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漢語文字)

鎖定
網(拼音:wǎng)是漢語一級通用漢字(常用字) [1]  。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 [2]  ,其古字形像一張網。網本義指一種用繩線編織成的捕魚工具。後來引申指像網一樣的東西,又引申指像網一樣縱橫交錯的系統或組織。
中文名
拼    音
wǎng
繁    體
部    首
冂(傳統歸網部) [3] 
五    筆
MQQI(86);MRRI(98) [4] 
倉    頡
BKK [4] 
鄭    碼
LDOO [4] 
字    級
一級(0442) [1] 
平水韻
上聲二十二養 [5] 
注音字母
ㄨㄤˇ
總筆畫
2+4(部首+部首外)
統一碼
基本區 U+7F51 [4] 
四角碼
7722₀
異體字
𠕃、𦉯、𦉮、𦉸、𦋟
造字法
網:象形字;網:形聲字會意字
結    構
獨體字,半包圍結構

文字源流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字形演變流程圖(文中出現序號參照此圖所示文字) [2]
“網”原為象形字。甲骨文寫作圖1、2,像在用木棍等做的支架上編成的用以捕捉魚、鳥、獸等的網形。本義是捕魚及捕鳥獸等用的網。由於網的形狀不同,所以,商代甲骨文中的“網”字有幾種不同的寫法。籀文(圖3)“網”字是由有四面支架的寫法演變成的,把原像左右兩側的木棍的筆畫和像頂部的木棍的筆畫連成一條曲線,到了秦代,原來代表支架下部的木棍的筆畫被省略掉了(圖4),這種寫法被後代的隸書所繼承,只是把外部的長曲線變成分兩筆書寫的筆畫,甚至把代表網眼的筆畫“ㄨ”省略一個。在戰國時期,還出現了只保留“網”字的外部輪廓,而裏面另外加聲符“亡”的寫法(圖6),但沒有流傳下來。在秦代,還出現了在“網”字的裏邊加聲符“亡”的寫法(圖7),這種寫法到漢代隸書中演變為“𦉾”,而到了楷書中則按照篆文的寫法寫作“罔”,把聲符“亡”包在裏邊。又由於“”字被假借來表示無、沒有等意義,人們又另加意符“糸(糹)”寫作圖8,表示網是用絲來做的,繁體字形(圖11)由此演變而來,只不過將“糸(糹)”移至外部。在所見到的古代文獻中,“罔”和“網”字都比較常見,“網”很少見到。新中國成立後簡化漢字時,根據篆文和隸書的寫法,把“網”字簡化為“網”,因此“網”既是“網”的初文,又是“網”的簡化字。 [2] 
“網”由捕魚狩獵的工具,擴大指像網一類的東西。有形的,如:蜘蛛網,排球網,捕蟲網;無形的,如:法網,情網,等,用來比喻一但墮入其中,便要受到拘繫、限制或折磨的事物。還用以比喻縱橫交錯,像網一樣的組織或系統,如:情報網,關係網,交通網,灌溉網,等。這些都是名詞。“網”用作動詞則是捕捉的意思。如説“他網着一條大魚”,這種用法還有“陷害”的意思。《孟子·梁惠王上》:“及陷於罪,然後從而刑之,是網民也。”“網民”就是陷害人民。 [6] 
在楷書裏,網作意符時寫作“罒”,如買()、罟、羅,有的寫作𦉰,如:罔,作音符時寫作𦉰,如:岡()。用“網”作意符的字,大都與網有關。 [7] 

詳細釋義

“網”的詳細釋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名詞
用繩線等結成的捕魚或捉鳥獸的用具。
net
《詩經·邶風·新台》:“魚網之設,鴻則離之。”
漢·陳琳《為曹洪與魏文帝書》:“若駭鯨之決細網,奔兕之觸魯縞。”
魚網;結網;天羅地網
形狀像網的東西。
net
晉·左思《魏都賦》:“薄戍綿冪,無異蛛蝥之網。”
五代·毛文錫《虞美人·鴛鴦對浴銀塘暖》詞:“垂楊低拂麴塵波,蛛絲結網露珠多,滴圓荷。”
電網;蜘蛛網
像網那樣縱橫交錯的組織或系統。
net;system
漢·揚雄《解嘲》:“往者周網解結,羣鹿爭逸。”
網絡;網點;交通網
network

上網;互聯網
比喻法律。
law
《史記·酷吏列傳序》:“昔天下之網嘗密矣,然奸偽萌起。”
葛洪《抱朴子·詰鮑》:“制峻網密,有犯無赦。”
老子》:“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動詞
用網捕捉。
net
唐·李肇《唐國史補》捲上:“見數百人喧集水濱,乃漁者網得大黿。”
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犬奸》:“所止處,觀者常數百人,役以此網利焉。”

像網一樣籠罩着。
envelop
唐·王昌齡《灞上閒居》詩:“空林網夕陽,寒鳥赴荒園。”
唐·高球《晦日宴高氏林亭》詩:“輕苔網危石,春水架平沙。”

蒐羅;收容。
gather
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近自託於無能之辭,網羅天下放失舊聞。”
網羅
(表格信息來源:《漢語大字典》 [8]  《現代漢語詞典》 [9] 

古籍訓釋

説文解字

【卷七】【網部】文紡切(wǎng)
網,庖犧所結繩以漁。從冂,下象網交文。凡網之屬皆從網。
𦉸,網或從亡。
𦋟,網或從糸。
𠕃,古文網。
𦉯,籀文網。 [10] 

説文解字注

“(網)庖犧氏所結繩㠯田㠯漁也”注:以田二字依《廣韻》、《太平御覽》補。《周易·繫辭傳》文。
“從冖”注:冪其上也。下象網交文。
“〔⿰ㄨㄨ〕象網目”注:文紡切,在十部。《五經文字》曰:《説文》作網,今依《石經》作䍏。凡網之屬皆從網。
“𦉽,網或加亡”注:亡聲也。
“𦋟,或從糸”注:以結繩為之也。 [11] 

廣韻

文兩切,上養明 ‖ 亡聲陽部(wǎng)
網,網罟。《説文》曰:“網,庖羲所結繩,以田以漁也。”《世本》曰:“庖羲臣芒所作。”《五經文字》作罔。俗作岡。文兩切。十二。
網,上同。 [15] 

康熙字典

【未集中】【網部】網;部外筆畫:0
古文:𠕃、𦉽、𦋟、𦉮
《廣韻》文兩切。《集韻》《韻會》《正韻》文紡切,並音網。《説文》:庖犧所結繩以漁。從冂,下象網交文。注:今經典變隷作罒。《玉篇》:羅罟總名。亦作𦁒、罔、𠕈、𦉯。《廣韻》:與網同。《篇海》:網字有三譌:本作網而譌作𦉳,亦作岡而又譌作𠔿,又亦作𦉰而譌作罒。罒乃橫目,惟睪、眔、睘等字從之,其他但屬羅網義者,並系𦉰字下橫畫,不連兩旁。 [12] 
【未集中】【糸部】網;部外筆畫:8
《廣韻》文兩切《集韻》《韻會》《正韻》文紡切,並音罔。《説文》本作網。或作𦉽,隸省作罔。今文從糸作綱。《易·繫辭》作結繩而為罔罟,以佃以漁。《朱子·本義》㒺,與綱同。《書·盤庚》若網在綱。《詩·邶風》:魚網之設。
又《楚辭·招魂》網户朱綴。注:網户,綺文縷也。 [13]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説文解字注》書影
《廣韻》書影 《廣韻》書影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字形對比(楷體) 字形對比(楷體)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書寫演示
“冂”從左、上、右包圍〔⿰ㄨㄨ〕。“冂”,居字正中,下半略長於上上半;(橫折鈎)略低於左豎。兩“ㄨ”並列於豎中線兩旁,ㄨ的交點者都橫中線。 [3]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上中古音

時代
字頭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網、網
高本漢系統

m
i̯waŋ
先秦
網、網
王力系統
m
ǐwaŋ
先秦
董同龢系統
m
juaŋ
先秦
網、網
周法高系統
m
jwaŋ
先秦
李方桂系統
m
jangx
東漢
網、網



網、網


jang
網、網


jang
南北朝
網、網
宋北魏前期
陽唐

jwɑŋ
南北朝
網、網
北魏後期北齊
陽唐

jwɑŋ
南北朝
網、網
齊梁陳北周隋
陽唐

jwɑŋ
隋唐
網、網
擬音/高本漢系統

m
i̯waŋ
隋唐
網、網
擬音/王力系統

m
ǐwaŋ
隋唐
網、網
擬音/董同龢系統

m
juɑŋ
隋唐
網、網
擬音/周法高系統

m
iɑŋ
隋唐
網、網
擬音/李方桂系統

m
jang
隋唐
網、網
擬音/陳新雄系統
ɱ
ǐuɑŋ
(參考資料:漢典 [14] 

韻書集成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網、網
上聲
三十六養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文兩切/古郎切
mjuɑŋ
集韻
網、網
上聲
三十六養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文紡切
ɱiɑŋ
上聲
三十六養

開口呼
三等
次濁
文紡切
ɱiɑŋ
禮部韻略


上聲





丈紡切

增韻


上聲





文紡切

中原音韻

上聲
江陽

開口呼

次濁

ʋuaŋ
中州音韻


上聲
江陽





無榜切

洪武正韻

上聲
十七養


次濁
文紡切
ɱuaŋ
分韻撮要

陽上
第十剛講降角






(參考資料:漢典 [14] 

方音集成

注意:方言字音的聲母和韻母用國際音標標註;各方言點的字音以當地城區中老年人口音為依據,僅作參考
方言類別
方言點
聲母及韻母
調值
調類
備註
官話(北京官話)
北京
uaŋ
214
上聲

官話(冀魯官話)
濟南
uaŋ
55
上聲

官話(中原官話)
西安
vaŋ
53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武漢
uaŋ
42
上聲

官話(西南官話)
成都
uaŋ
53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合肥
uɑ̃
24
上聲

官話(江淮官話)
揚州
uaŋ
42
上聲

晉語
太原
vɒ̃
53
上聲

吳語
蘇州
mɒŋ
31
陽去

吳語
温州
muɔ
34
陽上

湘語
長沙
uan
41
上聲

湘語
雙峯
ɒŋ
31
上聲
文讀
man
31
上聲
白讀
贛語
南昌
uɔŋ
213
上聲

客家話
梅縣
miɔŋ
31
上聲

粵語
廣州
mɔŋ
23
陽上

粵語
陽江
mɔŋ
21
上聲

閩語(閩南片)
廈門
bɔŋ
51
上聲
文讀
baŋ
33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南片)
潮州
maŋ
35
陽上

閩語(閩東片)
福州
mɔŋ
31
上聲
文讀
mœyŋ
242
陽去
白讀
閩語(閩北片)
建甌
mɔŋ
42
陽入

(參考資料:《漢語方音字彙》 [16]  、漢典 [14] 
參考資料
  • 1.    國務院關於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的通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5-07]
  • 2.    李學勤主編;趙平安副主編.字源[M]:天津古籍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2013.07:682
  • 3.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 編.新華寫字字典 第2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11:356
  • 4.      .漢典[引用日期2018-10-01]
  • 5.    平水韻 二十二養  .搜韻[引用日期2020-05-07]
  • 6.    鄭春蘭.精彩漢字[M].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2018.06:524-525
  • 7.    曹先擢,蘇培成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多功能字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5.12:741.
  • 8.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編纂.漢語大字典 第2版縮印本 上[M]:四川辭書出版社;崇文書局,2018.01:1774
  • 9.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 第6版[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06:1345
  • 10.    [東漢]許慎 原著;湯可敬 撰.説文解字今釋[M].長沙:嶽麓書社,1997.07:1037
  • 11.    辭書查詢  .復旦大學中華文明數據中心[引用日期2020-05-07]
  • 12.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910
  • 13.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整理. 康熙字典 標點整理本[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8:890
  • 14.    韻書  .漢典[引用日期2020-05-07]
  • 15.    餘乃永校注.新校互注宋本廣韻[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07:312
  • 16.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編.漢語方音字彙(第二版重排本)[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3.06:331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