國漢朝已與日本有了往來。據《後漢書》載,公元57年日本人前來朝貢,光武帝曾賜倭奴國王印綬。當時,日本列島已出現100多個小國。《魏書·倭人傳》記通魏倭人國有30個,其中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受封為親魏倭王。3~4世紀以今奈良為中心建立大和國,統一日本各部落。從此始有“大和民族”之稱。爾後全部日本國土亦被稱為“大和”(Yamato)。自漢字傳入日本後,Yamato的字音漢字作“耶麻騰”“夜麻登”等。後因中國人稱日本為倭,遂以“倭”字代表Yamato。646年大化革新後稱“大倭國”;自天平寶字元年(757),改稱“大和”。7~8世紀時,日本吸收中國盛唐時代的農業、工藝、建築、佛教等文化,同時吸收朝鮮、印度文化,社會經濟迅速發展。1868年明治維新以後,又大量吸收歐美文化,形成東西方多種文化的大融合。 [19] 

菊花王朝歷代天皇

主詞條:日本天皇
日本天皇(にほんてんのう),是日本君主的稱號,相傳是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的象徵。從神話傳説的神武天皇到如今的令上天皇一共126代。 [4] 
608年,推古天皇在位時期,日本首次對外使用 “天皇”稱號。之後天武天皇時期國內正式稱謂“天皇”並制度化。這之前,被稱作“王”或“大王”。1889年明治政府頒佈《帝國憲法》和《皇室典範》,“天皇”正式以法律形式確立。 [5]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着1947年日本新憲法的實行,天皇不被賦予任何政治權力。 [12] 
天皇皇位繼承的順位,“兄終弟及”和“父死子繼”的傳統在日本長期並存。7世紀中期後,“大兄”制逐漸被廢除,開始實行太子制。而被立為皇太子的人,有可能是皇子、皇孫、皇兄弟、皇叔、皇女。 [15] 
“退位”指世襲的君主生前將其權位讓渡給後繼者的行為。首開生前讓位先例的是皇極女帝於645年退位,從645年到1867年這1222年當中,共有87代天皇(不包括北朝天皇),其中有58代是生前退位的。與天皇制度的興衰相對應,在日本古代史上,天皇親政不過二百年時間,在多數時間裏,只是作為虛君居於日本社會的頂端。藤原氏以天皇外戚身份專擅朝廷2個多世紀,之後天皇又被武士幕府嚴格限制。 [16] 
從6世紀末到8世紀,曾有8代6位女帝,由於女帝幾乎佔這段歷史時期天皇的半數,故有“女帝的世紀”之稱。其主要原因是在沒有合適的男性皇位繼承人的情況下,為避免皇位落入旁系手中,便以女兒或皇后身份繼承皇位。實質上是在皇位繼承方面由代表母權制的兄終弟及向代表父權制的父子繼承轉變過程中的一種特殊表現形式,通過女帝執政,強化了王權的父子傳承。 [18] 

菊花王朝1-20代

1-20代天皇
天皇世數
尊號
在位時間
年號
備註
第1代
前660~前585
-
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2月11日建國並即位
第2代
綏靖天皇
前585~前549
-
第2代至第9代天皇為“闕史八代
第3代
安寧天皇
前548~前510
-
第4代
前510~前476
-
第5代
前475~前393
-
第6代
前392~前291
-
第7代
前290~前215
-
第8代
前214~前158
-
第9代
前158~前98
-
第10代
前97~前30
-
-
第11代
前29~70
-
-
第12代
71~130
-
-
第13代
131~190
-
-
第14代
192~200
-
神功皇后 在明治維新以前被看成天皇或準天皇。
第15代
270~310
-
-
第16代
313~399
-
-
第17代
400~405
-
蘇我氏物部氏執政,天皇從此成為傀儡
第18代
406~410
-
-
第19代
412~453
-
-
第20代
453~456
-
有説安康天皇元年為454年

菊花王朝21-40代

21-40代天皇
天皇世數
尊號
在位時間
年號
備註
第21代
456~479
-
有説雄略天皇元年為457年,菊花王朝第一位有跡可循、真實存在的天皇
第22代
480~484
-
484年皇女飯清豐聽政
第23代
顯宗天皇
485~487
-
-
第24代
仁賢天皇
488~498
-
-
第25代
武烈天皇
498~506
-
有説武烈天皇元年為499年
第26代
繼體天皇
507~531
-
有説繼體天皇卒年為534年
第27代
531~535
-
-
第28代
宣化天皇
535~539
-
-
第29代
欽明天皇
539~571
-
-
第30代
敏達天皇
572~585
-
-
第31代
用明天皇
585~587
-
587年蘇我氏滅物部氏獨掌大權
第32代
崇峻天皇
587~592
-
592年蘇我入鹿弒崇峻天皇,此天皇成為日本史上第一位遭臣下弒殺的天皇
第33代
推古天皇
592~628
-
女皇,593~621聖德太子攝政
第34代
舒明天皇
629~641
-
-
第35代
皇極天皇
642~645
-
女皇
第36代
孝德天皇
645~654
大化(645)、白雉
族滅蘇我氏,天皇重新得以掌權。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制度開始“大化革新”。
第37代
齊明天皇
655~661
-
女皇,皇極天皇復位改名
第38代
天智天皇
661~671
-
齊明女皇661年死,太子中大兄(天智天皇)監國
第39代
弘文天皇
671~672
白鳳(672)
-
第40代
天武天皇
673~686
朱烏(686)
-
空位 687~689

菊花王朝41-60代

41-60代天皇
天皇世數
尊號
在位時間
年號
備註
第41代
690~697
-
女皇
第42代
697~707
大寶(701)、慶雲(704)
-
第43代
707~715
慶雲(707)、和銅(708)
女皇,710年定都奈良,史稱“奈良時期”(710~794)
第44代
715~724
靈龜(715)、養老(717)
女皇,720年開始使用“日本”國名
第45代
724~749
神龜(724)、天平(729)、天平感應(749)
-
第46代
749~758
女皇
第47代
758~764
天平寶字
被廢
第48代
764~770
第46代孝謙女上皇復位改名
第49代
770~781
寶龜(770)
-
第50代
781~806
天應(781)、延歷(782)
794年遷都平安京,史稱“平安時期”(794—1191)
第51代
806~809
大同(806)
-
第52代
809~823
大同、弘仁(810)
-
第53代
823~833
弘仁、天長(824)
-
第54代
833~850
天長、承和(834)、嘉祥(848)
-
第55代
850~858
嘉祥、仁壽(851)、齊衡天安(857)
-
第56代
858~876
天安、貞觀(859)
藤原氏掌權(858~1167)
第57代
876~884
貞觀、元慶(877)
-
第58代
884~887
元慶、仁和(885)
-
第59代
887~897
仁和、寬平(889)
-
第60代
897~930
寬平、昌泰(898)、延喜(901)、延長(923)
“延歷之治”之始

菊花王朝61-80代

61-80代天皇
天皇世數
尊號
在位時間
年號
備註
第61代
930~946
延長、承平(931)、天慶(938)
醍醐天皇、朱雀天皇、村上天皇時期號稱日本歷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史稱“延歷之治”
第62代
946~967
天慶、天曆(947)、天德(958)、應和(961)、康保(964)
第63代
967~969
康保、安和(968)
-
第64代
969~984
安和、天祿(970)、天延(973)、 貞元(976)、天元(978)、永觀(983)
-
第65代
984~986
永觀、寬和(985)
-
第66代
986~1011
寬和、永延(987)、永祚(989)、 正歷(990)、長德(995)、長保(999)、寬弘(1004)
-
第67代
1011~1016
寬弘、長和(1012)
-
第68代
1016~1036
長和、寬仁(1017)、治安(1021)、 萬壽(1024)、長元(1028)
-
第69代
1036~1045
長元、長曆(1037)、長久(1040)、寬德(1044)
-
第70代
1045~1068
寬德、永承(1046)、天喜(1053)、 康平(1058)、治歷(1065)
-
第71代
1034~1073
治歷、延久(1069)
-
第72代
1072~1086
延久、承保(1074)、承歷(1077)、 永保(1081)、應德(1084)
-
第73代
1086~1107
應德、寬治(1087)、嘉保(1094)、 永長(1096)、承德(1097)、康和(1099)、康河、長治嘉承(1106)
-
第74代
1107~1123
嘉承、天仁(1108)、天永(1110)、永久(1113)、 元永(1118)、保安(1120)
-
第75代
1123~1141
保安、天治(1124)、大治(1126)、天承(1131)、 長承(1132)、保延(1135)、永治(1141)
-
第76代
1141~1155
永治、康治(1142)、天養(1144)、 久安(1145)、仁平(1151)、久壽(1154)
-
第77代
1155~1158
保元(1156)
-
第78代
1158~1165
平治(1159)、永曆(1160)、應保(1161)、 長寬(1163)、永萬(1165)
-
第79代
1165~1168
仁安(1166)
-
第80代
1168~1180
嘉應(1169)、承安(1171)、安元(1175)、治承(1177)
-

菊花王朝81-100代

81-100代天皇
天皇世系
尊號
在位時間
年號
備註
第81代
1180~1185
治承、養和(1181)、壽永(1182)
-
第82代
1185~1198
壽永、元歷(1184)、文治(1185)、建久(1190)
-
第83代
1198~1210
正治(1199)、建仁(1201)、元久(1204)、 建永(1206)、承元(1207)
-
第84代
1210~1221
承元、建歷(1211)、建保(1213)、承久(1219)
-
第85代
1221~1221
承久
-
第86代
1221~1232
承久、貞應(1222)、元仁(1224)、 嘉祿(1225)、安貞(1227)、寬喜(1229)、貞永(1232)
-
第87代
1232~1242
貞永、天福(1233)、文歷(1234)、 嘉禎(1235)、歷仁(1238)、延應(1239)、仁治(1240)
-
第88代
1242~1246
仁治、寬元(1243)
-
第89代
1246~1259
寬元、寶治(1247)、建長(1249)、 康元(1256)、正嘉(1257)、正元(1259)
-
第90代
1259~1274
文應(1260)、弘長(1261)、文永(1264)
-
第91代
1274~1287
建治(1275)、弘安(1278)
-
第92代
1287~1298
正應(1288)、永仁(1293)
-
第93代
1298~1301
正安(1299)
-
第94代
1301~1308
乾元(1302)、嘉元(1303)、德治(1306)
-
第95代
1308~1318
延慶(1308)、正和(1312)、文保(1317)
-
日本南北朝時期開始
第96代
1318~1339
元應(1319)、元亨(1321)、正中(1324)、元德(1329)、元弘(1331)、正慶(1332)、建武(1333)、延元(1336)
1333年滅北條氏鎌倉幕府終。1336年足利尊氏反,另立天皇,遂分南北朝。後醍醐天皇為南朝初代天皇。
第97代
1339~1368
延元、興國、正平
南朝第二代天皇
第98代
1368~1383
正平、建德(1370)、文中(1372)、 天授(1375)、弘和(1381)
南朝第三代天皇
第99代
1383~1392
弘和、元中(1384)
1392年後龜山天皇退位,歸還三寶於北朝後圓融天皇
日本南北朝時期結束
第100代
1382~1412
永德至德(1384)、嘉慶(1387)、 康應(1389)、明德(1390)、應永(1394)。
-
日本南北朝時期北朝天皇
公曆
北朝天皇世系
尊號
在位時間
南朝天皇
備註
1331
第1代
1331~1333
後醍醐天皇
北朝第一位天皇為光嚴天皇,但光嚴即位時尚為鎌倉時代。
1333
1336
第2代
1336~1348
-
1339
1348
後村上天皇
第3代
1348~1351
-
1351
1352
空位
-
第4代
1352~1371
-
1368
1371
長慶天皇
-
第5代
1371~1382
1382
-
後小松天皇
1382~1412
1392年後龜山天皇退位,歸還三寶於北朝後圓融天皇
1411年,後小松天皇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從而結束了持明院統大覺寺統交替續統的約定。
1383
1392
後龜山天皇
1412
-

菊花王朝101-120代

101-120代天皇
天皇世系
尊號
在位時間
年號
備註
第101代
1412~1428
應永、正長(1428)
-
第102代
1428~1464
正長、永享(1429)、嘉吉(1441)、文安(1444)、 寶德(1449)、享德(1452)、康正(1455)、長祿(1457)、寬正(1460)
-
第103代
1464~1500
寬正文正(1466)、應仁(1467)、文明(1469)、 長享(1487)、延德(1489)、明應(1492)
-
第104代
1500~1526
明應、文龜(1501)、永正(1504)、大永(1521)
-
第105代
1526~1557
大永、享祿(1528)、天文(1532)、弘治(1555)
-
第106代
1557~1586
弘治、永祿(1558)、元龜(1570)、天正(1573)
-
第107代
1586~1611
天正、文祿(1592)、慶長(1596)
-
第108代
1611~1629
慶長、元和、寬永(1624)
-
第109代
1629~1643
寬永
女皇
第110代
1643~1654
寬永、正保(1644)、慶安(1648)、承應(1652)
-
第111代
1654~1663
承應、明歷(1655)、萬治(1658)、寬文(1661)
-
第112代
1663~1687
寬文、延寶(1673)、天和(1681)、貞享(1684)
-
第113代
1687~1709
貞享、元祿(1688)、寶永(1704)
-
第114代
1709~1735
寶永、正德(1711)、享保(1716)
-
第115代
1735~1747
享保、文元(1736)、寬保(1741)、延享(1744)
-
第116代
1747~1762
享歷(1747)、寬延(1748)、寶曆(1751)
-
第117代
1762~1770
寶曆、明和(1764)
女皇
第118代
1770~1779
明和、安永(1772)
-
第119代
1779~1817
安永、天明(1781)、寬政(1789)、享和(1801)、文化(1804)
-
第120代
1817~1846
文化、文政(1818)、天保(1830)、弘化(1844)
-

菊花王朝121-126代

121-126代天皇
天皇世系
尊號
在位時間
年號
備註
第121代
1846~1866
弘化、嘉永(1848)、安政(1854)、萬延(1860)、文久(1861)、元治(1864)、慶應(1865)
-
第122代
1867~1912
慶應明治(1868)
-
第123代
1912~1926
大正(1912)
-
第124代
裕仁天皇
1926~1989
昭和(1926)
-
第125代
明仁天皇
1989~2019
平成(1989)
-
第126代
2019~至今
令和(2019)
-
參考資料
  • 1.    呂斌,石曉軒. 菊花王朝——日本皇室的徽章文化[J]. 東方收藏, 2019, (01): 41-45.
  • 2.    習谷. 日本皇室的菊花章[J]. 現代日本經濟, 1989, (02): 64.
  • 3.    胡煒權. 菊花王朝[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20: 291-292.
  • 4.    日本天皇  .不列顛百科全書[引用日期2023-09-16]
  • 5.    李慶本編著,中外文化比較與跨文化交際,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06,第24頁
  • 6.    中村吉治. 體系日本史叢書·社會史: 8 [M]. 東京: 山川出版社, 1982: 155.
  • 7.    朱寰,馬克垚.《世界史·古代史編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7-38.
  • 8.    李秀石. 從神道國教化到靖國神社——論日本近現代史中的祭祀政治[J]. 世界歷史, 1998, (6): 41-50.
  • 9.    劉祚昌,王覺非.《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66-167.
  • 10.    呂庠 .倒幕運動淺析[J]:齊齊哈爾社會科學,1989
  • 11.    劉祚昌,王覺非.《世界史·近代史編下冊》.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125-127.
  • 12.    田慶立 ·象徵天皇制與日本民主主義的融合與衝突[J] :日本學刊 ,2013
  • 13.    日本明仁天皇今天退位 5月1日德仁開啓“令和”時代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3-09-16]
  • 14.    侯巧紅. 奈良時代中日兩國律令制度比較[J]. 河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 72-75.
  • 15.    日)久米邦武. 早稻田大學日本史 卷3 奈良時代[M]. 北京: 華文出版社, 2020-01: 177-178.
  • 16.    李卓. 天皇退位的歷史與現實[J]. 日本學刊, 2020, (1): 143-144.
  • 17.    廖宇靖作,京都傳,中國言實出版社,2022.03,39-40.
  • 18.    金勳,東方文化與醫道,宗教文化出版社,2016.08,120-122.
  • 19.    日本人  .中國社會科學詞條庫[引用日期2023-09-18]
  • 20.    王新生著. 日本簡史(第三版)[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6-11:16,22-25,44,46-47,127.
  • 21.    熊達雲. 日本對北海道的開發[J]. 世界歷史, 1984, (05): 61-71.
  • 22.    王文英. 日本北海道綜合開發的歷史進程和成功經驗[J]. 蘇州大學學報, 2006, (05): 100-103.
  • 23.    吳雪箏. 近世日本對北海道阿依努人的統治政策研究[D].哈爾濱師範大學,2022.14-16.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