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姓,中國姓氏之一,源自於史書稱為“祝融八姓”的後裔。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公元前690年,羅國(河南羅山)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河南鄢陵)。羅氏的子孫逐漸南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汩羅地區,遂以國名“羅”為氏。
[1]
- 中文名
- 羅
- 外文名
- Luo [74]
- 得姓方式
- 以國為氏 [73]
- 得姓始祖
- 顓頊 [4]
羅姓歷史發展
編輯羅姓姓氏起源
羅(luó)姓,源出有:
- 源於妘姓
為顓頊帝之孫祝融氏之後裔。"妘"為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説文通訓定聲》記載,鄢、鄶、路、逼陽、鄅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
[6]
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因有攻,能光融天下,帝嚳便命曰祝融。祝融的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滅,於原地另置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遂以國名"羅"為氏。
[73]
- 源於官位
- 少數民族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鮮卑拓拔部叱羅氏族,屬於文化上漢化改姓為氏。
[9]
《魏書·官氏志》中記載北魏孝文帝時,推行漢化政策,下令將鮮卑族姓氏改為漢姓,其中叱羅氏、破多羅氏皆改成漢姓羅姓。
[10]
[75]
●源於蒙古族,屬於帝王賜改姓為氏,或漢化為氏。有一部分羅姓蒙古人就是漢化的結果。另外,明朝政府對蒙古族實行同化政策,提倡蒙古人改用漢姓,並對蒙古人賜以姓名。如有克羅俄領佔者賜姓羅,名秉忠。
[7]
[75]
●西域斛瑟羅後裔姓羅氏。《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書辯證》裏都有唐代時“斛瑟羅氏,改為羅氏”的記載,《唐書·突厥傳》稱:斛瑟羅為西突厥可汗,聖歷二年(699年)時因被突騎施首領烏質勒所追,率部人六七萬內遷,後死於長安。斛瑟羅的後裔則逐漸漢化為羅氏,這就是西域羅氏的由來。
[11]
[75]
●源於布依族,出自春秋時期古羅國後裔,屬於以國名漢化為氏。布依族羅氏為古羅國後裔,羅國被楚武王熊貲強行遷到今湖南汨羅地區,國人以原國名為姓氏,稱羅氏。在汨羅地區那裏定居了一段時間之後,其中一支越過羅霄山脈到達了江西地區。後來,這支羅國族人又從江西輾轉遷徙到廣西地區,成為今天的布依族。唐朝時期,西原蠻首領就姓羅,當時的西原地區在今廣西左、右江流域。
[7]
●源於彝族,出自貴州水西彝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
[14]
貴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濟火,本姓羅氏”。據今貴州彝族當地人説,其先為烈顯族源的蘇納、義隴家支,後世子孫由於分遷五個不同的地區,而有了五個姓氏,其中有一支遷到大方城東瓜林而姓羅。又有彝族俄母氏漢姓為羅。
[7]
[75]
●源於土家族。楚滅羅國時,有一部分羅姓人不願臣服楚國,便和盧、庸遺民一起向西越過神農架,進入川東,定居閬中,成為“板楣蠻七姓”之一。板楣蠻為古代巴人的一支,因曾使用“虎皮衣楣”的武器而得名。常璩《華陽國志·巴志》載:漢高祖“復除民羅、樸、昝、鄂、度、夕、龔七姓不供租賦”。《後漢書·南蠻西夷列傳》記載了板楣蠻為漢高祖劉邦立國立有汗馬功勞,而被免去租賦之事。
[7]
[75]
●源於瑤族。居住在廣西西部一帶的揹簍瑤認為密洛陀是他們的始祖女神。在他們中流傳着這樣的創世歌:“密洛陀讓他們走,密洛陀叫他們結婚。蘭和羅成雙,韋和蒙結對。……”這就是揹簍瑤蘭、羅、韋、蒙四大姓的起源。據説羅姓的始祖叫羅得元。在蒙姓中還有大蒙、小蒙的區別,據説大蒙的始祖生了七個兒子,分別姓蒙、蘭、韋、羅、潘、袁、盧七姓,就是説羅姓又有了一個來源。又瑤族勒樓氏,漢姓為羅。宋代有郴州黑風峒瑤首領羅世傳,於嘉定元年 (1208年)二月在桂陽黑風峒起兵反抗官府,不久投降,宋授以承節郎。後再次起義,率領義軍經常於宋國的邊境一帶活動,殺死了宋軍的飛虎統制邊寧。江西、湖南等地的官府聞訊皆驚恐不安。不久,再次被朝廷招安。嘉定四年二月,與兄羅世祿再次起事,九月為部下所殺。現在瑤族羅姓主要分佈在廣西的巴馬、東蘭、田東、都安、南丹縣大瑤寨等地區。
[7]
[75]
●源於京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京族原稱“越族”,自稱“安南”,其祖先是在四百多年前從越南所塗山、春花、宜安、瑞溪等地陸續遷到今廣西壯族自治區南部防城各族自治縣的山心、漓尾、巫頭、潭吉諸島上的。據調查,今京族共有包括羅氏在內的三十一個姓氏,羅氏京族居住在漓尾。
[7]
[75]
●源於拉祜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拉祜族人到清嘉慶年間開始出現姓氏,但當時只有李、石、張三姓。後採,由於拉祜族與漢族和臨近民族的交往日漸頻繁,他們的姓也增加了,如今拉祜族中有包括羅氏在內的多個姓氏。
[7]
[75]
●源於哈尼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明朝初期,雲南臨安知府賜給滇南土官李、趙、陳、錢等漢姓,是哈尼族使用漢姓的開始,後來在與漢族交往過程中,一些哈尼族人也開始使用漢姓了。如今哈尼族中使用的漢姓有包括羅氏在內的多種姓氏。
[7]
[75]
●源於黎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
[15]
據《明史》記載: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瓊州屬縣生黎峒首羅顯、許志廣、陳宗等三十三人來朝”,説明在明朝時黎族中便有了羅氏。如今羅氏黎族人主要居住在海南省的樂東縣。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以漢化改姓為氏。今仡佬族、侗族、東鄉族、回族、壯族、朝鮮族、羌族、布朗族、俄羅斯族、仫佬族、佤族等少數民族及台灣高山族中,均有羅氏族人分佈,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羅氏,世代相傳至今。
[74]
[7]
[75]
羅姓得姓始祖
顓頊的孫子祝融氏的後裔。“妘”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姓氏之一。據記載,鄢、鄶、路、逼陽、禹等姓,都是古時的妘姓國。祝融,名黎,為帝嚳時的火官(掌管民事),後人尊為火神。祝融後裔分為八姓,即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史書稱為“祝融八姓”。到了周朝的時候,有子孫被封在宜城(今湖北省宜城縣),稱為羅國。公元前690年,羅國被楚國所並,於原地建立鄢國。祝融氏的子孫就逐漸向南遷移,最初遷居枝江(今湖北省南部,長江沿岸的枝江縣),至週末又南遷至湖南長沙,就以國名“羅”為氏,尊顓頊為始祖。
[4]
羅姓遷徙傳播
- 春秋戰國時期
羅氏主力從宜城遷移至丹陽附近的枝江。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留存有古“羅子國”遺址。由湖北枝江遷至今湖南汨羅一帶。今湖南汨羅縣留存有古“羅子國”遺址。其時羅氏主力在湖南長沙附近聚居,形成以“羅”命名的“羅縣”。羅氏譜載:匡正公24世萬通公,國亡而家徙(湖北)襄陽黃龍河;28世秀揚公世爵外散,隱居湖廣(湖南)蘅山縣鐵爐門;30世裎政公,為五侯名相,見世道不利而隱西山修煉,遂隱居羅洪洞,吳氏生凌甫。31世凌甫公收復宜城而復國,南遷荊州枝江,即從湖南又遷回湖北枝江。四川靠近湖北,羅子國遺民一部份入川,以四川為中心,向黔、陝、甘等地區遷徙。
[2]
- 秦漢時期
秦末漢初,秦朝統一中國後,羅氏後裔便開始從湖南東遷江西,以羅珠為代表的一支羅氏從湖南羅縣遷移江西南昌,開啓了“豫章羅氏”郡望。此間不斷有羅氏從湖南進入江西。留於湖南原籍的、以漢梁國宰相羅懷為代表的羅氏家族,在湖南開始發展,並遍及湖南各地。以交州刺史,長沙人羅宏為代表,在湖南長沙形成名門望族,形成了羅氏長沙郡望。以商人羅裒、儒士羅衍為代表的羅氏,在四川成都派衍發展。以羅蒙、羅憲、羅尚為代表的羅氏,在湖北發展。
[2]
- 魏晉南北朝時期
漢末三國戰亂,為避亂或從軍立業,羅氏開始大規模轉移。其中蜀漢之羅憲家族,在湖北得以長足發展。晉“叔侄封侯” 之羅憲、羅尚,吸引不少族人投奔襄陽,尤其武將族人奉羅尚為先祖,終發展形成羅氏“襄陽郡望”。以“湘衝琳琅” 長沙相羅含為代表,大大提高羅氏聲譽,吸引不少族人遷徙湖南,為形成羅氏“長沙郡望”奠定基礎。以“一門忠孝”羅企生、羅遵生兄弟為代表在江西發展,進一步奠定了“豫章羅氏”的基礎。北魏時,鮮卑族之羅結家族改為漢羅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其族人分散至山西、山東、河南、陝西等地為官,因任職,造成羅氏大轉移,在北方形成強大的羅氏勢力。同時,南方襄陽人羅道珍任山東東平相,故南北互認宗親、互相交融、流動。南北朝時,羅藝的先人從湖北襄陽遷至陝西。周朝濟南太守羅和家族,在山東濟南發展,至其曾孫羅君副扶佐秦王李世民,為唐立下顯赫功績,奠定了羅氏“齊郡郡望”的基礎。
[2]
以襄陽人、監門將軍羅榮為代表,其子羅藝,為開唐建奇勳,封燕山王,其地燕郡,一大批家屬族人,從湖北遷到北方,後又遷山東歷城。其孫羅仕信(俗稱羅成)助唐封郯國公,其後裔族人遷往當時京城所在地長安(西安)發展。隋朝以羅達(羅尚的後人)為代表的一支羅氏族人,再次從湖北進入四川發展。
唐朝中期:京兆尹羅立言的先人從江西遷往安徽,在安徽形成羅氏大家族。羅晌、羅讓父子的先人從湖北襄陽遷至浙江紹興發展,在浙江形成羅氏大家族。以廬陵刺史羅崱為代表,乃晉羅含後裔,從湖南入浙江,再遷江西廬陵,在當地形成強大的羅氏家族。其後裔遍佈江西、湖南、貴州、福建等地,是羅氏重要支系之一。唐代山西太原人羅榮,奉旨領軍平亂,經閩、粵、桂,進貴州建功,封播州侯,在貴州遵義安家立業,其後裔在貴州長時間掌權,而成羅氏重要支系之一。詩人“唐三羅” 羅隱、羅鄴、羅虯家族,均系晉羅含後裔,其先人從湖南遷浙江發展,在當地形成不小的家族勢力。詩人、員外郎羅袞,先人從杭州遷洛陽,其後裔羅濟再遷四川發展,故四川人羅袞與羅紹威、羅隱通譜時,代表了四川羅氏家族。唐羅令紀從江西進入福建寧化,成為寧化開縣人物之。唐羅沂,字周文,從江西遷福建,任沙縣縣尉,其後裔眾多,後宋羅畸、羅從彥、羅博文等皆屬其房。
[2]
- 宋朝至現代
廩貢生羅貴以中原漢族南遷中轉地廣東南雄珠璣巷為基地,不但帶領羅氏族人南遷,還帶當地百姓南下發展,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民間領袖人物。羅洪德以中原漢族南遷重要中轉地福建寧化石璧鄉為基地,後帶族人再轉廣東發展。明朝都司羅漢輝,系羅懷公後裔,奉旨征剿紅巾軍,從湖北麻城出發,由川入黔,於仁懷落業,後裔遍及各地,形成不小的羅氏家族勢力。宋、元、明、清、民國,乃至當今,羅氏家族在社會的發展和歷史演變中不斷髮展,不斷派衍,不斷播遷。數量之多,規模之大,發展之快,皆不可與前朝相比擬,今略述,可見於各省、市 (縣)、鎮(鄉)之史志及宗譜。
[2]
羅氏家族作為“百姓”一分支,其播遷發展與各姓相同,在不斷的遷徙中謀求生存和發展,其主力部份不斷南遷,主要在長江、閩江、珠江等地爭生存、求發展。更有部分羅氏先人歷盡艱辛,漂洋過海到台灣、海南,到東南亞各地尋覓生存的發展空間。清到民國時,羅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時有很大區別,流動由東部向華中、華北迴迂,向西、向南發展成為主流,如今形成羅氏遍佈於全國各省市的人文景觀。
- 台灣羅氏
- 兄弟姓氏溶入
春秋戰國時期,羅國與賴、傅兩國毗鄰,人員交往密切,難分彼此,因此,有賴、羅、傅同宗之説,已召開過十屆代表大會的“世界賴羅傅宗親聯誼會”便是此歷史的產物。
[1]
史上不同時期,曾有過其他姓氏溶入羅氏的記載,尤其北魏孝文帝時,曾有過大規模的官方改姓,有許多少數民族如叱羅氏、破多羅氏、斛瑟羅氏、解瑟羅、武羅等改為羅姓,其中北魏時,鮮卑族、代州人屈蛇節侯羅結、帶方公羅斤、羅敢、羅伊利、濟南王羅撥家族、南陽郡公羅協等便是典型代表。
[1]
“大羅氏”以官名“大羅”(掌羅鳥獸與女以貢)為氏,秦時有將軍大羅洪(弘),秦以後“大羅氏”歷史罕見,其後裔可能已加入羅氏,是早期溶入羅氏的先民。
[1]
羅姓傳統文化
編輯羅姓郡望堂號
- 郡望
豫章郡:漢高帝置,王莽稱“九江”屬揚州。時户六萬七千四百六十二。豫章是羅姓的嫡傳正嗣,當年我羅姓始祖漢大司農羅珠公領族人為避禍遷至豫章(今江西南昌),始有豫章堂,繼而開支散葉,羅姓後人遷徙湖南、福建、廣東、浙江、山東、山西等地,成為一大族。千百年來豫章堂一脈名人輩出,羅姓一族更加得以光耀,小説家羅貫中,畫家羅牧,南宋學者羅願,揚州八怪之一的羅聘,大儒羅從彥,明三狀元郎:永豐羅倫、吉水羅洪先、紹興羅萬化等等全國各地羅氏人生輩出。
[1]
[73]
[74]
襄陽郡:東漢朝建安十三年戊子(公元198年)分南郡、南陽兩郡各一部份置襄陽郡,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其時轄地在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宜城縣、當陽縣、遠安縣等一帶,治所在襄陽(今湖北襄樊襄城區)。
[1]
[73]
[74]
長沙郡:周朝即有該地,戰國時期楚國始建郡,秦滅楚後承之,治所在臨湘(今湖南長沙),其時轄地在今湖南省東部、南部一帶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省全州市、廣東省連縣、陽山縣等地。西漢改郡為長沙國,東漢仍改回為郡。
[16]
[73]
[74]
齊郡:在山東濟南,古稱齊郡、歷城。有一支羅姓族人從河南沿黃河而下,魏晉南北朝時,逐步發展成大姓,隋末與湖北襄陽等羅姓族人共同參與十六姓興唐的戰爭,其代表人物有的封王,如燕王羅藝(正一品),有的封國公,如郯國公羅仕信(從一品),有的封侯,如左驍衞將軍、上柱國(正二品)安山縣侯羅君副(據周紹良藏拓本);詡衞神羽大都督羅端(據北京圖書館藏拓本);果毅將軍羅承先(從二品,據周紹良藏拓本);開國縣公羅君預(從二品,據古文獻室藏拓本)等。而歷城所在地——齊郡,在唐·林寶編的《元和姓纂》中列為羅氏首郡,發展成羅姓的郡望。
[1]
[74]
- 堂號
尊堯堂、豫章堂:羅氏郡望豫章。宋朝時候,豫章人羅從彥是大儒陳頤、程顥的再傳弟子。他謹慎地遵守老師的教訓,隱居不願做官,傳朱熹的理學,著有《尊堯錄》。人們稱他“豫章先生”。
[73]
清朝人廖紹朱在《羅氏族譜序》中雲:“羅氏之先系出周之羅國,厥後子孫以國為姓。漢大農令懷漢公(即珠公)肇遷豫章,世為豫章羅氏。”民國學者羅元鯤考證,羅珠“實為羅姓鼻祖,分佈天下者皆其後也”,故豫章為羅姓郡望。豫章堂號源此。
[17]
- 各地堂號
長沙堂:湖南
襄陽堂:湖北
太原堂:山西
清公堂:廣東省信宜市扶參
世德堂:廣東南海紫洞。
垂裕堂:廣東縣大埔縣城南羅屋。
本原堂:廣東東莞貴公支系。
鹿湖堂:廣東大埔坎夏,羅賢建。
百順堂:廣東大埔坎夏,羅賢子羅榮昌建。
三祝堂:廣東大埔坎夏,羅賢子羅福海建。
追遠堂:廣東大埔坎夏。
介鳳堂:廣東懷集清舉人羅兆熊支系。
鹿湖堂:廣東大埔坎夏,為珠公四十六世洪德──大一──次三郎乾元公立祠。
思孝堂:湖南湘鄉灣洲羅氏祠堂,由羅澤南主修。
嘉德堂:浙江羅江。
湘水堂:湖南武陵桃園七里橋。
柏林堂:江西省南昌市柏林。分支湖北麻城鼎公系。湖北省,陽新縣,中羅老莊。漢壑公開基始祖。分支豐葉裏平地畈文景公。安徽毅州廣倫公世系。江蘇省淮安、鹽城、連雲港等市縣。
明德堂:湖南省株洲市馬家河、廣東大埔坎下系等。大埔坎下祖祠“明德堂”。
光裕堂:湖南茶陵縣城、江西南昌水南等。
敦睦堂:湖南衡東深塘。
敦睦堂:湖南長沙
嘉德堂
丕振堂
貽谷堂
諭德堂:湖南寧鄉
明德堂:湖南上湘田心
錦厚堂
尊敬堂:湖南衡陽湘潭
崇文堂
崇彝堂:湖南邵陽
永繼堂
歸厚堂
忠直堂:江西吉水竹溪、山下。
慶餘堂:江西吉水象園。
久大堂:江西吉水西園。
繼述堂:江西吉水檀園。
敦仁堂:江西吉水土塘、高安沙溪秋公等。
崇本堂:江西吉水井下。
源本堂:江西吉水龍洲。
純忠堂:江西吉水曲嶺。
義恩堂:福建省沙縣城西六里,羅沂,周文公所創,為羅氏書院之一。 (江西南昌企、遵生系)
報本堂:江西省南昌市柏林。
時恩堂:福建省閩清縣下祝鄉洋頭村
忠孝堂:江西高安儀助、儀輔公。
一本堂:江西高安沙溪左渡德謹公。
德慶堂:江西泰和上模鄉上模村(明羅欽順支系),始遷祖詢公,唐集公六世孫。
中和堂:江西萬安縣梘頭鎮茅坪村,基祖存德公,泰和詢公十世孫分遷立堂。
儒林堂:貴州省仁懷市大坪寺羅家灣等。
八元堂:福建省福州市。
鼎蔭堂:福建省福州市。
詩禮堂:福建省福州市。 桑洛(羅)堂(團):江西九江德化,
永祀堂:湖北省孝感市西門外羅木橋。
厚德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柏蔭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亦命美公祠。
大興堂:安徽太山集
敬明堂:安徽太山集
崇盛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吉樂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七賢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義興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三益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敦厚堂:所在地: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節孝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式好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東式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西式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冀成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三多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食德堂:安徽太山集均美公支系。
慶源堂:江西省吉水縣盤谷鄉。
忠愛堂:貴州省遵義市唐羅榮支系。羅榮有《盅愛堂記》。
雍睦堂:湖北孝感。
五虎堂:江西吉水溪水。
槐蔭堂:明初,鼎公四世孫均美公遷河南商南,乾隆二十五年(1760)自立。
四維堂:豫南新縣。
湖田堂:湖南株洲馬家河。
盡心堂:湖北麻城城南鄉。
崇德堂:遼寧省鐵蛉羅雲公支系。
諭德堂:湖南寧鄉,羅弘信、紹威支系。
肇光堂:所在地不詳,有堂聯傳。
徐慶堂:福建連城。
慶德堂:福建省三明市。
裕德堂:福建省三明市。
集善堂:福建省三明市。
理善堂:福建省三明市。
光顯堂:福建省三明市。
敬愛堂:福建沙縣夏茂。
清德堂:江西泰和。
京元堂:湖南湘鄉田心。
敦倫堂:湖南湘鄉。
興雲堂:福建沙縣富口,周文公之畸公、博文公支系。 位三堂:江西贛州市蟠龍鎮歐潭萬幫公系。
五虎堂:河南省羅山縣。 重慶永川松溉羅氏總祠。開基始祖為羅祥勝,修建本氏宗祠。
世德堂:重慶
儒林堂:重慶市綦江縣東溪鄉。
衍學堂:福建古田縣五臣公系。
越國堂:浙江蒼南縣。
肇光堂:福建永安美
吉順堂:福建省永安小陶鎮洪沙片上坂、中坂、美坂。
清德堂:湖南省湘鄉虞唐鎮。
貽毅堂:浙江上虞。
理學堂:海南省文昌縣。
崇德堂:海南省瓊山縣。
隆安堂:貴州省大方縣。
崇節堂:海南省澄邁縣羅氏,包括安定縣、屯昌縣羅氏系。
湘琳堂:湖南耒陽羅氏含公世系
羅姓門楣題辭
“理學傳家”:源自羅從彥(字仲素)其人其事,頌揚羅氏這位顯祖的業績風範。
[20]
羅姓宗祠楹聯
- 四言通用聯
龜山受學;鳥夢徵奇。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北宋南劍人羅從彥,字仲素,在蕭山跟從楊時(人稱龜山先生)學習。建炎年間曾官博羅縣主簿,任職期滿後,入羅浮山隱居,不再做官。朱熹曾説:龜山在東南講學倡道,弟子很多,但能深思力行、得其旨趣者,只有仲素一個人。學者稱“豫章先生”。著有《遵堯錄》、《春秋毛詩語解》、《中庸説》、《豫章集》等。下聯典指東晉耒陽人羅含,字君章,相傳夢中吞下五色鳥,從此文思大進。歷官州主簿、廷尉、長沙相。大司馬桓温很看重他的才華,稱他為江左之秀。
江左之秀;湖海散人。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晉代州主簿羅含,字君章,耒陽人。擅文章,桓温極重其才,譽 之為“江左之秀”。累官廷尉、長沙相。下聯典指元末明初小説家羅貫中(約1330—約1400),名本,號湖海散人。太原(今山西太原西南)人,(又有廬陵、錢塘、東原等説)。撰有長篇小説《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殘唐五代史演義》等,還有雜劇劇本《風雲會》等。
詩耽鄭女;曲感趙王。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唐代文學家羅隱,字昭諫,杭州新城人,本名橫,因為十次考進士不中而改名。在鹹通、乾符年間,與羅鄴、羅虯合稱“三羅”。曾官節度判官、給事中等。所作散文小品,筆鋒犀利;詩有諷剌現實之作,多用口語。著有《甲乙集》、《讒書》等。據説宰相鄭畋的女兒愛讀他的詩。“耽”,謂非常愛。下聯典指戰國時趙國邯鄲女子羅敷,趙王家令王仁的妻子,曾出城在陌上採桑,趙王登台看見了她,很喜歡,要強娶她。她不從,作《陌上桑》詩自我表白,趙王只得作罷。
清推忠節;明著文莊。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清末湘軍將領羅澤南,字仲嶽,號羅山,湖南省湘鄉人,諸生出身。咸豐年間與曾國藩辦團練,擴編為湘軍,後因進攻太平軍有功,升道員,相繼加按察使、布政使銜。曾與曾國藩標榜程朱理學。死後諡忠節。下聯典指明代學者羅洪先,字達夫,號念庵,吉水人。嘉靖年間狀元,曾官翰林院修撰、春坊左贊善,因上疏得罪世宗,被削官為民。從此,甘於淡泊,潛心治學,曾精研輿地,用十幾年時間撰《廣輿圖》。著作有《念庵集》。死後諡文莊。
題詩衣襟;講學西塘。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明羅復仁致仕,帝賜大布衣,題詩於上,褒揚之。下聯典指清羅天閭,居西塘精舍,講性道之學。
- 五言通用聯
四詩風雅頌;三維長寬高。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羅姓拆字聯。
- 六言通用聯
惠播五縣德政;壽高雙輪花甲。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上聯典指宋代進士羅適,字正之,寧海人。歷知五縣,任京西北得點刑獄。慷慨陳詞,體恤民情。嘗與蘇軾論水利,興修者五十餘頃,民甚愛戴。下聯典指後魏屈蛇侯羅結,代人。太武初累遷侍中、外都大官,總三十六曹事。時年一百零七歲,精爽不衰。為人忠厚,甚受信任。歸老後,國有大事,遣人馳詢。享年一百二十歲。
- 七言通用聯
萬里山河星拱北;百年人事水歸東。
——唐·羅鄴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羅鄴《春晚渡河有懷》詩句聯。唐代詩人羅鄴,餘杭人。有“素有英資,筆端超絕”之譽,號“詩中虎”,為唐代“三羅”之一。他留下的一百多首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王朝潰滅前的社會真實景象。
巖畔早涼生紫桂;井邊疏影落高梧。
——唐·羅隱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羅隱《杜陵秋思》詩句聯。唐末文學家羅隱(833—909),本名橫,字昭諫,新登(今浙江省富陽西北)人。少時即負盛名。因議論時政,譏刺公卿,十考進幹不中,遂改名隱。後投吳越王錢鎏。歷任錢唐令、節度判官、著作佐郎等官。他所作詩文多憤懣諷刺,同情人民疾苦。所著散文集《讒書》,魯迅説它“幾乎全部是抗爭和憤激之談”。著名有詩集十四卷、甲、乙集三卷、外集一卷。清人輯有《羅昭諫集》。
革命一生未虛度;戎馬廿年恥矜誇。
——羅瑞卿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中國人民解放軍原總參謀長羅瑞卿(1906—1978)《敍懷》詩句聯。
百世雍和修孝悌;一堂敦穆教讀書。
——佚名撰廣東省鶴山市坪山鎮羅氏宗祠“以絹公”堂聯
上聯是指繼承百年父子和諧世系,學習儒家的孝悌道德;下聯為指滿堂和睦,教導子孫去讀書。
家聲不墜唯端品;壯志欲酬必讀書。
——佚名撰廣東省興寧市寧新大圳羅氏四角樓祖堂聯
- 七言以上通用聯
理學名高,延平儒士;文藻日麗,湘水琳琅。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讀書好、積德好,學好便好;創業難、守業難,知難不難。
——佚名撰廣東省興寧縣寧新大圳羅氏宗祠四角樓中堂聯
興寧羅氏客家人對儒家“學而優則仕”的思想奉為信條,尤其是對孟子所言“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的讀書為本,重教崇文篤信至深。這種重教化,着力提高人們文化素質的優良傳統,無疑對今天的科教興國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這也是客家文化普及,人才輩出的歷史淵源。
慈孝友恭,啓迪後人昭世德;詩書禮樂,纘承先緒振家聲。
——佚名撰廣東省深圳市龍崗羅瑞合村羅氏宗祠聯
聯中“慈孝友恭”雲的“慈”,是指父母愛子女;“孝”,為指子女孝順父母,合兩所言“慈孝”,《莊子漁文》載有“事親則慈孝”即指能行奉養孝敬的人。“友恭”,指兄弟間之相親互愛。下連“啓迪後人昭世德”,當便為開啓、教育羅氏子孫去發揚祖蜚“慈孝友恭”這種的德行。上聯“詩文禮樂”雲的:“詩書”,指《詩經》《尚書》等儒家經典著書;“禮樂”,循《禮記仲尼燕居》所載:“禮也者,理也;樂山者,節也。君子無禮不動,無節不作。”下聯“纘承先緒振家聲”,“纘承”即繼承,“緒”指世系,那“先緒振家聲”便為繼承先祖事業,發揚羅氏祖傳良好風尚。
鳥跡徵奇,藻思發琳琅之筆;錢江互瑞,倡言成吳越之功。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派衍連城,敢雲聲價千金重;系開郯國,還念恩流一脈長。
——佚名撰台灣省苗栗縣銅鑼鄉羅氏宗祠“豫章堂”聯
瀛海衍宗枝,系出豫章,一脈淵源承故郡;香港崇昭穆,祠成元朗,八方祀事啓新基。
——佚名撰香港特別行政區元朗羅氏宗祠堂聯
寢廟卜遷,茲瞰鼓桑瀾回,派啓湖田流愈遠;墓門欣在,邇望金巒霞起,採聯平地煥重光。
——佚名撰羅姓宗祠通用聯
此聯為湖南省湘潭羅氏支祠聯。上聯“鼓桑”,指湘潭鼓桑洲。下聯“金巒”,指當地小山名。
羅姓家譜文獻
- 家譜介紹
詳見:羅姓家譜
羅姓家譜(3張)
- 家譜目錄
族譜名稱 | 編纂者 | 編纂年代、方式 | 藏地 | 備註 |
---|---|---|---|---|
羅氏重修宗譜不分卷 | (明)羅口口等纂修 | 明隆慶六年(1572)刻本十三行行字不等 白口 四周雙邊 |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傳記類 |
豫章羅氏重修宗譜不分卷 | (明)羅憲通等纂修 | 明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刻本行字不等 白口 | 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 見《中國古籍善本書目》史部傳記類 |
廟事志七卷 | (明)羅應鶴 | 明萬曆刻本十行每行二十字 白口 四周雙邊 單魚尾 | 上海圖書館藏 | |
史部傳羅氏家譜不分卷 | (清)羅萬錦 羅萬繡纂修 | 稿本 | 北京大學圖書館藏 | |
史部傳記類簡陽羅氏族譜四卷 | (清)羅元鎰編 | 清光緒年間(1875—1908)簡陽羅氏祠堂刻本 四冊 | 四川省圖書館藏 | |
彭縣羅氏支譜 | (民國)羅啓聰等纂修 | 民國三年(1914年)四川彭縣羅氏自刻本一冊 | 四川省圖書館藏 | |
內江羅氏族譜八卷 | (民國)羅懋昭等續修 | 民國年間內江羅氏祠堂刻本 | 四川省圖書館藏 | 存卷一、四、八三冊 |
邵陽羅氏族譜口口卷 | (清)羅朝揚等纂修 | 清嘉慶年間湖南 邵陽刻本存三冊 | 四川省圖書館藏 | |
長沙羅氏族譜二十二卷首五卷次三卷 | (民國)羅希佛纂修 |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本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存一卷卷首二 |
瀏陽,長沙羅氏二修族譜十口卷首二卷 | (清)羅華羅位雲等纂修 | 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羅氏敦睦堂木活字印本 二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存二卷卷首上、下 |
瀏陽,長沙羅氏三修族譜口口卷 | (清)羅泰階 羅壽仁 羅貞卿等纂修 | 清光緒三十一年(1909年)丕振堂木 活字印本八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
寧鄉,益陽羅氏重修族譜口口卷 | (清)羅聯俊等纂修 |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共存一卷卷首 |
寧鄉羅氏續修族譜口口卷 | (清)羅光炳 羅隆俊等纂修 | 清道光七年(1872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共存一卷卷首 |
寧鄉羅氏八修宗譜口口卷 | (清)羅斐成纂修 |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共存一卷卷首 |
寧鄉羅氏九修族譜十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 (民國)羅庶丹 羅腫甫等纂修 | 民國六年(1917年)諭德堂木活字刻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共存一卷卷首 |
湘鄉羅氏續修支譜四卷 | (清)羅匯唐羅文動羅湘南等纂修 | 清咸豐二年(1852年)木活字印本四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
上湘田心羅氏族譜七卷首一卷 | (清)羅大譜 羅大胄等纂修 | 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明德堂木活印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存二卷一、卷首 |
衡陽,湘潭六甲羅氏六修族譜口口卷 | (民國)羅口口等纂修 |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尊敬堂木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存遺訓、壽序 |
邵陽羅氏六修族譜口口卷首一卷 | (清)羅楚書羅光黻修羅光昌纂 |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豫章堂木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存一卷卷首 |
邵陽,祁陽鐵塘羅氏八修族譜二十七卷首一卷 | (民國)羅培晃 羅遠湄等修,羅基滋等纂 | 民國七年(1918年)崇彝堂木活字印本二冊 | 湖南圖書館藏 | 存二卷六卷首 |
邵陵羅氏族譜口口卷首一卷 | (清)羅玉峯修羅凌雲羅家聲等纂 | 清同治七年(1868年)木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圖書館藏 | 存一卷、卷首 |
邵陵羅氏族譜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 (清)羅伯定 羅伯謹等纂修 | 清嘉慶八年(1803年)敦睦堂木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
新化羅氏重修族譜口口卷首一卷 | (清)羅口口等纂修 | 清乾隆九年(1883年)新化羅氏木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存一冊、卷 首 |
新化羅氏續修宗譜口口卷 首四卷 | (清)羅口口等纂修 | 清光緒九年(1883年)新化羅氏木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存四卷 卷首一至四紀事至光緒九年止 |
新化羅氏續修宗譜口口卷 首一卷 | (清)羅口口等纂修 | 清宣統年間 新化羅氏木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圖書館藏 | 存一卷 卷首 紀事至宣統年間 |
新化羅氏續修宗譜口口卷 首四卷 | (清)羅口口等纂修 | 清宣統元年(1909年)新化木活字印本二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存三卷 八十八卷 首二、三、四下紀事至宣統元年 |
新化羅氏通譜二十六卷 首一卷 | (民國)羅元鯤修 羅聯燾等纂 | 民國三十年(1941年)木活字印本一冊 | 湖南省圖書館藏 | 存一卷 正編卷首 |
上虞羅氏支分譜口口卷 | (清)羅振玉等纂修 | 清刻印本 | 見民國武作成撰《清史稿·藝文志補編》史部傳記類 | |
董山羅氏宗譜輯略不分卷 | (清)羅貴岑等輯 | 清康熙年間刻本 竹紙 二冊 | 見1958年2月北京中國書店編印的《古舊書刊介紹》第九期史部書目 | |
羅姓故居墓葬
位於湖南省衡東縣榮桓鎮南灣村。主要紀念設施有羅榮桓故居、羅榮桓青少年時期革命活動舊址羣、羅榮桓銅像紀念廣場、羅榮桓元帥生平業績陳列館、八一林、緬帥園、浮雕牆等,有館藏文物、文獻資料183件。先後獲得“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防教育示範基地”“井岡山幹部學院現場教學點”等稱號。
[23]
羅姓姓氏名望
編輯羅姓名人頻率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羅姓歷代名人196名,佔總名人數的0.4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五十三位;羅姓的著名文學家佔中國曆代文學家總數的0.45%,排在並列第五十五位;羅姓的著名醫學家佔中國曆代醫學家總數的0.49%,排在第四十四位;羅姓的著名美術家佔中國曆代美術家總數的0.49%,排在第四十六位。
羅姓名門望族
- 豫章羅氏
豫章羅氏,是發源江西省南昌市的一個江右民系家族。豫章羅氏始祖是西漢時期的大將羅珠。漢惠帝三年,灌嬰將築南昌城未畢之事上奏朝廷,並建議朝廷調羅珠出任九江郡守續築南昌城,城築成後羅珠便定居於南昌城內豫章溝(今南昌老城區的東北角,相當於佑民寺以北、下沙窩以南這一帶),從此羅珠就成了豫章羅氏宗族的始祖,其族人開始在南昌及豫章郡境內大量繁衍,人稱“豫章羅”。自豫章羅氏一世祖羅珠公始,由於做官、經商、謀生、避禍等等原因,羅氏後裔逐漸遷徙五湖四海,散居九州各地。韓國是豫章羅氏海外後裔的主要居住國家。
[24]
羅姓先秦兩漢
羅珠:字懷漢,仕漢惠帝,先為“治粟內史”,後改為“大農令”,故世稱為“大農公”,羅珠與灌嬰平定了九江郡。漢景帝時,在南昌一帶置“豫章”郡,建築城堡,並環城廣種豫章樹(樟樹),其後世子孫遂被稱為“豫章羅氏”。
[24]
羅姓三國兩晉南北朝
羅友:兩晉時期襄陽(今湖北省襄樊)人,晉室南遷後深受器重,任襄陽太守。
[25]
羅企生:晉代政治家,豫章南昌人。多才多藝,曾任武陵太守,為官剛正為人忠直,“企生盡忠”為一代佳話,與其弟的羅遵生被世人稱“忠孝一門”,是最早為羅氏贏得巨大聲譽的人。
[26]
羅姓隋唐五代
羅士信(595年―622年),唐代名將。
[27]
羅鄴:唐代詩人,餘杭人。有"素有英姿,筆端超絕"之譽,號“詩中虎”,為唐代“三羅”之一。
羅姓宋元
羅適(1029—1101),字正之,號赤城。北宋天聖七年出生於今浙江三門縣城關海遊馬家山,後移居寧海縣溪南羅家村,是北宋頗有影響的水利學家。被後人尊稱為“北宋名臣”、“浙學先河”、“理學先聲”。
羅存:宋代畫家,今河南開封人。
羅良:元代名將,福建長汀人,在閩為福建省右丞兼廣東道宣尉司使都元帥。後進封晉國公,鎮守汀洲、漳州兩府。
羅姓明清
羅萬傑(1613—1680),漢族潮汕人,字貞卿,號庸庵,晚號樵夫,明·揭陽藍田都(該都後割歸豐順縣)人。15歲中秀才,18歲中舉人,崇禎甲戌進士,歷官吏部員外郎,桂王時拜副都御史,入清以逸老終。
羅貫中:元末明初傑出小説家,今山西太原人。相傳他一生作過“十七史”演義,現存有《三國志通俗演義》、《隋唐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等,其中代表作《三國演義》(簡稱)為“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羅聘:清代畫家。“八怪”中之殿軍人物。山水、花鳥、人物皆善,筆調奇特,自成一格。
[33]
羅淇,清代上虞東關篁村人,康熙十七年(1678)武進士一甲一名,欽點武狀元
羅澤南(1807年—1856年),湘軍重要創始人之一,字仲嶽,號羅山,一字培源,號悔泉,又字子畏。
[34]
羅姓近代以來
羅振玉:中國近代農學家、教育家、考古學家、金石學家、敦煌學家、目錄學家、校勘學家、古文字學家。
[36]
羅世文(1904—1946),四川威遠人,1904年生,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著名烈士。
[39]
羅瑞卿:四川南充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早期著名領導人之一,建國後被授予大將軍銜。
[41]
羅炳輝:雲南彝良縣人。是一位從農民出身的普通士兵成長為統率千軍萬馬、屢建戰功的傑出軍事家,是共和國早早隕落的將星,是建國後中央軍委認定的解放軍36個軍事家之一。
羅青長:四川蒼溪縣人。原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調查部黨委書記、部長。
[76]
羅幹:男,漢族,1935年7月生,山東濟南人,第十二屆中央候補委員,十三屆、十四屆、十五屆、十六屆中央委員,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十六屆中央政治局委員、常委。
[48]
羅富和,出生於1949年9月,廣東廣州人,民進成員,現任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
羅志軍,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委,十三屆全國政協農業和農村委員會主任。
[50]
羅保銘,1952年10月生,天津市人,曾任海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黨組書記。現任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華僑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羅吉源,台灣省新竹縣人。陸軍官校畢業,國民黨陸軍中將。
[52]
羅有禮,原瀋陽軍區副司令員、中將,湖北鄂城(今鄂州)長港鎮高溝村伍家棚灣人。
羅桂祥(1910-1995),男,廣東梅州市梅縣區人。香港市政局及立法會原議員、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原主席、香港管理專業協會原主席,第六、第七屆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太平紳士,英廷頒賜C·B·E勳爵,被稱為世界“維他奶之父”。
羅陽,遼寧瀋陽人,曾任中航工業瀋陽飛機設計研究所設計員、組織部部長、黨委書記,中航工業瀋陽飛機工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副書記。
[56]
羅京: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的主播之一,中共十七大代表。
[57]
羅大佑:華語流行樂教父。
羅嘉良:影視明星。
羅志祥:流行歌手、節目主持人、演員。
[58]
羅晉:影視明星。
[59]
羅莽:影視明星。
[60]
羅家英:香港著名藝人。
[61]
羅雲熙:影視明星。
[62]
羅仲謙:影視明星。
羅海瓊:影視明星。
羅美薇:影視明星。
[63]
羅珊珊:影視明星。
羅敏莊:影視明星。
羅震環:影視明星。
羅明珠(1968年9月11日—2016年5月27日 ):香港演員。
[64]
羅琦:1975年6月6日出生於江西省南昌市,中國大陸女歌手。
[65]
羅弘證:1989年7月26日出生,中國台灣男演員。
羅百吉:1972年11月19日出生在美國洛杉磯,台灣歌手。
羅時豐:台灣男歌手。
羅美玲:台灣女歌手。
羅霈穎(1960年8月12日—2020年8月3日):出生於台灣省基隆市,台灣藝人和節目主持人,被稱為“爆料一姐”。
[66]
羅姓人口分佈
編輯先秦時期,羅氏一直活躍在湖北、河南、甘肅地區。到楚文王時,羅姓族人向南進入湖南的汨羅縣。秦漢時,羅姓已經播遷到到江西南昌地區,一直到宋朝,羅姓在江西發展的很繁榮,為江西的大姓。隨後羅姓從湖南和江西向南進入兩廣地區,向西進入湘西和湘南,再向西進入川東、貴州、雲南。到了唐朝以後,尤其在明朝,羅姓已經分佈到祖國的大江南北,在廣東、福建、四川等地得到了穩定的發展,清初羅姓進入了台灣。
[5]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羅姓大約有34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44%,排在第五十二位。江西為羅姓的第一大省,約佔全國羅姓總人口的38.8%,佔江西總人口的1.6%。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安徽、湖南,這四省羅姓佔羅姓總人口的70%;其次分佈於河南、福建、山西、廣西,這四省的羅姓又集中了19%。全國形成了贛皖湘、四川兩個中心的羅姓人口聚集區。
[5]
[4]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羅姓大約有7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0.75%,為明朝第二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餘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羅姓人口增長比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要快,600年中羅姓人口總增加率為106%,淨增加了36萬。由於羅姓主力早在秦漢時期已遷離北方進入江南地區,中國北方几次戰亂對羅姓的傷害相對要輕。江西仍為羅姓第一大省,約佔羅姓總人口的29.4%。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西、四川(10.1%)、湖南(10.1%),這三省羅姓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9%;其次分佈於福建、浙江、陝西、廣東、甘肅,這五省的羅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時期,羅姓的分佈總格局變化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南方遷移,其中向西北的移民也很明顯。全國重新形成了湘贛浙、四川兩大塊羅姓人口聚集地區。
[5]
[4]
根據2006年《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的統計結果,羅姓的人口已達1000多萬,為全國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0.85%。
[67]
公安部2007年4月第三次人口普查統計顯示: 羅姓是中國第二十位人口大姓,在當今12多億中華漢族人羣中,羅姓人佔0.85%,總人口約1000萬之眾。
[2]
根據2013年《中國四百大姓》數據,羅姓排20位。
[5]
從明朝至今600年中羅姓人口由70萬激增到1000餘萬,增長達15倍之多,羅姓人後的增長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長速度,自宋朝至今1000年羅姓人口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四川、廣東、湖南三省,大約佔羅姓總人口的41%,其次分佈於江西、雲南、貴州、湖北、廣西、重慶,這六省市又集中了38%的羅姓人口。
四川羅姓約200萬人,是全國羅姓第一大省,也是四川第九大姓。
[68]
廣東是羅姓人口第二大省,佔羅姓總人口數之17%,約180萬之多。湖南為羅姓人口第三大省,佔羅姓總人口數之14%,約140萬之多。江西為羅姓人口第四大省,佔羅姓總人口數之5—10%,約50—100萬之間。雲南為羅姓人口第五大省,佔羅姓總人口數之5—10%,約50—90萬之間。台灣及港澳地區人數不詳,報道説台灣羅氏列居第28位。
[2]
羅姓人口單位面積內密度最高的地區在廣東東部,每平方公里的羅姓人口達到7.8人以上,中心地區高達9人以上。羅姓分佈密度示意圖表明:密度最高的(2.6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區佔國土面積的13.3%,羅姓人口大約485萬;1.3—2.6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15.1%,羅姓人口大約270萬;不足1.3人/平方公里的地區佔國土面積的71.6%,羅姓人口大約277萬。
[4]
在近600年間,羅姓人口流動方向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南和東南的遷移,向西、向南的移民成為主流,同時也出現了向西北河西走廊的流動。
羅姓在人羣中分佈頻率示意圖表明:羅姓在長江以南地區是比較常見的姓氏之一。羅姓在雲貴、川渝大部、粵桂、湘贛大部、福建西端,一般佔當地人口的比例達1.44%以上,中心地區可達3%以上,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居住了大約63%的羅姓人羣。在海南、台灣、閩浙大部、湘贛北部、川渝北端、安徽南部、河南東南角、陝寧南部、甘肅、青海東部、內蒙古西部和北端、黑龍江西北角,羅姓在當地人羣中的分佈比例在0.48%一1.44%之間,其覆蓋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20.6%,居住了大約23%的羅姓人羣。
[67]
羅姓古籍記載
編輯《通志·氏族略二》:"羅氏,子爵,熊姓。一曰祝融之後,妘姓。初封宜城,徙枝江,為楚所滅。週末居長沙。"
[16]
《姓氏尋源》卷十五:"《廣韻》雲:出長沙,本自顓頊末胤,受封於羅國,今房州,為楚所滅,子孫以為氏。"
[16]
《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指出:“祝融之後,ㄆ姓國,初封宜城,徙枝江,週末,居長沙,漢有梁相羅懷,襄陽記有羅蒙。”
[70]
《姓氏考略》:“世本,熊姓,廣韻,本自顓頊末胤,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
[70]
《通志·氏族略》:“羅國之後,一曰祝融之後。”
[70]
《魏書》:“破多羅氏,斛瑟羅氏,叱羅氏,皆改為羅氏。”
[70]
羅姓研究考證
編輯一般認為,羅姓的遠祖是黃帝。許多姓氏書上稱羅姓子孫為祝融之後。祝融是黃帝的孫子顓頊的後裔。湖南新化《羅氏通譜·源流受氏世次錄》中稱羅姓先祖匡正曾經幫助周王滅商,西周初年被封為諸侯,建立羅國。最初建都於今湖北宜城,後遷都於湖南長沙,與楚國相鄰。春秋時期,羅國被楚國所滅,一部分子孫遂以國名作為自己的姓氏。
[10]
此外歷史上還有許多少數民族改自己姓氏為羅姓。
[10]
今彝族、壯族、蒙古族、布依族、苗族、瑤族、土家族、滿族等少數民族有羅姓,這些優秀人才賜姓改姓後,為羅氏帶進新鮮血液,添加新的遺傳基因,其中傑出人才、特別傑出者,如鮮卑族、山西代州羅結家族掌管北魏半壁江山,為羅氏的聲譽做出巨大的貢獻。
[1]
羅子國併入楚國後,失國、得姓之臣民及其後裔,開始了漫長的遷徙過程,先遷枝江,再徙長沙。周朝末年在長沙郡形成以“羅”命名的縣。1957年出土的“羅縣城遺址”,當地以“羅子國城遺址”定為湖南省級文物保護,便是明證。《湖南省志》中第一位見傳的女性是秦朝武陵郡守羅君用的女兒“羅孝女”,其兄弟“羅孝子”同期見《湖南省志》,可見長沙羅縣羅氏在湖南的影響。羅君用的另一兒子羅珠,參加漢高祖劉邦的軍隊,“從灌嬰,定豫章,有功德於民,卒官。晉末有羅企生、遵生,今南昌柏林羅氏是其後也”(據《江西通志》)。羅珠是第一位見諸史志的豫章羅氏,開啓了豫章羅氏的郡望(筆者注:其具體官職有數説:大司農或治粟內史、大將、大臣等,查灌嬰傳,其部下五人共斬項羽,官封列侯,羅珠是否名列其中,待考)。
[1]
在湖南汨羅江北岸的楚塘鄉楚南村有汨羅山,又叫羅山,屈子祠前有羅淵,皆以羅氏活動地域而名,清湘籍儒將羅澤南便以“羅山”自號。湖南湘陰羅縣以北就是麋氏族的活動範圍。到周朝末年,羅、麋等附庸楚而聚居的姓氏縣,都統轄於黔中郡。
[1]
秦漢時,羅子國遺民,有的留居長沙郡,有的東遷豫章郡,《廣韻》雲:“本自顓頊末裔,受封羅國,子孫以為氏。望出豫章、長沙。”《太平寰宇記》卷一O六洪州載,豫章郡五姓中就有熊、羅二姓,一直到宋、明代,豫章羅氏都是大姓,人才輩出,散佈於全國各地。
[1]
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絹畫古地圖中,在湖南省江華縣的瀟水支流有一條羅水,當系一支羅人南遷於此而得名。至於西江中下游一帶分佈之區,至今壯族語稱田為羅,即山間田之意,也説明羅人有一部分南遷至兩廣與駱越相融合而保留了很多以羅為名的地方,由此可知,全國各地留下許多以“羅”命名的山、水、村莊、城市決非偶然之事。又有一支羅人則又向西南,從滇東、滇南遷入湄公河下游,建立了羅斛國,後來併吞了暹國,便合稱“暹羅”,即今泰國的主體,成為泰族的一部分。
[1]
當羅被楚並時,還有一部分羅人不願降服楚國,他們和盧、賴、傅等遺民向西越過神農架進入川東,定居於閬中,“羅”成為板楯蠻七姓之一。
[1]
另一支則遷入貴州東部、南部,與于越、揚越融合為布依族,羅姓成為布依族的大姓。羅姓布依族人是古羅子國之後。羅子國遺民被楚文王徙至湖南省汨羅後,在那裏定居過一段時期。後來,有一支又越過羅霄山脈到江西。據説羅霄山脈的得名也與羅子國後裔有關,《羅氏族譜》中留有漢代“羅霄”的名諱。再後來,復從江西西經湖南輾轉遷到貴州,
[1]
形成羅甸國和羅番。《經世大典·招捕總錄》的《八番順元諸蠻》篇中載:元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年),羅殿國主羅阿察等及遏蠻軍番主羅篤納土來降。《元史·地理志》的《八番順元諸蠻夷官》篇中則作:“羅甸國主羅阿察”,“羅阿資羅甸國遏蠻軍安扶使”,又謂“八番,羅氏等國”,後又分別立八番、羅旬二宣慰司。在羅甸國置羅番遏蠻軍安撫司。又設羅博縣,後改為羅甸縣。今羅氏仍為布依族中之大姓,為羅甸國和羅番的後裔。咸豐《安順府志》卷一五《風俗志》載仲家七大姓中有羅氏。
[1]
有的羅人,則由湘北南遷於湘南,加入了瑤族十二姓之一,如廣西龍勝的白水保存的瑤族《評王券牒》中署有羅道門、羅行。原存湖南藍山縣荊竹鄉新寨村的《萬福攸同,蘭桂騰芳》瑤人譜牒中有羅竹奉。廣東連南瑤族自治縣至今有羅氏。
[1]
- 參考資料
-
- 1. 百家姓-羅 .大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人民法院[引用日期2020-05-22]
- 2. 中華羅氏概述 .羅氏文化網 [引用日期2020-05-22]
- 3. 河南羅山弘揚羅氏文化 聯誼羅氏尋根 .華夏經緯網[引用日期2020-09-30]
- 4. 41、羅 姓 .蒼南縣人民政府[引用日期2020-06-03]
- 5. 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四百大姓(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70-71
- 6. 《説文通訓定聲》.【清】朱駿聲
- 7. 羅姓起源詳析 .萬家姓[引用日期2020-05-22]
- 8. 在典籍《周禮·夏官·羅氏》中記載:“羅氏,掌羅烏鳥。”
- 9. 在史籍《魏書》、《廣韻》、《元和姓纂》、《姓解》、《通志》等文獻中均有相同的記載,“叱羅氏後改為羅氏”。
- 10. 羅姓源流 .羅氏文化網 [引用日期2020-05-22]
- 11. 史籍《唐書》中記載:斛瑟羅原為西突厥阿史那部可汗,在唐朝則天皇帝武曌聖歷二年(公元699年),斛瑟羅因被原來遊牧於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瑪克)一帶的突騎施部首領烏質勒所逼迫,率部眾七萬餘人內遷歸附於大唐王朝,後逝世於長安。
- 12.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清稗類鈔》中記載: ⑴、滿族波羅軍氏,亦稱博爾津氏,滿語為Borj1n Hala,漢義“波浪”,滿族姓氏,世居阿布海克勒倫(今內蒙古克魯倫河流域),所冠漢姓待考。 ⑶、滿族博和羅氏,滿語為Boholo Hala,世居薩哈祿(今黑龍江沿岸),所冠漢姓羅氏。 ⑶、滿族郭爾羅氏,亦稱郭囉囉氏、郭絡羅氏、郭博羅氏,以地為氏,滿語為Gorolo Hala,漢義“鈎、躬身、放縱”,世居訥殷(今吉林撫松松花江上游流域)、沾河(今吉林雙陽河流域)、馬察(今吉林渾江)等地,所冠漢姓為羅氏、郭氏、高氏、國氏。後有錫伯族引為姓氏者。 ⑷、滿族鄂木綽氏,滿語為Emuco Hala,亦稱鄂穆綽氏,瓦爾喀女真,世居瓦爾喀(今南自長白山、圖門江以北,北自黑龍江下游烏扎拉地方以南,東至俄羅斯濱海地區南,包括赫席赫、鄂漠和蘇魯、佛訥赫托克索等地)、佛訥赫村(今黑龍江寧安)等地,後多冠漢姓為羅氏、鄂氏。 ⑸、滿族羅察氏,源出清康熙年間俄羅斯戰俘內附入滿洲八旗者,訛為鄂温克姓氏,以族為氏,滿語為Loca Hala,定居索倫(今黑龍江嫩江以西地區),後多冠漢姓為羅氏等。 ⑹、滿族羅佳氏,滿語為Logiya Hala,祖先原為漢族,東漢末期被遼東鮮卑烏桓部虜攜後融入鮮卑族,後逐漸演化為遼東女真,世居哈達(今遼寧西豐小清河流域)、西克屯(今黑龍江伊春小興安嶺西克林,為薩滿聚居的地方)等地。後有達斡爾族引為姓氏者。後多冠漢姓為羅氏。 ⑺、滿族羅岳氏,滿語為Loyo Hala,世居葉赫(今吉林梨樹),後多冠漢姓為羅氏等。 ⑻、滿族薩克達氏,原稱巴雅拉氏,後以地為氏,滿語為ala,漢義“蒼老”,世居寧古塔(今黑龍江寧安)、阿扈河(今黑龍江寧安南六十公里處)、葉赫(今吉林梨樹)、薩克達(今遼寧撫順峽河流域)、赫圖阿拉(今遼寧新賓永陵鎮)、那木都魯(今俄羅斯濱海地區)、德里倭赫(今遼寧撫順東渾河畔)、黑龍江等地,所冠漢姓為多為羅氏、蒼氏、倉氏、麻氏、駱氏、李氏、祖氏、高氏、海氏、薩氏、里氏、陳氏、老氏、英氏、印氏、巴氏、色氏、臧氏、禮氏、佟氏、陀氏、翁等。 ⑼、滿族覺羅禪氏,出自清朝宗室與人私生子的專稱姓氏,不得入皇家玉牒,皆被賜姓為覺羅禪氏,滿語為Giolocan Hala,以明確其族皆非正支,後有冠漢姓為羅氏者。
- 13. 清雍正時期撰著的《雲南通志》記載:“苗子有九種,黔省最多,正滇則宣威,鎮雄亦有,多是花苗……多田、羅、陳、蔡四姓”;清乾隆時期撰著的《貴州通志》説:“西苗,在平越,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昇平越防禦千户所置,治所在今貴州福泉,及清平,所屬有謝、馬、何、羅、盧、雷等姓”。這在清朝學者李宗防的《黔記》中也有相同的記載。清朝學者劉人熙在《湖南各縣調查筆記》中記錄瀘溪縣的苗瑤族情況時説:“士人蟠林菁者,為吳、龍、廖、石、麻五大強族,外有彭、羅二姓亦強”;民國時期的學者劉錫藩在《嶺表紀蠻》中,根據滇、黔省志記載,稱西南部各地苗族的姓氏以“楊、韋、陳、羅、田”等十六姓為最多;當代學者石啓貴在《湘西苗族實地調查報告》中記載,苗族姓氏中以包括羅氏在內的二十一個大姓人數最多。
- 14. 據文獻《貴州府志》記載:貴州水西彝族“安氏,其先曰濟火,本姓羅氏”。
- 15. 據《明史》記載:明永樂四年(公元1406年),“瓊州屬縣生黎峒首羅顯、許志廣、陳宗等三十三人來朝”,説明在明朝時黎族中便有了羅氏。
- 16. 羅(Luó) .湖南圖書館[引用日期2020-02-27]
- 17. 羅姓郡望堂號與宗族特徵 .萬家姓[引用日期2020-05-22]
- 18. 全國各地羅姓堂號簡介 .羅氏文化網[引用日期2020-05-22]
- 19. 【羅姓宗祠通用對聯】 .萬家姓[引用日期2020-05-22]
- 20. 羅姓宗祠通用對聯 .中國台灣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21. 第一部羅氏家譜序 .羅氏文化網 [引用日期2020-05-22]
- 22. 羅文華、聶鑫森.中華姓氏通史·羅:東方出版社,2000:223-229
- 23. 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巡禮丨羅榮桓故居紀念館:從書生到元帥,在這裏找答案 .紅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24. 韓國30萬羅姓出自南昌--江西新聞網 .江西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9-30]
- 25. 劉義慶.《世説·任誕》:河北大學出版社,2006:襄陽羅友有大韻,少時多謂之痴。嘗伺人祠,欲乞食,往太早,門未開。主人迎神出見,問以‘非時,何得在此’?答曰:‘聞卿祠,欲乞一頓食耳。’遂隱門側至曉,得食便退,了無忤容。為人有記功,從桓宣武平蜀,按行蜀城闕,觀宇內外道陌廣狹,植種果竹多少,皆默記之。後宣武漂州與文帝集,友亦預焉,共道蜀中事,亦有所遺忘。友皆名列,曾無錯漏。宣武驗以蜀城闕簿,皆如其言,坐者歎服。”
- 26. 《晉書 卷八十九 列傳第五十九》 桓南郡既破殷荊州,收殷將佐十許人,諮議羅企生亦在焉。桓素待企生厚,將有所戮,先遣人語云:“若謝我,當釋罪。”企生答曰:“為殷荊州吏,今荊州奔亡,存亡未判,我何顏謝桓公?”既出市,桓又遣人問:“欲何言?”答曰:“昔晉文王殺嵇康,而嵇紹為晉忠臣。從公乞一弟以養老母。”桓亦如言宥之。桓先曾以一羔裘與企生母胡,胡時在豫章,企生問至,即日焚裘。
- 27. 卷一百九十一 列傳第一百一十六 .國學導航[引用日期2020-08-05]
- 28. 周揚 等.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文學(第Ⅰ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6:499-500
- 29. 羅從彥:承前啓後的閩學大儒 - 文化 - 東南網 .東南網[引用日期2020-09-30]
- 30. 《宋史 羅點傳》:字春伯,撫州崇仁人。六歲能文。登遊熙三年進士第,授定江節度推官。累遷校書郎兼國史院編修官。歲旱,詔求言,點上封事,謂:“今時奸諛日甚,議論凡陋。無所可否,則曰得體;與世浮沈,則曰有量;眾皆默,己獨言,則曰沽名;眾皆濁,己獨清,則曰立異。此風不革,陛下雖欲大有為於天下,未見其可也。自旱嘆為虐,陛下禱羣祠,赦有罪,曾不足以感動。及朝求讜言,夕得甘雨,天心所示,昭然不誣。獨不知陛下之求言,果欲用之否乎?如欲用之,則願以所上封事,反覆詳熟,當者審而後行,疑者諮而後決,如此則治象日著,而亂萌自消矣。”遷秘書郎兼皇太子宮小學教授。
- 31. 羅倫:清貧狀元正氣官-江西新聞網-中國江西網首頁 .中國江西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32. 洗盡鉛華超物外——明末清初“江西畫派”鼻祖羅牧書畫作品賞析-書畫-新聞 .江西文明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33. 市民:這是羅聘為袁枚所作《隨園圖》嗎 .新浪[引用日期2020-08-05]
- 34. 羅澤南:上馬殺敵,下馬行文 .婁底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6-03]
- 35. 《國寶檔案》 20150608 神秘湘西——愛國將領羅榮光 .中國網絡電視台[引用日期2020-06-03]
- 36. 為什麼説沒有羅振玉,就沒有王國維-中新網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9-30]
- 37. 羅章龍:五四運動和馬克思學説研究會 .新浪網[引用日期2020-06-03]
- 38. 羅亦農:忠實鬧革命;願做急先鋒--黨史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39. 羅世文:《紅巖》英雄許雲峯原型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6-03]
- 40. 羅榮桓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6-03]
- 41. 羅瑞卿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6-03]
- 42. 羅盛教:英名照千秋 忠魂勵後人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6-03]
- 43. 羅元發中將:紅軍用茅台酒泡腳治病確有其事-中新網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44. 開國中將羅舜初:透過窗户給彭德懷行最後軍禮 .中國質量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45. 羅舜初--資料中心--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46. 蘇南抗日名將——羅忠毅 .中國青年報[引用日期2020-06-03]
- 47. 羅榮桓之子羅東進:大家都是“紅後代”,共同建設“中國夢” .中國日報[引用日期2020-06-03]
- 48. 羅幹 .中新網
- 49. 羅豪才同志生平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6-03]
- 50. 羅志軍同志簡歷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5-22]
- 51. 國民黨前高級將領羅本立首次回大陸祭祖省親(圖) .新浪[引用日期2020-08-05]
- 52. 台退中將羅吉源:現在有三股力量集結反蔡 - 海峽之聲網- .海峽之聲[引用日期2020-08-05]
- 53. 拜訪羅星漢: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新浪[引用日期2020-08-05]
- 54. 傳緬甸毒梟大亨羅星漢去世 曾被稱“海洛因教父” .環球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55. 安徽--金寨走出的兩支長征隊伍特稿十一 .實事求是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7-01]
- 56. 中共中央組織部追授羅陽同志“全國優秀共產黨員”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7-01]
- 57. 紀念羅京去世四年週年;“國臉”家裏也有矛盾[圖]--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3-12]
- 58. 台灣影視歌三棲藝人羅志祥南昌獻唱 迷倒粉絲 .中國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3-12]
- 59. 羅晉:生活裏,我也像“徐姑姑” .新華網[引用日期2020-03-12]
- 60. 羅莽美國奪成就獎 收二十名洋徒弟弘揚武術(圖) .新浪[引用日期2020-08-05]
- 61. 香港著名演員羅家英:最難割捨粵劇情(圖) .中國網絡電視台[引用日期2020-08-05]
- 62. 羅雲熙白鹿主演新劇《半是蜜糖半是傷》9月27日開播 - 娛樂 - 新京報網 .新京報[引用日期2020-08-05]
- 63. 羅美薇潔癖惡化張學友帶女出遊二女正面曝光--人民網娛樂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64. 《開心鬼》女主角羅明珠猝逝 悲慘婚姻遭起底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65. 羅琦:浴火重生 .中國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66. 台灣藝人羅霈穎去世 發現時已在住所身亡數天 .江蘇都市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67. 袁義達.《中國姓氏·三百大姓羣體遺傳與人口分佈 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86
- 68. 四川羅姓約200萬人全國排第一 大都為移民後裔 四川新聞網 .四川新聞網[引用日期2020-08-05]
- 69. 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四百大姓(上):江西人民出版社,2013:72
- 70. 羅氏的來源 .羅氏文化網[引用日期2020-05-22]
- 71. 常見姓氏分佈來了,看看你的姓氏在哪個省份最多 .北京日報[引用日期2022-01-24]
- 72. 羅文華.羅姓史話: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173-181
- 73. 廖康強.中華姓氏起源通史:中國商業出版社,2014:89
- 74. 袁義達、邱家儒.中國姓氏大辭典:江西人民出版社,2010:1712
- 75. 李喬.百家姓書庫 羅:陝西人民出版社,2002:53-61
- 76. 羅青長同志逝世 .人民網[引用日期2022-03-18]
- 收起