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老子化胡經

鎖定
《老子化胡經》是對於道教一系列與“老子化胡”之説相關的系列經典的總稱,相傳從東晉時開始成書,至唐代增益至10卷本。
作品名稱
老子化胡經
作    者
王浮
創作年代
西晉以來
文學體裁
經文
作品主題
老子化胡

老子化胡經化胡説的由來

初期的佛教進入中國,被認為是神仙方術的一種,時人混老子、佛為一人。三國魏國郎中魚豢於《魏略·西戎傳》沿成其意説:“《浮屠》所載,與中國《老子經》相出入,蓋以為老子西出關,過西域,之天竺,教胡浮屠屬弟子,合有二十九,不能詳載,故略之如此。”到了西晉惠帝時,道士王浮為了與佛教鬥爭編造出了《老子化胡經》。道教傳説老子在天竺乘日精進入淨飯王妃淨妙腹中,出生後自號釋迦牟尼,建立了佛教,並開始對印度人實行教化,這就是所謂的“老子化胡”。釋迦牟尼不過是老子的一個化身。

老子化胡經成書過程

自魏晉以來,佛教實力不斷壯大,道佛之爭開始浮現並趨於尖鋭化。尤其以《老子化胡經》開始成書為標誌。東晉末竺道祖《晉世雜錄》記載:“道士王浮每與沙門帛遠抗論,王浮屢屈焉,遂改換《西域傳》為《化胡經》。“道士王浮編寫《老子化胡經》是道教最先用老子化胡説來貶低佛教的標誌。最早出於梁代僧祐的《出三藏記集》卷十五《法祖傳》:後少時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蘇,雲:見祖法師在閻羅王處,為王講《首楞嚴經》,雲:講竟應往忉利天。又見祭酒王浮,一雲道士基公,次被鎖械,求祖懺悔。昔祖平素之日,與浮每爭邪正,浮屢屈,既意不自忍,乃作《老子化胡經》,以謗佛法,殃有所歸,故死方思悔。而南朝劉宋時期,道士顧歡作《夷夏論》貶低佛教,稱佛為老子化身,佛道二教互爭短長,展開了所謂“ 夷夏之爭” 。

老子化胡經“化胡説”論戰

老子化胡經北魏時期的論戰

北魏孝明帝正光元年,召釋、老二宗上殿,侍中劉騰宣勅,命諸法師與道士對論。清道館道士姜斌同融覺寺沙門曇無最對陣,爭論老子與釋迦牟尼的出生誰先誰後。道士姜斌引《老子開天經》,以老子生於東周周定王三年,即公元前604年,而沙門曇無最引《周書異記》、《漢法本內傳》,以佛陀生於西周周昭王二十四年,即公元前1029年,二者相較,佛陀要早生老子400多年。孝明帝想要處死姜斌,得三藏法師菩提流支求情,改判流放馬邑。

老子化胡經隋唐時期論戰

隋文帝開皇三年(公元583年),帝於道壇見老子化胡像,大生怪異,集沙門道士共議,參加的道教一方為張賓(擅長面相和星佔之術,盛言楊堅有代謝之徵,因而被隋文帝楊堅重用。),佛教一方為彥琮,此次討論具體情況史無記載,只説彥琮因此作有《辯教論》,以辯論道教的“老子化胡説”。
大業四年(608年),楊宏率道士、儒生入智藏寺與佛教展開論辯,雙方主要論辯人物為沙門慧淨和道士餘永通。餘永通以“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詰問,慧答曰:“有物混成,為體一故混?為體異故混?若體一故混,正混之時,已自成一,則一非道生;若體異故混,未混之時,已自成二,則二非一起,先生道冠餘列,請為稽疑?”餘永通對此是無言而對。
唐初,因太史令傅奕反佛和佛道的排位之爭,朝廷多次舉行佛道辯論,氣氛緊張。
唐高宗顯慶五年八月十八日,敕召僧人靜泰、道士李榮入洛宮辯論。高宗問:“老子化胡為佛,此事如何?”靜泰回答説,道教經典除了《老子》、《莊子》外,其餘經典如《靈寶》、《上清》、《三皇》等經,都是後人所造,至於王浮偽造《老子化胡經》,佛教方面早就考證出來,無須多辯。針對李榮引《老子序》“老子化胡為佛”、“西適流沙”之説,靜泰引《化胡經》“我師釋迦文,善入於泥洹”等文,指出《老子化胡經》前後矛盾,邏輯混亂,並據《西京雜記》“老子葬於槐裏”,否認老子有西出化胡的可能。
武則天天授二年(公元691年)夏四月,下令禁止佛道攻擊。規定:“自今僧人及道士敢毀謗佛道者,先決杖,即令還俗。” [1] 

老子化胡經宋元時代的論戰

宋徽宗時期,佛道之爭,尤為激烈。道士林靈素和和尚鬥法,林靈素對宋徽宗説“釋教害道,今雖不可滅,合與改正,將佛剎改為宮觀,釋迦改為天尊,菩薩改為大士,羅漢改尊者,和尚為德士,皆留髮頂冠執簡”。徽宗依奏,於宣和元年(1119)正月下詔,改佛為道,易服飾,稱姓氏;左右街道錄院改作道德院,僧錄司改作德士司,隸屬道德院。不久又改尼姑為女德皇太子上殿爭之,令胡僧立藏等十二人和五台僧二人、道堅等與林靈素鬥法,結果僧人失敗,不得不戴冠執簡。
元朝初年,由於丘處機跋涉千里遊説成吉思汗,由此全真教勢力強大,大肆刻印王浮的《老子化胡經》,並新造《老子八十一化圖》,大量印發。明確宣稱道教、佛教皆由太上老君創立,華夏文明起始於老君,三皇五帝皆是老君化身所教化,老子、釋迦牟尼皆是老君化身,遭到佛教徒的強烈不滿。元憲宗蒙哥為了平息佛教徒的憤怒,曾兩次召集佛道辯論。憲宗八年的辯論是有史以來場面最大、時間最久的一次佛道辯論。禪宗僧人祥邁在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1291)奉敕將此事全程紀錄,名為《辨偽錄》。
憲宗八年七月,蒙哥命忽必烈親王召請各地僧、道兩宗,僧人300多人,道士200多人,佛道兩方各出17名代表,佛教方面以少林寺福裕長老為“頭眾”,道教方面以全真道的“權教”張志敬(張真人)為“頭眾”。雙方圍繞道教的《老君八十一化圖》、《老子化胡經》及其他“謗佛”道書進行辯論。包括儒者在內所謂“九流名士”來到上都的皇宮聚會,參加集會的擔當“證義”的丞相、大臣及儒者共200餘人。辯論由忽必烈主持,掌管佛教事務的那摩國師、八思巴國師、西蕃國師等人一併到場。在辯論中,佛教方面準備充分,緊緊抓住《化胡經》是否為老子所説、何為佛、老子有無到天竺化胡成佛、道士能否持咒做到入火不燒、白日上升、攝人返魂、固精久視等問題,讓道士答辯,忽必烈、八思巴國師也親自向道士提出質難,道士理屈詞窮。

老子化胡經化胡説的形成及其作者

老子化胡説簡稱”化胡説”,即老子化身為佛建立佛教。老子化胡説是巧妙利用《史記》老子傳中“西出函谷關而去,莫知所終”之句編造出來的。記載化胡説的是《老子化胡經》,通常認為《化胡經》是西晉祭酒王浮撰寫 [2] 
參考資料
  • 1.    (《全唐文》卷九十五〈禁僧道毀謗制〉自今僧及道士敢毀謗佛道者,先決杖,即令還俗
  • 2.    中國大陸項楚.顯學中的敦煌學[M]: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8: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