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羅(拼音:luó)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 [2]  ,其古字形從網從鳥(隹),表示捕鳥的網。羅的本義指“張網捕捉”,又引申指蒐集、招致、網羅。還有散佈的意思。用作名詞時指捕鳥的網,引申指孔密的篩子,又引申指呈弧形或環狀孔眼的絲紡織品。羅又作量詞,一羅合十二打,是英文gross的英譯。 [14] 
中文名
拼    音
luó
繁    體
部    首
五    筆
LQU [3] 
倉    頡
WLNI [3] 
鄭    碼
LKRS [3] 
筆    順
豎、橫折、豎、豎、橫、撇、橫撇、點
字    級
一級(編號:1108) [1] 
平水韻
下平五歌 [3] 
筆畫數
5+3
造字法
會意字
結    構
合體字,上下結構
異體字
𦋝、𦌴
統一碼
7F57
四角號碼
6020₇
注音字母
ㄌㄨㄛˊ

文字溯源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會意字。甲骨文(圖1)的“羅”字上部是“”字,像捕魚及捕鳥獸的網形;下部是“(zhuī)”字,是鳥的意思。兩部分合在一起,表示用網捕鳥。與捕獸、捕魚的“網”字不同。後來為了明確字義,又另加意符“”(讀作mì,本像絲線形),寫作“羅”。在戰國文字中,“羅”字的偏旁“網”有被省略為“岡”的(圖2),其實早在商代甲骨文中,“網”字就有這種寫法。由於秦代篆文(圖3)“羅”字的筆畫圓轉,不便於書寫,所以人們便把偏旁“網”的外框縮短,把裏邊的兩個“ㄨ”變為兩橫一豎,“網”就變形為“罒”。同時把偏旁“糸”和“隹”中的環形筆畫變成折線,把半圓形筆畫分解成兩筆。由於“羅”字的筆畫較多,不易書寫,到了元代出現了簡體字“羅”,保留了上部的偏旁“罒”,而根據草書“羅”字的寫法,左下角的偏旁“糸”形似“夕”,便把下部的兩個偏旁用一個“夕”代替了。新中國成立後簡化漢字時,正式把“羅”簡化為“羅”。 [2]  [4] 
“羅”的本義是捕鳥的網,現代漢語中“天羅地網”一詞,就是源於此。後來由名詞“網”引申為動詞“張網捕捉”,如《詩經·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現有成語“門可羅雀”。後又引申為搜求,有“蒐羅”“招致”的意思。如司馬遷《報任安書》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用的就是此義。相傳伏羲氏的大臣芒氏發明了羅。最初古人把捕鳥用的網具稱為“羅”,把捕魚用的網具稱為“網”。後來“羅”與“網”的意義都逐漸泛化,“羅”不僅可以用來捕捉鳥類,也可以用來捕捉走獸和魚類,甚至可以用於捕捉人,泛指一切有形無形的網,如“羅網、天羅地網”。
由於用網捕鳥,必須先把網張開,所以又引申出“分佈”“排列”之意。如柳宗元在《封建論》中的“邦羣后,不履星羅,四周於天下”説的是分封了許多諸侯,諸侯國像繁星羅列,佈滿天下。其中的“羅”就是分佈、排列之意。成語中有“星羅棋佈”一詞,即源於此意。
從對“羅”的分析,可以知道古時候捕鳥用的網是用絲織就的,而網上又布有許多的網眼,所以古人就將此意用來借指質地稀疏而又輕軟的絲織品,如“羅衣”“綾羅綢緞”等。
捕鳥的“羅”由於網眼較密,因此又用來指密孔的篩子(即一種在木框或竹框上張網狀物的器具,用來使細粉末或流質通過而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隨後,就將弧形的、環狀的、樣子像羅的事物也冠以“羅”字,如羅紋、羅盤、羅鍋、羅圈兒等。 [14-15] 

詳細釋義

讀音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luó
名詞
捕鳥的網。
net
《詩經·王風·兔爰》:“有兔爰爰,雉離於羅。”
宋·司馬光《閒居》詩:“故人通貴絕相過,門外真堪置雀羅。”
天羅地網
稀疏而輕軟的絲織品。
gauze
戰國·宋玉招魂》:“蒻阿拂壁,羅幬張些。”
羅衣;綾羅綢緞
篩細粉末或過濾流質用的篩子。
sifter
《藍采和》第一摺:“將着個瓦瓶木缽白磁罐,抄化了些羅頭磨底薄麩面。”
明·宋應星天工開物·粹精》:“凡麥經磨之後,幾番入羅,勤者不厭重複。”
娟羅
(Luó)周代諸侯國名,熊姓,在今湖北宜城西。



用同“”。打擊樂器,銅製。

清平山堂話本·戒指兒記》:“笙簫社火,羅鼓喧天。”

用同“”。竹編的器物。

《明成化説唱詞話叢刊·花關索出身傳》:“我收得一羅金銀與他嫌少,要放火焚莊。”

姓氏用字。參看“羅姓”。



動詞
〈文言〉張網捕捉。
collect;
gather together
《詩經·小雅·鴛鴦》:“鴛鴦于飛,畢之羅之。”
新唐書·王世充傳》:“又羅取飛鳥,書符命於帛,系鳥頸縱之。”
蒐集;招致。

《漢書·王莽傳上》:“網羅天下異能之士。”
宋·梅堯臣《送正仲都官知睦州》詩:“其人當漢興,富貴不可羅。”
羅致;蒐羅;網羅
包括。
include;cover
《莊子·天下》:“萬物畢羅,莫足以歸。”
包羅萬象
〈文言〉約束,防範。

《漢書·刑法志》:“而欲羅元元之不逮,斯豈刑中之意哉!”

陳列;散佈。

戰國·宋玉《招魂》:“軒輬既低,步騎羅些。”
唐·韓愈《南山詩》:“或羅若星離,或蓊若雲逗。”
羅列;星羅棋佈
〈文言〉阻止;遮攔。
hinder;corer
《墨子·備高臨》:“城上以答羅矢。”

用羅篩東西。
sift
梁斌《紅旗譜》十九:“春蘭説着,盡低了頭,眼睛也不抬一抬,只是看着手羅面。”

〈文言〉遭遇。

《漢書·於定國傳》:“羅文法者於公所決皆不恨。”
漢·劉楨《贈從弟》詩:“豈不羅凝寒,松柏有本性。”

量詞
用於某些商品,十二打為一羅。
gross


luo
助詞
語氣詞。用於句尾。

元·王實甫《西廂記》第一本第二摺:“沒則羅便罷,煩惱怎麼那唐三藏?


(以上參考資料: [5-6] 

古籍釋義

説文解字

【卷七下】【網部】魯何切(luó)
以絲罟鳥也。從網從維。古者芒氏初作羅。
〖註釋〗①“以絲”句:絲指絲網。罟用作動詞。②維:繩子。③芒氏:庖犧氏的臣子。 [7] 

説文解字注

“㠯絲罟鳥也。”注:《釋器》:鳥罟謂之羅。《王風傳》曰:鳥網為羅。
“從網。從維。”注:會意。魯何切。十七部。或作罹,俗異用。
“古者芒氏初作羅。”注:蓋出《世本》作篇。 [8] 

廣韻

魯何切,平歌來 ‖羅聲歌1部(luó)
羅,羅綺也。古者芒氏初作羅。《爾雅》:“鳥罟謂之羅。”又姓,出長沙。本自顓頊末胤受封於羅國,今房州也,為楚所滅,子孫以為氏。魯何切。十。 [9] 

康熙字典

【未集中】【網字部】羅
《廣韻》魯何切。《集韻》《韻會》良何切。《正韻》朗何切,並音蘿。《説文》:以絲罟鳥。古者芒氏初作羅。《爾雅·釋器》:鳥罟謂之羅。注:謂羅絡之。《詩·王風》:雉離於羅。《周禮·夏官·羅氏》:掌羅烏鳥。
又《類篇》:帛也。《釋名》:羅文,疎羅也。《戰國策》:下宮糅羅紈,曳綺縠。
又《廣雅》:羅,列也。《楚辭·九歌》:羅生兮堂下。注:羅列而生。
又國名。《左傳·桓十二年》:羅人慾伐之。注:羅,熊姓國,在宜城縣西山中,後徙。
又水名。《史記·屈原傳》:遂自投汨羅。注:汨水在羅,故曰汨羅。
又新羅,東夷國名。《唐書·東夷傳》:新羅,弁韓苗裔也,居漢樂浪地。
又姓。《姓氏急就篇》:羅氏,顓頊後,封於羅,今房州也。子孫以為氏。
又羅羅,獸名。《山海經》:北海有獸,狀如虎,名曰羅羅。《駢雅》:青虎謂之羅羅。
又菴羅,果名。《本草》:梨之類,色黃,如鵝梨。
又《集韻》鄰知切,音離。義同。
又《集韻》郎佐切,音羅。邏或省作羅。巡也。 [10] 

字形書寫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3]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書寫提示
【筆順】①丨(豎)②㇕(橫折)③丨(豎)④丨(豎)⑤一(橫)⑥ノ(撇)⑦フ(橫撇)⑧丶(點)
【規範提示】上部是“罒”,不寫成“四”。
【寫法】❶“罒”扁、寬,“夕”長、窄。❷“罒”居上居中,框內兩豎分列豎中線左右。❸“夕”的首筆撇從豎中線起筆,フ(橫撇)的橫段在橫中線,撇尖超出左側,末筆點收於豎中線。 [11] 

書法欣賞

以上參考資料: [12]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l
ɑ
先秦
王力系統
l
ai
先秦
董同龢系統
l
ɑ
先秦
周法高系統
l
a
先秦
李方桂系統
l
ar
西漢



東漢





a


a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歌戈麻

ɑ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歌戈

ɑ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歌戈

ɑ
隋唐
高本漢系統

l
ɑ
隋唐
王力系統

l
ɑ
隋唐
董同龢系統

l
ɑ
隋唐
周法高系統

l
ɑ
隋唐
李方桂系統

l
â
隋唐
陳新雄系統
l
ɑ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韻書集成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七歌
開口呼
次濁
魯何切
集韻
平聲
上平五支
開口呼
次濁
鄰知切
liɛ
平聲
下平八戈
開口呼
次濁
良何切
luɑ
去聲
三十八箇
開口呼
次濁
郎佐切
luɑ
禮部韻略


平聲




郎何切

增韻


平聲




郎何切

中原音韻

陽平
歌戈
開口呼

次濁

luɔ
中州音韻


平聲
歌戈




郎多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四歌


次濁
郎何切
lo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二十三科火貨





(表格信息來源:漢典 [13]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luo
35
陽平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luɤ
42
陽平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luo
24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no
213
陽平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no
21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55
陽平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lo
34
陽平

晉語
太原
luɤ
11
平聲
文讀
晉語
太原
11
平聲
白讀
吳語
蘇州
ləu
24
陽平

吳語
温州
ləu
31
陽平

湘語
長沙
lo
13
陽平

湘語
雙峯
13
陽平

贛語
南昌
lo
45
陰去

客家話
梅縣
11
陽平

粵語
廣州
21
陽平

粵語
陽江
43
陽平

閩語(閩南語)
廈門
lo
24
陽平

閩語(閩南語)
潮州
lo
55
陽平

閩語(閩東語)
福州
52
陽平

閩語(閩北語)
建甌
22
陰去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3]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19-08-05]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84
  • 3.      .漢典[引用日期2018-11-18]
  • 4.    顏煦之編著.一字一世界 JKL[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5.01:192
  • 5.    羅竹風 主編.漢語大詞典 第8卷 [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1047-1048
  • 6.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0.04:3124-3125
  • 7.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41
  • 8.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19-08-05]
  • 9.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160
  • 10.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08:914
  •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221
  • 12.    各體書法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6]
  • 13.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19-08-05]
  • 14.    傅永和,李玲璞,向光忠主編.漢字演變 文化源流 上[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2012.12:750-751
  • 15.    子默著.讀懂漢字 自然與社會[M]:中譯出版社,2017.11:407-408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06:34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