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自貢井鹽

(從自貢地區開發出的井鹽)

鎖定
自貢井鹽,指的是從自貢地區開採的地下液體鹽礦,經高温提取後生產的食用鹽,自貢井鹽因品質卓越而聞名,井礦鹽原料均採自千米深井以下侏羅紀地質年代的天然滷水和岩鹽礦牀,富含各類天然礦物元素,雜質少且遠離污染,更純淨,品質好。其氯化鈉含量高達99%以上,味純正,無苦澀味,色白,結晶體小,疏鬆不易結塊。 [10]  。自貢井鹽是旅遊購品主類工業產品亞類日用工業品基本類型。 [4]  [6]  自貢井鹽,是四川省自貢市自流井區的著名特產,該品已有2000多年的開採歷史,自貢井鹽是四川美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調料。 [3]  [5]  自貢井鹽相對於沿海地區的海鹽產量相對較少,但其品質極高,富含多種微量元素,是烹飪自貢鹽幫菜最為重要的一樣調味料。 [9] 
在歷史上,四川省自貢市以盛產井鹽著稱。自貢開採井鹽已有 2000年的歷史。在自貢所屬的55平方公里面積上,當地勞動人民共開鑿了1.3萬多口鹽井,累計生產食鹽7000多萬噸、天然氣300多億立方米。在保存下來的眾多鹽井中,除有名的大公井、焰陽井、發源井等遺址外,著名的有: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東源井,開採時間長達200餘年;每一口井就有一架天車,最高的一架“達德井”天車高達113米(位於大安區扇子壩,上世紀90年代已拆除)。
四川省自貢市井鹽的採滷製鹽史,可上溯到東漢章帝時期,聞名於唐宋,鼎盛於明清;在清咸豐、同治年間成為四川井鹽業中心,其井鹽遍銷於川、滇、黔、湘、鄂諸省,供全國1/10的人口食用。 [2] 
中文名
自貢井鹽
累    計
生產食鹽7000多萬噸
榮    譽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自貢井鹽史料記載

據記載,歷代鹽工在自貢先後鑽井13000多口,有的井深達1000米,即使以平均300米計,等於鑿穿了400多座珠穆朗瑪峯
自貢井鹽 自貢井鹽
井礦鹽原料均採自千米深井以下侏羅紀地質年代的天然滷水和岩鹽礦牀,富含各類天然礦物元素,雜質少且遠離污染,更純淨,品質好。
井礦鹽煉製過程是通過全密封真空工藝精製而成,幾乎不破壞其原有物質,是純天然的,其氯化鈉含量高達99%以上,味純正,無苦澀味,色白,結晶體小,疏鬆不易結塊。
千年鹽都自貢井鹽開採技術被譽為“世界第五大發明”“世界鑽井之父”。

自貢井鹽特點

自貢的井鹽,是用深藏於地下的天然、無污染黑鹽滷,經過明火熬煮提取的,微生物含量低、純度高、晶體潔白,無論是味道還是視覺效果,都非常好 [10] 

自貢井鹽特色

來自千年鹽都自貢,井鹽文化發祥地,有2000多年井鹽產銷歷史。
古老延續、傳統鹽味。傳承非物質文化技藝和千年製鹽技術精髓,保留了深井鹽礦中對人體有益的各種礦物質及微量元素鹽晶色澤雪白、透亮,形態獨特、匠心別具,口味藴含了古法製鹽的古老傳統風味。
鹽礦形成於2.5億年前三疊紀時期,遠離污染,純度更高,氯化鈉NaCl含量達99.5%以上,高於國標精製鹽優級(氯化鈉≥99.1%)。

自貢井鹽井鹽文化

自貢鹽幫菜是有豐富鹽文化沉澱,有獨特風味和烹飪技藝的川菜派別。以自貢鹽幫菜為支柱的“小河幫”和由成都為代表的“上河幫”、以重慶為代表的“下河幫”構成了聞名於世的川菜菜系。固有“食在四川,味在自貢”一説。
自貢井鹽生產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興旺發達的井鹽產業不僅造就了著名的鹽都自貢,還催生,傳播,最終形成了川菜的重要派別—自貢鹽幫菜
自貢井鹽為鹽幫菜提供了特殊的原材料,以及鹽商們,鹽工們的奇特吃法,使鹽幫菜獨具特色,從而出現了鹽商菜鹽工菜私家菜等不同的品系,豐富和完善了鹽幫菜系

自貢井鹽非遺保護

2006年5月20日,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四川大英縣嚴昌武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2019年12月,自貢貢井區大安區自貢井鹽(大安鹽廠東源井燊海井),被工業和信息化部入選第三批國家工業遺產名單。 [1] 

自貢井鹽製作工藝

定井位、開井口、下石圈、鑿大口、扇泥、下木樁、鑿小口、汲滷水、熬鹽 [7] 

自貢井鹽產業學院

2014年由“自貢市輕工業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為主依託單位,久大公司、四川輕化工大學、久大品種鹽公司為協作籌建的四川省鹽產業技術研究院成立。 [8]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